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为了减

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降低再发风险,二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包括定义、目标、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1. 定义: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的干预措施,

旨在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2. 目标: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减少心血管事件

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目标包括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

3. 方法: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3.1 药物治疗:

患者应按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心血管功能,从而减少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3.2 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改变可以降低危险因素的存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3 心理支持: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患

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得到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4 定期随访:

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和随访,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检测等。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减少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4. 效果评估: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

4.1 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通过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和观察,可以评估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否降低。

4.2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可以评估二级

预防的效果。

4.3 生活质量的改善:

通过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功能等方面的指标,可以评估二级预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结: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对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的干预措施,旨

在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支持和定期随访等方法,可以达到预防再发心肌梗死的目标。通过评估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指标,可以评估二级预防的效果。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二级预防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为了减 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降低再发风险,二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包括定义、目标、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1. 定义: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的干预措施, 旨在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2. 目标: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减少心血管事件 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目标包括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 3. 方法: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3.1 药物治疗: 患者应按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心血管功能,从而减少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3.2 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改变可以降低危险因素的存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3 心理支持:

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患 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得到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4 定期随访: 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和随访,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检测等。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减少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4. 效果评估: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 4.1 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通过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和观察,可以评估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否降低。 4.2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可以评估二级 预防的效果。 4.3 生活质量的改善: 通过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功能等方面的指标,可以评估二级预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结: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对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的干预措施,旨 在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支持和定期随访等方法,可以达到预防再发心肌梗死的目标。通过评估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指标,可以评估二级预防的效果。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二级预防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为了减少心肌 梗死的发生率和降低死亡风险,二级预防措施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生活方式改变 1. 健康饮食:建议患者采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脂肪的摄入,限制红肉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2. 适量运动: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步骤之一,同时也要限制饮酒量,过 量饮酒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4.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 二、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常常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减少血栓形 成的风险。 2. 抗凝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 血栓再次形成。 3. 胆固醇调节药物: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 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可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5. 血压控制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水平。 三、心理支持 1. 心理咨询:心肌梗死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往往不可忽视,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2. 支持小组:参加心脏康复支持小组可以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增强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患者可以与家人沟通,寻求情感上的支持。 四、定期复查 患者应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以监测心脏功能和药物疗效。同时,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患者在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随着介入、溶栓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度过急性期之后病死率、复发率仍较高。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心梗再发、心梗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进行干预。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用非药物及药物治疗,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心梗后二级预防主要内容 1.1预防再梗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心脏事件之一。一般认为高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MI和再发性MI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在AMI幸存的人群中50% 以上可发生心律失常。主要原因是:①心肌缺血导致电生理发生改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多产生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衰和心室重构(多产生房性心律失常)。 1.3心梗后心衰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其收缩性及顺应性均降低,使心排量和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大、心肌缺血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影响MI后心功能不全因素:①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后临床过程;②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时LVED 、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及是否行PTCA 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也是AMI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1.4心肌缺血主要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梗死后心绞痛(Post Infarction Angina,PIA)是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AMI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0%。可能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残存严重狭窄,侧支循环不充分或是与梗死无关的其他冠状动脉也有严重狭窄病变,引起远离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关。因而PIA易使MI延展或近期出现再次心肌梗死,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与PIA相关因素为:前壁心肌梗死、无Q波梗死、心功能不全、快速心律失常、梗死时有对应导联ST-T改变,同时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目前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冠心病完全可以通过一、二级预防来进行预防治疗。 一级预防:控制高危人群发病率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的预防。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过快,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心血管病发病的高危人群越来越庞大。为什么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呢?因为这几个因素最容易损伤血管内皮,而血管的内皮损伤正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发病的始动因素。在血管内皮受损的情况下,血液中的脂质、血小板、炎性物质就可以附着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心肌缺血,如果斑块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碎块就会随血流运行堵塞住血管,引起心肌梗死。 只有通过日常保健和合理用药保护血管内皮,避免斑块形成,稳定斑块防止破裂,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保持畅通,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冠心病,实现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率 如果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除了抓紧治疗促进病情好转,更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预防再发。 尽管急性心梗治疗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介入治疗特别是安放支架已经普及,但不要以为放完支架病痛减轻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动脉硬化斑块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同时存在,放置支架的地方是狭窄最严重的部位,还要预防其他斑块前赴后继。同时,许多病人放置支架大血管开通后,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心肌不能实现有效血流灌注,就像河渠开通垄沟堵塞,田间仍然干涸缺水一样,缺血心肌还在发生着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这就要通过服用有效药物来抑制再狭窄发生,保护微血管,从而避免心肌梗死再发,实现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金三角”方案实现一、二级预防 专家们一致认为,防治冠心病关键在于一、二级预防,实现一、二级预防,就要长期服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和抗凝的阿司匹林等,同时服用通心络胶囊。通心络胶囊的优势是降脂、抗凝、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斑块形成和稳定斑块,防止血管再狭窄。通心络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降低血粘度的作用,还能明显改善阿司匹林抵抗,也就是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药效降低了,同服通心络后,可以提高阿司匹林的疗效。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三药合用,构成冠心病防治的“金三角”方案。 “金三角”方案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是保护血管内皮,修复血管内皮;第二是抑制粥样斑块在血管内的形成,稳定容易破裂的斑块。前两条是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它适用于未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前区疼痛、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和心电图进行变化,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3大并发症,亦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①过劳(30%):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②暴饮暴食(15%):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

