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一、简介
畜牧微生物学是指在畜牧领域中研究、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学科。
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病原机理的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
通过对畜牧界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畜牧行业的效率和产量。
二、本学科研究的主要主题
1、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在畜牧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畜牧界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其发生。
2、微生物介导的疾病及防控
微生物介导的疾病是畜牧界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研究病原机理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舍宾内病原微生物的发生。
3、微生物防控技术
微生物防控技术涉及在畜牧界中的微生物疫苗的研究及开发,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筛选、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以及细菌的整合防治技术。
三、本学科的应用
1、病原微生物筛选
病原微生物筛选是根据特定病原的生理、生物学特性,结合药敏实验,利用酶联免疫技术等手段,筛选、识别出有病原性的细菌。
病原微生物筛选方法包括荧光免疫定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膜蛋白酶切片技术等。
2、病原机理研究
病原机理研究是指了解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的机理。
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微生物病害的发生必要条件,揭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及其诱发物质的来源,同时也可以协助我们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3、病原微生物防控
病原微生物防控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治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它包括进行免疫接种,建立疾病防控系统,应用免疫调节剂、佐剂等,以及使用化学杀虫剂、抗生素等药物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农业畜牧行业)畜牧微生物学自考复习资料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畜牧微生物学自考复习资料(农业畜牧行业)畜牧微生物学自考复习资料畜牧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见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二、微生物的类型1.三大种类分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种类2.各自的种类:原核细胞型:个体为单细胞,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真核细胞型:个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属于此类型。
非细胞型:个体不呈细胞结构,仅含壹种核酸,DNA或RNA,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
病毒属于这壹类型。
第壹章原核细胞微生物第壹节细菌一、细菌的定义细菌:是壹大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的个体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见见。
二、细菌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状菌3大类。
螺旋状菌又分弧菌和螺菌2种形状。
检查培养细菌典型形态的最好时期是对数期。
三、细菌基本构造细菌的基本构造是:细胞壁、细胞膜、间体、细胞浆、质粒、核体、核蛋白体和内含物等。
四、革兰氏染色的作用用革兰氏染色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俩大类。
染色后革兰氏阴性菌为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五、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差异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约15~80nm,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六、表示细菌大小的单位细菌大小的量度单位用微米(μm),亚细胞结构用毫微米(nm)。
七、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保持细菌壹定的外形;(2)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的损害;(3)构成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4)和对噬菌体和药物的敏感性有关;(5)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特性等密切相关。
八、细菌特殊构造和主要功能1.细菌的特殊构造有:荚膜(包括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鞭毛、芽胞、纤毛(菌毛)。
2.微荚膜、荚膜、粘液层、菌胶团的概念:荚膜:壹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能够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壹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厚度在0.2μm之上.称为荚膜。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3.SPFA:即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
(☆)4.佐剂:预先注射于机体或与抗原混合后注射能增强抗原免疫性的物质称为佐剂。
5.完全抗原: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这些抗原成为完全抗原。
(☆☆)6.益生素:又称益菌素,一般是指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添加剂,也称微生物活菌制剂。
7.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B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大量集中于血液,也存在于淋巴液、组织液中,通过中和作用或补体、吞噬细胞等协助,特异地消除抗原的过程。
8.免疫系统:是指动物机体内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执行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
9.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和清除体内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稳定的生理功能。
(☆)10.APC:即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Ⅱ分子,具有摄取、加工抗原,向T H细胞递呈抗原功能的细胞。
11.淋巴因子:又称细胞因子,由机体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诱导、调节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各种小分子量蛋白质,统称为细胞因子。
(☆☆)1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产物或者能与免疫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3.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性质。
14.免疫应答:是抗原进入正常机体后,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B细胞等对其进行一系列反应,产生免疫活性产物,发挥免疫效应,清除同种抗原的过程。
15.变态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再次免疫反应。
《畜牧微生物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23305007课程总学时:32,(其中:授课32 学时)课程学分:2分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秋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所需先修课:《普通生物学》二、教学理念(提示: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阐述)本课程是动物科技学院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变异、免疫学基础、饲料微生物、乳及乳制品的微生物、肉及肉制品的微生物、蛋及蛋制品的微生物、皮毛微生物、畜禽的病原微生物。
前半部分内容是基本微生物学知识的介绍,后半部分内容是微生物学知识在畜牧生产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科学领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掌握动物及动物制品相关微生物的特点,并把微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畜牧业生产实践中,提高与保证畜产品的数量、质量与安全。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图五、教学方法(1、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如何实现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教学活动?3、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请给出具体措施)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论文、课堂报告等多种教学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1、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重要事件以及重要科学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通过对与畜牧生产息息相关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学习,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当前畜牧养殖业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创新创业的关键知识体系构架。
