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教育的智慧
育儿知识:王财贵 教育就如此简单

王财贵教育就如此简单
王财贵教授于1949年4月10日出生。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
现任: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鹅湖月刊社编审委员、美国科技教育协会研究员。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十几年来,他自出路费在台湾、香港、美国、东南亚及大陆等地,免费演讲千多场,得到广泛响应与支持,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
2001年7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被人们称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王财贵教授不亏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被人们誉为“全球读经推广一人”。
听王财贵老师演讲感想

听王财贵老师演讲有感今天,在老师的推举下,我观看了王财贵老师在北师大的演讲,这场演讲,百年震撼。
王财贵老师独特的观点,睿智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我。
同时,“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他的这些话,在我脑海里不断萦绕,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简单、简单,而又有效果呢?一、确立正确的目标。
信任大家都听说过南辕北辙的故事:一个人,他要到南边去,可是他偏偏往北走,不管他如何努力,他是注定到达不了目的地的。
我们的数学教育也是这样。
大家都是非常尽心尽力。
但是,如果这个尽心尽力没有对准焦点,那就非常惋惜,费力多而收功少。
如果我们对于教育的本质,了解得不够透彻,我们对于儿童心理的开展,认识得不够清楚。
那么我们所做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反效果。
所以先要确立目标,先要有智慧,然后加上努力,才可以成功。
二、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呈现顺序。
王财贵老师在他的演讲中提到,X的数学教育很失败,它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王财贵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学生不会,学生现在不会,以后就会了。
王财贵老师的观点很好,但不合适我们现在的教育。
如果他现在不会,他如何升学,如何以后再会呢?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的调整教材内容呈现顺序,让数学知识由易到难,更有连贯性和结构性。
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有意思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愉快,然后在学生的愉快中加深难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三、学会思考,面对问题。
学习数学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计算,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出学生内心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兴四、从小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现在的数学违背了儿童的心理,对于儿童而言比拟难,那该怎么办呢?方法就是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学习的智慧。
那么虽然只在小学阶段,我们现在这么深的数学,他都能够自然的、轻而易举的学会。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那就是顺应学生心理开展规律,让学生多看、多读、多背,学生看多了、读多了、记多了,思维自然而然也就开展了,学习能力也就提升了。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第一篇: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什麼叫作教育的理想?就是依照道理而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假如知道了教育的理想,还能够按照这个理想而去实施,那麼,你就完成了一种理想的教育。
”——摘自王财贵教授登丰演讲稿一、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4、读经教育的四个标准: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5、读经教育的五个特质:理论的深刻性、内容的扩展性、操作的简易性、例证的广大性、教育的笼罩性。
“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
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麽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
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凖去善加衡量与抉择。
当今中国,乃至於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於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
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於「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
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
