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莫斯科经济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_邹念鲁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成立“中国馆”

作者: 筱绿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84-84页
主题词: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馆;研究所;汉学家;文化和传统;科学院院士;学术交流;中国中心;
活动基地;俄中
摘要: <正> 据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1995年第3期报道,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国家(中国、日本、朝鲜)民族中心“中国馆”于1995年2月8日正式开馆。
远东研究所所长M.л.季塔连科教授在“中国馆”开幕式上指出,该馆成立的宗旨是向俄罗斯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传播关于中国、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进一步促进俄中两国间的文化、学术交流。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C.л.齐赫文斯基出席了开馆仪式。
“中国馆”下属远东研究所,它将成为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家协会以及俄中友协的活动基地。
在俄罗斯。
俄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专业教学计划-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44444422
1 社会学
9
108 54 36
18
54
3
俄语和语言
2
10
204 102 102
102
文化
36
3 活动安全
2
50 50
50
12
数学和自然 课程课程
1312
力学史和方
1
9
108 54 54
54
3
法论
2 普通物理
32
240 120 68
52
120
34
3 数值方法
8 7,8
272 136 68
1000
研究方向的
专业课程)
全年的专门 6,8
课程
204 136
半年的专门 7,9
课程
108 72
挑选大学生 10
的专门课程
102 68
科研工作
6,8,9, 6,8,10 586 204
10
还包括:专门
的讨论班
课程作业
毕业论文
学期分布
68
136 72 68
204
教学工作量/小时
27
22
68
2222
36
72
179 128 64
64
151 108 54
54
190 136 68
68
190 136 68
68
190 136 68
68
101 72 36
36
90 64 32
32
90 64 32
32
190 136 68
68
286 204
204
361 258 138
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夏正权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暨1989年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5月11日至13日在宁波大学召开。
这次会议是我国科学基金工作者的一次盛会。
出席会议的有国家、行业、学科、部门、地方、基层、和民间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学基金会(含科技基金)组织的代表、特邀代表以及部分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科学基金管理干部共93人。
会议得到研究会挂靠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及会议东道主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和宁波大学的大力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常务副主任胡兆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浙江省科委主任周文,宁波市副市长陈守义,宁波大学副校长王礼立等出席了会议。
【总页数】1页(P122-122)
【作者】夏正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J],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秘书处
2.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J], 无
3.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J], 夏正权
4.中国人才研究会召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开题会议 [J],
5.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坛在京召开胡静林局长当选为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第三届会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评介

Review of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作者: 邹焜
作者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49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信息;科学;哲学;问题;评介
摘要: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KOHCTaHTHHKOJIHH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在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和教育观。
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诸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访问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访问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佚名
【期刊名称】《《表面工程资讯》》
【年(卷),期】2009(9)3
【摘要】2009年2月17~21日,俄罗斯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Kuznetsova Natalia一行应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赵凤玉的邀请访问了该所。
【总页数】1页(P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49
【相关文献】
1.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库列绍夫访问我院 [J], 邹秀婷
2.俄罗斯科学院Bubnov Yuri Nikolaevich院士访问上海有机所 [J],
3.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J], 陈浩华;周洪英;
4.乌克兰科学家访问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J],
5.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 [J], 陶源;周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特鲁米林

斯特鲁米林开放分类:教育学、教育学家C·T·斯特鲁米林(1401,1877—1974),前苏联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教育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
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工人运动。
1905年开始科学文论写作活动。
1921年以后,历任前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国民经济统计局副局长、科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科学院分院和附属机关委员会副主席、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副主席。
同时在莫斯科大学经济干部训练班、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国立莫斯科经济学院任教。
他在研究统计学、核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化、前苏联国民经济史方面卓有成就,先后发表著作与论文共180余种。
斯特鲁米林是现代教育经济学的开山。
1924年,他最早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教育经济效益,《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为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开篇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年龄、工龄、教育程度对劳动技能的影响。
他明确肯定,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均影响劳动技能的高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劳动技能(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技能)也随之相应提高;劳动者个人和国家的经济收益,远远超过对教育的投资。
这篇论文曾破例被收入到为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年会编辑的教育经济学文集里,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称之为“令人注目的先驱性论文”。
40年代和50年代,斯特鲁米林对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等问题作了较多的研究,发表有著名的《科学的经济效益问题》、《论新技术的效果》等论文。
60年代,他开始将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学校教育与经济效益等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在其《苏联的教育经济》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本身会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直接生产力,但它需要有教育作为转换机制,教育投资从长远观点看即是生产性的投资。
《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由引言、体力劳动和学校教育的关系、脑力劳动和教育程度的关系几部分组成。
(一)引言部分,简介了作者对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进行研究的历史背景,简述了从1918年起至本文写成止研究进展的过程。
苏联新杂志“经济科学”创刊

苏联新杂志“经济科学”创刊
邹念鲁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1958(000)005
【摘要】<正> 苏联高等教育部最近新出版一种属于"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报告"丛刊之类的"经济科学"杂志,规定一年出刊四期。
经济学者——高等学校的教师从此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用来发表经济科学研究方面所获得的结论和结果、博士和付博士论文、高等学校科学成就简介以及书报评论等等;尤其是注意于阐明当前研究不够的政治经济学、经济
【总页数】1页(P53-53)
【作者】邹念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迈向新通信时代--兼《中国新通信》杂志创刊贺词 [J], 申江婴
2.苏联出版新杂志“经济科学” [J], 无
3.不惑之年的新征程与新期待——写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J], 武秀昆
4.15周年“新起点·新征程·新发展”《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物业管理年度论坛--《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物
业管理年度论坛在广州举行 [J], 本刊编辑部
5.苏联出版新杂志《苏联博物馆》 [J], 朱锡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之路--邹承鲁院士【转载】邹承鲁,1923年生,江苏无锡人。
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所研究员。
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
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二百余篇。
由于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学方面的贡献,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多次。
自传在国外出版的综合生物化学丛书•生物化学史卷发表, 对当代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经历(一)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
形成这一思想和我在从中学到研究生时期所有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时期,奠定了理科各门以及中英语文的良好基础,这些在西南联大学习时期都得到巩固和提高。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学习惯和踏踏实实勤奋工作的学风。
中学时期理科各位老师在教学和考试中,都着重强调理解,而不强求死记硬背。
对于科学上的规律性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所用。
但是,我也不是一概反对背诵,在中学时期,语文老师都强调要背诵一些语文名篇。
我至今仍能背诵一些古文名篇,如前后出师表,李陵答苏武书,和不少唐诗宋词;英文方面的一些名篇如林肯的南北战争胜利演说等。
背诵这些中英文名著,当时是一件苦事,但也不得不承认,至今对我中英文写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从我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导师,当时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杨石先教授那里学到的是要解决生命的奥秘,最好的途径是从化学入手的思想,因而决定了一生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考取了公费去英国留学,当时英国文化委员会方面安排我去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从事糖化学研究。
伯明翰大学化学系无疑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 教授由于在糖化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的兴趣已经是生物化学,当时生物化学的热点是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