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合集下载

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提高鱼体免疫力

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提高鱼体免疫力

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提高鱼体免疫力
张平元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2005(020)001
【摘要】据美国西海贝波渔业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激活鱼体的免疫应答机能,从而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试验是在常规饵料中每kg饵料添加1,000mgVc,并在沟鲶、虹鳟和大西洋鲑中分组进行对照喂饲,连续进行了十个周期的对比.结果发现,
【总页数】1页(P36)
【作者】张平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提高鱼免疫力 [J],
2.鸡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可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J], 敖礼林
3.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提高鱼免疫力 [J],
4.饲料中添加维C可提高鱼免疫力 [J], 张平远
5.饮料中添加维C可提高鱼免疫力 [J], 平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研究海洋与渔业信息石斑鱼种类较多,全世界约100多种,属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潮流缓慢、透明度不大的岩礁和珊瑚丛海区,为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国内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五省区的沿海。

目前,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养殖石斑鱼主要是投喂冰鲜小杂鱼,也有个别饲料厂在尝试石斑鱼饲料的生产和推广,但基本上并不能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使用配合饲料,这与养殖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配合饲料本身存在着营养的全面性、诱食性、促生长及抗病防病能力等问题。

本文综述了现有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资料,希望能为解决目前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问题,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及其对海水养殖区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在鱼类营养学和人工配合饲料设计上有着重要意义。

张本等分析了花点石斑鱼E.maculatus、青石斑鱼(E.awoara)、鲑点石斑鱼E.fario、蜂巢石斑鱼E.merra、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和巨石斑鱼E.tauvina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

石斑鱼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

氨基酸组成与种间和分布海域间的差异不大,但存在月际及随体长的增长而变化的现象。

天然与养殖石斑鱼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差异。

石斑鱼必需氨基酸含量间的比值相对稳定,综合得出了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并将此组成模式作为石斑鱼配合饲料氨基酸平衡的依据,应用于其所配制的配合饲料,进行E.maculatus的喂养实验,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

陈学豪等报道了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33.5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04.1mg/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26.4mg/g,均低于野生鱼。

2蛋白质和氨基酸需求庄建隆和刘擎华报道了投喂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的6组不同蛋白质的饲料,体重1.5g的E.salmonides以蛋白质含量最高(54.06%)组饲料的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最好。