起急性心肌梗死。 ③便秘(13%):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④吸烟、大量饮酒(10%):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⑤激动(6%):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⑥寒冷刺激(5%):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三、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约半数以上患者发病数日或数周前有胸闷、心悸、乏力、恶心、大汗、烦躁、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好为常见。 (2)主要症状 ①疼痛:为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伴有烦躁、大汗、濒死感。一般无明显的诱因,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少数患者症状不典型,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或颈背部,甚至无疼痛表现。

个案护理实践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的中的应用

个案护理实践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 二级预防的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就1例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二级预防应用的护理体会作一总结。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参与心脏康复,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运用二 级预防中的五大核心处方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实施及评价,患者出院后通 过电话、微信以及慢病管理平台,对患者定期随访追踪康复计划的执行情况,了 解存在的问题再次制定干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实施,为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直至整个生命过程提供心理、生物和社会等多方面、长期综合的管理服 务和关爱,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改善生活方式,延长生存率,提高自我健康 管理效能。 【关键词】急性心梗;PCI;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护理管理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CI; secondary prevention; nursing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流行趋势依旧严峻,且越来越年轻化[1],急性ST段抬高 型心梗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2]。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 梗的主要手段,但只能改善短期预后,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循证医学 证据表明,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能够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改 善预后[3]。而在整个心脏康复的过程中,护士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士积极 参与患者疾病康复的全程管理,可以促进患者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4]。本文回顾 了1例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患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护 理管理过程及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患者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34岁,IT工程师,于2020.4.2 19:55因“胸痛1小时”入院,入院前1小时前突发胸闷不适,伴全身乏力,因症状不缓解独自至我院急诊就诊,心电图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因独自来院,无家属陪同从而未 急诊入DSA,后收住我科进一步治疗。 1.2治疗过程及临床转归 患者入院时T36.3℃ HR67次/分 R18次/分Bp126/62mmHg BMI 25.76,入科 后15分钟患者出现室颤,反复给予电除颤、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症治疗,同时CPR 护送患者入DSA行急诊造影,术中电除颤两次,造影结果显示患者的左前降支90%狭窄后植入支架一枚。术后完善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尿酸:450umol/L;甘油三酯:2.79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4mmol/L;肌钙蛋白:3.85ng/ml。 医嘱给予双抗、纠正心律失常、稳定斑块、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12天后 病情好转出院。 2护理 患者为青年男性,正是家庭及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基于该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其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共同 关注的问题。院内即开展了二级预防相关的工作,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 2.1危险因素评估 术后第二天对患者从吸烟、饮酒,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是否达标,BMI, 心理,运动8方面进行全面危险因素评估,结果显示患者长期吸烟、饮酒;高血脂;BMI 25.76,超重;睡眠质量差;担心预后,焦虑。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 基于该患者的心脏康复五大处方。 2.2团队协作制定康复处方 2.2.1药物处方 患者用药依从性问卷评分(MMAS-8):6.5分,用药依从性中等。分析用药 依从性不理想原因:①未能按时服药②偶尔自行停药③种类多(七种)。给予

