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2)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2. 教学难点:(1)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生长过程的理解。

(2)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对比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图片、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搜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增加对爬山虎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上的爬山虎图片,引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好奇心。

(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增加对爬山虎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3. 课堂讨论:(1)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爬山虎生长过程的理解。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设计有关爬山虎的想象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关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指导书写“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4.初步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爬山虎图片,回顾《爬山虎的脚》一课及作者。

(板书:叶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第26课同样写到了爬山虎和叶老先生。

2.齐读课题,了解作者。

(板书:肖复兴)二、检查预习1.检查词语。

第一组出示:推荐删掉动词融洽黄昏余晖楷模曲线指读。

指导读准多音字。

指导识记字形。

(重点指导“删”的字形、字义以及书写,练写。

)第二组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指读,齐读。

师:这两组词语分别写谁?(作者和叶圣陶)2.整体感知师:当年肖复兴只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叶圣陶是著名的大作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叶老的几件事。

(板书:修改作文受邀做客)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板书:楷模)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切入: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老的作品和人品堪称楷模?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1.学习“修改作文”师:叶老和作者的结识起源于一篇经叶老修改后获奖的作文。

作者拿到这篇作文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

用笔画下来。

交流:重点句1: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叶老修改的怎么样?(认真)从哪儿感受到的?“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出示修改稿,指生谈感受。

指读。

重点句2:《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叶老修改了哪些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指读,出示,交流。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

[来源:学_科_网]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知识,搜集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

(师生)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生活中有太多往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它们就像一块块碎玻璃,当回忆的阳光扫过,就会瞬间发光。

爬山虎,并不是十分罕见的植物,作者却对它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3.质疑:课文主要写的是爬山虎吗?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一)作者简介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二)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1.题目解析。

本文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爬山虎为藤本植物。

“那片”是指叶圣陶家里那一墙的爬山虎,暗示这是一篇回忆记叙文。

课文以此为题,表现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四年级上册语文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并能迁移用到自己的习作。

2.通过感受叶圣陶先生堪称楷模的作品和人品,明白作者为何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对比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师:肖复兴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次侧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师:是什么样的偶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检查预习。

出示预习提示:(1)找出《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完成预习单。

3.过渡:这篇课文明明是写事的文章,为什么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文中有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吗?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我们来交流一下。

4.这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二、就事看景,深入体会过渡:这几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和文中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呢?1.第一件:修改作文。

(1)出示修改原稿。

学生先说自己看到的,再从文中找出肖复兴看到了什么?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重点体会“密密麻麻”“到处”两词,感受叶老一丝不苟的文品。

小结:对呀,我们都没见过叶老先生,却从这密密麻麻的小字中,感受到了他一丝不苟的文品。

(2)指名读这段话。

(3)出示作者感受。

师引读:难怪作者会这样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如春风拂面。

”(4)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

又发现了?生读: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补充填空:修改作文应该做到用字(),句子()()。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品教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品教案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文生字,会写本文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叶老修改作文认真细致的态度,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引入:肖复兴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这与叶圣陶爷爷对他的影响有关。

当年肖复兴和叶圣陶爷爷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呢?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

出示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读一读,记一记,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词意。

2.检查词语。

推荐莫名其妙眼帘春风拂面燥热融洽沉郁摇曳(yè)堪称楷模(1)抽学生读词语,及时正音。

(2)形近字填空。

篇遍这()文章写得太有趣了,我一口气读了好几()。

燥澡躁我哥哥的脾气很急()。

我家的小鸭子整天在河里洗()。

好久没下雨了,空气很干()。

洽恰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很融()。

星期天,我去儿童公园玩,()巧碰到了好朋友——小明。

3.抽学生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叶老之间的几件事?根据学生交流板书:修改作文、邀“我”做客。

三、细读第一部分(修改作文)1.默读第1~5自然段,叶老是怎样修改作文的?你从哪里读懂的?(认真仔细)预设一:“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

”(1)体会“密密麻麻、到处”。

(2)看资料袋:体会叶老修改作文是那样认真细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叶老的认真仔细。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入:让我们也来学一学修改作文的方法: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正确。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把长句断成短句。