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
因此,吾人当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二、从人性出发,建立永恒的人类语文教育新典范语文教育新典范的体现:以语文为核心的教育生涯规划1、胎教:古典音乐、中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诵读,24小时不间断播放。
2、0-3岁:除以上之外,看尽世界名画、雕塑、建筑、舞蹈......认识至少三千汉字3、3-13岁:十年读经,背诵中文经典至少二十万字、外文经典至少十万字4、13-23岁:十年解经,深入经藏,通览历史,广泛涉猎人类一切学问(对於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特别培养)5、23-33岁:十年历练,遍访名师“我有四句话做为新典范建立的标准。
王财贵《经典教育》理念文字版

王财贵《经典教育》理念文字版王财贵,博士,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台湾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
台湾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
1994 年,王财贵博士开始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诵经活动,后又行走于大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激情演讲千余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儿童读经诵经人数由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万人。
2001年12月,记者就看过王财贵博士于2001年7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VCD光盘,并为人们称作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所震撼。
记者也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内重要媒体对王财贵博士的精彩报道,也被这一”全球推广读经第一- 人”的精神所感召。
采访王财贵博士,就成了记者近年来的一一个心愿。
2005年10月中旬,王财贵博士专程来鲁讲学,在泉城济南,记者终于如愿以偿,对他进行了专访。
.时机:越早越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从六七岁入学之日始。
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
学前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堂而皇之地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游戏,才是其”教学的主体内容。
“五四”以降,对于这- -”定律"鲜有质疑的声音。
王财贵博士则是这一-”定律”的挑战者:而同时,他还成了”学习时机越早越好”的建构者与倡导者。
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教育时机则是生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而不开始,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的潜能,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所以,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容忽视。
犹如宇宙有一定运转规律-一样,人的发展也有一一个大体的定数。
违背这- -定数,或者逆道而行,近则失却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远则失却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那么,学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王财贵博:士认为,学习应当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
王财贵教育方法

王财贵是台湾知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回归经典,主张让孩子阅读经典,以了解人性,让人性得到最好的长进。
王财贵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人性,要随时随地体贴人性。
他认为人性是人人当下就可以了解的,但需要做广度和深度的了解,也就是全方位、立体的了解。
此外,王财贵认为许多闻名的教育家,往往以偏见、庸俗来发挥教育的道理,来障碍人类的生命,因此在教育中要关注人性的全面和立体,避免以偏概全。
总的来说,王财贵的教育理念强调回归经典,注重人性的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王财贵教育是很简单的事观后感

王财贵教育是很简单的事观后感王财贵教育是很简单的事观后感《王财贵教育是很简单的事》这本书是王财贵老师讲述自己教育经验和理念的一本书籍。
这本书读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有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王财贵是一名退休教师,他用自己36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了自己教育的要点,提出了“三不”教育方法,即不计功,不计较,不争不抢,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教育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理论,反而可以简单而有效地进行。
在王财贵看来,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而不是追求分数或成就。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去发现和培养这些潜能。
