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
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宁河县芦台镇第四小学薄连静残疾人群体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小群体,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接触、了解的机会不是很多。
在学习《走近残疾人》中,要让孩子们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从而同情、关爱残疾人就有一定的难度,而本课不仅要做到这些,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再把对残疾人的同情、关爱上升为尊重,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就更难了。
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视频导入,了解残疾人的实际生活。
课的伊始把残疾人舞蹈《千手观音》在课堂上播放,引发学生探究残疾人的生活、学习的欲望,使教学寻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为儿童真正走进残疾人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独特价值”的独特理念。
二、活动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在让学生体验经历,亲身感受的时候,一是通过盲人和健全人的对比体验盲人拿东西的不便;二是通过让全体学生体验换一只手写字不容易、不方便,从而体会出失去双手人想写好字有多么困难,然后出示失去双手人写字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不便,也知道了残疾人能做到的事情正常人作起来也很难。
在体验中,学生们许多真实的表现自然的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课堂,它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三、观看交流,感受残疾人的身残志坚。
本环节我精心设计,先通过观看视频《中国阿甘的故事》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再通过学生交流和看书认识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最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残疾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图片,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也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升华感悟,结束全课。
通过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身残志坚的英雄,你的心中一定充满了许多感慨,你想说些什么?”努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_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诸多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与习惯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四)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资料搜集、讨论分享、讲故事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对他们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难点:理解残疾人的情感和需求,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并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残疾运动员的比赛画面、残疾人生活的视频等制成课件。
2.搜集残疾人专用设施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资料;了解残疾人超出常人的地方。
2.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3.到社区中去调查或是通过网络了解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残疾会运动员拼搏图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看,看完之后,我们来交流你的感受。
(播放多媒体课件)刚才大家看的很认真,很投入,老师想知道看了这些图片,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残疾人的生活不容易,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生活依然很好,很了不起。
心里很敬重残疾人。
师:是呀,这些残疾人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身体,但是他们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走近残疾人》优秀课后反思

《走近残疾人》优秀课后反思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命运的戏弄,使他们丢失了部分肢体的功能;身体的不完整,让他们错过了很多人生的精彩;但是,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阻挡心理的远行,追求美妙生活的信心,并没有由于身体的残疾而减弱一分……这一非常的群体,却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美,呈现了美,演绎了美,制造了美,也让我由衷地感受到了这一非常群体的人格魅力,真正理解了因残缺而漂亮的深刻内涵。
上至名人,下至一般百姓,多少人为我们再现了因残缺而制造美的事例,传世作品断臂维纳斯令世人醉心,爱与美的女神在断臂的形态中脱俗,意态阑珊;凡·高割下耳朵,却尽显才华横溢,旷世绝传的'巅峰艺术,在残缺中彰显得淋漓尽致;贝多芬失去听觉的音乐竟震悚大地,命运般的气概回响于无声世界中的莽莽余音,成为音乐的传奇;霍金全身瘫痪却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双臂的何军权却能成为世界游坛冠军;从百姓舞台星光大道走出的杨光、刘赛也彰显出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活得都很真实,他们用行动在告知人们残缺一样漂亮,一样能制造奇迹。
张海迪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她曾说过,越是残疾就越要漂亮,当身体的不健全不能和常人一样舞出漂亮身影,但只要心怀对生活最深切的喜爱,在人生逆境中,用自尊的人格和顽强的心灵,同样可以写下绚烂的一笔,奏响人生的最强音残缺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财宝,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懂得挫败中的顽强,活得更为沉厚,更为真实,用真实的行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刷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记录,我们能说他们不美吗?残缺是制造美的一种动力,与残缺抗争,生命更有张力更富感动。
作为一名一般人,我们虽然没有伟人超凡的意志和毅力,但是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一点志气和信心,也能转变自己不幸的命运,让人生过得充盈多彩一点,活出一个像样的自我来!残疾人的魅力让我们折服,令我们敬佩,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更渴望理解和尊敬,那就让我们伸出暖和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有真挚的爱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用暖和的情将爱的火花不断传递。
《走近残疾人》教案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学员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意识,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3. 引导学员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境,激发学员助人为乐的品质。
4. 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残疾人辅助设施和急救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给予残疾人帮助。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与分类2. 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3. 关爱、尊重残疾人的重要性4. 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5. 换位思考与助人为乐的品质6. 残疾人辅助设施的使用7. 急救知识的掌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地位、作用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爱、尊重残疾人的实例,讨论交流沟通技巧。
3. 角色扮演法:分组扮演残疾人和非残疾人,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困境。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助人为乐的品质、残疾人辅助设施的使用等话题。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员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走近残疾人》教案手册2. 课件: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地位、作用等知识点3. 视频资料:关于关爱、尊重残疾人的实例4. 道具:残疾人辅助设施(如轮椅、盲杖等)5. 实地考察安排:联系残疾人福利机构,确定参观时间、地点五、教学评价1. 学员课堂参与度: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发言、互动等情况,评价学员的参与程度。
2.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员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如沟通技巧、关爱尊重态度等。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员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5. 学员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学员在课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引起学员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员认识到残疾人对社会的贡献。
3. 案例分析:分析关爱、尊重残疾人的实例,让学员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
《走近残疾人》教案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
3. 提高学生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2. 残疾人的权益和保障3. 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重要性4.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5. 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的品德。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需求和感受,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权益。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需求。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以及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走近残疾人》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以便于讲解和展示。
3. 实践活动:提前安排好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如访问残疾人家庭、参加残疾人公益活动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残疾人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残疾人话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残疾人面临的困境。
