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种的形成

合集下载

生物自然笔记初一

生物自然笔记初一

生物自然笔记初一
初一生物的自然笔记可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命的组成、细胞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初一生物自然笔记的简单示例:
第一章:生物基础知识
1.1 生物学的定义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生物的起源、发展、结构、功能、分类和分布等内容。

1.2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命活动、细胞组成、遗传变异、适应环境。

第二章:细胞结构与功能
2.1 细胞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2 细胞器的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存储遗传信息。

线粒体:进行能量代谢。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
3.1 物种与分类
物种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自由繁殖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分类包括门、纲、目、科、属、种等级别。

3.2 生物的进化
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形成多样的生物种类。

第四章:生态系统
4.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圈、群落等概念。

4.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群落:由相互关系密切的各种生物组成。

生态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位置。

食物链与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初一生物自然笔记示例,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调整。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更多图表、插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②种名、变种名、亚种名
而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用以形容植物的 外部形态、颜色、气味、生境特征和被发 现或主要分布的地点。 对于变种,则须再加上变种名,如蟠桃是 桃 的 变 种 , 它 的 拉 丁 名 为 Prunus persica.var. compressa, 其 中 var. 是 varietas(变种)的缩写,compressa(扁 的)是蟠桃的变种名。亚种与变型的命名 与变种类似,它们的缩写分别是 ssp. 和 f. 。
双名法
属名(名词)+种加词(形容词)+命名人
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桃曾经被定名为Amygdalus persica L. persica 表示产于波斯,实际上是西方学 者的误解,桃的原产地在我国西北地区。
①属名
(1)拉丁文古老的名字,如Rosa(蔷薇属); (2)希腊文古老的名字,如Cycas(苏铁属); ( 3 )反映该属特征的名词,如 Trifolium (三叶草 属); ( 4 )纪念某个名人;如 Tsoongiodendron (观光木 属)系纪念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的; (5)植物产地,如Fokienia(福建柏属); (6)改造某一属或另加前缀和后缀形成,如 Pistacia (黄连木属)可以换位成 Tapiscia (银 鹊树属) (7)方言拉丁化,如Litchi(荔枝属)是广东方言 荔枝的音译。
3. 分类等级与分类单位
中文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拉丁文 Regnum Divisio Classis Ordo Familia Genus Species 英文 kingdom phylum(division)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ales -aceae -phyta 词尾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2024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概况总结

2024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概况总结

2024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概况总结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2024年初二上册的生物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遗传与进化、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动等内容。

本篇总结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概述。

第一章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代谢活动等。

学生要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能够描述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

第二章生物遗传与进化生物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研究生命物质(DNA)的遗传规律和生物种群的进化规律。

本章主要介绍了基因、染色体和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变异的产生和传播、遗传信息的表达方式、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基因的突变与变异、物种的形成和进化等。

学生要了解基因、染色体和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分析遗传变异和遗传信息的表达方式,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了解物种的形成和进化的过程。

第三章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动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动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人体的免疫与抗病机制、人体的生殖与发育等。

学生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组织和器官、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的机制,能够分析人体的免疫机制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的过程。

通过学习以上三章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 细胞的种类和组成:学会辨认细胞的种类和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膜的构成和功能,了解细胞膜的物质的进出过程。

3.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能够描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4. 细胞的代谢活动: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的过程,能够分析细胞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一、生命的定义和特征生命是广义的概念,常常是指某些物质所具有的与非生命物质不同的属性和现象。

这些属性和现象包括繁殖、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适应环境、感知信息、学习和进化等等特征。

二、生命的起源1.生命的形成方式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单位,那么生命的起源也是从它开始的。

细胞起源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三种形成方式:(1)生命起源于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反应之中,如酸中生成的悬浮粒子;(2)生命起源于化石中存在的古细胞遗存而形成的;(3)生命起源于基因库系统,即生物信息的存储库,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基因库转化为细胞。

2.生命起源的条件在这个宽泛的概念内,形成条件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说,生命的起源有以下必须的几个前提条件:(1)水:水是构成细胞分子的必备元素之一,长、高的生命物质都需要水分存在。

