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名师导学课件: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9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二、碳循环
1、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1、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 在无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CO2 和碳酸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 、P 、S等元素不断进 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 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
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B.大气中CO2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 (主要) 碳进入生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7张PPT)
思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考是什么?之前为什么没有
出现温室效应?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 经过千百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 释放出来,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碳循 环失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相对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基础:负反馈调节 实例: 河流轻度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会消除污染。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森林中害虫与食虫鸟的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知识总结 1.由于生态缸要与外界隔离,其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
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 间的活性。
2.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 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沉积物中的磷
(约为土壤和海洋中千倍以上)
课堂小结
硫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感谢各位的聆听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 时间:2020.5.2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为 分解者 。 (2) 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 的 温度 、 水分 等生态因子相关。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基础:负反馈调节 实例: 河流轻度污染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会消除污染。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森林中害虫与食虫鸟的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知识总结 1.由于生态缸要与外界隔离,其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
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 间的活性。
2.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 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沉积物中的磷
(约为土壤和海洋中千倍以上)
课堂小结
硫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感谢各位的聆听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 时间:2020.5.2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为 分解者 。 (2) 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 的 温度 、 水分 等生态因子相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18张PPT)精选优质 课件

A.生产者少
B.消费者少
C.分解者少
D.人类活动少
7.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生产固者定太
阳能开始的。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
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 CO2
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D
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光合 作用实现的, C→D过程是通过呼吸 作用实现的, B→D过程是通 过 分作解用实现的
无机环境
光合作用、化能生合物成群作落用
CO2和碳酸盐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有机物
碳循环图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呼
呼
微 生 物
合吸 作作 用用
吸 作 用
的 分
植物 摄食 动物
化石燃料
解
作
用
动、植物残骸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
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生__产__者_
有机物
无机物 CO2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1.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 合成与分解等过程.反之亦然
2.物质为能量流动提供__载__体__; 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__动__力__。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 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 物质循环的概念 2.1 什么叫物质循环? 2.2 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2.3 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 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 网)流动的载体;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往复循环的动力
图 示
物质循环并非都是双向的 (1)CO2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 (2)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物质循环 不是双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叶腐烂程度 小于对照组
微生物对落 结论
叶有分解作 分析
用
A A1
不变蓝
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B B1
变蓝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 解淀粉
3.基本技术要求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 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 功能不同,分解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适宜的温度、 湿润的条件等。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其途径为食 物链(网),故 D 错误。
答案:D
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双向箭头的两端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因为只有生产者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从大气中吸收 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 CO2,因此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 CO2 之间具有双向箭头 (如图 1 中的 A 与 B、图 2 中的 A 与 C、图 3 中的 A 与 E、 图 4 中的 A 与 B)。
答案:A
即时演练
3.(2016·全国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 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 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 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 规律
图 示
物质循环并非都是双向的 (1)CO2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 (2)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物质循环 不是双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叶腐烂程度 小于对照组
微生物对落 结论
叶有分解作 分析
用
A A1
不变蓝
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B B1
变蓝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 解淀粉
3.基本技术要求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 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 功能不同,分解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适宜的温度、 湿润的条件等。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其途径为食 物链(网),故 D 错误。
答案:D
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双向箭头的两端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因为只有生产者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从大气中吸收 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 CO2,因此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 CO2 之间具有双向箭头 (如图 1 中的 A 与 B、图 2 中的 A 与 C、图 3 中的 A 与 E、 图 4 中的 A 与 B)。
答案:A
即时演练
3.(2016·全国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 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 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 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 规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37张PPT)

