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_安素红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观察作者:汤建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6期【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结果观察组16例中,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16例中,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62%。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作者单位:455133河南省安阳市安钢永通球墨铸铁管公司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是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发病率高,病情重。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标准。
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82岁;病程3个月~12年;心绞痛类型:初发劳累型2例,恶化劳累型4例,自发型2例,混合型8例;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4例。
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6~82岁;病程3个月~12年;心绞痛类型:初发劳累型2例,恶化劳累型5例,自发型2例,混合型7例;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5例。
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硝酸异山梨醇酯10 mg,口服2次/d,连续7 d。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500U每12 h一次,连续7 d。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疗效,检查心电图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心绞痛发作的平均时间。
探讨吲哚布芬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吲哚布芬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吲哚布芬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152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
研究组患者进行吲哚布芬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哚布芬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胸痛的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绞痛;吲哚布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dobufen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5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type from June 2012 to Sept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76 cases)and control group(76 cases).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indobufe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aspirin.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of chest pain frequency,duration of attack,treatment effect and other data,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Results:the frequency of chest pain and duration of attack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perindopril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seizures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shorten the duration of attack,it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has clinical value.Keywords:angina pectoris;indobufen;frequency;duration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人类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措施日益重要。
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5165
经验交流
的 10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
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44 岁 ~68 岁,
方去玩耍,定期消毒孩子的水杯、毛巾;家长监督幼儿纠正不
良的卫生习惯。此外做到营养均衡,热量充足,以提高孩子的
机体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记录 2 组幼儿的手足口病患病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 字2 检验,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手足口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 1 2 组幼儿的手足口病患病率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患病例数
患病率(%)
观察组
40
2
5.00
对照组
40
12
30.00
字2
8.658
P
0.003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常见
于 5 岁以下婴幼儿[2]。由于该人群的年龄偏小,机体免疫力较
进行隔离。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2 次,每次时间约半个小时;保
持院内整洁、卫生,做到一人一杯一毛巾;使用简单明了的语
言 说 明 七 步 洗 手 法 ,教 导 幼 儿 掌 握 洗 手 方 法 ,每 日 餐 前 及 游
戏后指导幼儿洗手。加强幼儿的个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家
具 、玩 具 及 床 单 被 褥 ;指 导 家 长 不 要 带 孩 子 到 人 群 密 集 的 地
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对照研究

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对照研究作者:刘文敏来源:《中外医疗》 2013年第14期刘文敏九台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吉林长春 130500[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2012年1月来该院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法安明治疗,7 d为1个疗程。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 h心肌缺血次数及室性早搏次数均明显减少,心肌缺血总时间与缺血最长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心绞痛频率降低,硝酸甘油用量均有所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具优越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法安明,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心绞痛发作加以控制,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法安明[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83-02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缺血性胸痛的统称,但其中不包括劳力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心肌缺血综合征的一种,性质不稳定,病情严重程度在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中间,属于一种冠心病,容易演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是猝死,所以,该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
如今,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为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对该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为77~64岁。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类型:9例患者为初发型心绞痛,11例患者为恶化劳力型心绞痛,23例患者为静息型心绞痛,22例患者为心肌梗死后产生的心绞痛,15例患者为变异性心绞痛。
