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与物种的形成进化生物学
生物学中的物种形成过程

生物学中的物种形成过程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究物种形成的过程。
物种形成是指一群生物个体通过进化过程逐渐分化出新的物种。
这是一项复杂而令人着迷的过程,涉及到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地理隔离等众多因素。
本文将介绍物种形成的几个重要过程,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突变累积和地理隔离。
一、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根据环境适应性的不同而导致某些个体具有更好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过程。
在某个特定环境下,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将有利的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进而影响整个种群的遗传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特征逐渐在种群中累积,导致物种的特异性形成。
二、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在一个物种中自然选择以外的机制引起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性变动。
这种变动可能是由于种群规模的缩小、环境变化或个体移动等原因引起的。
遗传漂变使得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中的遗传多样性增加或减少。
三、基因流基因流是指遗传物质从一个种群向另一个种群的传递过程。
当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物交流和繁殖的机会时,遗传物质会从一个种群流向另一个种群,从而影响两个种群的遗传结构。
基因流可以增加或减少物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也可以促使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或增大。
四、突变累积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发生的变异,它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突变会逐渐累积并导致物种的遗传变异增加。
这些遗传变异可能会对物种的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推动物种的形成和分化。
五、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因素导致不同种群之间无法交流和繁殖的现象。
当物种的不同种群被地理隔离开来后,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减少,逐渐积累的遗传差异也会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异可能会变得足够显著,导致不同种群进一步分化为独立的物种。
综上所述,物种形成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突变累积和地理隔离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物种形成的发生。
通过研究这些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演化,为保护和管理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

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的相关概念、证据以及现代进化理论。
一、进化的概念和过程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进化的过程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基因流、基因漂变、突变等方式来实现。
其中,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它使得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使有利的遗传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累积。
二、物种起源的理论物种起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提出了物种适应环境的机制,强调适应能力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揭示了物种遗传变异的机制,强调了基因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进化证据1. 化石记录: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追溯物种的进化历程,了解物种的起源和变化过程。
2.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育: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3. 分子证据: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物种的进化关系。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
4. 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例如,岛屿上的动植物种类通常较少,且与大陆种类存在差异,这可以解释为不同物种在地理隔离环境下独立进化的结果。
四、现代进化理论现代进化理论综合了遗传学、生态学和数学模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解释生物进化的框架。
现代进化理论包括基因频率变化、遗传漂变、基因流、突变等概念,并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深化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总结:生物的进化和物种起源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进化是指物种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
物种起源的理论主要有自然选择和遗传学理论。
进化生物学中的物种分化与物种形成

进化生物学中的物种分化与物种形成物种是进化生物学中的基本单元,是指同一类生物根据形态、生态特征等的差异被分为不同的群体。
而物种分化与物种形成则是指生物体现出种类不同,进而产生新的物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有趣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个过程,并且尝试解释为什么不同环境下的生物会产生这些差异。
物种概念的由来物种概念指不同分类单位之间的差别。
即整个分类体系的最基本的单位,生物学中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学和动物学方面有不同的定义。
但总之都是描述在各自的分类单元之下的形态、遗传特征和进化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如G.N.的道尔文认为一个物种是生物体系中的一群能够与其它群体繁衍后代,并且生育的后代并拥有良好遗传特征的个体。
现代进化生物学中多采用繁殖隔离的概念,即指的是那些具有独立进化历程的群体。
繁殖隔离的概念包括生理隔离和行为隔离两种,不同群体繁殖生殖过程产生的后代基因组差异较大,最终导致了物种分化和物种形成。
物种分化的原因物种分化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和最终的因素是隔离。
这个隔离可以是物理空间上的隔离也可以是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特别是大陆与大陆之间或海洋与海洋之间的隔离最容易造成物种分化与物种形成,因为它们在地理上隔离开了,它们的繁殖交流就难以实现。
因为繁殖的隔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分隔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的生物体就会经历各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变化,并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和分岔进化,最终产生出不同的生物体。
