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古代篇 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随堂演练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4)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5)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清朝的军机处(1)设立背景:①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能、特点:由参与处理军务到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表达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和制瓷业:①到明代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②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3、明清时期的商业(1)货币金融: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
(2)农产品商业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西方〝文明〞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当中,曾无数次的毁坏过中国文明。
〝命令发下之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
材料反映的事件应该发生在〔〕A. 鸦片战争时期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BA. 鸦片战争是东西文明的首次碰撞B. 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D. 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分析题干材料,其主旨是在阐明中国现代化道路走的艰难曲折,并且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是内在的清政府的政治敏感度即对现代化的意识问题,准确理解了材料主旨,也就不难判断各个选项的正确与否了,A、B、C三项不符合题干强调的主旨意思,应选D项。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DA.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始B. 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的开端C. 列强侵略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 清政府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D此题主要考查晚清的近代化潮流,旨在考查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主要阐述了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由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而A的表述不合史实,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排除;BC偏离题干主旨,排除。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考点导图历史特征1、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科技文化处于专制社会末期的总结阶段,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专制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表达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
专制制度逐渐走向腐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考向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典题例证【典例1】 (2018·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集中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本质的能力。
试题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分析判断。
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他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即D项是正确的。
A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A项错。
B项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不能点出材料表达的本质意思,故B项错误。
C项也不能表达题干的本质,也错误。
答案D【变式训练1】(2018·衡阳六校联考)“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解析: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级官员”应该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答案为A。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10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 “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扩充监 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 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 成为地方最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K12课件
11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 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 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K12课件
12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 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 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 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 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1篇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整体感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1)康煕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二、经济上——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
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业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随堂演练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一、选择题1.(2018·河北衡水调研)“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明代中枢机构的调整。
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直管六部,这一中枢机构的调整,使六部地位上升,六部最高长官由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故D项正确。
六部最高长官品级的提升,并不代表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内容,C项错误。
2.(2018·吉林长春三模)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
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
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
材料表明(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
材料体现出,内务府作为政府行政之外的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其收入与支出与国家财政往往有交叉的地方,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政府腐败的问题,因而B项与题意无关。
C项不符合史实,清代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材料并未体现出内务府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此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3.(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
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解析:B 材料表达出国家的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食咸仰给于东南”,体现出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2019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

3.(2017新疆模拟)明代《续文献通考· 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 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本地产物,土产),官设牙 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 市。”由此可知,明代 (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开始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答案 B )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 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 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 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2.(2017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 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 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答案 A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初严禁宦官读书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观察图文材料,据所学知 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政府组织的一次远洋航行,其政治目的大于 经济目的,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贡献的奇珍异兽看作中国传说中 的神兽——“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本质上说明了明 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材料既未反映海禁政策,也没有反映传统观念的更新, 且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D两项错误。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 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 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经过不断融合吸收,京剧形 成,其被誉为“国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衡水调研)“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明代中枢机构的调整。
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直管六部,这一中枢机构的调整,使六部地位上升,六部最高长官由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故D项正确。
六部最高长官品级的提升,并不代表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
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内容,C项错误。
2.(2018·吉林长春三模)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
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
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
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
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
材料体现出,内务府作为政府行政之外的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其收入与支出与国家财政往往有交叉的地方,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政府腐败的问题,因而B项与题意无关。
C项不符合史实,清代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材料并未体现出内务府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此D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3.(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
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解析:B 材料表达出国家的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食咸仰给于东南”,体现出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故答案为B项。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于南宋时期已完成,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故C项说法错误。
D项只表达了材料的第二层意思,不够全面。
4.(2018·山东德州一模)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
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
A.土地高度集中
B.主佃依附关系松懈
C.阶级矛盾激化
D.江南文化地位衰退
解析:B 由材料可知,清初特权阶层缙绅势力衰落,而在政治上、法律上与佃农处于平等地位的庶民地主迅速发展。
庶民地主由自耕农或佃农发展而来,并无政治特权,因此其与佃农之间是收租者和纳租者的契约关系,故B项正确。
庶民地主的发展反映了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相反;裁抑江南缙绅地主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故C项说法错误。
D项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江南文化地位进一步加强。
5.(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解析:D 本题考查晚明经世致用思潮。
根据表格中对各个会社的描述看,批评时政、发展工商、讲求实学,这些都是明清进步思潮的内容,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新兴工商市民阶层的要求,故D项正确。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故A项错误。
表中信息不能反映出“中小市镇大量兴起”“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的内容,故B、C两项说法错误。
6.(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
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解析: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要结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内容和材料信息分析。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因为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力主“复封建”,但有封建之意而无封建之实,“封建之意”是扩大地方权力,限制君权。
因此“新的意涵”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
A、C、D三项都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内容,但不符合“封建之意”。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可知目录中缺少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理由从“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的角度说明;依据目录中政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