维生素C对水产动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C对水产动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C对水产动物作用的研究进展2oo6年第2期江西饲料寨C瓣水穗俸羼砜窕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潘庭双摘要:维生素C是水产动物维持生理机能所必时,会出现毛细血管破裂,骨骼脆弱,伤口不易愈需的微量成分.在部分水产体内可以合成,近年合等.来对其研究较多.本文介绍了维生素c在水产动Vc参与胆固醇的转化.正常情况下,体内大物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理功能,常见养殖品种部分胆固醇以胆酸(盐)的形式排出,胆固醇转变所需Vc的量及其缺乏症.为胆酸的过程中需有Vc参与羟化反应.关键词:维生素C水产动物生理功能研究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的反应,酪氨酸转变进展为儿茶酚胺的反应,色氨酸转变为5一羟色胺的反V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索,因其对坏血病有防应均需Vc参与,而儿茶酚胺,5一羟色胺是重要的治作用.故又名左旋抗坏血酸.大多数哺乳动物神经递质,Vc还参与肝脏生物转化过程中的许多和禽类都能利用D一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Vc,羟化反应.而大多数鱼虾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不具备1.2Vc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合成Vc的能力.自1965年Kitamura等首次通过Vc既可作为氢的供体,又可作为氢的受体参实验证实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摄人Vc之后,与体内的多种氧化还原反应.Vc 与重金属离子竞人们从营养,抗病,抗应激及繁殖等方面对水产争性地与体内的巯基类酶的一SH 结合,使巯基酶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子中的一SH维持在还原状态,从而使酶保持活1Vc的生理功能性.Vc参与红细胞内的NADH一高铁血红蛋白还1.1Vc参与体内多种羟化反应原系统,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恢复Vc作为脯氨酸羟化酶和赖氨酸羟化酶的辅其运输氧气的能力,Vc还能使难以吸收的Fe还酶催化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的生成,而羟脯氨酸原为易吸收的Fe,促进叶酸转变为有生理活性和羟赖氨酸为胶原蛋白所特有,前者是维持胶原的四氢叶酸,这些都可促进造血. 蛋白四级结构的关键物质,而胶原蛋白是结缔组1.3Vc与机体免疫,抗应激功能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成分,因而当Vc缺乏Vc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_{?}_{?H?}_{-}_{-}_{-}_{?H 一}_{?}_{?}_{?}_{?}_{?H-}_{-}_{?}_{-}_{?}_{?}_{?}_{?}_{?}_{?}_{-H'H-}_{-} _{-}_{-}_{-H?}'{-}_{?}_{?}_{?H?H'}_{-H'}_{'}_{'}_{+用率.双乙酸钠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增强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日鸡的抗病能力.有效提高鸡的成活率和蛋鸡的产益被人们重视,食品添加剂中的防腐剂除天然防蛋量;肉鸭日粮中添加双乙酸钠可显着提高肉鸭腐剂外,多数是化学合成品,有毒和累积性中毒日增重,胸肌率,腿肌率,极显着提高饲料转化效现象严重,双乙酸钠具有无毒,无害,无残留,口率;增加育肥猪的瘦肉率和母猪的产仔数,防止感好,促进食欲等优点.我国已进入世贸组织,粮仔猪腹泻;用双乙酸钠保护的青贮玉米秸秆饲喂食和饲料方面须按FAO/WHO的规定执行,传统奶牛的试验表明,该饲料少腐烂,质地松软,适口的防腐剂将被淘汰.