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教案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界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定义。
解释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作用。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与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遗传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现象的原理。
让学生能够解释简单的遗传现象。
2.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现象的原理,包括基因的传递和遗传规律。
解释显性和隐性遗传现象,举例说明。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解法,用图示解释遗传现象的原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遗传现象案例。
第三章:变异现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异现象的类型。
让学生能够解释不同的变异现象。
3.2 教学内容介绍变异现象的类型,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解释不同类型变异现象的特点和原因。
3.3 教学方法采用分类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变异现象。
采用实例解析法,分析具体的变异现象案例。
第四章:遗传与变异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思考遗传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与变异在农业、医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讨论遗传与变异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介绍遗传与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遗传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
让学生思考遗传与变异在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章所学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类型和应用。
展望遗传与变异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的知识。
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提出遗传与变异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第六章:遗传图谱与系谱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图谱的绘制方法。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此外,雷蒙德氏棉×瑟伯氏棉和玉米×摩擦 禾等也因母本的花柱比父本的长,父本花 粉管难以达到母本子房而导致杂交不亲和 性。此外,有的花粉管虽能进入胚囊,但 由于亲缘关系太远,雌、雄配子的膜具有 高度的专一性而不能发生相互作用,也无 法融合而受精。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2.双亲基因组成的差异 研究表明,小麦在5B和5A染色体上分别载有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五、利用杂种优势 物种之间细胞质有一定分化,如果将一个
具有不育细胞质S(RfRf)的物种和一个具有 核不育基因而细胞质可育的物种F(rfrf)进 行杂交,并连续回交,进行核置换,便可 将不育的细胞质和不育核基因结合在一起, 获得质核互作的雄性不和具有哈克尼西棉胞质的棉花雄 性不育系等,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育成的。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双亲花柱异长,也是受精的障碍。 Govil(1970)报道:亚洲棉X雷蒙德氏棉时, 花粉萌发、花粉管的伸长和受精作用均较 正常;但反交时,父本花粉虽能在母本柱 头上萌发,但花粉管很难达到子房,这主 要是雷蒙德氏棉的花柱比亚洲棉长1倍以上, 亚洲棉的花粉管在雷蒙德氏棉的花柱中, 一方面生长缓慢,再加上“花柱”太长, 等不到进入子房,花柱已经枯萎,因而无 法受精。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三、创造异染色体系,改良现有品种
通过远缘杂交,导人异源染色体或其片段, 可创造出异附加系、异替换系和易位系, 用以改良现有品种。
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把人们所需要的野生种的 个别染色体或其片段所控制的优良性状转 育到栽培品种中去,并避免异种(属)其他染 色体所控制的不良性状的影响,在育种上 有重要的实用意义。结合辐射育种和回交 育种技术,异染色体系可进一步培育成只 含某个特定基因片段的栽培新品种,如小 麦抗叶锈病基因的转育(图8—2)。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生物的起源和发展1.生物的起源1.化学进化论2.生命的起源3.原生生物的进化2.生物的发展1.进化论2.自然选择3.适者生存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2.细胞核3.细胞质2.细胞的物质运输1.细胞膜通透性2.细胞内物质运输3.细胞的分泌过程3.细胞的生命活动1.细胞的呼吸作用2.细胞的光合作用3.细胞的分裂与增殖第三章: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2.遗传的分离规律3.遗传的交叉规律2.基因与遗传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2.基因的变异和突变3.遗传物质DNA3.进化与适应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制3.合理利用遗传资源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1.植物的多样性1.绿色植物界简介2.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3.类群分类2.动物的多样性1.动物界简介2.不同动物门的特征和分类3.不同动物门的形态与生活方式3.微生物的多样性1.细菌界简介2.真菌界简介3.原生生物简介第五章:生物的演化与分类1.生物的分类1.系统分类学2.生物分类的层次3.分类与进化2.地球的演化与生物的起源1.地球的成因和演化2.生物起源的证据3.生命的自然演化3.生物的进化与种的形成1.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2.生物进化的速度与模式3.种的形成与物种形态的变异第六章:生物遗传与基因工程1.基因的分离和重组1.基因的克隆2.基因转导技术3.基因工程的应用2.基因突变与生物发育1.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2.基因突变的影响3.基因的DNA修复3.遗传病与基因疗法1.常见遗传病的分类2.基因疗法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第七章: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1.物质的运输与代谢1.环境的物质要求2.溶酶体和内质网的功能3.物质的运输和代谢过程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1.稳态的概念和特征2.稳态调节的机制3.内环境稳定机制的失常与疾病3.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体的合成和作用3.疾病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八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地球的起源1.地球的形成和演变2.地球的生命条件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进化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理与模式3.物种的形成与演化4.生命的多样性1.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2.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种群的组成与结构

species)。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单建群种群落”或 “单优种群落”。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则称为 “共建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
样方面积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热 带雨林,最小面积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400 M2,落叶阔叶林为100 M2, 草原灌丛为25~100 M2,草原为1~4 M2。
物种数
(二)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落成员 型。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有以下几类: 1,优势种和建群种
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1,多度(abundance)与密度(density)
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德鲁提(Drude)的七级制多度。即:
Soc.(Sociales)
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
Cop3
很多
Cop.(Copiosae) Cop2
多
Cop1
2,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H.A.Gleason,他认为:将群落与有
机体相比拟是欠妥的。 原因: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
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 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 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3,频度(frequency) 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从种到界的生物教案设计

