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学案 12 唐诗五首【精品】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12 唐诗五首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三首唐诗。

二、学习《使至塞上》(一)朗读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走近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特殊浑圆、壮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唐诗,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提高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五首唐诗的核心思想与情感表达:通过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理解诗人们的情感表达,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边塞情怀等。
举例:《赤壁》中李白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望岳》中杜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唐诗的艺术特色:掌握五首唐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使至塞上》中王维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边塞风光,展现了雄浑壮丽的意境;《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离别之情。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分析如何将唐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领略诗中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大家逐渐能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韵律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韵律知识。
(2)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较浅,难以体会诗人们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导学案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导学案

12 唐诗五首导学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多角度赏析名句。

(难点)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

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仁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2.字词积累东皋.(gāo)薄暮.(mù)徙倚..(xǐ yǐ) 落晖.(huī)驱犊.(dú) 萋.萋(qī)鹦鹉..(yīng wǔ) 征蓬.(péng)候骑.(jì) 燕.然(yān)3.自读前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5.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野望》。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泠)、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2. 唐诗五首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2. 唐诗五首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2. 唐诗五首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新课展开野望【整体感知】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文本探究】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整体感知】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文本探究】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渺,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使至塞上【整体感知】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白沙堤.( ) 萋.萋( ) 燕.然( )
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 )
欲何依( )
(2)徙倚
..
(3)来从.楚国游( )
(4)仍怜.故乡水( )
( )
(5)晴川历历
..
( )
(6)芳草萋萋
..
【课堂探究】
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

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课外拓展】
赏析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赏析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4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gāo xǐdúdīqīyān
2.(1)接近(2)徘徊(3)往(4)喜爱(5)分明的样子(6)茂盛的样子
【课堂探究】
1.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的“边”“属国”“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4.诗中所描绘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

这些景物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

5.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去歌唱;燕是春
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课堂检测】
1.(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B 解析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3.C 解析“春草深密”的说法有误。

4.B 解析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5.B 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课外拓展】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示例: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3.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