本世纪初,我国饲料产量可性好.奶牛喜食.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以突破1亿t,其中配合饲料占40%,按0.1%添水产养殖中添加双乙酸钠,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加SDA,需要SDA总量约5万t,我国目前SDA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并能改善水质,减年产不到2000t,因此,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少疾病发生.剂,SDA的生产应用具有广阔前景.一16—20o6年第2期江西饲料对水产动物的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均具有一定的影响.王伟庆等(1996)报道.在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饲料中添加Vc,能明显降低其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死亡率,并提高其耐缺氧能力.Vc还能增强水产动物对各种环境应激的适应能力.1.4添加Vc能延长存活时间何远福报道,鲜鱼在长途运输时添加Vc,对抗击鱼生活逆环境有利,试验组鱼比对照组鱼存活时间提高9.83倍.1.5Vc其它功能在细胞内赖氨酸和蛋氨酸通过Vc的作用生成肉毒碱.而肉毒碱与脂肪代谢有密切联系.Vc参与铜等的代谢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甾类激素的合成.影响鱼类的繁殖性能.Dabrowski等(1997)报道,饲料中高浓度Vc对防止精子氧化损坏起重要作用.在精子形成季节,投喂没有添加Vc饲料的鱼精液中Vc浓度由4.74ug/mL降至0.16ug/mL,对照组投喂添加Vc饲料,鱼精液中Vc浓度高达37.9ug/mL,没有添加Vc的鱼卵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显着降低.Soliman等(1986)报道.用缺乏Vc的饲料投喂罗非鱼,其性腺发育受阻.目前关于Vc在水产动物繁殖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Vc对胶原形成起促进作用.且受精卵内Vc浓度逐渐降低.在胚胎尚未完全形成之前Vc浓度低于某个域值,胚胎停止发育.2维生素C剂型及需要量Vc剂型有结晶Vc,Vc多聚磷酸酯,Vc磷酸酯镁,Vc硫酸酯钾等形式,不同形式的Vc稳定性是不同的.李爱杰(1995)报道,在受热条件下,Vc被破坏,Vc多聚磷酸酯略优于Vc磷酸酯镁, Vc硫酸酯钾耐热性最好,结晶Vc耐热性最差;加工方法对不同形态Vc稳定性亦有影响,饲料加工后经烘干,结晶Vc25%被破坏,Vc一多聚磷酸酯和Vc一硫酸酯钾被破坏12%,而Vc一磷酸酯镁仅破坏6%,结晶Vc被破坏56%,Vc一多聚磷酸酯及Vc一硫酸酯钾被破坏47%及41%,Vc一磷酸酯镁破坏最大,达64%.Vc对水产动物有重要作用,但不是添加得越多越好,水产动物Vc需要量一般以肝脏中Vc含量,生长曲线,缺乏症等作为评价标准.目前,一般认为在鱼体正常生长,不致出现坏血病时Vc量为正常需要量,而Vc剂型也是影响正常需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剂型在饲料中添加量亦是不同的.下表为国内外学者对Vc在水产动物中的最佳添加量(表1).表1几种水产动物对Vc的需要量3Vc缺乏症不同水产动物,Vc的缺乏症表现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概括为脊椎弯曲,软骨变形,胶原形成损伤,皮肤和内脏出血,食欲下降,生长缓慢,繁殖力下降,容易发病,造成大量死亡.一些水产动物的Vc缺乏症见表2.表2水产动物Vc缺乏症品种vc缺乏症外壳下层,腹部,鳃,甚至肠之结缔组织会发生黑色中国对虾素化病变.蜕壳频率降落低,虾壳松软.鳃混浊,死亡率高草鱼景耄易愈合'毛细血管脆性增加t皮下,粘膜鲤鱼虹鳟真鲷黄尾鲫斑点叉尾蛔大麻哈鱼日本鳗鲡生长不良.严重时出现坏血病症状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鳍和表皮出血,下颔糜烂生长不良皮肤出血,发黑.脊椎前凸,侧凸,贫血,死亡体外出血,烂鳍,骨胶原减少,脊椎前凸,侧凸脊椎前凸,侧凸,眼损伤,肌肉出血.以及眼鳃和鳍的软骨异常鳍及皮肤出血,下颔溃烂一17—。

