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答案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答案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闭卷)试卷B参考答案学院:_____专业:_____学号:____姓名:____一、术语解释(10 小题,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等位基因: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一座位的两个基因(如A和a)。

2、二倍体:含有两套完整染色体组的个体。

3、孟德尔居群:占据同一生境包含在同一基因库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居群;居群内遗传物质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叫孟德尔居群。

4、多态现象:居群内的不同个体在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具有两种或多种变异类型,如花色这一性状,可有红色和白色等变异类型。

5、端粒酶: 一种核糖核蛋白(RNP),由R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催化端粒DNA的合成,能够在缺少DNA模板的情况下延伸端粒寡核苷酸片段。

端粒中的RNA起到模板的作用,反转录形成互补的DNA 片段,合成末端。

6、生态型:适应于特定环境生活的居群。

生态型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单位,是居群对一个特定生境的遗传性反应。

7、差别繁殖:就是某些类型比其它类型产生更大比例的后代。

造成差别繁殖的任何因素都是自然选择因素,只要这种差别能够遗传。

8、相对适合度:某一基因型跟其它基因型相比时,能够存活并留下子裔的相对能力。

将每种基因型的存活率除以最高的基因型的存活率,所得的商数就是该基因型的相对适合度。

9、遗传平衡定律: 群体符合以下条件:群体无限大;随机交配,即每一个体与群体中所有其它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没有突变;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那么,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

10、进化:居群中基因种类和基因频率的逐代改变。

二、简答题(共6小题, 任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1、简答有性生殖中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参考答案:(1)减数分裂维持了有性生殖的生物世代传递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恒定;(2)减数分裂最重要机制就是,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随机自由组合(即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产生非同源染色体的不同重组,从而产生天文数字的遗传变异。

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归纳

进化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种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适应环境的过程。

下面是六年级科学进化知识点的归纳。

1.进化的起源进化起源于很久以前,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数亿年的演化,逐渐进化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

2.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同源结构、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

化石记录表明物种在地球历史上的变化,同源结构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具有相似的结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有很多相似的基因序列,而生物地理学研究了解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3.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较难生存下来。

这样,适应性更强的特征会在种群中逐渐增加,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4.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进化的结果之一,在进化的过程中,当一些种群与其他种群隔离开来,不能再进行交配时,可能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5.突变与遗传变异突变是指基因组发生的突然、持久并具有遗传性的变化,它可以导致个体出现新的特征。

而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物种的演化。

6.拓展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最早被广泛接受的,但后来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提出了一些拓展进化理论,包括自然突变和随机漂变等。

7.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大约600万年前的非洲。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种叫做直立人的物种,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最终演化出现代人类。

8.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进化不断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征,从而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通过以上的归纳,六年级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进一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化石鉴定和比较、观察物种间的相似结构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进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期末必考重点总结

生物期末必考重点总结

生物期末必考重点总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

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从生物的基本概念、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等方面,总结生物期末必考的重点内容。

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具有一个或多个完整、差异的细胞和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

2. 细胞:生物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3. 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和器官,如核糖体、内质网、细胞核等。

4. 生命现象:生物体在生命周期中表现出来的一切变化。

5. 生物学分类:研究生物的种类和归类的科学。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是细胞的保护屏障。

2. 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存在于植物、菌类和一些原生生物的细胞外表面。

3. 细胞质:细胞内所有的细胞器、细胞骨架和细胞基质的总和。

4. 细胞核:真核细胞的核心部分,包含了DNA和一些蛋白质,控制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生物活动。

5. 基因: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

三、遗传与进化1. DNA分子:由核苷酸组成,是细胞中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2. RNA分子: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包括mRNA、tRNA和rRNA等多种类型。

3. 遗传信息的复制:DNA分子通过复制过程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4. 遗传物质的变异:包括突变、重组和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形式。