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可结合修改稿列举几个,再次体会叶老修改的不易。

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

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

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爬山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图片、爬山虎等)、小奖品。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盆爬山虎,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

2. 学习(15分钟)教师呈现课件图片,向学生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要点包括: - 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攀援植物,具有粗壮的茎和韧性的叶子。

- 爬山虎生长在阴凉湿润的环境中,常见于山坡、墙壁等地方。

- 爬山虎的茎和叶子可以粘附在墙壁上,形成美丽的绿色“毛毯”。

3. 操作(10分钟)教师分发纸和铅笔,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进行描写。

学生要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叶子的特点等,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4. 分享(10分钟)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描写分享给同学,可以选择口头表达或将观察内容写成段落。

教师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爬山虎和其他植物。

六、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并进行野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实验室,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功能。

七、课堂作业1.将观察到的植物描写写成一篇短文,要求描述清晰、生动。

2.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每个小组写下自己的意见,并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注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深层次的情感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绿植,引发学生对绿色的喜爱。

(2)谈话导入,让学生谈谈对爬山虎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并通过分析课文,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

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3.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

2.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默写或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对自己家的爬山虎的观察和感悟为线索,描写了爬山虎生长过程中的美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象,并对文中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

但学生在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通过讨论,理解课文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力,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寓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描述的自然景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丰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讨论。

2.准备课文中的生字词,以便于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是什么样子的?”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5.拓展(10分钟)分组讨论课文的寓意,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oral of the story and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umans and nature.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察力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指导书写“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4.初步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图片,回顾《爬山虎的脚》一课及作者。

(板书:叶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第26课同样写到了爬山虎和叶老先生。

2.齐读课题,了解作者。

(板书:肖复兴)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第一组出示:推荐删掉动词融洽黄昏余晖楷模曲线
指读。

指导读准多音字。

指导识记字形。

(重点指导“删”的字形、字义以及书写,练写。

)第二组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
指读,齐读。

师:这两组词语分别写谁?(作者和叶圣陶)
2.整体感知
师:当年肖复兴只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叶圣陶是著名的大作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叶老的几件事。

(板书:修改作文受邀做客)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板书:楷模)
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
切入: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老的作品和人品堪称楷模?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1.学习“修改作文”
师:叶老和作者的结识起源于一篇经叶老修改后获奖的作文。

作者拿到这篇作文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

用笔画下来。

交流:
重点句1: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叶老修改的怎么样?(认真)从哪儿感受到的?“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出示修改稿,指生谈感受。

指读。

重点句2:《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叶老修改了哪些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指读,出示,交流。

一张和一幅的不同。

(板书词准确)同桌合作读第二句话,体会修改后句子的不同。

(板书:句规范)
结合课本“资料袋”,认识删除、替换、调整、增添符号。

师生对比读,补充名人名言,体会修改的好处和必要性。

结合一段文字,练习使用修改符号。

重点句3: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刚才咱们修改这一段话都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作者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个字,叶老先生修改的地方就有100多处。

听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难怪作者会这样写。

指读。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受?指读,齐读。

重点句4: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叶老不仅认真修改了这篇作文,还在文后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指读,出示。

你从中有哪些收获?(板书:具体感人)
2.学习“邀请做客”
师:未见其面,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叶老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和高尚的人品,当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做客,亲自见到叶老先生,又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吧。

谁来读有关的句子?
重点句1: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指说。

结合插图进一步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

师:咱们合作着读一读这些句子,进一步感受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

师:同学们,你们看,6-10自然段,这三句话已经把做客的过程写的很清楚了。

可是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一部分中,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在叶老先生家的客厅里,有写字台,沙发,盆景,为什么作者只写爬山虎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叶老先生的堪称楷模的人品,其实他的作品成就也是非常高的。

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叶老的优秀作品片段。

(出示)
师:布置几项作业,同学们课下完成。

(出示)
1.推荐阅读:肖复兴作品《我教儿子学作文》。

2.用本课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作文修改作文改:词准确叶老楷模句规范邀请做客
写:具体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