饲料维生素C、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饲料维生素C、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3.2Ⅶ的免疫机制和抗病机制
许多研究证明
VE能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一方面,VE能
够阻止过氧化反应和自由基对淋巴网状细胞的破 坏作用.通过阻止花生四烯酸的氧化反应影响氧 化磷酸化关键酶和改变淋巴细胞膜受体功能来抑 制前列腺素合成,增强体液免疫;另一方面,VE能 加强细胞免疫。提高细胞免疫能力和增加嗜中性 白细胞的数量。
2.1
1.2.2维持生育功能VE具有调节动物机体新
陈代谢以及性腺中类固醇类激素生物合成的作 用,有利于促进水产动物的性腺发育。VE可以通 过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性机能。增加卵
水产动物缺乏VC的症状很多研究表明,
VC能够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效率,增
加鱼类的免疫能力。如果鱼饲料中VC不足,鱼类 得不到充足的VC供给,引起VC的缺乏,表现为
2.2水产动物缺乏VE的症状VE作为一种重
mg/kg或300 mg/kg)的2倍。Hardie等(1991)等
要的营养成分对维持动物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和生 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抗不
育、抗病力、抗应激能力以及提高繁殖力和机体的
对大西洋鲑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大西洋鲑血清
补体的溶血活性随饲料VC水平的源自加而增加。明,鲡鱼鱼苗生长减慢,鳃盖变短,体色变黑,突
眼,眼、头、鳍出血,腹部肿胀,皮肤和鳍腐烂,鳞片 脱落,脊柱侧凸。鲑鳟鱼类饲喂含VC缺乏的饲料 后,头和鳍的支持软骨异常,脊椎畸形,并在前期 出现非特异症状如厌食、嗜睡、腹水以及出血性突 眼症。曾永亮(1998)报道对虾在摄食缺VC的饲 料后,出现生长减慢、软壳、蜕皮周期延长等症状。 Magarell和Hunter(1999)报道,对虾VC缺乏可发 生黑斑病,并在24~72 h内死亡。症状表现为外

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舒金秀1)王峻1)杨凌2)(1)湖北省兽药饲料监测所武汉430064;2)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V ita m i n C),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还原形式!-抗坏血酸和氧化形式!-脱氢抗坏血酸,大部分维生素C以还原形式存在,这种还原形式的维生素C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到目前,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和学者就维生素C对畜、禽、鱼类的生理作用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

