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

。
注意:
1.物质: C、H、O、N、P、S等基本元素。
2.范围: 生物圈
3.循环: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4.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二、碳循环的过程
思考讨论: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
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各个环节的?
3 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出生物群落的?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问题探讨: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 所需大量物质,例如 氧、水、氮、碳和许 多其他物质,亿万年 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 所消耗完?
• 你所呼出的CO2都 去了哪里?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
素,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往返循环利
用的过程,又称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的危害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3、缓解“温室效应”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洁净能源。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b 进入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
小结:碳循环的特点
(1)循环形式:主要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 与循 环有关 的活动
1.碳进生 光合作用 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2.碳在生物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 体之间传递:过食物链(网)进行。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46张PPT)

(5)碳进入大气的活动: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
283
320
(ppm)
375--400
冰川融化
城市淹没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社会热点: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NH3+3O2 亚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第二步: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转变为硝酸盐。
硝化细菌
2HNO2+O2
2HNO3+能量
3.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 氮有机化合物,在生物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这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又会使氮以代
谢产物(尿素和尿酸)的形式重返氮的循环圈。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
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D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内B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D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C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形成石油、天然气等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2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分解者
碳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 CO2和H2O合成糖类,进一步合成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使CO2中 的碳成为有机物中的碳。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7张PPT)

2.特点:全球性和反复循环。
4
我们吃的蔗糖实际是含碳有机化合物。蔗糖是怎么来的?动植物的遗体、 遗物中的碳又是怎样回到无机环境中去的?这些现象体现了什么?
提示:蔗糖来自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成含碳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再合成蔗糖。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 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无机环境。这些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 物质是循环的。
10
(4)生物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转变为生物 体内生命物质及生物体内生命物质转变为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完成的,因而物质循环虽然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进行,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有机物)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 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 环流动。
16
(2)大气中 CO2 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 CO2。 ②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地破坏,如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毁 林开荒,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毁草开荒等,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 CO2 的 调节能力。 ③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减少,大大降低了海洋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3)温室效应的形成:CO2 等气体含量增加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 键因素。CO2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的辐射能量大量透射到地 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 CO2 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球的保温层,引起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4
我们吃的蔗糖实际是含碳有机化合物。蔗糖是怎么来的?动植物的遗体、 遗物中的碳又是怎样回到无机环境中去的?这些现象体现了什么?
提示:蔗糖来自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成含碳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再合成蔗糖。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 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无机环境。这些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 物质是循环的。
10
(4)生物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转变为生物 体内生命物质及生物体内生命物质转变为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完成的,因而物质循环虽然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进行,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有机物)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 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 环流动。
16
(2)大气中 CO2 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 CO2。 ②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地破坏,如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毁 林开荒,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毁草开荒等,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 CO2 的 调节能力。 ③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减少,大大降低了海洋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3)温室效应的形成:CO2 等气体含量增加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 键因素。CO2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的辐射能量大量透射到地 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 CO2 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球的保温层,引起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第五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品PPT课件

联系作者:
为更好满足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 可以自由编辑,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learning and using, the courseware is freely edited after downloading
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 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碳出 入生 物群
落的 途径
碳进入 生物群落
碳出 生物群落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 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 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实验假设
案例1
案例2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验 设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计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A杯中加入30 mL土壤 浸出液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 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优优 秀秀 课课 件件 尽尽在在 海海波波飞飞 扬扬
更多精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 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生 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P、S 基本元素
无 机
群 落
反复循环
环 境
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以无机物的 形式循环
特点
为更好满足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 可以自由编辑,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learning and using, the courseware is freely edited after downloading
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 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碳出 入生 物群
落的 途径
碳进入 生物群落
碳出 生物群落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 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 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实验假设
案例1
案例2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验 设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计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A杯中加入30 mL土壤 浸出液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 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优优 秀秀 课课 件件 尽尽在在 海海波波飞飞 扬扬
更多精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 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生 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P、S 基本元素
无 机
群 落
反复循环
环 境
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以无机物的 形式循环
特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PPT精美课件