他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教育,不希望孩子们为了分数或名次而失去了自己的天性和快乐。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王财贵老师那份对学生的热爱和耐心所打动。
他的故事让我反思了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方法。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真理。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选择和决策的自由权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做到真正的自主和独立。
通过阅读,我还意识到教育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
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和人格,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爱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王财贵老师的《王财贵教育是很简单的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简单性。
教育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理论和方法,只需要我们用心去爱学生,用心去培养他们的人格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引导学生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台湾教育家 王财贵教授演讲 孩子教育

台湾教育家王财贵教授演讲:教育就如此简单如果您能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并照实去做,您的命运,您的孩子的命运,会将此改变。
当然是越变越好了。
[收看录像] /v_show/id_XMTM5NDE4MTgw.html文字稿:大学教授一遇到这个新来的大学生,就摇头叹息,就问他说,“你们高中老师是怎么教的?”高中老师说,“你初中老师有教吗?”初中老师说,“你小学是从哪个学校来的?”小学老师说,“你幼儿园老师到底在做什么?”那幼儿园老师说,“你们家长到底是不是把你当作孩子呀?”所以一层怪罪一层。
为什么一层怪罪一层呢?谁要负责任呢?一个青少年如果非理性,如果判逆,甚至如果是犯罪,请你不要再责备他们,他们是无辜的,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那谁要负责任呢?孩子如何起好步?各位你或许有孩子,或许你是教育工作者,请问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没有想过在人生的初期,大概就是幼稚期——十三岁之前,这种教育打基础的时候,你应该帮助孩子完成哪些人生的基本能力?教育其实很简单,我们说教育问题非常简单,人人都了解。
今天在座各位,如果你还没结婚,或是你刚结婚还没有怀孕,或是你现在正在怀孕中,我很恭喜你。
你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做王财贵。
教育基本问题一:教育的时机什么叫做教育的时机?就是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而大家也都知道,教育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重要,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奠定基础的时候。
而越早期的人生,他(她)的心志变化得越快。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必须完成的教育工作,这就是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教育的时机就要注意两个小项目:第一个项目就是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二个项目就是教育开始的时候,你要帮助孩子完成哪些人生的基本能力?请问我们有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各位你或许有孩子,或许你是教育工作者,请问有没有想过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没有想过在人生的初期,大概就是幼稚期——十三岁之前,这种教育打基础的时候,你应该帮助孩子完成哪些人生的基本能力?如果一个家长没有想过,他就耽误了他的孩子;如果整个国家社会不好好注意这个问题,这个社会虽然花了很多的精神去做教育,但是完全因为错过时机而使教育变成事倍而功半。
育儿知识:王财贵教你怎样教育孩子

王财贵教你怎样教育孩子
王财贵被誉为中华读经一人全球推广读经教育
教你怎样教育孩子王教授跟广大家长探讨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教育时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教育是越早越好,务必把握好教育时机。
教育内容,即教材,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孩子学什么。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越简单越自然越好。
尊重人类心智学习的特点,13岁之前是吸收效果较好的时机,孩子需要丰富有营养的资讯来链接大脑神经通路,读经,通过反复诵读古人圣贤书,用高浓缩的智慧语言启迪智慧。
越来越多的家长、孩子加入到读经运动中来,读经实实在在给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带来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财贵:教育的智慧(08年2月深圳演讲) 绍南文化孟丹梅老师:我们在座的因为都是做读经教育推广的,感受到做读经老师的各个都有实在的受用,因此也想特别祈请老师(季谦先生)给我们再次讲讲读经教育和教育的智慧!(众鼓掌)先生:(笑)本来说过年来这里休息两天,结果天天开会,不得闲。
