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

诗词五首1.思想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重点问题(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3)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
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
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文化积累

《唐诗五首》文化积累1.作家作品①王绩(约589—644)唐初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喜欢朝廷做官,借口有病辞官。
不久又任扬州六合丞。
这时天下大乱,弃官回故乡。
唐武德中,朝廷下令凡是前朝官员,都到朝廷门下省等待诏令。
贞观初,因病辞官,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朴孤傲,喜欢饮酒,能饮五斗酒,自作《五斗先生传》,撰写《酒经》、《酒谱》,为《老子》、《庄子》作注释。
他的诗平易然而不浅薄,质朴而不庸俗,真率自然,不受拘束,心胸博春,情致高雅,追慕魏晋风格。
律诗开始于六朝,成型于隋唐,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绩爱好广泛,诗歌是其最突出的成就。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王绩轶事:王绩喜欢饮酒,常常饮酒到五斗不醉。
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
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
”②崔颢(hào)(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③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在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之《野望》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之《野望》知识点总结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一、《野望》《野望》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联点题,且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颈联:描绘了在暮色苍茫中于隐居之地所望见的景色。
两联在写景上的区别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近景、动景。
颔联中“树树”、“山山”两个叠词用得好,显示出了郊野山、树众多的特点。
“唯”和“皆”也用得好,它们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了傍晚,山、树笼罩在一片秋色、余晖中的美丽景象。
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抒情,写出了诗人对古代像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的追怀,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
从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诗用到了叙事、描写、抒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吊古怀乡诗。
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起笔写由黄鹤楼而产生的联想。
颔联承接首联在“鹤去楼空”的感慨中,将描写的对象转到“白云”上,从侧面展现黄鹤楼的高耸。
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而看到的景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一带的原野上一棵棵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青葱的树木、茂盛的芳草本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但尾联中诗人将它们统一在了“日暮”的背景之下,勾起了诗人的乡愁,“烟波”更是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所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也正是如此。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诗歌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塞外去。
首联仅用十个字叙述了此次出使边塞的情况。
其中“单车”二字,透露出诗人的这次“问边”是轻车简从。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表面上是“问边”,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首联透露出诗人的孤独苦闷,抑郁不得志。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用“征蓬”、“归雁”自喻,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一样出了汉塞,入了胡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12课诗五首赏析《饮酒》《行路难》1. “斗十千”的“金樽清酒” , “直万钱”的“玉盘珍馐” ,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 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
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 “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 . 高高者挂罥长林梢 (飞得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阔B . 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C . 向秋天漠漠向昏黑 (渐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 2. 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
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
后一句一语双关。
“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
“何由彻” ,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3、“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的事件。
4、“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 更难度过这夜晚。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1、赏析诗歌首联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
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
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
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
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请从不同角度赏析被誉为“独绝千古”的颈联内容理解:这两句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画面描述:黄沙茫茫无边无际。
极目远眺,只见天空尽头,一缕狼烟升腾。
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
炼字角度:“大”字写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写出了狼烟的劲拔坚毅,“圆”字写出了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绘了一幅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图。
写景作用:诗人运用“大漠”“孤烟”“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旷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诗中有画:(1)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灰黑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等多种色彩。
(2)有画一样的构图:直冲云霄的烽烟,弯弯曲曲的黄河,浑圆的落日等多种形状如几何图像画在茫茫大漠之上。
(3)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渡荆门送别》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首联叙事,交代行踪。
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
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借助瑰丽的想象,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姿的奇丽景象。
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村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烈。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同时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的手法。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钱塘湖春行》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初平”“低”写出了早春的什么特点?内容:上句点明春行地点,下句描绘远景,写诗人出行看到的山光水色。
炼字角度:①“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岸齐平;②“低”字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生动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春水初涨时的轮廓。
画面描绘: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早春。
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3、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之情溢于言表。
5、试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
炼字角度:①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春光的难得和宝贵。
“啄”字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②“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既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看见早莺、新燕的惊喜之情。
6、试从炼字角度赏析颈联。
炼字角度:①“乱”“迷”突出湖边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②“渐”“才”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花草向荣的趋势,又给人以清新之感,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7、试分析尾联有什么作用。
尾联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②结构上:“行不足”不但是喜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8、全诗思路:先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接着写了春行仰观所见;然后写春行俯察所见;最后写行至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