❖
3.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 加色彩 或很少 用色彩 ,而只 用墨线 在白底 上勾勒 物象的 画法。 作为一 种描写 方法是 指抓住 事物的 特征, 以质朴 的文字 ,寥廖 几笔就 勾勒出 事物形 象的描 写方法
❖
4.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 了父亲 攀爬月 台时的 努力, 没有过 多形容 、修饰 的语言 ,只是 白描, 只是写 实,乍 读很平 淡,细 细品味 ,却情 真意浓 。
(3)循环的过程:
C、H、O、N、P、S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无机环境
(4)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
二、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呼
光
微 生 物
吸
合
作
作
用
用
的
分
解
作
用
燃烧 化石燃料
思考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 CO2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D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 态系统的物质却是自给自足的 B.现代工业大量煤炭石油的燃烧,打破了生 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引起温室效应 C.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
(5)碳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 化石燃料的燃烧。 (6)在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51张PPT)

35、(每空1分,共7分)
(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种群
基本单位
碳在生物群 落内部通过 什么渠道进 行传递?
食物链(网)
呼吸作用
环境 CO2
光合 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呼吸作用
分解者
可以看出:CO2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的
碳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的概念(P101)
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 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
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是单向的流动、不是 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 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内容和
能量、
元素、
与社会的联系:
全球变暖致北极熊同类相残
全球变暖致北极熊同类相残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 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 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320 375--400
3、防止或减缓温室 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 新能源(如核能、 太阳能、风能、水能),减少煤炭等的 燃烧量;
②植树造林; ③少开或不开汽车等机动车。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渠道实现的,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2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分解者
碳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 气中的CO2和H2O合成糖类,进一步合成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 物,使CO2中的碳成为有机物中的碳。
2、含碳有机物的一部分,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各级消者。
3、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 H2O ,并将CO2释放到大气中去。
水循环
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 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
随着大气的运动和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 水蒸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至地球表面。
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蒸腾散发。 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
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以地下径流的形式进入 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
贮于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发, 一部分向深层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溢出成为不同 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终都 流入海洋或蒸发到大气中。
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等 形式存在。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①_光__合__作__用___ ②_呼__吸__作__用__ ③_微__生__物__分__解__作__用__ ④_呼__吸__作__用___⑤__燃__烧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C_O__2 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绿__色__植__物___和大气之间 的循环。
(2)碳元素在A、B、C之间的传,在生态系统各成分
中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
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分__解__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石__油__、__煤__炭__等___形式储藏在
4、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分解后产生的 CO2 返回到大气中去。
5、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将大量的CO2排放到大气中 去。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CO2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的概念是什么? 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 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氮循环
氮循环的过程:
1. 固氮作用:根瘤菌、自生固氮菌、蓝细 菌等能将氮气固定生成氨气,在生物群落开 始循环。
固氮菌 N2+e+H++ATP
NH3+ADP+Pi
2. 硝化作用 经过固氮作用合成的氨或铵盐难以被直接利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气温升高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
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生__产__者_
C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5)碳进入大气的活动: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
283
320
(ppm)
375--400
冰川融化
城市淹没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社会热点: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CO2增多的原因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二. 水循环: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 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中 的水、陆地水、大气中的水及地下水等, 以汽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水通过 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上升到空气中, 又通过降雨返回地面等过程反复循环。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
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D)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B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D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三.氮循环:
氮元素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成分。 由于大气成分的79%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 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又不能 直接利用氮气,大气中的氮只有被固定为无机 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以后,才能被 生物所利用。因此,氮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动,不会消失, 生物可反复利用。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生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无机
群落
反复循环
环境
一. 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 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的循环过程
C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形成石油、天然气等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 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 球提供的。
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 例如氧、水、碳、氮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 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快速阅读课本P100~101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循环的概念什么? 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生态系统?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
是( B )
A. 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
B 5、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活动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