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难题

合集下载

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函数:①y=-x ; @y=2x ; (3) y = ~— ; (4)y=x 2.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x的函数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 【解析】 【分析】分别根据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一次函数y=-x 中k<0,随x 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正确;・ ・,正比例函数y=2x 中,k=2,・,•当xVO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 ・ ・•反比例函数丁二一^1■中,k= -1V0,・♦.当xVO 时函数的图像在第二象限,此时y 随x 的 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错误;・ ・,二次函数y=x2,中o=1>0,・,•此抛物线开口向上,当xVO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判断出各函 数的增减性.2.如图,o/WOC 的顶点的坐标分别是4(0,-3),8 (1, 0),顶点C,。

在双曲线k y 二一上,边8D 交V 轴于点£,且四边形ACO 石的面积是A45石面积的3倍,则Z 的值x为:()【答案】A 【解析】A. -6c. -3 D. -12B. -4过D作DF〃>'轴,过C作CE〃x轴,交点为厂,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DCF = AA80,利用平移写好C, D的坐标,由四边形ACDE的面积是AA8E面积的3倍,得到DB = 2BE,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横坐标,再利用反比例函数写。

的坐标,列方程求解女.【详解】解:过D作DF〃y轴,过c作b//x轴,交点为尸,则CF ± DF,:D ABDC,・•・/CDF, /BAO的两边互相平行,AB = DC,.・.ZCDF = NBAO,・・/DFC = 404 = 90。

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错误;
B、y=x 是一次函数 k=1>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错误;
C、y=x+1 是一次函数 k=1>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错误;
D、 y 1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无语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正确; x
故选 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
7.下列函数中,当 x>0 时,函数值 y 随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
A.y=x2 【答案】D
B.y=x
C.y=x+1
D. y 1 x
【解析】
【分析】
需根据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的增减性,即可求出当 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
【详解】
解:A、y=x2 是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 y 轴,当 x>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图象过第一、三
试题分析:分别根据题意确定 k 的值,然后相加即可.∵关于 x 的分式方程 =2 的解为
非负数,∴x= ≥0,解得:k≥-1,∵反比例函数 y= 图象过第一、三象限,∴3﹣k> 0,解得:k<3,∴-1≤k<3,整数为-1,0,1,2,∵x≠0 或 1,∴和为-1+2=1,故选,B. 考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解:依题意得方程 x3 2x 1 0 的实根是函数 y x2 2 与 y 1 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x 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在第一象限.

1
x=
时, y
x2
22
1
,y
1
4 ,此时抛物线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下方;
4
16
x
当 x= 1 时, y x2 2 2 1 , y 1 3 ,此时抛物线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下方;

反比例函数十大经典题型

反比例函数十大经典题型

反比例函数十大经典题型(原创实用版)目录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画法3.待定系数法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4.反比例函数的比较大小问题5.反比例函数与直线的交点问题6.反比例函数的中点问题7.反比例函数的平行线问题8.反比例函数的内插法问题9.反比例函数的外插法问题10.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正文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反比例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大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会减小,而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k/x,其中 k 是常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画法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双曲线,它有两条渐近线,当 x 趋近于 0 时,y 趋近于无穷大;当 x 趋近于无穷大时,y 趋近于 0。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可以先确定渐近线,然后在渐近线之间取一个点,以此点为起点,画出双曲线。

三、待定系数法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待定系数法是求解反比例函数的常用方法,它的一般步骤是:先设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然后根据题目的条件,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 k 值,最后代入关系式求得函数的解析式。

四、反比例函数的比较大小问题比较反比例函数的大小问题通常是通过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来解决的。

例如,若点 A(1, y1) 和点 B(2, y2) 在反比例函数 y=k/x 的图像上,则可以通过比较 y1 和 y2 的大小来判断 k 的取值范围。

五、反比例函数与直线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与直线的交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组来解决。

设反比例函数为 y=k/x,直线的解析式为 y=ax+b,将两个方程联立,解得 x 和 y 的值,即可得到交点。

六、反比例函数的中点问题反比例函数的中点问题通常是通过求解中点坐标来解决的。

设反比例函数为 y=k/x,已知两点 A(x1, y1) 和 B(x2, y2),则中点 M 的坐标为 ((x1+x2)/2, (y1+y2)/2)。

七、反比例函数的平行线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平行线问题可以通过比较函数的斜率来解决。