从种到界的生物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的种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理解生物种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种的定义,生物种的基本特征,如遗传相似性、生态适应性等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解释生物种的形成过程,如物种分化、自然选择等,以及生物种的演化过程,如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的重要性:强调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意义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种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种的理解第二章:生物的属2.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属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属的演化关系2.2 教学内容生物属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属的定义,生物属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属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属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属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属的演化关系,如生物属的分支演化图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属的概念和特征,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属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属的理解第三章:生物的科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科的演化关系3.2 教学内容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科的概念,生物科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科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科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科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科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科的分支演化图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科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科的理解第四章:生物的目4.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目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目的演化关系4.2 教学内容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目的定义,生物目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目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目的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目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目的分支演化图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目的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目的的理解第五章:生物的纲5.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纲的演化关系5.2 教学内容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纲的定义,生物纲的基本特征,如第六章:生物的门6.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门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门的演化关系6.2 教学内容生物门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门的定义,生物门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门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门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门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门的演化关系,如生物门的分支演化图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门的概念和特征,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门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门的理解第七章:生物的纲7.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纲的演化关系7.2 教学内容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纲的定义,生物纲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纲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纲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纲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纲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纲的分支演化图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纲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纲的理解第八章:生物的目8.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目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8.2 教学内容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目的定义,生物目的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目的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目的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目的的分支演化图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目的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目的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目的的理解第九章:生物的科9.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科的演化关系9.2 教学内容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科的概念,生物科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科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科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科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科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科的分支演化图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科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科的理解第十章:生物的界10.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界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界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界的演化关系10.2 教学内容生物界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界的定义,生物界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生物种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掌握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理解生物种的重要性。
植物群落结构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 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也可以这样理解: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 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所组成的总称.它在广义上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 样性四个层次.狭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只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时间因素 进化时间等级: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较长,生境也较为 稳定,群落的多样性较高。 生态时间因素考虑更短的时间尺度,认为物种分布区的扩大也需 要一定时间。 2。空间异质性因素 空间异质程度越高,动植物群落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 大。 3。气候稳定因素 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物种就越丰富。在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中, 地球上唯有热带的气候是最稳定的。 4。竞争因素 在物理环境严酷的地区,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但在气 候温和而稳定的热带地区,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 5。捕食 捕食者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6。生产力因素 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事物越多,通过事物网的能量越大, 物种多样性就高。
• 三.种间关联
• 在同一群落中生存的物种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有些是正关 联,而另一些是负关联. • 正关联:两个种一块出现的次数比期望的更频繁.这可能是一个 种依赖另一个种而生存,或两者受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影 响而生长在一起. • 负关联:两个种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望值.是由于空间排挤,竞 争,化感作用以及不同的环境要求造成.
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随风飘扬.
苍耳:果实的刺顶端带有倒钩,牢牢钩住不易脱落.
