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野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xǐ)倚 驱犊(dú) 萋萋(qī) 燕(yān)然 候骑(jì) 仍怜(lián) 没(mò)马蹄 (二)读准节奏。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2.唐诗五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3)《使至塞上》中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__乱__花__渐__欲__迷__人__眼__,__浅__草__才__能__没__马__蹄___。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 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然后答题。 13.(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的感情。尤其是“__行__不__足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 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 - 野望课件

•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 ②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 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的颔联。 •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 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 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
野望 使至塞上
黄鹤楼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 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赋 汉乐府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题材):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 诗、怀古诗、咏物诗、咏史 诗、爱国诗、悼亡诗、思乡 诗、闺怨诗、战争诗、写景 抒情诗等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体裁):
课文注释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 3、徙倚(xíyǐ) ) :徘徊,来回地走。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7、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 食,最后饿死。薇,是一种植物。 8、依:归依。
古体诗 四言(字) 五言 七言 乐府诗
古诗
绝句(4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绝)
近体诗
律诗 (8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注意:古诗中每一个逗号算一句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 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 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 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 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幅长 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 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 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名师导学课件23张第12课唐诗五首

日暮乡关何处是?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
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本背诵
古诗词默写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 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 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 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 展画,画外拖音。
古诗词默写
理解性默写: 1.崔颢的《黄鹤楼》中“__黄__鹤__一___去__不__复__返___, _白___云__千__载__空___悠__悠___。”表达对岁月易逝之感慨。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 见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晴__川___历__历__汉__阳__树_____, _芳___草__萋__萋__鹦___鹉__洲_______。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 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日__暮___乡__关__何__处___是_____? _烟___波__江__上__使___人__愁_______。
古诗词默写
理解性默写: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 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大___漠__孤__烟__直_____, ____长__河__落__日___圆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 抑郁心情的语句是:_____征___蓬__出__汉__塞________, ____归__雁__入___胡__天_______。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 课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 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 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 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 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 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 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 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诗歌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 的金黄的秋色,起伏 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 晖。描写了一派秋意 颇浓的山野景色。
诗歌赏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 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 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鹦鹉洲绿油油的 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徙倚(xǐyǐ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 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 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 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 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 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者怎样的情感?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 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 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 心的孤寂与苦闷,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12 唐诗五首
了解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 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 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
句数不限。如《观沧海》《望岳》《登幽州台歌》。
近体诗 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 绝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如《已亥杂诗》《登飞来峰》。 律诗通常为八句。本课五首诗歌都是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那里地势底平。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 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 赖的彷徨心情。
描绘画面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圣贤
思想情感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 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 闲适思想。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 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也流露出孤独苦闷的 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 达技巧?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 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 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 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 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 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 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 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 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
威镇阁/八卦楼
漳州地标建筑,分一、二、三层 和夹层,高48.8米,建设面积750平 方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 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 3219平方米。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 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 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 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 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gāo
野 望
(唐)王绩
xĭ yĭ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 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 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 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 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hòu jì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内容探究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 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 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 应该是“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 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 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 到了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 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 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 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 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 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 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 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 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 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 (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 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 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 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 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内容探究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 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 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 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 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 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 (晴 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进一步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好铺垫。
内容探究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 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 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他又在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 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 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 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空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周 围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不管是猎人还是牧童,都无法理解他 的志向,他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 朋友了。
课外链接:商朝后期,有个叫做“孤竹国”的封建小国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 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 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做。”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 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 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 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 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 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 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 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