例如,我国四大河流有高度隔离作用,物种分化能形成许多基因型的隔离,是地理唤起了物种分化。
不同环境下的物种分化物种分化不仅因为地理隔离而发生,其它因素,如群体、环境、和行为习惯等也都可能导致物种分化和物种形成的发生。
比如阳性失调,许多昆虫物种经过了阳性失调后形成的物种分化,中国梅花蚜的物种分化系普遍采用中部山区形成的进化方案,而此方案可能与生存环境以及梅花蚜繁殖方式相关。
另外,特定的体内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宿主的行为等影响都可能对物种进化产生影响。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物种起源进化生物学的观点和证据

物种起源进化生物学的观点和证据物种起源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描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和发展。
起源进化理论包括多个观点和大量的证据,用来解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演化为新的物种。
进化学的观点首先由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于19世纪提出,并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得到阐述。
达尔文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生物会经历种群中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
自然选择将利于适应环境的特征保留下来,逐渐导致物种的改变。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 过渡化石:过渡化石是生物学家们发现的物种演化的重要证据。
这些化石显示了物种发展的过程,从一个物种逐渐演化成另一个物种。
3. 同源结构:生物体中存在许多相似的结构,这些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来自于共同的祖先。
例如,人类的手和鸟类的翅膀都有相似的骨骼结构。
4. 分子证据:DNA和蛋白质序列的比较表明,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共享的遗传信息。
这些分子证据支持了物种之间的共同起源。
5. 生物地理分布:达尔文观察到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认为这是物种适应当地环境的结果。
他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概念,揭示了物种演化和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点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起源进化理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证据:1. 化石记录:化石记录显示了物种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变化。
化石表明,现存物种与古代物种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转变。
2. 遗传证据:基因研究揭示了物种之间存在着DNA序列的相似性,并确定了共同祖先。
通过比较基因组,科学家们能够追溯特定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3. 生态学证据:对不同环境中的物种进行观察和实验还揭示了生物适应性的证据。
例如,对鸟嘴形状的研究表明,它们的食物选择是由环境压力引起的。
4. 共同起源的生物分布:不同地理区域的相似物种表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的马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这支持了它们来自于共同的祖先。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物种的形成与演化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面,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演化过程,物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逐渐发生改变,产生出新的物种,进一步丰富了生物界。
1. 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指一个或多个亲本物种通过遗传变异、隔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地理隔离、生态隔离、行为隔离等因素的作用。
1.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基础,它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失等造成的。
遗传变异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在繁殖过程中被遗传给下一代,并逐渐积累。
1.2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中常见的因素之一。
当物种的种群被地理环境的障碍如山脉、水域等分割开来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进化过程将独立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隔离的种群可能会逐渐发生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最终产生出新的物种。
1.3 生态隔离生态隔离是由于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的生境或利用资源的方式而导致的物种形成。
当生境中存在不同的生态位时,不同种群将选择适应自己的生态位,以避免与其他种群竞争或产生杂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群的差异将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物种的分化。
1.4 行为隔离行为隔离是由于物种之间的繁殖行为差异而导致的物种形成。
每个物种都有一套独特的繁殖行为模式,包括求偶、交配行为、求偶信号等。
当物种的繁殖行为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种群之间的繁殖隔离将变得明显,从而推动物种形成。
2. 物种演化物种演化是物种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过程,它涉及到物种在遗传、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2.1 适应与自然选择适应是物种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基因变异、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等途径提高自己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过程。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性更强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将自己的优势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于生存的基因将在种群中逐渐累积,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增强。
2.2 变异与选择变异是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基础,它在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进化生物学

3
Evolutionary Biology
(二)物种的标准
1、形态学标准:
2、遗传学标准:根据遗传学理论来认识物种,物种被 定义为互交繁殖的群体,共有一个基因库。“生殖种”、 “生物学种”
遗传学标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应用有局限性
(2)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
(3)生殖隔离并非区分物种的决定性指标:形态上差 异很大,完全异地分布的某些群体,尽管它们之间的杂 种完全可育,仍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物种。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volutionary Biology
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学者的物种概念
