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三课时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及译文。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江,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江夜的迷人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2020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3课时】 PPT精品

2020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3课时】 PPT精品

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表达感情)是古诗的主要写 法,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 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 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 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理解这类古诗,必须 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 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 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 梦令》《声声慢》等。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 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举例:
比如读古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看到“明月”和“边 关”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 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 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 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 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 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 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 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 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 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

21古诗三首《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3课时第三课时1.会认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古诗中项羽这个人物,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难点理解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最新2021-2022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最新2021-2022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39
新知讲解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写出了历 史虽然在变迁,征战却依然存在的现实, 全诗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用平凡的语言 抒发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愿望,即多出 一些像“龙城飞将”这样的良将来保太平,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40
新知讲解
让我们一起珍视和平,呼唤 和平之花长存!
41
梳理结构
出塞
【唐】王昌龄
欲饮琵琶马上催。
明诗意
句意: 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
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
72
新知讲解
醉卧沙场君莫笑,
解词语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 战场。 君:你。
73
新知讲解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明诗意
句意: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
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49
拓展提高
出塞 【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
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
于构成一种气氛。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33
新知讲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 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 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 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
sè 闭塞 堵塞
jiàng 将领 中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
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远看
近看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题 导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
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地点:江面上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时间:傍晚时分
如《石灰吟》《游子吟》等。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 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 却是青绿色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 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 有怎样的感受?
天边升起的一弯 新月,像一张精巧的 弯弓。
小结:第一首诗是景中含情,后两首诗是 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 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 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借助表格背诵三首古诗。
诗名 暮江吟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
白居易

残阳、江水、 露珠、月亮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庐山
雪梅
卢钺 宋
梅、雪
表达的情感 (揭示的道理)
的声母为“x”。

2020年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三课时《雪梅》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三课时《雪梅》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初读古诗,学习字词(一)自学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

课件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xiáng sāo xùn shū降骚逊输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古文识字降,甲骨文(阜,盘山石阶)(夅,倒写的“步”),造字本义:动词,从山顶往山下走。

3、学习多音字降xiáng 投降(表示投降、认输的意思)jiàng 降落(表示往下落的意思)4、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自读课文指名读要求根据停顿自由朗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组词生了解古文学习本课的多音字,并理解读音不同意思不同本环节共分七个模块展开,第一环节初读古诗、学习字词,让学生自读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环节是理解古诗大意,通过理解题目及字词,进而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再读古诗,感受韵律,通过把古诗进行解剖,一一展开,借助图片理解古诗,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本课的理解;第四个环节是生字书写,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第五环节是课外阅读,通过拓展卢钺的另一首《雪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阅读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想象“夕阳无限好”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1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雪梅》 作者: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 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 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
1.《暮江吟》前两句写___傍__晚____时江边的景色,后两句写___夜__晚____时江
边的景色,诗中的比喻句是:________可__怜__九__月__初__三__夜__________,
______露__似__真__珠__月__似__弓__________。
2.“题西林壁”中的“题”的意思是__书__写__,__题__写____,诗人游庐山后发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雪梅》。(重点) 3.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 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 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 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 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诗的后两句: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 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 ”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 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 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 有理趣,值得咏思。
2.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句中的“争”字的妙处是__运__用___了__拟__人__手__法__,__生__动__地__写__出__了__二__者__ 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降】 【骚人】 【阁】 【评章】 【逊】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诗人。 服输。 同“搁”,放下。 差;不如。 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 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 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课文结构
雪梅
[宋]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文主旨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 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 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堂小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 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 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 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 “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 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
暮• 江√吟(yín jīn)
骚• (sāo√zāo) 人
阁(gé gē) 笔


只缘 •
(yá√n yuán)
逊(sūn •
√xùn)

输(sū shū) 赢
二、辨字组词。
墓( 墓地 ) 暮( 暮色 )
费( 费事 ) 沸( 沸腾 )
逊( 逊色 )
子孙
孙(
)
峰( 山峰 ) 锋( 锋利 )
三 、填空。
主题延伸
我国有许多描写雪梅争春的诗或词,请找一找,在班里开个小小 朗诵会吧! 1.先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雪梅争春的诗或词;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 3.做好朗诵的准备,可以诗配画、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雪梅争春的诗有:《梅》王安石,《梅花绝句二首》陆游,《 白梅》王冕,《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sāo

xùn

shū

多音字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
xiáng (投降)
降 jiàng (降临)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在降. 夜(xi幕án即g)将了降。. (jiàng)临的时候,日本鬼子投
这样的感叹:“___不__识__庐__山__真__面__目____,___只__缘__身__在__此__山__中_______。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3.《雪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精彩回顾。
1.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句中的“铺”字的意思是_____照__、__射_____,用这个字是因为 __“__残__阳__”__已__经__接__近__地__平__线__,__几__乎__是__贴__着__地__面__照__射__过__来__,__用__“__铺_____ ”字,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