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初中化学分离

初中化学分离
化学分离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的过程。
其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进行分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蒸馏: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中某个组分蒸发成气体,然后将其冷凝成液体,就能将其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混合物中组分沸点差异大的情况。
2. 结晶: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冷却或者蒸发溶剂,就能将某一组分析出来。
这种方法常用于单质的分离。
3. 离心:通过将混合物进行旋转,使其中的固体颗粒或沉淀沉积在离心管底部,就能将其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常用于化学实验室中分离固体和液体。
4. 过滤:将混合物通过滤纸或者滤器,就能将某些固体组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离悬浮物和溶解物。
5. 萃取:将混合物中的某个组分通过适当的溶剂抽取出来,然后蒸发溶剂,就能将其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离有机化合物。
以上就是化学分离常用的几种方法,不同的混合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蒸馏:根据物质沸点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先蒸发,然后冷凝收集。
2. 结晶:根据溶解度不同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方法。
通过加热溶液使溶质溶解,然后缓慢冷却或加入其他物质使溶质结晶形成单独的物质。
3. 过滤:通过筛网、滤纸等材料,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4. 萃取:根据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利用溶剂的相溶性将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从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5. 脱色:通过将含色物质溶解在其他溶剂中,利用溶剂对颜色的吸收能力,将混合物中的色素分离出来的方法。
6. 离心分离:利用物质在离心力作用下的不同密度而分离的方法。
通过旋转离心机使物质在离心力下分层,然后将上层或下层的物质分别收集。
7. 电解:利用电流通过溶液,使其中的离子在阳极和阴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离子分离出来的方法。
8. 色谱:根据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方法。
通过在以固定相为填料的柱子上通过流动相,使混合物中的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分配,从而分离出不同的组分。
以上是化学中常见的分离方法,根据不同的物质性质和实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化学物质分离的技巧和方法

化学物质分离的技巧和方法化学物质分离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个步骤,可以通过利用物质的不同性质来实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分离的技巧和方法。
一、蒸馏法蒸馏法是利用物质的不同沸点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蒸馏法有简单蒸馏法和分馏法。
1. 简单蒸馏法简单蒸馏法适用于分离沸点差异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成分的沸点差异,将低沸点液体首先蒸发出来,然后通过冷凝收集。
2. 分馏法分馏法适用于分离沸点差异较小的液体混合物。
原理是将混合物放入分馏瓶中,在加热的作用下,不同成分按照其沸点顺序逐渐蒸发,并在冷凝管中冷凝收集。
二、结晶法结晶法是利用物质溶解度差异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
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饱和浓度时,通过适当的降温、溶剂挥发或添加剂等方式,使溶质结晶析出,从而分离出纯净的溶质。
三、过滤法过滤法是利用物质颗粒大小差异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过滤法有普通过滤和吸附过滤。
1. 普通过滤普通过滤适用于固体颗粒较大的混合物。
原理是将混合物通过过滤纸等筛选器,将固体颗粒滞留在筛选器上,而液体从下方通过。
2. 吸附过滤吸附过滤适用于固体颗粒较小而且与溶剂相互作用较强的混合物。
原理是将混合物通过吸附剂(如活性炭),固体颗粒附着在吸附剂上,而溶液从下方通过。
四、萃取法萃取法是利用物质在两个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萃取法有溶剂萃取、挥发萃取和液液分配萃取。
1.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适用于有机物的分离。
原理是混合物中的有机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与水或其他溶剂的分离来得到纯净的有机物。
2. 挥发萃取挥发萃取适用于易挥发物的分离。
原理是将混合物加热使挥发性物质蒸发,然后通过冷凝收集。
3. 液液分配萃取液液分配萃取适用于分离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化合物。
原理是它同时利用了两相之间的溶解度差异和分配系数差异,从而实现分离。
以上是常见的一些化学物质分离的技巧和方法。
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现分离。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

分离方法知识点总结分离方法是化学分析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它通过将混合物的组分分开,使得目标成分得以单独检测和分析。
分离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围绕分离方法的原理、分类、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分离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分离方法的原理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如溶解度、极性、大小、电荷、形状等性质的不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以不同方式分布于不同介质或在同一介质上呈现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分离目标物质的目的。