?非时向的物种概念: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物种,现存生物分类 ?时向种概念:考虑时间向度,现存+地质历史上生存过的物种
时间时种向: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当一个物种随着时间而进化改变,其后裔表现型进化达到可以 明显区别于祖先时,就可以归属为一个新的时间种
?隐种:又称为姊妹种(sibling species),相互间在外部形 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8
Evolutionary Biology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的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距离 进行了定量的测定。
?对昆虫、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很多蛋 白质的比较研究发现,当两个个体、两个群体、两个亚种和 两个物种进行比较时,遗传差别增加的尺度是有规律性地逐 渐加大。
?杂种体败育
?子二代或者回交杂种的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存活或者适 应性低劣,是生殖隔离的最后一道屏障。
各种隔离使各个隔离种群各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以 保证在自然选择下各自按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19
物种形成和分化

物种形成和分化在生物学中,物种形成和分化是指原有的物种经过一系列的进化过程产生新的物种,并逐渐形成多样性。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经历了时间的积累和环境的变迁。
1.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形成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
地理隔离是指地理因素使得原本在一起的种群分为两个或多个隔离的地理区域。
这会导致种群之间的遗传联系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传差异累积,最终产生了新的物种。
生态隔离是指不同的种群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内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即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存在差异。
这使得它们之间的交流和杂交减少,进而导致了物种的分化。
2.遗传变异的重要性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基础,通过遗传变异,个体间的基因组成和性状会发生改变。
这种变异可以是自然选择、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迁移等因素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中对不同形态和功能的个体选择有利的基因型,使其获得繁殖的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基因的传递会导致种群的适应性特征增强,进而形成新的物种。
突变是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发性变化,可以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
一些突变可能对物种的适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物种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基因重组是指亲本个体的染色体互换和基因水平的重新组合,使得后代个体具有新的基因组合。
这种重新组合可以导致新的性状和适应性特征的出现。
基因迁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的相互交流。
如果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的交流频繁,那么它们的基因组成就会趋于一致;反之,如果基因交流有限,那么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就会累积,最终造成物种的分化。
3.物种形成过程的例子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物种形成和分化的例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达尔文的麦哲伦鸟研究。
麦哲伦群岛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大陆岛屿,麦哲伦鸟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达尔文在考察这一地区时发现,麦哲伦鸟在不同的岛屿上呈现出不同的嘴型。
由于食物资源的差异,岛屿上的麦哲伦鸟需要适应不同的食物获取方式,因此嘴型也相应发生了变异。
达尔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不同嘴型的麦哲伦鸟在相同的岛屿上进行交配时,它们的杂交后代的生存能力较低,不如纯种的麦哲伦鸟适应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Evolutionary Biology
(二)常规绝灭
❖常规灭绝(normal extinction):指在各个时期不断
发生的灭绝,它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 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的产生和某些老种的消失。
熊猫
34
Evolutionary Biology
常规灭绝的原因:
(1)物种内在原因:物种在进化中,自身结构的高度特 化大大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7
Evolutionary Biology
变种:与亚种同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变种与原种相比 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分布上,同种的两个 变种在地理上可能重叠。变种有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 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
在亚种和种之间,有的还存在隐种(cryptic species)的 形态。
28
Evolutionary Biology
(一)远缘杂交
❖ 萝卜甘蓝的实验
▪ 一开始获得二倍体杂种。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 两组染色体之间彼此不能联会,造成不育。
▪ 但在F2群体中找到了少量自然加倍的异源四倍体。它 带有18个萝卜染色体和18个甘蓝染色体,能产生正常 配子。因此获得新的物种萝卜甘蓝。
2
Evolutionary Biology
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学者的物种概念
❖非时向的物种概念: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物种,现存生物分类 ❖时向种概念:考虑时间向度,现存+地质历史上生存过的物种
时间时种向: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当一个物种随着时间而进化改变,其后裔表现型进化达到可以 明显区别于祖先时,就可以归属为一个新的时间种
❖ 我国著名育种学家鲍文奎先生利用小麦和黑麦杂 交,获得小黑麦。
29
Evolutionary Biology
(二)体细胞杂交
❖ 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可以进行体细胞融合而获得 体细胞杂种。
❖ 优点: ▪ 大大扩大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 缺点: ▪ 远缘不亲和性及科、属、种间杂种细胞的分化等
30
按照灾变事件是由球内或者是由球外的原因引起的, 可将其分为“球内事件”和“球外事件”。
新灾变论强调的是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40
Evolutionary Biology
(四)灭绝的生物学意义
❖ 灭绝是生物圈在更大的范围内的自我调整,物种灭绝是生物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而 付出的代价。
隐种:又称为姊妹种(sibling species),相互间在外部形 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8