凤仙花:果实成熟时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
三.生长型结构(生活型结构):
沈银柱-进化-复习纲要【范本模板】

1、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3、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一、简述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主张两步适应即变异经过选择的考验才能形成适应。
第二,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畴.第三,认为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二、你认为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是对达尔文学说的否定吗?为什么?否。
因为达尔文注意到了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而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注意到的是既无利也无害的所谓中性突变,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的结果,使达尔文学说得到了补充和发展。
且中性说是始终以分子水平的结构来提问题的,而达尔文学说是从表型水平来说的,二者并不相矛盾。
三、谈谈你对进化生物学发展新方向的见解(P15)类蛋白质微球体:fox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大量直径为0。
5~3微米的均一球状小体,即类蛋白质微球体.一、简述生命的本质.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组成上有其同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
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突变.所以,生命实际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的,以及向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
七年级科学上(华师大版)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基本概念参考答案

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基本概念参考答案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的区域环境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三部分①属于同一物种。
物种是一群生物,它们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出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②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可小。
③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一个种群中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只要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那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的概念: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三部分:①“一定区域内”,它决定群落的大小、可大可小,由人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②“各种生物种群”实际是这一区域内各种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种群。
③“总和”的关键是指这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具体有这植物种群(这个环境中所有和植物)、动物种群(这个环境中所有的动物)和微生物。
3.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而不是简单的组合,从而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4.森林群落有分层现象,自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衣层。
它们生活在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空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联系。
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分层,导致以植物为生的动物也出现分层。
5.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有的植物的总合叫植物群落。
7.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8.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不同的植被。
9.天然森林的形成:沙丘出现一年生草本植物(先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段时间后)出现灌木群落(几百年后)出现乔木(漫长过程后近千年)形成一个稳定的天然森林10.森林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保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称为地球的“绿色之肺”。
11.森林之最:①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占世界热带雨林的30%以上,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最多的国家是巴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3、染色体工程
染色体工程是按人们需要来对植物染色体进行增加、减少 或替换,从而创造出具有新特性的一些种质。目前植物染色 体工程主要是利用传统的远缘杂交方法。 小麦和多枝赖草杂交→小麦--多枝赖草易位系 4、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基因工程. 遗传工程是在离 体条件下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构成,从而改变生物性状和产物 的技术. 包括了DNA重组技术,离体细胞的人工变异,细胞融 合与单克隆抗体。基因转移与胚胎操作等内容. 遗传工程已取得显著的成就。近年来,生产氨基酸、食用 油、天然香料、有机酸、大豆蛋白以及各种药物的生产菌; 抗 病虫作物; 固氮工程作物都相继问世.
②同地种形成: 如在两个种形成过程中,初始种群的地理分
布区相重叠(不隔开),没有地理上的隔离,即形成新种的个
体与原种其他个体分布在同一地域,所以也被称为“同地种 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或分布区重叠的种形成。 一般生态、行为上的歧化选择可形成所谓生态或行为的隔 离,可以使同一地理分布区的种群间分化,产生新种。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一、人类对物种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1、林奈时代 认为物种是永恒的、不变的、特创的和 独立(孤立)的。 2、拉马克、达尔文时代 认为物种变化的、进化的,可产生、可 绝灭的,以亲缘纽带相互联系的。
二、物种
(一)基本概念 1、非时向种 即不考虑时间因素,不涉及目前的物种是由哪些原始种演 化而来,更不涉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绝灭的种, 只对现存的生物分门别类,这是非时间的物种概念。
物种。
(3)量子种形成的另一种途径涉及随机因素和环境隔离因 素,即小种群遗传上快速偏离其母种群。在有一定程度环
境隔离的小种群中,由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效应,比
较容易发生遗传组成上快速偏离母种群,发展为新的物种, 这就是所谓的“奠基者原理”(founder ptinciple)。
三、人工控制下的物种形成
2、时向种 即分类对象不仅仅是现存的生物,也包括地质历史上生存 过的,从分类的目的上不仅仅是识别、鉴定和命名,还包 括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这就是时向种概念,时向种包括 时间种和分支种。 古生物学中的时间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 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A.非时向种:物种S1、S2和S3是同时存在的物种,它们之间 存在生殖隔离,种间有明显的表型差异. B.分支种:物种S1~S4是在进化谱系中有关联的物种,是由 分支(种形成)事件区分的有时向的种. C.时间种:时间种S1、S2和S3代表一个物种在时间向度上的 连续进化改变.