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色谱法、电泳法、萃取法、结晶法等。
1.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利用不同成分在固体或液体载体上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根据混合物中成分在吸附剂或液相载体上分配的速度不同,使得目标成分被分离开来。
色谱法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其特点是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2. 电泳法电泳法是利用物质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电泳介质不同,可以分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
电泳法的特点是分离速度快,分离效果好,适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分析。
3. 萃取法萃取法是利用溶解度差异使混合物成分在两种不同的溶剂或相区分配的不均而将其分离的方法。
通常萃取法包括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
萃取法的特点是分离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有机物的提取和富集。
4. 结晶法结晶法是根据固体不同成分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将目标成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结晶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固体物质的提纯和分离。
二、分离方法的分类根据分离原理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分离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分离方法和化学分离方法。
1. 物理分离方法物理分离方法是利用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不同性质分离的方法,包括色谱法、电泳法、萃取法、结晶法等。
分离方法分类

分离方法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分离是一种常见的操作,用于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
分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分类。
本文将根据分离原理将分离方法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分离方法、化学分离方法和生物分离方法。
一、物理分离方法1. 过滤法:通过孔隙或滤纸等物质的筛选作用,将固体颗粒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过滤法常用于固液分离,如饮用水中的悬浮物去除。
2. 蒸馏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沸点或蒸汽压,将液体组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蒸馏法广泛应用于液体组分的分离,如酒精的提纯。
3. 结晶法:通过溶解度的差异,将溶液中的固体组分以晶体的形式分离出来。
结晶法常用于固体物质的纯化和提纯,如食盐的制备。
4. 离心法: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或悬浮液离心沉淀,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离心法常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如细胞沉淀和血液分离。
二、化学分离方法1. 萃取法:利用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将混合物中的组分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萃取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有机合成中,如天然产物的提取。
2. 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柱对气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实现分离。
气相色谱法常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和含量。
3. 液相色谱法:利用液相色谱柱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实现分离。
液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和环境监测领域。
三、生物分离方法1. 离心法:利用离心力将生物颗粒(如细胞、细胞器等)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离心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如细胞分离和亚细胞组分分离。
2. 电泳法:利用电场对带电生物颗粒进行分离,根据其电荷和大小的差异实现分离。
电泳法常用于分析和纯化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3. 过滤法:利用孔隙或滤纸等物质的筛选作用将生物颗粒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过滤法常用于细胞培养中的细胞分离和微生物的筛选。
以上是根据分离原理对分离方法进行分类的一些常见方法。
化学分离技术的概念和实验方法是什么

化学分离技术的概念和实验方法是什么化学分离技术是化学分析、化学合成、生物化学等领域中的重要实验技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以相应的方法分离出来,用于分析、提取纯物质或制备新化合物。
其工作原理是根据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利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或生物学方法等手段,使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得以分离。
化学分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两种。
物理分离方法包括过滤、离心、液-液分离、气体分离、结晶等多种方法,其重点在于对分离样品的物理性质进行区分。