1.2 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100~300 mg/d,口服10 mg消心痛,3次/d,依照患者病情加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患者发作心绞痛时,含服化硝酸甘油片;观察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腹壁皮下注射5 000 IU 的法安明,2次/d,7 d为1个疗程。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192• 临床研究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姚瑶(沈阳市骨科医院承基医院综合内科,辽宁沈阳 110000)【摘要】目的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
方法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某院收治的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比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实施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均低于治疗前,并且实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的降低程度优于对比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41%,明显比对比组患者的23.52%低(P<0.05)。
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吲哚布芬;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27-0192-02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一种冠心病与急性心脏病,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症状,此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
临床上通常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但伴随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日益增多,临床需探究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十分必要[2]。
为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一期间收治的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在氯吡格雷治疗前提下加用阿司匹林、吲哚布芬,并比较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某院收治的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全部患者都满足《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相关标准;全部患者或家属都自愿签署同意书,研究获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将出血倾向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充分排除;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比组68例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在46~80岁,平均年龄(63.52±17.78)岁;疾病类型:劳力型、恶化劳力型、静息型、梗死后型、变异型分别有18例、32例、8例、7例、3例。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属于急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属于急性冠心病动脉综合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非常容易引起其它的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是心率失常,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但是很多患者往往会将这一点忽视,该院以2010—2012年期间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更好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针对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将随机抽取的3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其余的30例患者则分为对照组,在这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包括34例男患者和26例女患者,年龄段在65~82岁之间,相应的病史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1.2治疗方法实验组的患者应用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而对照组的患者主要进行治疗的方法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主要的剂量为进行1次/d服用阿司匹林,服用的剂量是300mg,暂时不服用3d,在服用3d之后将服用的剂量降为100 mg,也是进行1次/d的服用,而氯吡格雷首先服用的剂量是300 mg,以后将服用的剂量减少,减少到75mg,服用的次数1次/d,而实验组的服用剂量为吲哚布芬的剂量是200mg,是进行2次/d的服用,在服用3d以后将服用的剂量改为100mg,也是2次/d的服用,而氯吡格雷的服用剂量和次数和对照组一样,治疗周期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痛苦的程度,对血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出血状况的检测。
1.4疗效评价标准心绞痛完全康复或者疼痛的次数少于2次/周,就可以判断为显效治疗,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相应疼痛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可以判定为有效治疗,而心绞痛的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发作的时间和相关症状也没有明显的改变,为无效治疗。
1.5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实验组在治疗4周以后,其心绞痛的次数以及每次疼痛的时间都有所减少,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15 期 ·临床医学·82量子治疗。
每天为患者抽血200 ml,对抽出的血液进行紫外线照射和充氧处理。
完成处理后,将血液回输至患者的体内。
每48 h治疗1次,共治疗5次。
3)对患者的头部、面部、四肢等部位进行针刺(斜刺入皮约1寸),不间断地捻针(200次/min),持续治疗3 min。
休息10 min后,继续进行针刺。
每天治疗3次,持续治疗30 d。
4)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活动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的强度。
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
在患者能够自主翻身后,协助其进行下床站立或扶拐行走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指导其进行简单的发音训练、弹舌、吹气球等训练。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其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清晰,肌力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自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清晰,肌力较治疗前提升>7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清晰,肌力较治疗前提升50%~70%)和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肌力较治疗前提升<50%)。
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后,Research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治愈的患者有16例(占53.4%),为显效的患者有7例(占23.3%),为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20%),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占3.3%),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29/30);Reference 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治愈的患者有9例(占30%),为显效的患者有8例(占26.7%),为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20%),为无效的患者有7例(占23.3%),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23/30)。
吲哚布芬片在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吲哚布芬片在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吲哚布芬片在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挑选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
