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农业新需求,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报告
新型肥料研究报告

新型肥料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必须不断创新,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新型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领域之一。
新型肥料是指那些通过化学或生物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肥料,与传统肥料相比,它们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污染和更好的环保性。
目前,新型肥料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指以动植物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粪便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腐熟等过程制成的肥料。
与化肥相比,有机肥料具有营养全面、效果持久、土壤改良等优点,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作物产量。
同时,有机肥料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二、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指以微生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肥料,包括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发酵液等。
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与化肥相比,微生物肥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和安全性,不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三、控释肥料控释肥料是指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使肥料中的营养成分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释放,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控释肥料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和污染,同时还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四、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将不同种类的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肥料,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
与单一肥料相比,复合肥料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肥料使用量和污染。
以上几种新型肥料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新型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也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推动新型肥料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1. 引言1.1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等问题,肥料使用现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我国肥料使用总量庞大。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使用的化肥总量在全球排名前列,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较大,但同时也存在滥用肥料、过度依赖化肥等问题。
我国肥料使用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化肥为主的肥料使用结构,导致了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不利于土壤长期肥力的保持。
我国对于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还存在着一定障碍。
虽然我国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上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还不够广泛,农民对于新型肥料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尚需进一步改善,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新型肥料的重要性新型肥料的重要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肥料已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引进和研发新型肥料。
新型肥料具有养分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作用持久等优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
新型肥料还可以加速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新型肥料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型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关键举措。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和推广新型肥料,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 正文2.1 有机肥料的发展有机肥料是一种以动植物残余物、农作物秸秆、厨余废弃物等为原料,经过堆肥或发酵等处理而制成的一种肥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环保意识的提升,有机肥料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有机肥料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原料供应不足、加工技术不够成熟、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化肥调研报告

化肥调研报告
《化肥调研报告》
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化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化肥的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因此,我们对化肥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了解当前市场上不同类型化肥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化肥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
氮肥主要用于提高作物的叶面积和营养质量,磷肥则是促进作物的果实发育和根系生长,而钾肥可以增加作物对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
除了这些传统的化肥外,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在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化肥行业也呈现出了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渗透到化肥生产和施用领域,使化肥的使用更加精准和高效。
其次,绿色、有机的农业概念正在得到推广,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农户选择有机化肥。
不断加强环保意识的推动下,减少化肥的过度使用也成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化肥调研报告显示了化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持,其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环保、高效和有机化。
未来,行业内的企业和农户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
中国肥料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肥料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肥料发展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中国肥料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市场规模中国肥料市场规模庞大,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随着国家农业发展的推进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肥料的需求持续增加。
尤其是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推动肥料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趋势未来,中国肥料行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绿色环保发展:由于环保限制的加强,传统化学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面临压力,因此,绿色环保肥料的发展将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
2. 技术创新驱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肥料的开发和应用将不断增加,例如控释肥、液体肥等,有助于提高施肥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价值链延伸:肥料行业将向上游原料供应、中游生产环节和下游销售与服务等方向延伸,增加附加值,提高盈利能力。
三、竞争格局当前,中国肥料行业竞争激烈,主要有国内龙头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
国内龙头企业在规模、技术和品牌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
未来,肥料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实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政策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推动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环保肥料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肥料行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肥料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农民合作等途径,肥料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肥料行业,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政策环境。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概况新型肥料是指相对于传统肥料而言,具有更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的肥料产品。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新型肥料市场逐渐崛起。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新型肥料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24年,中国新型肥料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