以过滤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纸滤、玻璃纤维滤器或网状滤网等固体材料,将混合物中的悬浮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化学分离方法则是利用不同物质结构、性质之间的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化学分离方法涉及到的实验技术很多,本文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分离技术。
一、萃取分离法萃取分离法是将一个物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中的过程。
在化学分离中,通常用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
有机溶剂可以与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生物亲和作用,从而将其分离出来。
常用的萃取剂有丙酮、苯、二甲苯、甲醇等。
其实验过程中,首先将混合物加入与其不相溶的萃取剂中,然后搅拌一段时间达到混合物平衡。
此时通过分离漏斗可以将两相分离出来,再进行后续的步骤,如蒸发浓缩、冷冻干燥、色谱等方法。
二、电化学分离法电化学分离法利用化学反应吸附到电极表面的物质,通过调整电极电位来引发物质在极板间移动,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其中经典的电化学分离法是电泳法。
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将带电粒子分离移动,从而实现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一种技术。
其实验过程中,将要分离的物质在介质中溶解,制成液体相,然后置于电泳槽中,通电分离。
通过电动力,具有不同电荷的物质在电极处得到不同的分离,并最终沉淀在槽底,从而实现分离。
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检测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气相色谱法中,混合物的各组分被分离、检测并鉴定,从而得到组分含量和化学结构等信息。
分离方法的知识点总结

分离方法的知识点总结一、分离方法的概述1.1 分离方法的定义分离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的方法。
分离方法是化学和生物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1.2 分离方法的分类分离方法根据其原理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方法。
物理分离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馏、结晶、萃取等;化学分离方法主要包括络合物法、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
1.3 分离方法的应用分离方法在化学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医药研究、生物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目的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单独或者部分地提取、富集和纯化出来。
二、物理分离方法2.1 过滤过滤是一种用于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的物理方法。
常用的过滤方法有普通过滤、真空过滤等。
2.2 蒸馏蒸馏是利用物质的不同沸点来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
常见的蒸馏方法有简单蒸馏、分馏、提取蒸馏等。
2.3 结晶结晶是将溶液中溶解的物质通过升高温度或者蒸发溶剂来使其析出固体颗粒的过程。
2.4 萃取萃取是利用溶剂与被提取物质的不同亲和力来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常用的有溶剂萃取和固相萃取。
2.5 离心离心是通过离心机将混合物中的组分根据其不同的密度或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
三、化学分离方法3.1络合物法络合物法是指利用络合反应来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常见的络合物法有络合重结晶法和络合溶剂萃取法。
3.2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指通过溶剂的沉淀和溶解性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3.3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指利用固体交换树脂对离子进行吸附和解吸,从而进行离子的分离。
3.4 凝胶过滤凝胶过滤是指利用凝胶的孔径来选择性地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主要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3.5 极性萃取极性萃取是利用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之间的亲和性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四、分离方法的应用4.1 化工工业中的应用在化工工业中,分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原料加工、产品提纯等方面,尤其在石油、化学品、医药等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化学实验中的分离技术

化学实验中的分离技术在化学实验中,分离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不同物质之间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得在混合物中将各个组分分离开来。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分离技术,包括蒸馏、萃取、结晶、过滤和色谱等。
蒸馏蒸馏是一种通过液体的汽化和冷凝过程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开的方法。
在蒸馏中,混合物被加热至其中某个组分的沸点,该组分蒸发成气体,然后冷凝回到液体状态。
蒸馏可以分为简单蒸馏和分馏两种形式。
简单蒸馏适用于分离沸点差异较大的混合物,如水和盐溶液的分离。
分馏适用于分离沸点接近的液体混合物,通过使用分馏柱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组分的分离。
萃取萃取是一种通过溶剂将混合物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使用分液漏斗进行萃取。
首先,将混合物与适当的有机溶剂混合,使其中一部分组分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然后,通过重力或离心等方式分离有机相和水相。