如性选择中不同雌体对羽毛颜色的不同偏爱,就能使群体
更快地分化,便产生不同颜色羽毛的群体。
(2)继承式和分化式物种形成
①继承式物种形成: 指一个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为另一个种。 特点:物种形成需要时间很长 物种的数目没有增加 物种形成发生在同一地区
②分化式物种形成 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经由地理或生态隔离 逐渐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 特点: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空间隔离 物种数目增加 发生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生态条件 如猪蛔虫和人体蛔虫
A B
B,A B,A
D,A
BC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鸣禽
② 邻地种形成: 如在种形成过程中,初始种群的地理分布区
相邻接(不完全隔开),种群间个体在边界区有某种程度的基因 交流,这种情况下的种形成被称为“邻地种形成” 形成过程: 在初始种群分布的邻接地区,种群间有一定程 度的基因交流。但由于初始种群分布的中心区之间基因交流 很弱,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大,但种形成过 程可能较慢。
现代一些生物分类学家希望能将表型标准与生殖标准结合 起来,以表型距离(形态差异程度)作为生殖隔离是否存在的指 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个群体之间生殖隔离的存在同时 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异也明显。但生殖隔离与形态差异 往往并不完全平行,例如一些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形态差异 很小的姐妹种。 3、生态学标准 从生态学看,物种是生态 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每一物 种在生态系统中均占有一个 生态位,处于其所能达到的 最佳适应状态即适应峰。 种间杂交所产生的中间型 个体,其适应值降低(掉进 适应谷),因而被自然选择学标准 以表型特征为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即所谓的表型种。 优点: 应用上方便 缺点: 理论依据不足 2、遗传学标准 从遗传学的角度,物种被定义为:互交繁殖的群体,共有 一个基因库, 生殖隔离成为识别和区分物种的最重要的标准 (生殖种或生物学种)。即能自由交配且可产生正常能育后 代的个体类群。 优点: 揭示了物种的遗传学特征,使分类学与遗传学结合 缺点: 1)应用有局限性 2)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 3)生殖隔离并非区分物种的决定性指标 一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中国梓树、美国梓树
生态隔离大半由于不同种 群所需要的食物和所习惯的气 候条件有所差异而形成的
③时间(季节)隔离:
动物发情期 植物花期不同
几种鸣禽近缘种在同一森林中占 据不同生态位置, 构成生态隔离
④性别(行为)隔离
性别隔离即在不同物种的雌雄性别间,相互吸引力微 弱或缺乏而造成的隔离。性别隔离往往与行为隔离联系密 切。 交偶信号 配子不融合 亲本相遇无性反射 彼此紧邻的两个种之间雌雄求爱极其罕见,通过这种 机制保持生殖隔离的物种称为“识别种” 。识别种仍然属 于生殖种的概念。
杂种败坏 杂种体败坏即子二代或回交杂种的全部或部分不能存 活或适应性低劣。种间基因交换的最后一类障碍发生在F2 产生之后的阶段。造成杂种分离后代衰败既有基因水平上 的原因,也有染色体水平上的原因。F1杂种有两个完整的 单倍体基因组,能够共同维持正常的发育和育性,由于分 离和重组,绝大多数F2中所含的已是不平衡的基因组,不 能维持正常的发育。 生物进化中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
种,遗传距离逐渐加大.
二、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隔离 隔离是指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 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 代的现象。
(1)空间隔离 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 (2)生殖隔离 指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可以交配但后 代不育。包括合子前隔离和合子后隔离.合子前的隔离多 为生态的、行为的等原因;合子后的隔离,一般是遗传 的或生理的原因。 地理(空间)隔离 生态(生境)隔离 合子前隔离 时间(季节)隔离 合子后隔离 杂种不育 杂种败坏 杂种无活力
(四)物种的结构
个体: 是物种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物种由许多个体组 成。同一种内的个体有性别、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有些 还有群体分工 . 种群(group of species): 居群(local population),指生活在 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种群是物种的基本结构单元。 亚种(subspecies) :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 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 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 动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体虱 生态亚种 头虱 地理亚种 华南虎 东北虎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的 距离作了定量的测定。下图的资料来自对昆虫、甲壳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中很多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的结果。标尺上的数字是比较中测定的氨基酸差别的平均 数。这个数字大致上和每个基因固定的突变数相等。
按照遗传距离是由个体→种群→亚种→半种→姐妹种→
2、骤变式(爆发式)物种形成(量子种形成)
进化并非总是匀速的,缓慢、渐变的进化,快速、跳跃 式的进化也同时存在,通过个体变异实现,不经过亚种等 级,又称量子种形成(线系分支是突发的).
(1)量子种形成可能通过遗传系统中特殊的遗传机制.例 如转座子在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的转移;通过个体发育调 控基因的突变;通过杂交、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染色体 组增加和减少等途径而实现。 (2)最有代表性的量子种形成是通过杂交和多倍化形成新
1 、渐进的物种形成
以缓慢的方式形成新的物种,同时具备较完整的中间 过程。达尔文认为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