5. 进化:生物通过遗传物质的变异和选择的过程适应环境。

四、生物多样性1. 物种多样性:生物学中描述物种数量和物种种类的概念。

2. 生态系统多样性:描述生态系统中不同环境类型的种类和分布。

3. 遗传多样性:描述物种中的遗传变异程度和种群遗传结构。

4. 地理多样性:描述地球表面的地理概念,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多样性。

五、生物分类1. 传统分类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态习性等进行分类。

2. 近缘关系分类:根据生物的DNA序列进行分类,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进化生物学复习要点

进化生物学复习要点

进化生物学》课程复习大纲(注:文中标出的页码是沈银柱《进化生物学》第一版的,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

2. 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趋向及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方面的学科。

3. 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 ):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

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形都和相似。

4. 趋异进化(divergent evolution ):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但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趋异进化。

5. 用进废退: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

6. 获得性状遗传:用进废退的器官变化是可遗传的。

二、问答题1、试述达尔文进化认的主要思想和形成过程提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遗传、自发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共祖。

其主要论点是自然选择下的物种起源与渐进进化。

2、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提示:新达尔文主义学说1)约翰森的“纯系说”(pure line theory ):纯系:从一个基因型纯合的个体自交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一的。

生物的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基因型)和不遗传的变异(表现型)。

在基因型混杂的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纯系中,不同个体所表现的差异是表现型的,是不遗传的,所以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无效果。

2)摩尔根的“基因论” 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照一定频率必然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

河北大学生科专业生物进化论重点

河北大学生科专业生物进化论重点

1.拉马克首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

两法则: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2.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其相应的表型的改变。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3.物种的概念(陈世骧)物种是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位(与其他物种在生殖上隔离),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物种形成的环节:遗传变异(基础),自然选择(主导因素),隔离(条件)渐变种形成的4种模式:异域种化,同域种化,边域种化,临域种化异域种化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为不同的物种。

同域种化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由于行为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边域种化一个小族群由于某种原因和原来的大族群隔离,隔离时小族群的基因经历剧烈变化,当小族群再跟大族群相遇时已经形成不同物种。

临域种化两个种化中的族群虽分开但相邻,从一极端到另一极端之间的各族群都有些不同,但彼此相邻的两族群之间仍能互相杂交,而两边最极端的族群因差异太大形成不同的种。

4.隔离(isolating):自然界生物种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岐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5.智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6.人的双种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7.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有社会属性8.人的衍化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南方古猿是已知的最早的一类人科成员:直立行走。

能人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人属成员:能制造工具脑容量增大、牙齿缩小、语言、抽象思维。

直立人是最早的人种成员,能使用火,离开了热带森林。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属于同一个种和不同的亚种。

晚期智人和现代的人属于同一个种和同一个亚种9.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概念: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分类(一)保存特点:遗体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本身,且内部物质成分基本不变模铸化石:生物体在地层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包括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遗物化石:地层中包含的古生物的粪便卵及人类使用的工具遗迹化石:地层中包含古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主要指足迹。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进化生物学是一门______。

A.专业基础课程B.通识类课程C.专业课程D.基础课程正确答案:B2、“鲜花存在是为了供蜂蝶采食”的观点属于______。

A.物种不变论B.特创论C.灾变论D.目的论正确答案:D3、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期间,对达尔文最初的进化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启发作用的现象是______的种间多样性。

A.岛上植物B.加拉帕戈斯雀C.鬣蜥D.加拉帕戈斯巨龟正确答案:B4、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与完善有重要启发作用的学者______。

A.孟德尔B.马尔萨斯C.赫胥黎D.居维叶正确答案:B5、有一位几乎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学者是______。