2. 新课导入: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权益,让学生对残疾人有基本的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以及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道关于残疾人权益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程度。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身边的残疾人,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2. 制定一个关爱残疾人的计划,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付诸实践。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残疾人问题的关注程度。
走进残疾人教学反思

《走进残疾人》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因此对本课进行如下反思:一)教学来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做好学生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只有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有目的地把学生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情感为教学基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浓的情感交流的氛围,教师则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体现了课程的发展观。
(二)教学立足于课堂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与课堂打通,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和补充,就扩大了课堂的教学空间,使教学向社会延伸。
这样的教学是向学生的生活开放的。
在课堂上,通过种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和整合,凸显教育意义,变得更加清晰,学生带着这样的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终点不是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中,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本身的超越。
本课题的教学,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提供的文本资源,而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残疾人,真正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形成对残疾人的正确认识和情感。
(三)教学中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生活,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认识生活,辅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自始至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说教和灌输,同时教师也会不断得到课程的启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走近残疾人》教案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与残疾人相处,学会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2. 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3. 如何尊重和理解残疾人4. 与残疾人相处的注意事项5. 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残疾人相处,学会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生活困难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残疾人的处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与残疾人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以便生动讲解残疾人相关知识。
2.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残疾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3.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一个适合进行关爱残疾人实践活动的场地。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残疾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残疾人话题的兴趣,导入新课《走近残疾人》。
2. 讲解残疾人定义和分类:介绍残疾人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种残疾的特点,让学生对残疾人有基本的了解。
3. 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4. 学习尊重和理解残疾人:讲解如何尊重和理解残疾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讨论与残疾人相处的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与残疾人相处的心得体会。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如访问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爱心志愿活动等。
《走近残疾人》教案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残疾人。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与分类2. 残疾人的权益与保障3. 尊重与理解残疾人4. 关爱与支持残疾人5.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残疾人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和支持残疾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视频教学:观看残疾人奋斗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残疾人,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2.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和支持残疾人,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品质。
4. 视频教学:观看残疾人奋斗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残疾人,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残疾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心。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提出的关爱和支持残疾人的具体措施。
3. 分析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和反应,判断视频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沟通技巧,以及他们是否能有效地与残疾人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残疾人》教学反思
火车站小学鲍泉泉
《走近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话题,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人们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对残疾人有一种鄙视感。
要让他们扭转这种观念,并走近残疾人是困难的,如何让孩子们的情感自然生成?甚至为之落泪?情到深处泪自流,孩子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没有深刻的亲身体会,无论老师用多么忧伤的语言,他们的泪水是出不来的,毕竟他们不是演员,生活是他们真正的教材!
一、将“体验”进行到底
通过再次钻研教材,我揣摩出了编者的意图,只要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有感受,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并知道去帮助他们,干吗非得要他们哭呢!没有流泪并不等于他们的心没有被震撼,没有眼泪并不等于他们不会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更不等于以后他们不去帮助残疾人。
于是,我们设计了体验活动,并放慢了节奏,抓住学生瞬间的感悟,来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
我们设计的“把衣服的拉链拉开,把右手伸到背后,用左手把衣服重新穿上”“蒙眼写字”的游戏,在学生无意识的状态下体验了失去一只手的残疾和盲人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
真切的感受!起初,学生中有的觉得好玩,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感受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
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
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把自己的感受同大家一起分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每一个在社会上生活的残疾人,都是可亲可敬的。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首好听的乐曲,只要前奏一响,就能拨动起听众的心弦,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设计,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1、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在理解残疾人这一环节,通过倾听残疾人的心声,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嘲笑,我们的讥讽就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这种痛苦比身体上的残疾还要可怕,这相当于让学生承诺,今后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这是对本节课要落实的思想教育的一个检验,学生知道怎样做了,就说明他们的确是受到了思想上的一次洗礼。
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为了使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在
第四部分,我播放了残奥会的图片,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这种情景创设,有效地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小组交流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并且通过他自己的收集和整理,他会对了解到的残疾人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受到思想的洗礼和人格的熏陶。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原来的同情残疾人转变为尊重残疾人,这是一个心理上的大变化。
3、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情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展示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利用视频观看《千手观音》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心灵感受。
整堂课教师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一直扮演着引导学生体验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和学生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唤起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如:在课堂的生成中,教师如何迅速地组织出精炼的语言,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交流学习;如何有效地激励学生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