最后,将有机相与适当的溶剂进行洗涤和干燥,即可得到所需的物质。
结晶结晶是一种通过溶解和再结晶来分离纯净晶体的方法。
它适用于分离固体混合物中溶质和溶剂之间溶解度差异较大的情况。
首先,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加热溶液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然后冷却溶液,使溶质逐渐结晶出来。
最后,通过过滤将结晶物与溶剂分离,获得纯净的晶体。
过滤过滤是一种通过筛选和分离杂质的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纸过滤和玻璃棉过滤。
纸过滤通过滤纸的孔隙进行分离,将固体颗粒留在过滤纸上,液体通过孔隙流过。
玻璃棉过滤则通过玻璃棉的缠绕和聚集,将悬浊液中的固体颗粒捕捉在其中。
该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验室中,具有简单、快速、适用于大部分混合物的特点。
色谱色谱是一种通过物质在固体或液体移动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不均来实现组分分离的方法。
色谱通常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种形式。
气相色谱使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混合物蒸发到气相中,并通过柱子上的固定相分离。
液相色谱使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混合物溶解在液相中,并通过柱子上的固定相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比放射性活度
比放射性活度简称比活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放射性物质的放 射性活度。即 A S mA m
式中,A,mA分别是物质中某种放射性核素化合物的放射性活度及其 质量,m是该物质中稳定核素化合物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mmA,则 A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载体及反载体: 上述载体的定义不直接反应载体的全部意义;现在修订为: “载体”:一种化学物质――已经在样品中存在或被有意添加,它 能载带给定的放射性核素经过特定放化过程,避免因浓度低而参与 非特定的过程。 注解:(i)载体既可以是待研究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也可以是一 种不同的元素。第一种类型称之为“同位素载体”,第二种类型称 之为“非同位素载体”。当对载体类型不作特别说明,通常指同位 素载体。(ii)载体通常是一种稳定的元素,但也可以是长寿命的 放射性元素并且核素也可作为载体。人造(超重)元素即便是短寿 命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是一种同位素载体。(iii)为了确保载体和放射 性核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应该确保它们以相同的形态存在或以 相同的形态被引入。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2)放射化学分离中常用的指标 分配系数
某一物质M在不相溶的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物质在两相中 的表观浓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可用D来表示: M O D M A 式中, [M]O和[M]A分别为物质M在相〔O〕和相〔A〕中的平衡浓 度。从上式可以看出,D越大,则物质M在相〔O〕中的浓度越大。 它也可以用放射性浓度来表示,即放射性核素在固相和液相中分布 达到平衡后,该放射性核素在固相中的比活度Cs(Bq/Kg)与液相 中的体积放射性活度浓度Cl(Bq/m3)之比值,一般用Kd表示如下: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放射性核素纯度 放射性核素纯度,也叫放射性纯度,是指在含有某种放射性核素的物 质中,该核素放射性活度与物质中总放射性活度的比值。从定义中我们 可以看出: 只是针对单个核素而言,不是指元素; 放射性核素纯度无单位,只是一个比值; 放射性核素纯度只与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与非放射性杂质量无关; 它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是杂质; 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总放射性活度应包括不同的衰变形式的放射性 活度的总和。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清扫剂:
例如从裂变产物中分离99Mo时,在碱性溶液中用氢氧 化铁作清扫剂能有效除去属于Ⅲ、Ⅳ、Ⅴ和Ⅷ族的放射性 核素,而99Mo以钼酸根阴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不被清 扫剂吸附。 应该指出,清扫剂有时也会明显地吸附载带欲分离的 元素,例如:在分离Sr的放化分离流程中,Fe(OH)3清扫剂 会载带一部分Sr,使Sr的化学收率降低,但只要注意控制 Fe3+的加入量和沉淀条件,并用无CO2的氨水沉淀,可以使 Sr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因为它有显著的去污效果,故 仍采用此步骤。
生成相同的络合物形式,也能促进它们交换完成。例如Zr用氢氟 酸络合使其生成ZrF62-,Nb用H2C2O4络合等。
破坏放射性胶体:示踪量放射性核素在溶液中极易形成放射性胶体,一旦 生成胶体,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就不一样了。例如,胶体状态的核素一 般不易电离,与电解质的反应很慢,也不容易在离子交换树脂上进行离 子交换等,因此,要使放射性核素与载体同位素交换达到平衡,必须破
坏所生成的胶体,使之变为真溶液。一般可用强酸解聚,最好采用酸性
介质或加入适当的络合剂,以防止样品溶液出现胶体。
一般说来,对周期表中第Ⅳ至Ⅷ族元素(Zr、Nb、Mo、Ru、Sn、Sb、
Te、I等),应注意同位素交换是否到达平衡的问题,而其它元素,因为它
们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简单,同位素交换则比较容易达到平衡。
S m
对于无载体的纯放射性核素,m=0g,此时S为A/mA,达最大值S0, 它是该放射性核素的一个特征常数。对于1g任何放射性核素而言, K (Bq/g) S0 MT1 / 2 式中,m是放射性核素的原子质量,T1/2是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K 为系数。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比放射性活度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放射性浓度