(先生笑,众亦笑)刚提到怎么办读经班,就一路谈下来,有人说私塾、读经班好办,有人说不好办,说读经的老师好当或不好当,我就引用昨天晚上赵升君所说的,读经老师真的太占便宜了。
其实不应只是私塾读经老师,应该天下所有老师都“占便宜”才是。
所以就提到我们如何做一个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是用智慧来做老师,不是用劳力做老师。
教孩子有以下这三种模式。
如果老师是怠惰的懒惰的那自不用说了,如果是负责任的老师也有三种。
一种是很认真,花了很多精神力气,这种认真我们可以把它比喻做“挑砖头”。
挑砖头的苦力很认真,他一个一个砖头挑,也很努力可以把一件事情完成。
这个老师把孩子当砖头一样挑,把我们的孩子当死东西,也会有一定功效,就是把砖头从这里搬到那里的功效,不过砖头还是砖头。
另外一种方式,也是一直照顾学生,照顾得也很周到——他一直提防着学生,生怕哪个学生出差错,学生一旦出差错他一定要管,管得很严格。
这不是挑砖头的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模式。
这个警察,很认真的啊!他为了维持社会的平静与安定,所以他要除暴安良,他要很细心的防止这里那里的学生会作怪,他也能把一个班级管的很好。
但是这些学生是不是就能有很大进步呢?他管理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就一定有进步,但过一阵子时间呢?就不一定保证有进步。
有一次去新加坡演讲,开始我赞扬新加坡,这么小一个城市,地方这么小,人口那么多,街道那么挤,但是,新加坡政府把它治理成一个公园城市——新加坡就是一个城,可能整个国家还没有深圳大,但它到处井井有条,没有人不守规则,路上没有一片纸屑。
我说新加坡人了不起!不过呢,听说新加坡人到马来西亚也会乱丢垃圾,(众笑)因为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就隔着一条水沟嘛!他们就哈哈大笑全体鼓掌。
所以这个是国家对人民没有信赖感,不信任人民,这种人民不一定就是有德有文化涵养的人民,只是守法的人民。
这个是警察抓小偷的管理模式,所以第二种老师很累,第一种老师也很累,所教的学生都未必可以成就。
所谓成就,就是开发他的人性。
要更进一步的老师,他也不是不认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学生,但他管学生有另外的方法,就是你与其努力挑砖头,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发展的,或者说他也是可以自动的?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二种,“警察抓小偷”!你要把你的子民你的人民培养成都是有德的君子,警察就轻松了就没事做了。
所以一个教学很认真的老师不一定是个好老师,我去学校演讲常常讲这个观念。
我说有些老师很认真的改作业薄子,管理学生很认真,批改作业很认真,而且时常和家长打电话联络,认真到最后,这个老师自己也受不了,又胃溃疡啦又肝病啦,我就说这个老师“活-该!”(先生笑,众亦笑),为什么活该?谁叫他要害人!怎么说这样认真的老师害人?他当然害人!(清羽按:这里我们做读经老师和家长的也要仔细反省,我们虽然教学的内容比体制内学校恰当,但在教育的智慧上是否也如此通达圆融。
)所以做一个老师要有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通达人性!那我们要知道人都是有良心的——其实这个我们在座的也知道太多了,讲的太多了,我们换个说法——“人的生命都是追求长进的,人性本来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对人性要有这种深刻的判断,人的一些毛病,怠惰懒散、自私自利、浮躁,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因为现实的一种污染。
人还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这种是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我们也可以随俗说人有两种天性,《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一生下来就有,本来就有!这个是形而上的有,超越的有;但人也有另外一种“天性”,因为它好像从天而来,好像一生下来就有,诸如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等等。
但是如果用一种哲学的眼光看待这个“天性”,那《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天性!后面的那一种就不能叫天性,因为后一种说法不是形而上的天性和本来,是形而下的,在形成个体所谓阴阳造化以下。
因为你的个体,你作为一个人不保护自己的生命,有时好像就活不下去,所以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是因为你有这个个体,有这个生命,因为有这个就和别人分别,佛教是从这里讲起的。
所以人人都有光明的天命之性,又都有一定的劣性,这个要知道,这叫深通人性。
但所谓邪不胜正!要知道人形而上的原初的天性,它是永恒的力量!它是虽然被埋藏也有深厚的根性的。
为什么它被埋藏?因为你有现实的种种挂碍。
有的人是埋藏得已经比较深比较隐密,这种人生命就比较混浊,有的人是比较浅比较薄,这种人就比较清明。
所谓“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
”(《孟子》)尧舜的德是从他们的天性而发,所以几乎没有障碍。
自从汤武以下就要反一下,反省一下,回归一下,就要冲破一下。
他们要冲破生命现实的限制,才能发显天性!连汤武周公这样的圣人!也要反一下,何况一般人呢?人有现实的驳杂混浊,这是人类最深沉的悲哀!但人类一定要冲破它,这是人类最高贵之庄严!所以对人性要同时两面了解。
对自己要这样了解,对别人也需要这样了解,对学生一定要这样了解!因此在这里你就起了一个无限的悲悯之情,也起了一个无限的希望和怀抱。
你对你的学生有无穷的希望,但是呢!又有无限的同情悲悯。
刚才说过的这个内在的、光明的、本性的力道,它发出来的力道,我们当然也可以用鲁迅的说法,叫它“呐喊”,人性的呐喊!不过鲁迅的“呐喊”还深不到天命之性来,所以说鲁迅不行,在这里就知道他不行!什么叫人性有呐喊?就是人的光明之性一直要冲破现实的污染,要消化现实污染,汤武反之也,这才是真正人性的呐喊,他喊得很大声。
如果人就是要争自由,我要争权利,我要争什么什么,这种呐喊,往往都是现实的,甚至是可怕的,所以我们不用呐喊这两个字了,因为这两个字有点埋怨、不按、冲突、甚至报复,所以这两个字不好的。