(2)能源:生命活动需要感受或利用或者分解能源,不完全燃烧的热能和光能可被利用为生命物质的合成。

(3)有机物:例如糖、脂质、核酸和蛋白质等,这些有机物是构成生命物质的基础。

(4)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生物进行呼吸等活动的必须因素。

三、生命的演化1.早期生命的进化早期生命物质,只有通过自我复制,才能够进一步繁殖生命物质。

其中早期的生命没有性繁殖,这意味着每一次复制内容都一样。

这就是单细胞生物像细菌那样通过裂变进行繁殖的原因。

2.生物的进化(1)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进化: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生命物质进化出了越来越复杂的形态。

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发展出真核生物,并成为更加复杂化的多细胞生物。

(2)生命的适应和进化:生命本身是可以自适应的。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生命物质也会演化来适应这个环境。

生命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其自身的多样性和生存优势的差异。

综合来看,我们也证明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与快速进化的能力。

通过这次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生命的无限价值和生命物质的深远重要性。

物种起源-第一章

物种起源-第一章

第一章本书第一版刊行前,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

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许多作者巧妙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

古代学者①只是影射地谈论到这个问题,姑置不论,近代学者能以科学精神讨论这个问题的,首推布丰(Buffon),但他的见解在不同时期变动很大,也没有讨论到物种变异的原因和途径,所以无须在此详述。

注1:亚里士多德(Aristole在《听诊术》(Physic Auscultationes)中,论述了降雨不是为了使谷物生长,也不是为了毁坏农民的室外脱了粒的谷物,然后他以同样的论点应用于有机体;他接着说道(此系克莱尔-格雷所[Clair Grece〕先生所译,他首先把这一节示我):“有什么会阻止身体的不同部分去发生自然界中这种偶然的关系呢?例如,牙齿为了需要而生长了,门齿锐利,适于分切食物,臼齿平钝,适于咀嚼食物,它们不是为了这等作用而形成的,这不过是偶然的结果而已。

身体的其他部分亦复如此,它们的存在似乎是适应一定目的的。

因此,所有一切构造(即一个个体的所有部分)都好像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形成的,这一切经过内在的自发力量而适当组合之后,就被保存下来了,凡不是如此组合而成的,就灭亡了,或趋于灭亡。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自然选择原理的萌芽,但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原理还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他论牙齿的形成即可看出。

拉马克是第一个人,他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激起了广泛的注意。

这位名副其实的卓越的博物学者在1801年第一次发表了他的观点;1809年在《动物学的哲学》(Philosop hie Zoologique)里,1815年又在《无脊推动物志》(Hist.Nat.des Animaux Sans Ve rtebres)里大大地扩充了他的观点。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指生物繁殖后代和个体生长发育的过程,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

下面是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点:1.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只有一个亲本个体参与繁殖,后代与亲本相同,形成无性生殖群体。

- 有性生殖:两个亲本个体参与繁殖,后代与亲本不完全相同,形成有性生殖群体。

2. 生殖器官:-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尿道等。

-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

3. 生殖细胞:-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产生于睾丸。

- 雌性生殖细胞:卵子,产生于卵巢。

4.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人类有性生殖,需要男性和女性的结合。

- 男性和女性通过性交使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发育,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5. 子宫内发育:- 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通过胎盘与母体的交换营养、排泄废物和呼吸氧气。

- 胚胎在子宫内经过胚胎期、胚芽期和胚体期,逐渐发育成为胎儿。

6.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哺乳动物的特点是通过哺乳来喂养幼崽。

- 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幼崽通过咬吮乳头来摄取营养。

7.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 无性生殖包括分株、茎的插花和人工扦插等。

- 有性生殖包括花的结构特征和传粉过程。

8. 繁殖的意义:- 保持物种的种群数量。

- 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推动生物种群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上是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在这个多维度、庞大而又神秘的生物世界中,我们所熟知的只是冰山一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一、生物分类及其意义生物分类是将生物按照其共性和差异进行划分和归类的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结构、功能、进化与演变规律。