A.拉马克B.布冯C.华莱士D.赫胥黎正确答案:C6、水流湍急的______构成的地理隔离,是黑猩猩与倭黑猩猩分化的主要原因。

A.底格里斯河B.尼罗河C.亚马逊河D.刚果河正确答案:D7、人类基因组自发突变率的当前最优估计值是______。

A.1.1∗10−10B.1.1∗10−8C.1.1∗10−4D.1.1∗10−6正确答案:B8、设N为群体大小,s为等位基因的选择系数,那么遗传漂变的作用大过自然选择的判据是:______。

A.4Ns < 1B.4Ns > 1C.4Ns = 1D.4Ns =0正确答案:A9、设N为群体大小,s为等位基因的选择系数,如果4Ns = 1,说明______。

A.遗传漂变的作用显著小于自然选择B.遗传漂变的作用与自然选择的作业大致相当C.不说明任何问题D.遗传漂变的作用显著大过自然选择正确答案:B10、当干旱造成食物短缺时,食物结构变化后自然选择造成加拉帕戈斯群岛勇地雀喙的平均宽度增大。

这样的自然选择属于______。

A.定向选择B.歧化选择C.人工选择D.稳定选择正确答案:A11、对新生儿体重与脑部大小的选择属于______。

A.定向选择B.稳定选择C.人工选择D.歧化选择正确答案:B12、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在食性和喙嘴方面的多样性表明,这些达尔文雀可以根据______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物种。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驱动力是:A. 环境变化B. 基因突变C. 物种竞争D. 随机事件2.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记录B. 比较解剖学C. 分子生物学D. 神话传说3.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中,新物种形成的机制是:A. 基因突变B. 地理隔离C. 人工选择D. 环境适应4. 以下哪种现象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 保护色B. 拟态C. 性别二态性D. 物种灭绝5. 以下哪个选项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的核心?A. 个体的适应性B. 物种的多样性C. 环境的稳定性D. 遗传的稳定性6. 遗传漂变是指:A. 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B. 基因突变C. 基因重组D. 基因流7. 以下哪种生物进化模式是正确的?A. 线性进化B. 分支进化C. 循环进化D. 随机进化8. 基因流是指:A. 基因在种群内的传播B. 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传播C. 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D. 基因在不同时间的传播9. 以下哪个术语描述的是生物体在形态或行为上的相似性?A. 同源B. 异源C. 同功D. 同形10. 以下哪个选项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A. 物种不变论B. 物种起源C. 物种灭绝D. 物种多样性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包括自然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

12. 物种的________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3. 物种的________是指物种在地理上被隔离,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4.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________和________。

15. 基因的________是指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

16. 进化生物学中的________指的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

17. 比较解剖学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研究生物的进化关系。

进化生物学期末总复习

进化生物学期末总复习

进化生物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进化:广义进化指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

它包含了宇宙的演化即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2.生物进化: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适应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张昀)3.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当然也包括某一物种或某一完整的生物类群的发展。

其重点是研究生物如何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的发展过程。

4.进化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包括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是回答为什么的科学,是追究事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

进化生物学是在生物进化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由推论走向验证,由定性走向定量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科学。

5.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

(多次创造,每次均不同。

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

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6.新灾变论:认为在宇宙和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一系列剧烈而突发的灾变事件,从地球演化历史来看,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对短促的,但能量极高,影响面广,同时引起地球上的生物集群绝灭。

发生灾变的原因主要归因于地球外来因素,如超新星爆发,小行星撞地球等。

7.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二、比较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两人都认为生物是可变的,并支持进化论;遗传法则上,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由于历史的局限,达尔文也认为,生物性状符合“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的规律。

不同点:起源上不同:拉马克主张,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生物进化是多元的;达尔文主张物种具有共同起源(一元论)对于进化的机制两人见解不同,拉马克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强调了环境变化在生物变异方面所起的“诱导”,但却主张变异是以生物本性即内因(一种趋于完善的需求)为主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研究进化的过程、原因、机制、速度和方向,还研究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性起源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就是进化论。

2.内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于共生的螺旋体类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进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进而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3.生物重演律:生物在个体发育中迅速重演其祖先的主要演化阶段。

