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2017年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心境。
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流露出孤独无依之感。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秋日傍晚的景色,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萧瑟的氛围。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相识,于是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渲染了黄鹤楼的历史感和空旷感。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唯有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的景色,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对仗工整,画面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黄昏时分,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不禁发出思乡之愁。
这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解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和行程。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2.唐诗五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共101张PPT)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 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 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 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 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 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 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 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 “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 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 的安详宁静。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内容: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揣摩诗中感情:
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 ——苦闷抑郁 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对于 “大漠 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 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
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 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 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 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 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 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 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所表现的意境,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例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空灵和秋意。
(2)唐诗的韵律与格律。
-唐诗的韵律和格律较为复杂,学生难以掌握,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反复练习来突破。
-如《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两句,需解释其平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登鹳雀楼》的学习,理解王之涣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抒发的感慨。
-掌握《春望》中杜甫对战乱景象的描写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领会《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对自然和友情的感慨。
-感受《山居秋暝》王维所表现的山水意境和隐逸情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所选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自然美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美好。
(3)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学生在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如《望庐山瀑布》中李白的夸张手法。
-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4)文化背景的融入。
-学生对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体会《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往。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诗人是怎样描绘山野秋天的景象的? 诗人在下面的颔联和颈联用四句写薄暮 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 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 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 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 的色调。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 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 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 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 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 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 乡之情作铺垫。
1.如何理解诗歌首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 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 “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诗歌首联的意思是:秋天傍晚时 分,遥望山野,一片秋意颇浓的景象,表现 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第12课《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王 绩
野
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相顾无相识,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
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
落寞心绪。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树中抒树发皆作者秋孤独色抑郁,之情山的山诗句唯是落: 晖。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品读赏析
相顾无相识,长歌 1、运用典故 怀采薇。
2、运用伯夷叔齐归隐采薇的典故,意 在表明现实中知音难觅,孤独无依,只 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各伯夷叔齐那样的人 交朋友。
3再次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 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
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 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
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
大感慨,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 潜在的铺垫
*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自学指导
• 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 •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wēi
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
学习任务
研读诗文,深入理 解 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
每联各写什么?(写景?写事?抒情?) 每联有哪些关键字、关键词?有什么表达 效果? 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展现怎样的诗人形象? 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读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 欲何依。 提示:重点赏析“望”“徙倚”
“望”在诗中的作用,首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整体阅读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燕(yān)然候骑(jì)仍怜(lián)没(mò)马蹄(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赏 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品读赏 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
的景色。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
的情怀。
品读赏 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品读赏 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写近景:画面静谧、悠闲、恬淡,但 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 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品读赏析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
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
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 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 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 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 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
晴日里的原野。
鹤楼东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 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 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的赞有《崔颢集》《黄鹤楼》。
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q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yīnɡ w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品读赏 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品读赏 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歌首联“望”字点题: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 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该归去何方? “徙倚”即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想在政 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 了感情基调。
野过渡页望
王绩
诵读感 知
野望 王绩
gāo bó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wē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走进作者
王绩(585—644)
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野望》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品读赏 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 神归宿,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 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 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 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 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 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 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 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 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 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 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 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 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 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 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合→抒发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王维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 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 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 秘诀》。
诵读感知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
飘飘荡荡的样子。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
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
在此飘浮。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 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 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 之感。
《 唐 诗 五 首 》
文学常识
唐诗
基本形式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
教学 目标
❖ 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大意; ❖ 诵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并能背诵默写全诗; ❖ 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