急性心肌梗塞怎样正确急救

急性心肌梗塞怎样正确急救?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性质类似心绞痛的前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可产生严重后果。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病后应立即进行监护救治。 心肌梗塞的预防应首先坚持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 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 ①控制血压。 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 ③戒烟。 ④积极治疗糖尿病。 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 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 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禁止搬过重的物品对于有发生心肌梗塞危险性的人群,应禁止搬抬重物。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 ⑵精神放松,愉快生活,保持心境平和,对任何事物要能泰然处之,加强个人修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但应避免竞争激烈的比赛,即使比赛也应以锻炼身体,增加乐趣为目的,不以输赢论高低。 ⑶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流向体表,可能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较严重的病人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洗澡。 ⑷注意气候变化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扩冠脉药物进行保护。 ⑸冠心病病人日常生活中各种保护措施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4.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十分危急、病死率极高的病症。一但发病,急救处理是否及时和妥当,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一、定义和循证医学证据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是一门融合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的专业防治体系,是指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通过五大核心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危险因素管理和戒烟处方)的联合干预,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是集预防、治疗、康复、随访一体化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模式,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支持,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基石。20 世纪80 年代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心脏康复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 、心血管病死率7%~38%。另有诸多研究证实,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都可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心脏康复还能够延缓动脉

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二、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是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基础和前提。心脏康复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减少反复住院和血运重建率;二是帮助患者恢复最佳体力、精神状态及社会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通过综合评估首先明确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预后,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方案。因此,全面的评估从首次接触患者开始,贯穿心脏康复的全过程。心脏康复评估一般包括生物学病史、生活习惯、危险因素、营养状态、精神心理状态、心脏功能、运动风险、生活质量及疾病的自我认知状况等。部分患者还要对心肌缺血及是否需要血运重建进行评估。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可通过西雅图心绞痛问卷、CCS分级量表进行严重程度初评,慢性心衰患者可以通过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堪萨斯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等进行生活质量初评。通过评估,了解患者的整体状态、危险分层以及影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各种因素,从而为患者制定急性期和慢性期最优化的治疗策略,实现全面全程的疾病管理。心脏康复评估在本版指南中分列为心血管疾病日常活动能力评估、体适能评估、代谢异常评估、运动耐量评估、精神心理评估及包括烟草依赖在内的危险因素评估等六部分。 三、主要内容、分期及流程

【指南】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临床操作指南(二)——心肺运动风险评估

【指南】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临床操作指南(二)— —心肺运动风险评估 心肺运动试验(CPET)被认为是评估心肺运动耐力的最佳方式,是心血管康复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是心肺储备功能检测的“金标准”。CPET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气体代谢指标、通气参数、心电图及心搏出量的动态变化。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史、心功能和运动能力选择运动负荷方案。 1.水平运动试验: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周左右患者,运动时限制最大心率<100-120次/min,收缩压增加不超过20-40 mmHg。 2.亚极量运动试验:适用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健康人冠状动脉血供和心功能评定,目标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即运动中最高心率=195-年龄。 3.症状限制运动试验:通常用于AMI后14天以上患者。要求患者坚持运动,直到出现运动试验必须终止的症状和体征或心电图ST段下降>1mm,或血压下降或过高,运动中血压下降是最危险信号,常提示左主干或对等病变。 CPET绝对禁忌证:AMI 2天内;未控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引发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心内膜炎;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缩窄;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急性肺栓塞、肺梗死或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残疾人有安全隐患或