生物分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整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生物分类,我们可以推测不同物种的生物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进化的渐进模式等信息。

二、物种的形成与演化物种的形成与演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主要有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等因素共同作用。

自然选择指的是环境中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物种个体间的竞争,使得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进而把有利的遗传特征逐渐固定下来。

突变是生物演化中的重要推动因素,它是指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导致个体间遗传信息的差异产生。

迁移是指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群之间相互迁移和交流。

通过迁移,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可以互相繁衍和结合,进而影响物种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样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

其中,生物样的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样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分布、结构和数量等。

生物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推测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健康程度。

四、生物遗传"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间基因的传递与变异。

通过生物遗传,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基因层面上形成多样性。

例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导致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而影响生物体的适应性和表现能力。

五、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人们共同努力,采取具体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下:1.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物种经历居群内变异、地方宗的分化、 地理宗的分化,最后达到种的分化这四 个阶段。 • 居群才是进化的基本单元,是研究物种
形成的最重要单位。个体变异只有达到 居群变异的程度才会在自然选择中有重 要意义。
1.形态学种概念 .
• 依赖形态特征判断定种。 依赖形态特征判断定种。 • 形态学种是分类和鉴定实践中的一个有用的单 位,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动、植物分类中最基本 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动、 的单位。 的单位。这种凭视力能辨认的物种概念具有较 强的直观效果,应用方便, 强的直观效果,应用方便,满足了多种用途分 类的需要。 类的需要。 • 强调形态间断和性状的相关差异。所谓间断, 强调形态间断和性状的相关差异。所谓间断, 就是指没有过渡类型(但不能绝对化) 就是指没有过渡类型(但不能绝对化),所谓相 关差异,就是指两个至多个性状的差异, 关差异,就是指两个至多个性状的差异,其间 彼此关联。 彼此关联。
• 并非所有经历过多倍化的种类都表现多 倍体特征,常表现二倍体特征。 • 因为在多倍化事件之后,常常伴随有一 个广泛的、迅速的二倍化过程,赋予多 倍体基因组新的细胞遗传学特性,使之
在核型特征以及基因表达水平和Leabharlann 样等 方面表现与二倍体相似的特点。
同域式物种形成的机制-三倍体桥理论 • 一个未减数的配子 与一个经过正常减 数分裂的配子融合 而形成三倍体 (2n+n=3n),产 生的三倍体由于不 能正常进行减数分 裂,有可能产生未 减数的配子,当其 与进行正常减数分 裂的二倍体回交时, 则形成了四倍体合 子(3n+n=4n)。
• 物种并不是由个体直接组成,而是个体在时空 中有规律地组成居群,再由居群有规律地组成 物种,物种是由一个或若干个甚至许多个多少 间断的居群所组成。 • 要较好地认识与分类处理各个物种,就应当尽 力去研究这些居群系统。 • 目前,在生物学界已基本造成这样一个共识, 即“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居群,而 不是个体”。