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4.五届说:美国生物学家惠特克将生物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5.生物表型的进化:相对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而提出的,包括形态、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的进化。

表型进化是以分子进化为基础的,其本质还是基因频率的变异。

6.进化稳定对策(ESS):是基于最适性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策的一种理论。

是一种混合对策,是经过长期进化检验的、最稳定的、而且最少受到其他可选对策的干扰。

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对策,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

7.平衡性选择:又称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是指能使两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若干世代中的比例保持平衡的现象。

这种选择常导致群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个体,从而维持遗传学多样性。

8.遗传漂变:指的是由于种群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又称为赖特效应,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机制。

9.正态化选择:又称为稳定性选择,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0.前进性选择:自然选择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

前者通过淘汰一种极端而保留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某一方向发展;后者把一个群体中极端变异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减少中间常态性。

11.适合度:也称为适合值,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12.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在理想状态下,(大的随机交配的额群体,无迁移,突变和选择)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13.量子种形成:骤变式物种形成方式,进化并非总是匀速的,缓慢、渐变的进化,快速、跳跃式的进化也同时存在,通过个体变异实现,不经过亚种等级,相对快速地获得生殖隔离,并形成的新物种。

14.渐变种:以缓慢的方式形成新的物种,同时具备较完整的中间过程。

达尔文认为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15.物种:物种是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16. 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

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动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17.姐妹种:在亚种和种之间,有的还存在隐种的形态,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8.. 表型趋异:后裔的平均表型相对其祖先表型的偏离。

由于进化表型的改变,常常造成了谱系的偏斜。

19 . 谱系趋异:一个单源群内代表不同进化方向的线系之间,因种形成速率和灭绝速率的差异而造成的谱系不对称性。

20.生态位:物种所要求的生活环境和它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以及跟外界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境况称为生态位。

21.镶嵌进化:进化过程中生物体性状的各个部分独自地进行变化。

镶嵌进化是由于生物在身体构造、机能等方面发展进化不平衡引起的。

22.中性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中性突变理论:由木村资生提出,主要观点是分子水平上的进化大都不是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而是由选择中性或中性突变基因的随机固定实现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对种群的结构遗传与进化有贡献的分子突变使中性的,即对生物本身来讲既无害也无利。

23.分子进化树:通过比较同一同源分子在不同生物间的差异及其他相关信息,来推测生物大分子的进化史,以此建立的系统树,称为分子进化树。

24.同义替代:沉默替代,DNA序列突变后产生的密码子仍编码同一种氨基酸。

25.非同义替代:DNA序列突变后产生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26.直系同源:不同物种之间的某一部分具有的同源性,不是整个物种之间的对比,只是其中的某些基因序列,例如:蛋白质的同源性、DNA的同源性。

27.旁系同源:一些物种中来源于基因复制的蛋白,可能进化出新的与原来相关的功能。

用来描述在同一物种内由于基因复制而分离的同源基因,旁系同源常见于同一物种,但也不是绝对如此。

28.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29.选择性剪接: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 剪接异构体的过程,而最终的蛋白产物会表现出不同或者是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性,或者,在相同的细胞中由于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型。

30.外显子改组:外显子重排对于有内含子的断裂基因来说,内含子的重组可使外显子在不同基因之间进行交换组合。

,两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片段重新组织起来,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具新功能的杂合基因。

选择判断1. 按保存特点分可以分为:遗体化石(变质化石、不变质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按化石的大小可以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按化石的作用可以分为:标准化石、指相化石、标记物化石;2.人类起源发展的几个阶段:地猿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3.特化式进化:分歧(北极熊和棕熊)、辐射、平行(有袋类与真兽类)、趋同(仙人掌、菊、大戟、萝藦)论述简答1生物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联系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式生物界的系统发展,当然也包括某一物种或某一完整的生物类群的发展。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式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化论的研究逐步由推论走向验证,由定性走向定量,于是产生了进化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是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