不能全力完成运动试验。 CPET相对禁忌证:已知左主干狭窄;中重度主动脉狭窄,与症状有不确定关系;心室率未控制的心动过速(例如:心房颤动);获得性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静息流出道压差高);近期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残难以合作者;静息血压>200/110mmHg;尚未纠正的临床问题,如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运动终点:多为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鼓励受试者做最大努力,发现严重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 停止运动绝对指征:EKG示ST段抬高>1.0mm,但是由于既往心肌梗死产生的病理性Q波(AVR,AVL和V1导联除外);随功率递增,血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其他缺血证据;中等到严重心绞痛发作;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眩晕、晕厥前兆);低灌注表现(紫绀或苍白);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可能导致运动心排出量异常的心律失常,如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EKG和血压监测困难;运动试验者要求停止运动。 相对指征:可疑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示J点后60-80ms ST段水平压低或下斜型压低>2mm;随功率递增,血压下降>10mmHg,但无其他缺血证据;进行性胸痛;出现严重疲乏、气促、喘鸣音,下肢痉挛或间歇跛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律失常(可能演变为复杂的且影响血液动力学的心律失常),如多源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三联律、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运动中血压过度升高,SBP>250mmHg,DBP>115mmHg;运动诱发束支传导阻滞未能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糖、高度肥胖、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结构不良、吸烟、活动量小等均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冠心病易患因素,一级预防内容包括:控制血压、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超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情绪等。 预防冠心病应从日常生活做起:①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②身心愉快。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暴怒、惊恐、过度思虑。③控制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应进食一定量蔬菜水果,少食油腻、脂肪、糖类食物,避免超重。④戒烟限酒。吸烟是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可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不能喝烈性酒。⑤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⑥体育锻炼。运动应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要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⑦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须补充钙、镁。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患了冠心病的患者(包括支架术后和搭桥术后),为了控制或延缓冠心病的进展,使病情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状态,或使原有的病变改善,从而达到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非药物治疗 冠心病的发病、治疗、病情控制、康复等都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 第一,要学习一些冠心病防治知识。要了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加重因素、治疗措施、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在防治该病时给予积极的配合。还应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其次,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调整饮食、减轻体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二级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9451013.html,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二级预防措施 作者:张卫海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5期 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坚持规范治疗来加以防范。常见的预防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 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和生活能力的过程。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采取药物、运动、饮食等方面的干预措施,预防病情加重和复发。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外对于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依从性等方面。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心脏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和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体目标包括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

运动、力量训练等。 心理康复: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营养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控制饮食。 戒烟限酒: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药物管理:对患者进行药物调整和管理,确保合理用药。 最近,中国专家们发布了一份关于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共识。这份共识对于那些患有冠心病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如何进行康复以及如何预防病情再次恶化的建议。 让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的一种心脏病。它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在这份共识中,专家们强调了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心脏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心理支持、营养建议等方式来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这些康复计划已经被证明可以显著改善冠心

心肌梗塞防控宣讲稿

心肌梗塞防控宣讲稿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性质类似心绞痛的前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可产生严重后果。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病后应立即进行监护救治。 心肌梗死 - 发病原因 心肌梗死90%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和糜烂,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造成冠脉血管部分或完全急性闭塞,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冠脉相应供血部位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这是心肌梗死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大约70%的致死性事件都是由斑块破裂引起。 促使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 ① 晨起6时至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冠状动脉张力增高等; ② 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③ 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至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 ④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2、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 心肌梗死 - 诱发因素 凡是各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诱因如下: 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己发生硬化、狭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要点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要点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占40%。2010家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导致我国人群平均寿命缩短近5年。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改善我国慢性病流行病学现状的重要突破口。虽然心脏急性事件的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但心脏康复是治疗稳定期心血管疾病以及预防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心脏康复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多年,其疗效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的验证,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Ⅰ级推荐。 一、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定义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密不可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是一门融合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的专业防治体系,是指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将心血管病预防管理措施系统化、结构化、数字化和个体化,通过五大核心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管理)和戒烟限酒处方]的综合模型干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和全程管理服务和关爱。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具体内容包括(1)系统评估:初始评估、阶段评估和结局评估是实施心脏康复的前提和基础。(2)循证用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3)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戒烟、合理饮食和科学运动。(4)情绪和睡眠管理: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和心血管预后的不良影响。(5)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是心脏康复的终极目标。(6)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职业回归。 二、心脏康复的获益证据 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心脏康复获益。 三、心脏康复分期和标准化流程 传统心脏康复的标准模式包括3期:院内Ⅰ期康复、院外早期Ⅱ期康复和院外长期Ⅲ期康复。 我国目前尚未将心脏康复纳入心血管疾病治疗临床路径,本指南专家委员会根据欧美国家临床路径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心脏康复临床路径可采取6个步骤(图1)。 1. 识别住院或门诊心脏康复适应证患者,尽早转诊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建议医院设自动转诊流程。 2. 心脏康复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估。 3. 心脏康复专业医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 4. 由心脏康复专业人员指导患者在医院或家庭完成36次心脏康复处方。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心脏康复的概念 心脏康复治疗是指在规范的专业治疗基础上,对病人进行运动训练、生活方式、精神和心理上的综合指导,以安全有效地预防心脏病的一些并发症,减少心脏病恶化的危险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背景 20世纪80年代的随机对照实验证明,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死亡率7―38% 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都可以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 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冠心病的康复与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吸烟、饮酒 ●高血压 ●糖尿病