其中,有机肥料占据了新型肥料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市场规模占比超过70%。
此外,微生物肥料、水溶肥料和复合肥料也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三、发展趋势1.环保要求推动新型肥料市场增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肥料的使用受到了限制,而新型肥料具有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特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青睐。
2.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升级:新型肥料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
在新型肥料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技术和产品。
比如,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等优点。
3.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新型肥料行业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新型肥料不仅仅是提供营养给农作物,还要与农药、农机、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
四、面临的挑战1.技术难题:新型肥料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相对较多。
2.渠道建设:新型肥料行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传统肥料的使用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渠道建设和推广,提高农民对新型肥料的认知和接受度。
3.宣传推广:新型肥料行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五、发展建议1.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型肥料行业的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新型肥料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创新技术的推广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将极大促进行业的发展。
一、行业概述1.1定义和分类1.2行业链分析二、市场分析2.1市场规模与趋势2.2产销情况2.3价格变动与影响因素2.4市场竞争格局三、政策环境3.1政府支持政策3.2相关法规与标准3.3税收政策四、技术创新与发展4.1生产技术与工艺创新4.2新型肥料产品研发情况4.3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五、市场前景与机遇5.1潜在市场需求5.2市场竞争与拓展5.3行业发展的主要机遇六、风险与挑战6.1环境污染与治理6.2市场竞争压力6.3国际贸易摩擦七、发展建议7.1强化技术创新能力7.2加强行业标准与监管7.3减少环境污染结论:本报告通过对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的概述、市场分析、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与发展、市场前景与机遇、风险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和预测模型,我们认为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行业发展面临着风险和挑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以促进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附录:-行业数据统计表格-主要企业介绍-相关政策法规摘要以上是本报告的大致框架,具体内容将根据实际调查研究情况进行完善。
通过对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的全面分析和研究,本报告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政府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战略规划建议,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肥料的需求量一直较大。
近年来,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新型肥料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主要表现在品种的丰富和施用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气候条件的需求,我国目前生产供应的肥料种类繁多,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多种个别肥料,以及复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复配肥料。
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同种植模式对肥料施用方式的要求也不同,有地面施肥、滴灌施肥、叶面喷肥等多种施肥方式。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农户的施肥观念仍然滞后,对肥料的选择和使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面肥问题。
部分地区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过高,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新型肥料的研发与应用。
新型肥料主要包括高效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和绿色肥料等。
高效肥料通过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较低的用量获得较高的产量。
研发出的缓控释肥料、定向复合肥料以及微生物菌剂等,能够在长期内释放养分,减少了肥料的浪费。
生物有机肥料利用生物菌剂和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
研发出的复合菌剂、菌草肥料等,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绿色肥料主要是指在肥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研发出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液态肥料等,减少了肥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同时更加便于施用和吸收。
新型肥料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新型肥料的价格相对较高,限制了一些农户的使用。
新型肥料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壁垒,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普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同时新型肥料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新型肥料,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减少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但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型肥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摘要】我国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肥料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土壤贫化等问题。
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肥料的使用现状,然后探讨了我国新型肥料的研发现状及种类与特点。
接着介绍了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
结论部分指出了我国肥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型肥料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肥料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1. 引言1.1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肥料的使用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肥料使用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达到数千万吨。
肥料的使用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肥料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肥料过度使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农作物吸收不良,影响土壤质量,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二是肥料种类单一,品质参差不齐,导致使用效果不佳。
三是肥料的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对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改善农产品质量。
新型肥料的应用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新型肥料的重要性新型肥料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科学配方和研究,新型肥料能够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养分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农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新型肥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肥料使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染物,造成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