笔者对其作一综述。

1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维生素C作为强还原剂具有很多反应功能。

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是它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和“修复”,维生素C是脯氨酸羟基化酶的辅酶,有助于脯氨酸羟基化形成羟脯氨酸。

羟脯氨酸是胶原蛋白中含量较多的成分,所以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胶原组织,如骨组织、软骨组织、壳和其他结缔组织以及细胞间质的形成。

当畜、禽缺乏维生素C时,胶原蛋白不足,导致细胞间隙增大,微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严重时内脏出血,即为坏血病。

鱼、虾在摄入维生素C不足时基底膜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粘膜上皮的聚集,引起毛细管脆性增加,皮下、粘膜和肌肉容易出血,表现为类似哺乳动物的坏血病症状。

维生素C为还原剂,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细胞的不饱和脂肪酸,使之不被氧化为过氧化物,因此维生素C有保护细胞和抗衰老作用。

维生素C还可以减轻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和生物素等不足引起的缺乏症,它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舒金秀:女,32岁,畜牧师和促进抗体形成,增强畜、禽、鱼类对各种应激现象的适应性并且提高免疫力。

维生素C 在精液中的浓度是血清中的10倍,精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维持,有抗击精子的非特异性凝聚作用,提高动物的受精率。

2维生素C的缺乏症畜、禽缺乏维生素C时,家畜出现生长停滞、食欲不佳、活动力丧失,皮下及关节弥散性出血,皮毛无光、贫血、下痢、坏血病等症状;家禽在高温下出现紧张状态,蛋壳硬度降低。

不同类型维生素C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类型维生素C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袁林聪李杰者封志强蔡实旺白寿有随着我国养鱼业的快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给鱼类带来了一些应激反应。

应激会导致鱼类抵抗力降低、易患病,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经济效益。

维生素一直以来以其广泛的生理作用应用于鱼类的养殖生产中,尤其是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应用到鱼类养殖生产中,可以降低应激反应,提高鱼类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提高鱼类的生长性能。

研究表明,鲟形目鱼类和七鳃鳗的机体能合成少量的维生素C,其余的品种必须需要在饵料中额外补充,才能满足机体所需。

罗非鱼原产地为非洲,在热带和亚热带养殖较为广泛。

罗非鱼具有生长速度快、产肉率高、肉质鲜美、适应性强等优点,被我国引进后大范围养殖,线已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品种。

目前,维生素C在罗非鱼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为普通维生素C对罗非鱼的影响。

因此,本试验选择了2重不同类型来源的维生素C磷酸酯和螯合维生素C探究其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更多类型的维生素C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数据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所用的维生素C磷酸酯和螯合维生素C购买于湖北零加一科技有限公司,维生素C磷酸酯和螯合维生素C中的维生素C 含量为30%。

1.2试验设计及日粮试验选取300尾体重相近的罗非鱼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80mg/kg的维生素C磷酸酯和螯合维生素C,试验预试验7天,正式试验60天。

试验基础日粮及营养指标见表1。

1.3饲养管理在试验开始前,要将养殖桶清洗并消毒,新购鱼苗在养殖桶中预试验一周,在养殖过程中要保证养殖循环系统设备正常。

正式试验从2020年7月1日开始,到8月29日结束。

1.4生长性能的测定试验结束后,对所有试验鱼进行生长性能指标的检测,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存活率=N t/N0×100%增重率=(W f-W i)/W i×100%特定生长率=(lnW f-lnW i)/ t×100%饲料系数=W r/W z表1基础日粮及营养指标%原料组成豆粕棉籽粕鱼粉面粉豆油鱼油磷酸二氢氯化胆碱预混料合计含量21.045.005.0019.952.102.502.200.252100.00营养水平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磷含量32.016.357.041.17肝体指数=100%×W g /W q 脏体指数=100%×W zz /W q 肥满度=W f /L 3b式中:N 0是初始鱼尾数;N t 是终末鱼尾数;W f 是终末平均体重(g );W i 是初始平均体重(g );t 是饲养的总天数(d );W r 是饲料消耗量(g );W z 是体重增加量(g );W g 是肝脏重(g );W q 是全鱼重(g );W zz 是内脏团重(g );L b 是平均终末体长(cm )。