研究组予以吲哚布芬片医治,参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医治。
对比两组临床医治效果。
结果研究组临床医治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吲哚布芬片医治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突出,能够充分减少出血风险,同时降低对胃肠道的损伤,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吲哚布芬片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价值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发病概率呈现出递增的态势。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绞痛之间的过渡类“综合征”,有效的药品把控,可以将其转化成为稳定状况,减少其演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的概率[1]。
现今,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出现关键因素与血小板凝聚有着直接的联系[2]。
临床中,常规运用抗血小板药品,比如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可以合理把控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出现、预防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出现。
吲哚布芬是一类全新的抗血小板凝聚药品,其通过遏制血栓素的构成,实现预防血小板高度凝聚状况的形成,进而体现其医治缺血性血管病症的价值[3]。
相较于阿司匹林,吲哚布芬片胃肠道反应少且出血发生概率低。
相应研究证实,吲哚布芬片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症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与卒中出现率等方面的效果与阿司匹林效果相一致,可是,整体出血、胃肠道反应等出现率却优于阿司匹林。
多项研究表明,吲哚布芬片可以作为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替代药品。
此次研究意在探究吲哚布芬片医治阿司匹林不耐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挑选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开展探究,现报告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化
总有效率 ( %)
0
95. 56*
5( 11. 11) 63. 33
注: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 P < 0. 05
2. 3 心 电 图 临 床 疗 效 吲 哚 布 芬 的 心 电 图 总 有 效 率 为
86. 67% 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的 64. 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 3。
【关键词】 吲哚布芬; 不稳定型冠心病;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 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296( 2015) 09B - 0037 - 02 doi: 10. 15887 / j. cnki. 13-1389 / r. 2015. 26. 022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体的生命健 康造成严重威胁,据临床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是由于多 种冠状动脉病变相互作用及影响所致,血栓形成学说在不稳定 型心绞痛患者中占有重要作用,同时可见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 绞痛患者中,血小板多表现为原发聚集现象,从而促进了血栓
定型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包括血栓形成、血小板收缩及冠状动脉
收缩等,若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则易诱发急性心肌 梗死甚至猝 死 等,可 直 接 导 致 患 者 死 亡[5]。 而 不 稳 定 型 冠 心
病的发病多与血小板聚集相关,最后导致血管收缩或栓塞所引
起的心肌缺氧缺血、供血不足。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抑 制血小板聚集作为关键及主要治疗过程[6]。吲哚布芬作为一
于阿司匹林组的 73. 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
表 2。
表 2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例( %) ]
组别
吲哚布芬组 阿司匹林组
例数
45 45
显效
有效
无效
24( 53. 33) 19( 42. 22) 2( 4. 44) 20( 44. 44) 13( 28. 89) 7( 15. 66)
86. 67* 64. 44
注: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近年来,不稳定型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常由
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临床上主
要表现为胸骨后压窄性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 不小的影响[3、4]。结合以往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诱发不稳
LVM( g)
198. 9 ± 7. 3 163. 2 ± 3. 1* 198. 8 ± 5. 7 166. 2 ± 3. 4*
LVEF( % )
56. 9 ± 1. 1 64. 5 ± 0. 8* 56. 8 ± 1. 2 63. 8 ± 1. 2*
VE / VA
0. 84 ± 0. 21 1. 12 ± 0. 3* 0. 84 ± 0. 13 1. 15 ± 0. 01*
0. 05) 。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 1。 表 1 2 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比较 ( x珋± s)
组别 A组
B组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IVSd( mm)
11. 56 ± 0. 02 10. 03 ± 0. 01* 11. 41 ± 0. 19 10. 05 ± 0. 04*
3讨论
厄贝沙坦是 AngⅡ受体抑制剂的一种,具有抑制血管紧张 素Ⅰ( AngⅠ) 转化为 AngⅡ的作用,还具备特异性拮抗血管紧
张素转换酶Ⅰ受体的作用,进而增强 AngⅠ受体拮抗作用,并 且还可以选择性的阻断 AngⅡ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受体的
结合,起到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作用,最终达到降压的 作用。卡托普利是ARB的一种 ,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心绞痛持续 时间( min) 8. 73 ± 3. 36 3. 13 ± 1. 30* # 7. 51 ± 2. 24 3. 24 ± 1. 45*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与阿司匹林组比较,# P < 0. 05
2. 2 临床疗效 吲哚布芬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 56% 明显高
B组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CCRI
4. 53 ± 1. 02 6. 83 ± 0. 12* 4. 52 ± 0. 51 6. 84 ± 0. 02*
CRI
3. 58 ± 1. 13 6. 03 ± 0. 08* 5. 57 ± 1. 12 6. 07 ± 0. 07*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心绞痛频率及持续时间 2 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
率及心绞痛持续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 > 0. 05) ,2 组治疗
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
短,且吲哚布芬组较阿司匹林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 P < 0. 05) 。见表 1。
至 4 /5 以上评为显效; 将上述指标减少至 1 /2 以上评为有效;
将上述指标未减少 1 /2 评为无效; 将上述指标未好转甚至加重
评为恶化。将 2 组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疗效评为显效、无效、加
重 3 个等级,其中将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评为显效,将心电图
ST 段及 T 波得到明显改善评为有效; 将未能达到上述指标评
综上所述,厄贝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老年社区心血管病均 具备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改善的左心室功能,增强患者 的心脏储备功能,2 种药物的疗效相当。
参考文献
1 吴波. 厄贝沙坦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J]. 当代医学,2014,11( 10) : 136 - 137.