放射性活度C是指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放射性活度,即
C A/V
式中,A为某物质放射性活度,V为体积。常用单位是Bq/mL或Bq/L。 这个术语与比活度有关,一个为质量单位,一个为体积单位。 如:室外空气中222Rn平均放射性浓度为(0.4~2)10-2Bq/L。表示空气中 每L空气中222Rn平均放射性活度为(0.4~2)10-2Bq,而没有包括其它核 素的放射性活度,如放射性I、Xe、Kr以及Rn的其它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载体及反载体: 载体分为两类: (1)同位素载体:它是给定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二者以相同的化学形态存在。 如:在分离放射性核素131I时,加入127I; 在分离126Sn时,加入120Sn等天然元素的化合物; (2)非同位素载体:它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不是给定放射性核素 的同位素 。 如:在分离Ra时,加入Ba;在分离147Pm可以加入Nd; 加入载体的目的:提高待分离核素的化学收率和分离因子,降低器皿等对微 量核素的吸附。 载体的配制和加入:一般用重量法进行载体溶液的配制。每次实验加入的 载体量不能过多,否则会降低最终产品的比活度,增加放射性测量的自吸收。 所以,通常加入量为10-20mg为宜。 载体一般在样品处理前先加入,以防止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挥发、吸附等原 因造成损失。
其值取决于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状态和许多参数,如pH值、水和固体介 质的化学性质等,分配系数有时也称为分布系数。
CS Kd CL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2)放射化学分离中常用的指标 分离系数
分离系数也称分离因子,表示两种物质经过分离操作后所达到 的相互分离程度。两种物质的分离总是将两种物质共存的体系分成至 少两部分,如萃取中的有机相和水相,沉淀分离中的沉淀和上清液, 离子交换中的树脂相和淋洗液。分离系数表示两种物质A,B在分离 操作后,两相中相对含量之比,用下式表示:
第七章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
杨金玲
第七章
1. 2. 3. 共沉淀法 溶剂萃取法 色谱法 其它分离方法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概况
在发现的112种元素2800多个核素中,仅有272个核素是 稳定的,其余都是放射性的。放射性核素通常都是与其母体、子体 以及其它放射性核素或者稳定核素共存,因而在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和应用中,如:新核素的合成及其核性质研究、核素核数据测量、 核试验诊断、核燃料元件的生产、反应堆乏燃料元件后处理、放射 性核素和放射源的制备、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及其核药物的生产、环 境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等等,都涉及到放射性物质的分 离、浓缩和纯化。放射性核素分离对象大都具有含量低、共组分多、 体系复杂、且具有放射性等特点,这就对分离方法在浓缩倍数、分 离效率和分离速度等方面提出特殊要求。目前在放射化学研究中主 要采用的方法有沉淀法、溶剂萃取法、色谱法等。
表8.1 用不同时间单位表示半衰期时的K值
半衰期的 时间单位 K值 S 4.171023 Min 6.961021 h 1.161020 d 4.831018 a 1.321016
比活度的单位为:Bq/g,或Bq/kg。 如: 1g金属239Pu中239Pu的比活度:2.296109Bq/g; 1g239PuCl4中239Pu的比活度:1.441 109Bq/g; 又如: 137Cs在某土壤中的比活度为5.5Bq/kg。表示1kg土壤中 137Cs的放射性活度为5.5Bq。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清扫剂: 借助沉淀的吸附或者共沉淀作用将一种或几种放射性核素的大部分 从溶液中除去的物质又叫清除剂。 清扫剂的特点是沉淀物疏松、有较大的吸附表面。因而在放射化学 分离中能有效吸附多种处于微量状态的放射性杂质,而对待分离核素 不吸附。 如:为了清扫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的杂质,可以加入几毫克Fe3+(或 Th4+、Nb(Ⅳ)、La3+等)离子,用氢氧化铵沉淀出相应的氢氧化物, 可以除去大部分的Zr、Nb、Ru和RE等放射性杂质; 又如:为了清扫能生成难溶性硫化物的金属元素,可以加入Bi、Sb或 Cu等离子,并以H2S沉淀出相应的Bi2S3、Sb2S3和CuS。 在碱性溶液中经常使用的清扫剂是Fe和La的氢氧化物; 在酸性介质中为Cu、Bi和Sb的硫化物。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载体及反载体: 反载体:在放射化学分离中,除了被分离核素外,还含有其它多种 微量放射性核素的存在。这些放射性核素也可能被滤纸、器壁及预分 离核素的沉淀物吸附而造成沾污。可在分离前加入毫克量级易沾污核 素的稳定同位素,并使其达到同位素平衡,改变微量核素状态,减小 它们对分离核素和器皿的污染,从而达到提高去污因子。由于它们在 分离中起到与载体相反的作用,故称它为反载体。 举例:在分离无载体90Sr时,加入Sr(NO3)2,以提高90Sr的化 学收率,但是发现144Ce有严重的沾污,去污因子只有13,但是加入 Ce(NO3)4后,去污因子可达9103,提高了700倍。因此在这个 90Sr分离流程中, 加入的Sr(NO ) 就是载体, Ce(NO ) 就是反 3 2 3 4 载体。 不管是使用载体还是反载体都必须使其与待分离核素达到同位素交 换平衡。
发射体的放射性核素纯度大于98%,即是指89Sr的活度占物 质中总活度的98%以上,其余放射性杂质的活度小于2%。
89Sr
第七章 放射性化学分离方法
(1)放射化学分离中涉及的若干概念 放射化学纯度
放射化学纯度简称放化纯度,指在含有基本上是以一种特定化学形 态存在的某种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样品中,以该种特定化学形态存在的 该放射性核素的百分含量。 从上述定义可以理解为: 放射化学纯度只是针对特定的同一核素放射性活度而言; 以化学形态的不同来划分; 总活度包括该核素的其它化学形态和其同位素的全部放射性活度。 例如:医用的Na131I注射液中,131I除了以需要的I-化学形态存 在外,还可以有I2,IO3-及IO4-等化学形态存在,而该医用注射液 表明放射化学纯度98%,即表明注射液中以I-形态存在的放射性核 素占碘放射性核素的98%以上,而131I以I2,IO3-及IO4-等形式存 在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以及其它I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仅占总碘放射性 活度小于2%。 对于放射性标记的复杂化有机合物,放射化学纯度还包括特定的标 记位置和旋光构型的特点。例如对放射性标记的L-蛋氨酸来说,同一 组成的放射性标记的D-蛋氨酸就是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