维生素C对鱼类早期发育的作用

维生素C对鱼类早期发育的作用

维生素C对鱼类早期发育的作用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6期维生素C(Vitamin C,V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理和免疫作用的调节因子,但大部分鱼类由于缺乏古洛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而不能合成Vc,因此必须依赖外源Vc补充来缓解或消除Vc缺乏症。

大量研究证实,通过亲鱼营养强化可将Vc传递到生殖细胞,从而提高生殖细胞的质量,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

近年来,相关的一些研究也表明,采用适宜水平的Vc溶液浸泡受精后的胚胎、仔鱼也能提高胚胎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且仔鱼出膜后生长良好。

本文从亲鱼Vc营养强化和Vc溶液浸泡两方面来阐述Vc对鱼类生殖细胞质量、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为Vc在水产养殖育苗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Vc在育苗中的作用Vc是鱼、虾、蟹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免疫刺激剂,对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高质量浓度的Vc进入鱼体后累积形成一个抗坏血酸池,能够保证卵膜结构的完整性,保护胚胎免受氧化损伤,进而提高卵的质量。

Terova等认为, 在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真鲷(pagrosomus major)鱼卵中积累较多的Vc后,会有效促进两种鱼的胚胎发育。

同时,受精卵中积累一定量的Vc既可以保护卵子不被氧化损伤,也能调控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内物质和能量代谢。

但在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Vc变动较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在消除高强度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以及后期转移至仔鱼体内所产生的损耗。

因此,对尚未开口摄食的仔鱼和胚胎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补充Vc,以提高胚胎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

2.Vc营养强化繁殖阶段亲鱼对后代早期的影响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Vc营养强化繁殖阶段亲鱼能提高亲鱼繁殖率,并直接影响鱼卵中Vc水平。

Sandnes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Vc能显著提高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亲鱼后代的孵化率。

配合饵料饲养青石斑鱼的研究

配合饵料饲养青石斑鱼的研究

配合饵料饲养青石斑鱼的研究
洪惠馨;林利民
【期刊名称】《厦门水产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18)001
【摘要】本文报道了在不同海区网箱内青石斑鱼配合饵料对鱼体生长的效果。

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饵料饲养青石斑鱼的饵料成本低于投喂鲜活小杂鱼的成本。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洪惠馨;林利民
【作者单位】厦门水产学院养殖系;厦门水产学院养殖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39
【相关文献】
1.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J], 秦启伟;吴灶和;周永灿;潘金培
2.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 [J], 周婉霞;薄治礼
3.青石斑鱼配合饵料中脂肪节约蛋白质效应的初步研究 [J], 陈学豪;胡家财
4.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研究 [J], 胡家财;周立红;洪惠馨
5.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适宜含量的研究 [J], 周立红;胡家财;陈学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石斑鱼体重 50 —70 g ,饲养在广东柘林海水养殖场的网箱中 ,每网箱放养 500 尾 , 每天按鱼体重的 5 % —10 %投喂冰冻小杂鱼 1 次 。实验共分 5 组 ,在每公斤饵料中添加维 生素 C 的量分别为 0 ,500 ,1 000 ,1 500 和 2 000 mg ,连续投喂 20 周 。投喂期间水温 25 — 28 ℃,海水盐度 26 —29 。 1. 4 血液白细胞计数 1. 4. 1 白细胞稀释液配制
高达 95 %以上 ,大大高于对病原性创伤弧菌的杀灭率 。添加饵料维生素 C 对血清的杀菌 活性无明显作用 ( p > 0. 05)
2 结 果
2. 1 维生素 C 含量对血液白细胞的影响 各实验组鱼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其不同种类亚群 (包括淋巴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 的组成比例见表 1 。由表 1 可见 ,各维生素 C 添加组青石斑鱼的白细胞总数稍高于 非添加组 。各组鱼的白细胞亚群组成比例稳定 ,添加量为 1 000 mg·kg- 1实验组鱼的各种 白细胞比例稍高于其他组 。经 t 检验得知 ,各维生素C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
白细胞总数
/ ×103·mm - 3
34. 13 ±8. 59 35. 32 ±8. 27 37. 40 ±10. 90 37. 80 ±8. 65 37. 88 ±9. 82
淋巴细胞
/%
74. 10 ±9. 57 75. 22 ±9. 24 79. 7 ±7. 24 73. 10 ±7. 95 74. 62 ±10. 66
衷心感谢广东省饶平县柘林镇人民政府及镇水产技术推广站赖镇安先生对于本项研究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协 助 。感谢中山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宁波博士 、汕头大学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余刚哲教授和陈会波副教授所 给予的帮助 。
第 1 期 秦启伟等 :饵料维生素 C 对青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59
个细胞·ml - 1 。取 200μl 新鲜血清混合于 200μl 细菌悬液中 ,28 ℃下温育 1 h ,取细菌和血 清混合物溶于温热的胰蛋白琼脂糖平板中 ,28 ℃下培养 48 h ,计算各平板中细菌菌落的数 量 。以 0. 85 %NaCl 溶液作对照 ,计算血清的杀菌百分率 。 1. 7 血液白细胞吞噬实验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 大规模和高密度人工养殖环境下 ,鱼类等养殖对象对病原的敏感性大大提高 ,从而易造成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抵抗机制 ,包括血清补体 、溶菌酶和转铁蛋白 等非特异性体液因子的活动以及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活动等 ,对于鱼体抵抗病原 的侵袭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1] 。免 疫 刺 激 剂 可 以 增 强 鱼 类 对 多 种 传 染 性 病 原 的 非 特异 性 免 疫 反 应 , 提 高 鱼 类 的 整 体 抗 病 力 。已 知 维 生 素 C ( L - 抗 坏 血 酸 ) 是 一 种 具 有 广 泛 生 理 和 免 疫 作用的免疫调节因子 ,它能缓解鱼类的应激状态 ,抵抗多种感染病 的侵袭 。
热 第
19