2 李暾,唐力,唐成玥. 厄贝沙坦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 脑钠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 ( 12 ) : 1378 - 1379, 1389.
梨酯、美托洛尔、瑞舒伐他汀片等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
础上加入阿司匹林治疗,方法为: 每天口服 1 次,每次 47. 5mg。
吲哚布芬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吲哚布芬,每天口服 2 次,每次
100mg。2 组均以 30d 为 1 个疗程。
1. 3 疗效评价标准 将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
无效及恶化 4 个等级,其中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
为无效; 将上述指标未改善甚至恶化评为加重。总有效率 =
( 显效 + 有效) / 总例数 × 100% 。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计量资料以 x珋± s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 率( % )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χ2 检验。以 P < 0. 05 为差异有统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2. 2 治疗前后心脏储备功能 2 组治疗后 CCRI 和 CRI 显著
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 组间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 2。
表 2 2 组治疗前后心脏储备比较 ( x珋± s)
组别 A组
表 3 2 组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疗效对比 [例( %) ]
组别
吲哚布芬组 阿司匹林组
例数
45 45
显效
有效
无效
23( 51. 11) 16( 35. 56) 4( 8. 89) 18( 40. 00) 11( 24. 44) 9( 20.7( 15. 56)
总有效率 ( %)
活性的作用,使 AngⅡ的水平降低,降低缓激肽的失活,使血管 的张力降 低,达 到 扩 张 血 管 的 作 用,最 终 使 血 压 下 降[4]。此 外,该药物还具备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改善心脏的心排出量, 增加肾的血流量,而不影响肾小球的率过滤。两种药物的降压 途径不同,但是均具有减轻心室的负荷、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 左心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增加心脏储备功能的作用。本研 究发现,治疗后 2 组 IVSd、LVM、LVEF 和 VE / VA 较治疗前有 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提示两种药物治 疗老年社区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改善患者左心 室功能,两者的效果相似。研究还发现,2 组治疗后 CCRI 和 CRI 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 组间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进一步说明厄贝沙坦和卡 托普利治疗老年社区心血管病均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 且两者效果相当。
种多靶点的抗血栓药物,通过发挥对酶的抑制作用,减少血栓
素 A2 的生成量,从而恢复酶的活性,另外,还可通过减轻黏附 反应的发生,达到从多方面多角度抵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7]。
而阿司匹林则同为通过使环氧化酶活性丧失,从而发挥的抗血 小板聚集作 用,但 其 作 用 相 对 于 吲 哚 布 芬 较 弱[8]。 结 合 本 次
临床合理用药 2015 年 9 月第 8 卷第 9 期中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September 2015,Vol. 8 No. 9B
·37·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 2 组治疗后 IVSd、LVM、LVEF 及 VE / VA 较 治 疗 前 均 有 明 显 改 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安素红
【摘 要】 目的 观察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 2012 年 12 月 - 2014 年 12 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9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及吲哚布芬组各 45 例。比较 2 组临床疗效。 结果 2 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吲哚布芬组较阿司匹林组改善更 加显著( P < 0. 05) ; 吲哚布芬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 P < 0. 05) ; 吲哚布芬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 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吲哚布芬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的的临床 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心绞痛频率,并缩短发作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