●腹型肥胖 ●心理社会压力 ●摄入水果蔬菜少 ●规律的体力活动少 冠心病可防可控,二级预防是冠心病康复的一部分! 冠心病的康复与二级预防的具体内容 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指导患者戒烟、合理饮食、科学地运动以及睡眠管理 双心健康:注重患者心脏功能康复和心理健康的恢复 循证用药:冠心病的康复必须建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生活质量的评估与改善:冠心病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职业康复:冠心病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冠心病康复的五大处方 冠心病康复分期及内容 Phase Ⅰ:(In hospital)院内康复期 Phase Ⅱ:(Early post discharge period)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 Phase Ⅲ:(Long term maintenance of lifestyle changes including formal exercise programmes)院外长期康复期Phase Ⅰ:院内康复期

心脏康复及二级预防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 丁荣晶 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1960年代下降50%。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 关于心脏康复的发展,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建立了很多康复模式。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和反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延长健康寿命。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I级推荐。 国内心脏康复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人们对心脏康复缺乏重视,而且心脏康复专业性强,流程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康复模式与肢体康复完全不同,经过30年发展后,仍处于早期阶段,心脏康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肢体康复,90%的医院没有开展心脏康复。而同期,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现了三级医院-社区-家庭的心脏康复体系。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开展,提高我国心血管防控水平,本篇讨论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心脏康复内容及模式以及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存在的问题等。 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 一、心脏康复发展历史 最早的心脏康复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1912年,美国Herrick医生描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制订医嘱要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2个月,理由是避免体力活动导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猝死。30年代后期,Mallory医生及其助手描述了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演变,指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肌从最初缺血坏死到形成稳定的瘢痕需6周时间,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临床盛行的心肌梗死后严格卧床6-8周的常规。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日夜看护,任何动作都由护士帮助,避免患者自发用力及活动。长达半个世纪这种规定被大多数专科医生谨小慎微遵守。心肌梗死患者做任何费力的活动都受到长时间限制,甚至无限期延长,心肌梗死患者想恢复正常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医学的进步同人类社会的进步遵循同样规律,需不断对已公认的问题提出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修正。在心肌梗死长期卧床治疗盛行的年代,少数医生对上述认识提出了挑战。20世纪30年代Redwood、Rosing和Epstein发现,延长卧床时间会导致体力减退、步行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血栓栓塞、肺活量下降、负氮平衡和治愈时间延迟。而体力活动可使心率减慢、收缩压下降,并增加氧利用和身体耐力。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它是指由持久性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的一些急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持久性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心电图的进化。根据梗死的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在破裂斑块表面,形成血块(血栓形成),突然阻塞冠状动脉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此外,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以下专家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1、过劳 过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过度的体育活动、持续的紧张和疲劳,会增加心脏负担;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不能完全扩张,导致心肌缺血。剧烈的体力负荷也会导致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 暴饮暴食 许多心肌梗死病例发生在暴饮暴食后。吃了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高度重视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临床上,由于便秘时用力屏住呼吸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老年人必须足够重视,保持大便通畅。 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每周都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对硝酸甘油的影响变差。长期心绞痛突然发生。那么,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是什么呢?以下专家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