2020-2021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附答案

2020-2021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难题汇编附答案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7.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有两点 , ,若 ,则 的取值范围()
A. B. C. D.这样的 值不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 得出在同一分支上,反比例函数 随 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进行求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图,过点C作CD⊥x轴于点D,
∵点C的坐标为(3,4),∴OD=3,CD=4.
∴根据勾股定理,得:OC=5.
∵四边形OABC是菱形,∴点B的坐标为(8,4).
∵点B在反比例函数 (x>0)的图象上,
∴ .
故选D.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是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上一动点,过点 分别作 轴于点 轴于点 , 分别交函数 的图象于点 ,连接 .当点 的纵坐标逐渐增大时,四边形 的面积()
16.矩形ABCO如图摆放,点B在y轴上,点C在反比例函数y (x>0)上,OA=2,AB=4,则k的值为()
A.4B.6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AOC=90°,OC=AB,根据勾股定理得到OB 2 ,过C作CD⊥x轴于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 ,OD ,求得C ( )于是得到结论.
解:过点 作 于点 ,过点 作 于点 ,如图:
∵点 在反比例函数 上
∴设
∴ ,



∵ ,






∴ ,

∵点 在反比例函数 上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反比例函数》(标准困难)(含答案解析)(含答案解析)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反比例函数》(标准困难)(含答案解析)(含答案解析)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反比例函数》(标准困难)(含答案解析)考试范围:第六单元; &nbsp;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圆面积公式S=πr2⋅中,S与r成正比例关系B. 三角形面积公式S=1aℎ中,当S是常量时,a与ℎ成反比例关系2C. y=2+2中,y与x成反比例关系xD. y=x+1中,y与x成正比例关系32. 若函数y=x2m+1为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 )A. 1B. 0C. 0.5D.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矩形的面积公式S=ab中,当S是常量时,a与b成反比例关系B. 圆的面积公式S=πr2,S与r成正比例关系C. 函数y=1中,y与x成反比例关系x−1D. 函数y=1−1中,y与x成正比例关系x4. 如图,长方体的体积是100m3,底面一边长为2m.记底面另一边长为x m,底面的周长为l m,长方体的高为ℎm.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l和ℎ都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l与x,ℎ与x满足的函数关系分别是( )A. 一次函数关系,二次函数关系B. 反比例函数关系,二次函数关系C. 反比例函数关系,一次函数关系D. 一次函数关系,反比例函数关系5. 反比例函数y=k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则直线y=kx+k不经过的象限是( )x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6. 已知双曲线y=kx(k<0)过点(3,y1)、(1,y2)、(−2,y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y3>y1>y2B. y3>y2>y1C. y2>y1>y3D. y2>y3>y17. 如图是三个反比例函数y1=k1x ,y2=k2x,y3=k3x在x轴上方的图象,由此观察得到k1,k2,k3的大小关系为( )A. k1>k2>k3B. k3>k1>k2C. k2>k3>k1D. k3>k2>k18.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1=k1x+b与反比例函数y2=k2x(x>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当y1>y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A. x<1B. x>3C. 0<x<1D. 1<x<39. 如图,过y轴上任意一点P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2x 和y=6x的图象交于A点和B点,若C为x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C、BC,则△ABC的面积为( )A. 3B. 4C. 5D. 810.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点P在BC边上运动,连接DP,过点A作AE⊥DP,垂足为E,设DP=x,AE=y,则能反映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B.C.D.11. 如图,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8x (x >0)的图象上,点C 在反比例函数y =−2x (x >0)的图象上,且BC//y 轴,AC ⊥BC ,垂足为点C ,交y 轴于点A.则△ABC 的面积为( )A. 4B. 5C. 8D. 1012. 如图,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函数y =k 1x(k 1>0,x >0),y =k 2x(k 2>0,x >0)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右侧,C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若△ABC 的面积为4,则k 1−k 2的值为( )A. 8B. −8C. 4D. −4第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3. 已知函数y =20x,当y =14时,x = .14. 已知一菱形的面积为12cm2,对角线长分别为xcm和ycm,则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15. 如图,点P为双曲线y=8x(x>0)上一点,PA⊥x轴于点A,PB⊥y轴于点B,PA,PB分别交双曲线y=kx(x>0)于C,D两点,若S△PCD=1,则k=.16. 如图,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函数y=k1x (k1>0,x>0)和y=k2x(k2>0,x>0)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右侧,C为x轴上的一个动点,若△ABC的面积为4,则k1−k2的值为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72.0分。