1



洋 Vol. 19 ,No. 1
2000年1月
TROPIC OCEANOLOGY
Jan . , 2 0 0 0
文章编号 :1000 - 3053 (2000) 01 - 0058 - 06
饵料维生素 C 对青石斑鱼的 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参照文献[ 5 ]描述的方法进行 ,针对海水鱼的生理特性加以调整 。 取 40μl 新鲜鱼血液加肝素钠抗凝 ,然后注入 10. 85 %NaCl 溶液 20μl ,混匀置 28 ℃水 浴中 1 min 。加入含量为 1 ×106 个细胞·ml - 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 40μl ,28 ℃下振荡温 育 5 min ,然后加入 0. 5 %甘油 2 ml ,经 8. 5 s 后加入 450 mg·ml - 1NaCl 10. 5 ml 混匀后 ,于 500 r·min - 1离心 10 min ,用吸管吸除上清液及破碎的红细胞 ,取沉淀物进行细胞涂片 ,瑞氏染 液染色 ,油镜下检查 100 个嗜中性粒细胞 ,计算吞噬有细菌的细胞数 。 1. 8 头肾细胞的吞噬实验 无菌剖取鱼头肾组织 ,匀浆后用 80 目尼龙网过滤 ,并用含 5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调制成 1 ×106 个细胞·ml - 1悬液 。接种细胞于配有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瓶中 ,待细 胞吸附于盖玻片上后 ,加入乳胶颗粒悬液 (中山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提供) ,使乳胶颗粒的 终浓度为 1 ×108 个·ml - 1 。在 28 ℃下培养 ,计算 100 个细胞中吞噬有乳胶颗粒的细胞数 。 1. 9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实验数据计算均值并求得均值的标准差 ;各组数据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 ( t 检 验) ,以 p < 0. 05 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
3
3
秦启伟 , 吴灶和 , 周永灿 , 潘金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
摘要 : 调查了饵料维生素 C 对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非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调节作 用 。在冰冻饵料小杂鱼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维生素 C (每公斤饵料鱼含量分别为 0 ,500 ,1 000 , 1 500和 2 000mg) ,连续投喂青石斑鱼 20 周后 ,青石斑鱼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不同种类白细胞 (包 括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组成比例不受饵料维生素 C 的影响 。青石斑鱼血清补体 经典型溶解羊红细胞的能力随饵料维生素 C 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强 ( p < 0. 01) 。然而 ,维生 素 C 对血清的杀菌活性没有作用 。鱼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活动 (包括血液白细胞和头肾细 胞的吞噬活动) 也不受维生素 C 的影响 。 关键词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维生素 C ;免疫刺激剂 ;非特异性免疫 中图分类号 :S943. 5 文献标识码 :A
取新鲜绵羊血液 , 经 3 500 r ·min - 1 离心 10 min , 用 0. 85 %NaCl 洗涤 3 次 , 然后用 0. 85 %NaCl配制成终浓度为 2 %的羊红细胞 (SRBC) 悬液 。SRBC 用热灭活后的青石斑鱼 抗血清 (1∶50) 在 30 ℃下致敏 30 min 。 1. 5. 3 血清补体的溶血活性分析
表 1 饵料维生素 C 含量对青石斑鱼血液白细胞的影响 Tab. 1 Effects of dietary vitamin C on blood leucocyte level of E. awoara
饵料维生素 C 含量 / mg·kg - 1饵料鱼
0 500 1 000 1 500 2 000
用干净载玻片把鱼血液制成血细胞分布均匀的涂片 ,用瑞氏 - 姬姆萨复合染液进行 染色 。根据各类白细胞的着色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并算出相对百分率 。 1. 5 血清制备及血清补体的溶血活性测定 1. 5. 1 血清制备
各组实验鱼心脏采血 ,血液经 1 000 r·min - 1离心分离 5 min ,制备血清 。 1. 5. 2 羊红细胞 (SRBC) 的制备及其致敏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是一种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网箱高 密度养殖 。由于还没有商品化的人工配合饵料而主要投喂冰冻小杂鱼 。在小杂鱼的冰冻 和储存过程中 ,维生素 C 极易丢失 ,造成营养失衡 ,增加了鱼体对病原的敏感性 。本研究 旨在探讨维生素 C 对青石斑鱼免疫及抗病功能的调节作用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在冰冻 饵料鱼中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 C ,青石斑鱼抵抗弧菌病感染的能力得到加强 ,并且鱼体的 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也大大增强[2] 。
在盛有 0. 5 ml 致敏 SRBC 的试管中加入 0. 5 ml 被测试的青石斑鱼血清 ,血清的终浓 度分别为 1 % ,2 % ,3 % ,4 %和 5 % ,在 28 ℃下温育 60 min ,然后在 4 ℃下经 1 000 r·min- 1离 心 10 min ,取上清液 ,用分光光度计 (VIS - 723 型 ,中国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产品) 在 541 nm 下测光密度值 (O1D541) 。
嗜中性粒细胞
/%
5. 15 ±1. 85 5. 32 ±1. 80 5. 63 ±2. 21 5. 65 ±1. 73 5. 44 ±1. 40
单核细胞
/%
2. 42 ±0. 99 2. 43 ±1. 02 2. 58 ±0. 76 2. 47 ±0. 66 2. 53 ±0. 94
注 :各组数据为均值 ±标准差 。每组 6 尾鱼 ,各维生素 C 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在 0. 5 ml 致敏 SRBC 中加入 0. 85 %NaCl 作为空白对照 ,加入0. 04 %氨溶液作为 100 % 溶血对照 。
60 热 带 海 洋 第 19 卷
1. 6 血清杀菌实验 参照 Rainger 等[3]及 Ourth 等[4]的方法进行 ,并加以适当调整 ,简述如下 。 创伤弧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培养 48 h 后 ,用 0. 85 %NaCl 洗涤并调整细菌浓度至 1 ×106
1 材料与方法
1. 1 免疫刺激剂 维生素 C 纯粉剂 ,优级 ,湖北省宜昌制药厂产品 。
1. 2 实验菌株 创伤弧菌 Vibrio vulnificus 分离自青石斑鱼弧菌病病鱼 ,于本实验室冰冻干燥保存 ,实
验前复活培养于海水琼脂糖培养基中 ;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均由中山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提供 ,生长于标准培养基中 。 1. 3 青石斑鱼的实验处理及日常养殖管理
图 1 青石斑鱼血清补体的溶血活性 均值 ±标准差 ;每组 10 尾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