Evolutionary Biology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的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距离 进行了定量的测定。
对昆虫、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很多蛋 白质的比较研究发现,当两个个体、两个群体、两个亚种和 两个物种进行比较时,遗传差别增加的尺度是有规律性地逐 渐加大。
鱼龙
37
Evolutionary Biology
16世纪以来8个物种灭绝表(自Gibbs, 2002)
物种 深水白鲑 鳉鱼 多布森狐蝠 加勒比海僧海豹 关岛阔嘴鸟 考爱吸蜜鸟 齐亚色斯蓝蝴蝶 托拜厄斯石蛾
最后一次看到的时间、地点 1952年 休伦湖和密西根1988年 墨西哥20世纪50年代 菲律宾宿务岛20世纪50年代 加勒比海1983年 关岛1987年 夏威夷考爱岛1941年 旧金山半岛20世纪50年代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进化生物学
一、物种
(一)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 多样性,连续性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 ➢ 连续:细胞构成、遗传密码、代谢途径的相似。 ➢ 不连续:直观上的可区分、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遗传上 的相对独立。
物种既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遗传距离与物种结构
9
Evolutionary Biology
二、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始材料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
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岐化不 断加深,直至新种的形成
10
Evolutionary Biology
生物间的差异
种内差异 连续的 种间差异 间断的
1、个体 2、种群:物种的基本结构单元
3、亚种
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之后所形成的群体,它有 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所 以也称“地理亚种”。这一概念多用于动物分类,在植物上比较少用。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可分为多型种和单型种
5
Evolutionary Biology
(三)现代物种的定义
❖ 物种: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 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在宗线谱上代表着一定的分支。
物种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
1种群组成ຫໍສະໝຸດ 2生殖隔离3
生态地位
4
宗谱分支
6
Evolutionary Biology
(四)物种的结构
25
Evolutionary Biology
继承式和分化式物种的形成
➢ 继承式物种的形成 :一个种在同 一地区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种的 数目不增加)
田螺
➢ 分化式物种的形成:一个物种在其 分布范围内逐渐演化成两个以上的 物种。包括地理亚种和生态亚种。
蛔虫
26
Evolutionary Biology
灭绝原因 过度捕捞、杂交 缺少食物 森林破坏、过度捕猎 过度捕猎、骚扰 外来褐色树蛇吞食 疾病、老鼠吞食 陆地变化 工业与城市污染
38
Evolutionary Biology
39
Evolutionary Biology
3、集体灭绝和新灾变论
居维叶-旧灾变论 “新灾变论”的创始人是兴德沃夫,他认为小行星 撞击地球是引起群体灭绝的直接原因。
Evolutionary Biology
(三)染色体工程
❖ 小麦是全球20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不断引入新的优质 基因。
❖ 然而,其长期自交使其遗传背景十分狭窄。
❖ 墨西哥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用二粒野生小麦 变种和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后,经秋水仙素加 倍形成人工合成小麦,产量提高5-40%。
4
Evolutionary Biology
3、生态学标准: 以物种占有的生态位为标准 生态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生态位的形成,意味着种的分化和新种的形成
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处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就象 适应场上占据一个适应峰
适应场 图解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以物种的地理分布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二)隔离的机制
隔离:指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 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以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划分,可分为生物学和非生物学隔离 ➢以受精产生合子为指标,可分为合子前隔离和合子后隔离
合子前隔离: 多为生态、行为等原因 合子后隔离:一般为遗传生理等原因
11
Evolutionary Biology
▪ 对于体外受精来说,也意味着配 子彼此不吸引、不亲和产生的隔 离。
17
Evolutionary Biology
2、合子后隔离
❖ 发育隔离 ❖ 杂种不活
▪ 杂种合子不能成活,生殖之前即死亡。
❖ 杂种不育 ▪ 杂种不育指F1代杂种虽然能够生存,但不能产 生具有正常有功能的性细胞。
18
Evolutionary Biology
(2)生存斗争
(3)隔离
在地里和空间上隔离的物种容易灭绝。这是由于在相对较小的 分布区内,物种长期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存,缺乏竞争,逐渐失去 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而且隔离的时间越长,这种应变能力越弱。 一旦受到很剧烈的环境变化,则很容易灭绝。
35
Evolutionary Biology
(三)集群灭绝
2、骤变式的物种形成
量子种形成可能通过遗传系统中特殊的遗传机制
转座子在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的转移 个体发育调控有关基因的突变 杂交、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27
Evolutionary Biology
三、人工控制条件下的物种形成
❖ 人类可以通过远缘杂交、体细胞 杂交、染色体工程、遗传工程和 进化工程等途径创造新物种
❖ 该中心现与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合作,希望 用染色体工程培育出新性状的小麦。
31
Evolutionary Biology
四、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32
Evolutionary Biology
五、灭绝
(一)灭绝的概念 灭绝就是物种的死亡,物种总体适合度下降到零。 据估计,地球上存在过的物种大约有99%已经灭绝了。 灭绝可分为常规灭绝和集群灭绝。
1、集群灭绝(mass extinction): 生命史上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灭绝事件,即在 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一些高级分类单元所属的大部分或 全部物种消失,从而导致地球生物圈多样性显著降低。
36
Evolutionary Biology
2、生命史中的集群灭绝事件
在生命史中,曾多次发生过集体灭绝事件。大约每隔 2600-2800万年,生物界就要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现 存的物种顶多不过是全部物种数的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
1、渐进的物种形成
这一物种形成的方式是缓慢的,同时具备较为完整的 中间过程。达尔文认为,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21
Evolutionary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