六、考核方法(强化过程考核,注重知识考核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七、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1.《畜牧微生物学》, 陈金顶、黄青云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年,第六版2.《兽医微生物学》,甘肃农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3.《现代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普通微生物学》,H.G.施莱杰著,陆卫平,周德庆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5.《动物病毒学》,殷震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6.《动物分子免疫学》,郑世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7.《兽医传染病学》,陈溥言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六版。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畜牧微生物学是介于微生物学和畜牧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专注于研究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其与动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微生物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动物健康,以及促进生态平衡。
2. 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微生物:- 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 病毒: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 放线菌:如链霉菌等。
- 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等。
(2)动物:- 家畜:如牛、羊、猪、马等。
- 家禽:如鸡、鸭、鹅等。
- 特种动物:如兔、狐、貂等。
- 野生动物:与畜牧业相关的野生动物种群。
(3)研究内容:-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在动物肠道中的定植与功能。
- 微生物在饲料发酵和营养转化中的作用。
- 微生物病原体的感染机制和防控策略。
二、畜牧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人类无意识地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和酿造。
- 早期医学文献中有关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记载。
2. 近代阶段:- 17世纪: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 19世纪:路易·巴斯德证明微生物是发酵和疾病的原因。
- 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建立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科赫法则。
3. 现代阶段:- 20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基因测序等。
- 微生物遗传工程的应用,如重组疫苗的研制。
-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被重视。
三、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1. 提高饲料利用率:- 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转化为动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 饮用发酵饲料可以增强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促进动物生长:- 益生菌可以改善动物肠道环境,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1320课程名称:畜牧微生物学/Animal Husbandry Microbiology学时:48学分:3.0适用专业: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黄青云主编,<<畜牧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畜牧微生物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动物生产学、兽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课程有广泛的联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研究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与畜产品有关的微生物,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
畜牧微生物学的任务是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综合应用到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保障畜禽健康生长,提高畜禽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研究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与畜产品有关的微生物,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
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注意将微生物知识与动物生产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和类群,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及开设依据(一)课程信息(二)课程开设依据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科学,是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与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以及畜禽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命活动规律、分类以及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饲料生产学、家畜饲养学、畜产品加工学、兽医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饲料的保存、合理地饲喂家畜、保存畜产品、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科学职业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尊重爱护保护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畜牧微生物学对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保护动物生命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畜牧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
二、课程目标(说明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具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①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和畜牧微生物学的概念,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掌握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概念;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干扰现象和干扰素;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掌握温度、消毒剂、抗菌药物、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和变异机理。
通过掌握上述畜牧微生物学基础内容,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微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努力学习微生物知识的信心,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畜禽传染病和保护畜禽生命安全提供有力地保证。
②掌握与畜牧微生物有关的畜禽免疫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如下内容,抗原与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变态反应,血清学反应和血清学技术,免疫学在动物医学上的应用。
通过学习上述免疫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好畜牧微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感染发生的条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畜牧微生物学》是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畜牧业生产的关系,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和防控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系统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细菌(1)细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大小测量单位,以及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2)细菌的染色方法和革兰氏染色原理了解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重点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能够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类别。
2、真菌(1)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熟悉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真菌的分类了解真菌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类群。
3、病毒(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的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等)、结构(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和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2)病毒的增殖过程理解病毒的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等增殖步骤。
4、其他微生物(1)放线菌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熟悉这三类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和与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1、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及其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根据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利用不同划分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2、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熟悉微生物的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产能方式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畜牧微生物学》