2 生命起源的主要阶段1)由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45亿年前,氨基酸核苷酸2)由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氨基酸和核苷酸在适当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分子;3)有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4)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3 内共生学说的合理性及其不足合理性:1)在膜形态结构上,线粒体和细菌相似,叶绿体和蓝藻相似。

在化学组成上,内外膜不一致,线粒体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而线粒体的内膜与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

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像细菌一样,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些特征具有曾是独立生存的生物性质。

它们所含的DNA均为裸露的环状分子。

3)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在大小和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相似。

4)现今的生物中,有些真核细胞中存在有共生现象。

5)分子进化方面的证据,根据16SrRNA 序列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来的。

6)同工酶与代谢途径研究的证据也支持内共生学说。

不足:1)只重视形态学方面而忽视细胞生理和生化特征。

2)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核的起源。

P.S. 其他经典学说还有渐进说、德迪韦综合说4 通信讯号的起源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通信信号的起源:动物信号起源于某些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其伴随条件使这些偶然的动作和反应碰巧对其他动物起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如果这些动物或反应碰巧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信号传递作用,则经过长期的适应、固定成为通讯信号。

信号虽然起源于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但在其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加以改进,以提高信号传递信息的效率。

2)通讯信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功地利用通讯系统进行害虫的诱杀。

在果园中设置糖醋盆来诱杀桃小食虫、苹果小食虫;在棉田用利用杨树枝萎焉时放出的气味诱杀棉铃虫;在稻田设置荧光灯诱杀飞蛾。

5 简述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进化机制(论述必考)利他行为,指的是一个个体的行为为接受者带来好处的同时对行为完成者造成损失。

意义:利他行为对完成者和行为接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利他行为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的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内在适应度。

利他行为给行为接受者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适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机制:利他行为受亲缘选择和互惠性利他选择两种机制的支配。

亲缘选择:设想有两个个体,一个是“供体”,另一个是“受体”。

供体表现出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会降低其自身的达尔文适应性,代价为C,但受体的适应性却得到增强,受益为B。

假定有一对等位基因A, a,基因A的存在会使个体较可能表现这一行为。

在行为实行后,群体中某基因出现频率的变化取决于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的亲缘系数,亦即取决于供体和受体具有遗传关系的个体中同源基因的平均份额。

有助于行为的提供者基因的传递。

如果亲缘系数r大于C/B,则供体的行为将使基因A的频率增高,即利他行为有助于行为的提供者基因的传递。

对于无亲缘关系个体之间的互惠利他行为进化机制,利用狒狒解释如下,雄狒狒 B 在并不给自己带来很大危险的情况下帮助了雄狒狒A,从而获得一种保证:在将来有机会时雄狒狒A会给它以帮助作为回答。

因此,雄狒狒B很可能增加它自身的达尔文适应性,同时引起这类利他行为的基因的出现频率也可能增加。

只帮助那些能够回报的个体,同时引起这类利他行为的基因的出现频率也可能增加。

6 生物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1)生物进化的基础是基因和基因频率的改变。

微观进化正是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积累产生的,导致种内进化。

一般认为,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才有新物种的产生,也就是说基因频率变化累积的结果形成了物种的进化。

渐进式进化是在微观进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经过长期的选择,微小变异的积累,导致形成新的种或亚种。

2)微观进化是生物体保持其连续性所必须的, 生物体必须通过微观进化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3)微观进化使物种的基因库更加丰富。

增加了生态多样性。

7 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二者进化层次不同:宏观进化又称为大进化,指发生在物种层次以上的进化现象;微观进化又称小进化,是以现存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变。

微观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的结果即为宏观进化。

联系:1)微观进化是宏观进化现象的基础,微观进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不存在两者无关的、独立的进化过程;2)微观进化的速率有快有慢,在一定情况下微观进化的速率也会很快,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使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