我们用什么呢?我们用生命是一种——他不是呐喊——是一种涌现、呈现,像海底涌红轮,一轮红日啊,从海底这样浮出来,用这种形象来说明我们人性的光辉,一直想要浮现,就像太阳从黑暗中浮出来一样。
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是要引导纯洁的、污染性还没有发出来的孩子,我们要有信心,他是很容易引发的,引发他光明的本性。
这本性不仅是他品德上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孩子自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孩子也有很多坏毛病,虐待小动物啊,欺负人啊,喜欢作怪,但是他的本性中很容易有悲悯情怀——而在学问上呢,有一种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饱满的愿望。
他学习的愿望是无穷无尽的,是来自于天性的,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深切看到了人性的深处——一个人满足他的内在心灵要求,是何等喜悦的事情啊。
所以我们要知道孩子是好学的,孩子是品德高尚的,一定要这样信任他,而只有这样信任他,才能渐渐引导他,把孩子当贼来看,你就不能引导他,把孩子当砖头来看,他就永远是笨的。
做一个老师该如何引导一个孩子呢?从现实工作上来看,这个老师能不动就不动,能不讲话就不讲话,能不管理就不管理,这就是最好的老师。
一切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
而这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愿意学习,自己鼓励自己学习的孩子呢,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有一种自豪感!他觉得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跟他自己是合一的。
不是用另外一个自己鼓励自己,也不是用另外一个自己来责备自己,他的光明好学的自己跟现实的自己是合而为一的。
要不然,好一些的就是用光明的自己鼓励现实的自己,或等而下之用光明的自己来对抗现实的自己。
乃至他不来对抗自己,他来对抗老师,他希望现实受限制的自己不受老师的管束,因此他希望成为现实的那个自己,所以来对抗老师。
或者在老师面前时就对抗现实的自己,其实老师的管理他并不服气,但他也会按老师的标準要求自己,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好学生,其实当然还不够,因为他是分离的,自己跟自己隔阂,自己跟自己对抗,他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
让孩子能够自己喜欢做一个有德的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喜欢长进,让他自己回归到光明,这是对他最大的保护,他也将得到人间最大的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感一旦确立,其实就是他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能保合为一。
用光明的自己引导现实的受限制的自己,当人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内心的喜悦是不可限量的!这种人叫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能保持一辈子这样的智慧,因为他自己跟自己有一种摩擦的时候,他会很快警觉,这是不对的,很快警觉他的人生这样不会幸福的。
所以我们要让一个孩子永远自觉,即使离开家长离开老师,依旧有不断的长进。
不过这种心态的养成,很难由学生自己来养成。
因为我们刚才说尧舜性者也,汤武还要反之也。
汤武这个反之也,是障碍很少的反之也,孔子的障碍也不大,孔子的学生顏回更厉害一点,所以顏回的天性比孔子还要更加清明一些。
孔子大概和汤武一样,所以孔子不敢说自己和尧舜一样。
而照牟宗三先生分析,天下是没有尧舜的。
天下间没有尧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尧舜当作一个理想中的人。
所以汤武是可以有的,非常快速敏捷就可以体贴自己天性的人,这一种人是有的;从来没有障碍,一下子都是从天性而发,这是没有的,这不是人这是神!尧舜在中国歷史上之所以这么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重要,因为他是理想中的人格,这个叫“立象作用”。
就像易经立个卦象,比如乾卦就是画六个划,象征天地的创造性,象征无限的光明刚健,这个叫“象”!因此不要寄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尧舜,都是要“反之也”,要冲破他的一些难关。
而老师呢,要对他光明的本性有无穷的信赖,要协助他冲破难关。
一个人如果能冲破现实的限制——如刚才所说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而为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导现实的自己,而且是自愿如此——他将一辈子去克服自己现实的限制。
能够克服这种种限制的人就是所谓“内圣”。
当发现这种人间的不安、污染和拙劣能够覆盖了人间本有的光明,他对人间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来改变这种不安、污染与拙劣,这叫“外王”。
所以“内圣外王”是永远的理想,要做永远的奋斗!所谓永远广大!你也要去广大的推行,这个永远广大就在你一念中,“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你在这个地方克己復礼通达了人性,你在这里当老师,其实整个天下也不过在此!于是天下都在你的仁德感召之中。
这样你的生命——虽然你只是坐在这里面对几个孩子——其实你的生命与宇宙相通,与眾生也是相感通的,就叫“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
我们老师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就引导学生。
这说来很困难——人间最困难的学问就是这个学问——其实又很简单。
那你说做不到,你境界太差。
你做不到就必定受苦!不但你受苦,也带著别人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