课程编号:0311013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45 总学分2.25 实验学时14
应开实验学期: 三年级第五学期
适用专业: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植物检疫、旅游管理
先修课程:化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动物学等
大纲主撰人:许兰菊大纲审核人:张金钟张书松
一、畜牧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
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是动物科学和草业科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其应用性很强,本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动物营养、动物生产、饲料加工调制、畜禽传染病诊断和防治以及畜禽产品加工、贮藏和检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其它诸多学科的发展也具有很大影响。
二、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畜牧微生物学实验目的
畜牧微生物学实验目的是为了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包括经典、常规和现代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并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基本要求
畜牧微生物实验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要求学生实验课前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验中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操作,事实求是做好记录和报告,用实验现象和结果科学地解释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实验中注意无菌操作和个人防护,严防环境污染或病原散播。
同时要注意防火防水、节约、卫生和安全等。
三、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一)实验方式
(1)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
(2)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
(4)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习。
(二)基本要求
(1)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克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基础的倾向。
(2)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
(3)在实验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问题。
(4)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包括学生与老师、班与班、组与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平时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成绩各占50%,并且二者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
六、教学参考书
1.黄青云.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欧守枢,乌尼.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七、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和细菌基本形态及构造的观察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正确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护理要点,特别是油浸系的使用及护理。
2.了解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原理。
3.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构造。
三、实验内容: 显微镜的构造,油浸系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保护, 常见细菌正常形
态的观察(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四、实验要求: 学生必须学会显微镜的油镜使用及护理。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显微镜、细菌标本片、油壶及香柏油等。
实验二细菌抹片制备、染色及真菌形态构造的观察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细菌的单染色法及革兰氏染色法。
2.认识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
3.认识真菌的形态构造。
4.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三、实验内容: 细菌抹片、单染和革兰氏染色法;真菌标本片。
四、实验要求: 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反应特性;认识真菌的形态构造。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显微镜、标本片、酒精灯、接种棒、载玻片、革兰氏染液一套、油壶及香柏油等。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培养基制备的基本原则。
2.了解培养基制备的常用原料及其作用。
3.了解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
4.熟悉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三、实验内容:普通培养基的制备。
四、实验要求: 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学会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高压灭菌锅、电炉、天平、烧杯、量筒、三角瓶及原料等。
实验四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移植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掌握需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
2.了解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原则及常用的几种分离培养方法。
3.了解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分离培养方法。
4.掌握钓菌、纯培养及移植技术。
三、实验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钓菌、纯培养及移植技术。
四、实验要求: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培养箱、电炉、平皿、酒精灯、培养基、接种棒、菌种。
实验五细菌和真菌培养性状及细菌生化试验结果的观察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培养性状和生化试验对细菌及真菌鉴别的重要意义。
2.了解细菌和真菌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生长表现。
3.认识真菌菌落的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有何不同。
4.了解几种常用的细菌生化试验原理、方法和结果判断。
三、实验内容: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征、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及生化反应结果。
四、实验要求:认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征及细菌在液体培养基和生化反应中特性。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平皿、酒精灯、接种棒、放大镜。
实验六动物病料的采集、包装和运送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认识病料采集、包装和运送的目的意义。
2.掌握病料采集、包装和运送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
三、实验内容:家兔的保定、检查、采血、剖检及各种病料的采集、包装和运送技术。
四、实验要求:掌握病料采集、包装和运送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注射器、采血管、刀、剪、镊子、抗凝剂、消毒剂。
实验七主要病原菌的认识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认识主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三、实验内容: 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猪丹毒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的观察。
四、实验要求: 通过本实验实践中能基本认识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猪丹毒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显微镜、细菌标本片和几种细菌的菌落及菌液培养物。
实验八鲜乳的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
一、实验时间:1周
二、实验目的:
1.对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综合性训练。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3.掌握鲜乳中含菌量的计数方法。
4.学习鲜乳的大肠菌群最近似数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
1.教授学生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鲜乳中含菌数的检验。
4.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测定。
四、实验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鲜乳中含菌数的检验及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测定。
五、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显微镜、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炉、平皿、酒精灯、接种棒、计数器、染色液、培养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