而新型肥料的绿色、环保特点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新型肥料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农业新需求,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报告赵玉芬;赵秉强;侯翠红;许秀成【摘要】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制约.解决的思路:通过肥料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有机替代、精准施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系统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具体建议:构建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化肥产品新体系,促进农业高产、土壤培肥、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加强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化肥有机替代减量;加强施肥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肥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加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建设;建议国家设立肥料重大科技专项,为上述建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ject,problems existed in China's fertilizer products technology and policy system are summed up under the new agriculture situation,such as fertilizer products could not meet the agricultural demand,technology integration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fertilizer manage mechanism is not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roducts;technical services supply capacity does not match the demand;and management policy constraints.The solution is constructing China's fertilizer innovation system by fertilizer product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ganic substitution,precision fertilization,system and mechanisminnovation,improve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etc.Specific proposalsare as follows:build a new agricultural demand-oriented national fertilizer product system,promoting agriculture high yield,soil fertility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resources,promote the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and reduction;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ability;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and frontier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fertilizer scienc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reen fertilizer system;recommending that the state set up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fertilizer program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ve recommendations.【期刊名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8页(P561-568)【关键词】农业需求;建议;肥料创新体系【作者】赵玉芬;赵秉强;侯翠红;许秀成【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农业是立国之本,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是第一要务。
我国人口超过了14亿,可耕地只有18亿亩,人多地少、土壤质量不高和功能退化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肥料是粮食增产最主要的物质保障,世界粮农组织(FAO) 统计结果表明,肥料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0%以上[1]。
然而,我国科学施肥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基础数据严重不足,施肥指标体系陈旧,对土壤养分状况缺乏系统全面了解等问题;对提高资源效率、植物营养理论创新等还缺乏足够重视;农业需求导向的肥料生产和供应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十多年来,由于对植物全营养概念和平衡施肥认识、宣传和引导不够,盲目发展高浓度化肥,造成了氮磷钾化肥一家“独大”和供过于求的局面。
全国化肥实物年消费量达1.5亿吨以上,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
多年来过量和单纯施用高浓度氮磷钾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差、有机质下降、土壤酸化、盐渍化等。
与此同时,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普遍缺乏,土壤生态平衡被破坏,连作障碍不断发生等,导致病虫害加重,农产品品质下降。
因此,构建我国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环境协调的肥料产销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化肥损失率较高的原因有多种:氮源相对单一,尿素态氮肥占近2/3,氮挥发损失占20%~30%,同期欧美国家使用的硝酸铵钙等产品氨挥发损失仅2%~3%;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更低,只有10%~20%。
水溶性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镁、铁等结合,形成难溶盐,不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磷素环境风险;钾肥情况相对较好,但也存在流失等问题,利用率也仅有40%~50%。
化肥产品片面追求高浓度,有机类肥料标准存在不完全适应行业特点等,都影响着肥料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肥料结构的调整优化。
因此,研究和借鉴欧美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调整政策和产品标准很有必要。
全球磷矿资源的90%用于利用率并不高的高养分浓度的磷酸铵化肥,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磷资源开采浪费尤其严重,涉磷产业结构不合理。
磷矿资源是全球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重要性不亚于能源和稀土。
本咨询项目组在2009—2011年完成的《我国磷科技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咨询报告中,提出了控制磷肥生产总量和限制磷矿资源及原料出口,优化磷肥产品结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采纳。
2012—2014年项目组又承担了《我国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咨询任务,指出化肥使用过量、肥料结构失衡、肥料管理主体不清是我国肥料领域的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核心,实施“以质量代替数量”的发展建议。
2015年5月6—8日,项目组主持召开了以“建立绿色肥料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项目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为科技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农业部果蔬茶化肥减施行动的实施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农业转型是构建肥料创新体系的宏观社会背景。
继2015年农业部化肥减施行动目标提出后,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土壤污染修复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
近期,农业部又决定实施“牲畜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的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2017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为适应农业新需求,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肥料产销现状与主要问题2.1 国外肥料产业体系现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量施肥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欧美发达国家迅速从单纯增肥增产转向增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不仅逐步推动种植业中肥料投入减量,而且逐渐扩大到动物体系饲料控制、种养一体化管理,近些年正在扩大到土壤、大气、水体、人类活动协同管理阶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化学肥料用量下降而作物产量持续增长,例如美国玉米氮肥效率从1974年的44 kg/kg提高到了2010年的66 kg/kg [2]。
在实现这一转型中,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系统化的技术、服务和政策创新体系。
美国的化肥用量并不高,因此采取了控肥增产措施,通过增产提高肥料效率、降低养分损失。
技术改革涵盖了采用杂交品种和转基因品种、改善灌溉条件、实行保护性耕作、发展精准农业等综合技术体系。
完善的服务体系既涵盖了培训、专业服务,也包括了责权利均衡的管理政策。
政府委托“赠地大学”建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为农民提供农业科学知识培训。
建立了养分管理咨询师制度,不仅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作为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农户必须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向环境保护部门 (仅大型养殖户) 和农业部门提交养分管理计划(nutrient management plan),按照养分管理计划生产才可获得农业补贴。
同时推出了农资企业强制性开展服务的吨税政策(tonnage fee),例如伊利诺伊州要求肥料企业每吨化肥上缴0.75美元的服务税用于科学施肥的研究和推广,类似的政策还在Arkansas、Oklahoma、Iowa等州执行。
近些年为了进一步减肥,又逐步实施市场化的carbon credit项目,让农户出售环境成效获得更大的效益。
欧洲减肥时化肥用量已经严重超标,而且由于土地规模相对较小,难以通过减肥来增收,农户主动采用积极性较低,所以主要采取了限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