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篇一《化石吟》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2、解析: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1、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解析: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领会。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篇二《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用朗读促进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5篇)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5篇)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防止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的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构造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拟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翻开读者思维闸门的?(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详细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化石的了解。

展示化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解释不同类型的化石。

第二章:诗歌理解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化石吟》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2 教学内容朗读并解析《化石吟》诗歌。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韵律。

解析诗歌内容,解释化石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3 教学活动分析《化石吟》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科学探索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重要性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4.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过程。

4.3 教学活动展示化石挖掘的过程和重要发现。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观察活动,例如制作化石模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或观察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章:综合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创作。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5.3 教学活动分析综合表达的要求和技巧。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表达创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教案:
课时数:1课时
教材内容:《化石吟》诗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课本或黑板上写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图片或实物化石。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课题
1. 教师呈现图片或实物化石,引发学生对化石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化石有什么特点?
步骤二:朗读诗歌
1. 教师朗读诗歌《化石吟》,并让学生跟读。

2. 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步骤三:分析诗歌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生讨论:诗中的化石是什么意思?它们代表了什么?
3. 引导学生理解“化石吟”的意义和诗歌中的寓意。

步骤四:诗歌表达
1.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下自己的诗歌,或者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小结和延伸
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总结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提出延伸问题:你认为诗人通过《化石吟》所表达的是什么?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朗读效果,能否正确表达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2. 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否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能否用适当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化石对于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意义;3.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1.化石的定义和分类。

2.化石在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诗歌《化石吟》的鉴赏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听诗歌《化石吟》,引起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理解化石教师向学生讲解化石的定义、分类,包括身体化石、痕迹化石、化石的形成过程等,以及化石在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阅读诗歌教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并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主题等,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了解化石、体验时间和历史的变迁。

4.诗歌创作教师让学生模仿《化石吟》的语言和结构,创作自己的化石诗歌。

通过诗歌的鉴赏与创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5.总结与归纳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口头或书面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课堂设计1.课前导入:教师播放化石图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化石的认知。

2.初步了解:由教师向学生讲述化石的基本信息和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化石学科的重要性和学科内的研究方法。

3.听诗赏析:教师播放《化石吟》音频和诗歌背景图片,让学生听诗、识字、体会语言特色和形式美。

4.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和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重要价值。

并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主题等,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5.创意创作:教师让学生模仿《化石吟》的语言和结构,自己创作化石诗歌,让学生从诗歌中慢慢理解化石、时间和历史的变迁。

6.总结归纳:让学生口头或书面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知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对学生对于化石的理解和对于诗歌的鉴赏的能力进行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幽雅、叹服、悄然、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品析探究诗歌的妙点或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韵律美。

2、合作探究法:在品析语言妙处的过程中,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到地球的中世纪去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祖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恐龙时代》(2---3分钟),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化石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
悄(qiǎo)然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

(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

比喻时间流逝。

(日转星移)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

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

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第7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教师:这首诗不仅节奏和韵律很美,而且诗的语言、结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也很妙,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品析诗歌,只要说出一个妙点即可。

1、语言方面(可以从修辞、词语、句子等方面入手品析)
(1)修辞方面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主要分析其作用即可。

(2)、词语方面
如:“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2、结构方面
最后一节回应1、2节,(并照应了第三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感情方面
主要抓住两个感叹句进行分析即可。

并扩展,这首诗仅仅是赞美化石吗?还赞美了什么?(还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再读课文,归纳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回家网上收看电影《恐龙时代》《侏罗纪公园》,了解更多古代生
物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韵律美
语言妙
结构妙
情感妙
<p align=right>甘贵香</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