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 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 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物质守恒定律)
三、其他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水循环
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 行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 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C( )
A. 带有全球性 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巩固练习
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
器是: (B )
A. 线粒体和染色体 B. 叶绿体和线粒体 C. 叶绿体和核糖体 D. 线粒体和内质网
巩固练习
3.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
__绿__色__植__物__的__呼_吸__作__用__,
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5) 由该循环可见,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 特点:
①______反__复_循__环______ ②______全__球__性_______
CO2
①②
③
O2
A
BC ⑤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④
D
煤,石油
巩固练习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讨论: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
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 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 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 耗尽?
一、碳循环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2 者各个环节的?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物质守恒定律)
三、其他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水循环
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 行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 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C( )
A. 带有全球性 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巩固练习
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
器是: (B )
A. 线粒体和染色体 B. 叶绿体和线粒体 C. 叶绿体和核糖体 D. 线粒体和内质网
巩固练习
3.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
__绿__色__植__物__的__呼_吸__作__用__,
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5) 由该循环可见,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 特点:
①______反__复_循__环______ ②______全__球__性_______
CO2
①②
③
O2
A
BC ⑤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④
D
煤,石油
巩固练习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讨论: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
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 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 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 耗尽?
一、碳循环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2 者各个环节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67张)

分解者
。
(2)分解者的作用:将环境中的有机物 分解为无机物 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 温度 、 水分
,其
等生态因子相关。
答案:A
2.如图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碳循环示意 图,请回答:
(1)A、B、C、D 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甲、乙两图中反映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分 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图甲中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 A、E 之间的箭头分别表示 ____________作用和 ____________作用。
[共研探究]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阅读教材,试以 碳循环为例,思考问题。
1.碳在自然界中以 CO2 和 碳酸盐 的形式存 在,在大气中以 CO2 的形式存在。 2.CO2 的来源、去路 通 (1)自然界中的碳元素以 CO2 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 过 光合 作用或 化能合成 作用合成 含碳有机物 储
【预习导引区】 一、物质循环阅读教材P100~101 1.物质循环的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 元素 。
(3)范围: 生物圈 。
2.特点 (1) 全球性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性——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二、碳循环阅读教材P100~101 1.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CO2 的形 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 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 海平面 上 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课件(共26张PPT)

再次说明物质循环具有___全__球__性__的特点
低碳生活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生 二、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态 系 统 的 物 质 循 环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后检测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c 错误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化学元素
任务一:构建一个碳循环简图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2
分解者
碳循环的过程
分 解 者 的
光 合 作 用
分
解
捕食
作
用
硝化细菌
大气中的CO2库
化
能光
呼
呼
合合 吸
吸
分 解 作 用
成作用 作用
作 用
作 用
生产者 摄食 消费者
燃 烧
分解者
化石燃料
思考: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 以有机物为载体
化学元素
式
(以CO2的形式)
特 单向流动、 点 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范 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圈联 ①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系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②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若碳循环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环境
4、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归大气圈的的途径?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主要形式? 6、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
碳循环要点小结: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低碳生活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生 二、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态 系 统 的 物 质 循 环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后检测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c 错误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化学元素
任务一:构建一个碳循环简图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2
分解者
碳循环的过程
分 解 者 的
光 合 作 用
分
解
捕食
作
用
硝化细菌
大气中的CO2库
化
能光
呼
呼
合合 吸
吸
分 解 作 用
成作用 作用
作 用
作 用
生产者 摄食 消费者
燃 烧
分解者
化石燃料
思考: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 以有机物为载体
化学元素
式
(以CO2的形式)
特 单向流动、 点 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范 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圈联 ①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系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②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若碳循环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环境
4、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归大气圈的的途径?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主要形式? 6、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
碳循环要点小结: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 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 物链(网)传递时,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碳循环
结束
(1)碳存在形式无 生机 物环 群境 落中 内: 部主 :要 含是 碳有CO机2和物碳酸盐 (2)碳循环形式生 生物 物群 群落 落与 内无 部机 :环 含境 碳之 有间 机: 物主要是CO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甲、乙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强⑤过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解析: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图中甲、乙分别代表分 解者和生产者;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农业生产中 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强⑧过程。 答案:C
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够同时完成碳进入和离开生物群落
这两个过程的只有生产者。
答案:A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比较,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是( )
A.循环流动
B.单向流动
C.逐级递减
D.不能循环
解析: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性和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
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A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主要是 化石燃料 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_C_O__2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碳循环 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