二、物种的形成
• 物种的形成是指物种的分化产生。 • 广义的物种形成概念包括: • ①物种起源:指世界上第一个物种的形成,是物种从 无到有的事件。 • ②加性物种形成:指物种分裂事件,老种分裂灭绝, 同时形成一个或多个分种,这实际上是新种形成或新 种起源。 • ③减性物种形成:指简单的绝对的灭绝,老种消亡但 未有新种产生。 •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物种形成实际上是指新种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 物种形态的千变万 化决定了人类对物 种本质认识的分歧, 这种分歧必然带来 分类上的不一致甚 至混乱。 • 20世纪初,分类学 20 家愈来愈感到需要 寻找更好、更客观 的方法来替代形态 分类以确定物种和 亲缘关系。
秋海棠属植物叶片形态
• 实验方法被应用于分类学,细胞学、生态学、 遗传学、杂交、移栽等技术都用于分类研究。 •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实验分类学”的概念 以及用生物型、生态型、生态种、近群种、能 配种等术语来描述分类实体。 • 这些分类方法和方案,打破了传统的物种间的 界限,促进了物种的划分和进化关系的研究。 • 这种实验分类学的发展到了利用DNA差异的分 类研究。
• 物种的形成的主要方式: • (1)渐变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 • (2)爆发式:在短时期内以从一个物种 爆发式: 变成另一物种,它在高等植物,特别是 种子植物的形成过程中,是一种比较普 遍的形式。
1.渐变式物种形成 .
• 渐变式物种形成是通过突变、选择和隔 离等过程,逐渐累积变异造成生殖隔离 而成为新种。 • 渐变式物种形成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 继承式和分化式。
2.爆发式物种形成 .
•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指不 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 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物 种的方式。 • 这种形式一般不通过亚 种阶段,而是通过染色 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异、 远缘杂交、大的基因突 变等,在自然选择的作 用下形成新物种。
2.生物学种概念 .
• 以居群之间的生殖隔离为基础判定的种。 以居群之间的生殖隔离为基础判定的种。 • 强调种内在生殖遗传上的连续性和相通 即存在着基因交流, 性,即存在着基因交流,而不止形态上 的相似性。 的相似性。 • 对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种间杂交这一事 实,严格按生殖隔离标准来分种对植物 分种并不合适。
• (1)继承式 物种形成 • 指一个物种可 以通过逐渐积 累变异的方式, 经历悠久的地 质年代,由一 系列的中间类 型,过渡到新 的种。
• (2)分化式物 种形成 • 指一个物种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 居群由于地理隔 离或生态隔离, 而逐渐分化成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 新种。 • 需要经过亚种的 阶段,如地理亚 种或生态亚种, 然后才变成不同 的新种。
3.系统发育种概念 .

寻求最小的分类群作 为分析系统关系的顶 端类群,并赋予种的 端类群, 等级称为系统发育种。 等级称为系统发育种。
一条传代线在两次分 裂之间的一段, 裂之间的一段,不管 其形态上有无变异, 其形态上有无变异, 即可以为种; 即可以为种;或者也 可说, 可说,一个母种分裂 出一个子种, 出一个子种,即使两 者在形态上没有区别, 者在形态上没有区别, 也应该认为是两个种。 也应该认为是两个种。
地理隔离
演化方向
异域式物种形成 种A的分 布 种A-种B过渡类型的 分布 种A-种C过渡类型的分 布 种A-种D过渡类型的分 布
同域式物种形成 种B的分 布 种C的分 布 种D的分 布
图1-12 分化式物种形成的 模型
异域式物种形成
• 祖先种的原始分布区是连续的,如果由于不可 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 相互间距,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繁殖体)传送。 • (1)被隔离的种群虽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 1 但终究没有超出种的界限,若有机会相遇仍可 正常杂交,没有产生新种。 • (2)被隔离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分化趋向不 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彼此不能正常杂交 的效果,成为亲缘关系很近的不同种。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 • • •
【学习要点】 1.掌握物种形成的模式。 2.熟悉物种的概念。 3.了解物种的重要性。
• 中药真伪鉴定实际是物种鉴定。 • 在生药学研究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中首先是有关各级分 类群的概念,其中物种不仅是基本的分类单位,也是 生物繁殖单元和进化单元,当然也是中药使用的基本 单位。 • 生物学家可以从基因到群落各个不同层次上研究药用 植物亲缘进化关系,但都离不开与物种打交道,但是, 对“种”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 • “在生物学中,再没有像物种概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 争议”,因此,在研究药用植物亲缘和进化关系时, 有必要对有关物种的形成以及概念和观点加以归纳。
同域式物种形成
•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 新种就地形成。 • 约70%的被子植物进化史上都曾经历过多倍化, 多倍体的形成使植物产生了形态上的分化,并 使植物有可能获得新的基因亦或是新的生理学 性状,这些改变可以使得多倍体植物的竞争能 力或是生态耐受性较二倍体祖先所加强。 • 新的适应性以及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而可能形成 的生殖隔离,使它们和原有类型日趋岐化,最 后导致新种的问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