初三数学反比例函数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初三数学反比例函数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初三数学反比例函数的专项培优易错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一、反比例函数1.如图.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B(﹣1,0),且与反比例函数(k为不等于0的常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A(1,n).求:(1)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当1≤x≤6时,反比例函数y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把点B(﹣1,0)代入一次函数y=x+b得: 0=﹣1+b,∴b=1,∴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点A(1,n)在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上,∴n=1+1,∴n=2,∴点A的坐标是(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A(1,2).∴k=1×2=2,∴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是:y=(2)解:反比例函数y=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而当x=1时,y=2,当x=6时,y= ,∴当1≤x≤6时,反比例函数y的值:≤y≤2【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首先把点B(﹣1,0)代入一次函数y=x+b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又点A(1,n)在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上,再利用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点A的坐标,然后利用代入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分别求出当x=1,x=6时的y值,即可得到答案.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交于点A(﹣2,3)和点B(m,﹣2).(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直线x=1上有一点P,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一点Q,若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A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答案】(1)解:∵点A(﹣2,3)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形上,∴k=﹣2×3=﹣6,∴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点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形上,∴﹣2m=﹣6,∴m=3,∴B(3,﹣2),∵点A,B在直线y=ax+b的图象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2)解:∵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A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AB=PQ,AB∥PQ,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c,设点Q(n,﹣),∴﹣ =﹣n+c,∴c=n﹣,∴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n﹣,∴P(1,n﹣﹣1),∴PQ2=(n﹣1)2+(n﹣﹣1+ )2=2(n﹣1)2,∵A(﹣2,3).B(3,﹣2),∴AB2=50,∵AB=PQ,∴50=2(n﹣1)2,∴n=﹣4或6,∴Q(﹣4. )或(6,﹣1)【解析】【分析】(1)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进而求出点B的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解析式;(2)先判断出AB=PQ,AB∥PQ,设出点Q的坐标,进而得出点P的坐标,即可求出PQ,最后用PQ=AB建立方程即可得出结论.3.如图,已知点D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B (0,3).过点A(5,0)的直线y=kx+b与y轴于点C,且BD=OC,tan∠OAC= .(1)求反比例函数y= 和直线y=kx+b的解析式;(2)连接CD,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C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点E为x轴上点A右侧的一点,且AE=OC,连接BE交直线CA与点M,求∠BMC的度数.【答案】(1)解:∵A(5,0),∴OA=5.∵,∴,解得OC=2,∴C(0,﹣2),∴BD=OC=2,∵B(0,3),BD∥x轴,∴D(﹣2,3),∴m=﹣2×3=﹣6,∴,设直线AC关系式为y=kx+b,∵过A(5,0),C(0,﹣2),∴,解得,∴;(2)解:∵B(0,3),C(0,﹣2),∴BC=5=OA,在△OAC和△BCD中∴△OAC≌△BCD(SAS),∴AC=CD,∴∠OAC=∠BCD,∴∠BCD+∠BCA=∠OAC+∠BCA=90°,∴AC⊥CD;(3)解:∠BMC=45°.如图,连接AD,∵AE=OC,BD=OC,AE=BD,∴BD∥x轴,∴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AD∥BM,∴∠BMC=∠DAC,∵△OAC≌△BCD,∴AC=CD,∵AC⊥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MC=∠DAC=45°.【解析】【分析】(1)由正切定义可求C坐标,进而由BD=OC求出D坐标,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由A、C求出直线解析式;(2)由条件可判定△OAC≌△BCD,得出AC=CD,∠OAC=∠BCD,进而AC⊥CD;(3)由已知可得AE=OC,BD=OC,得出AE=BD,再加平行得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推出△OAC≌△BCD,∴AC=CD,∵AC⊥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MC=∠DAC=45°.4.如图,已知A是双曲线y= (k>0)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O为坐标原点,直线OA交双曲线于另一点C,当OA在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上时,将OA向上平移个单位后,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交于点M,交y轴于点N,若 =2,(1)求直线MN的解析式;(2)求k的值.【答案】(1)解:∵OA在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将OA向上平移个单位后,N(0,),可设直线MN的解析式为y=x+b,把N(0,)代入,可得b= ,∴直线MN的解析式为y=x+(2)解:如图所示,过A作AB⊥y轴于B,过M作MD⊥y轴于D,则∠MDN=∠ABO=90°,由平移可得,∠MND=∠AOB=45°,∴△MDN∽△ABO,∴ = =2,设A(a,a),则AB=a,∴MD= a=DN,∴DO= a+ ,∴M( a, a+ ),∵双曲线经过点A,M,∴k=a×a= a×( a+ ),解得a=1,∴k=1.【解析】【分析】(1)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为y=x,向上平移为y=x+b,可求出N点坐标,代入y=x+b,即可求出;(2)通过作垂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即△MDN∽△ABO,把A、M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求出a,进而求出k.5.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反比例函数与(x>0,0<m<n)的图象上,对角线BD∥y轴,且BD⊥AC于点P.已知点B的横坐标为4.(1)当m=4,n=20时.①若点P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②若点P是BD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四边形ABCD能否成为正方形?若能,求此时m,n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不能,试说明理由.【答案】(1)①当x=4时,∴点B的坐标是(4,1)当y=2时,由得得x=2∴点A的坐标是(2,2)设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解得∴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②四边形ABCD为菱形,理由如下:如图,由①得点B(4,1),点D(4,5)∵点P为线段BD的中点∴点P的坐标为(4,3)当y=3时,由得,由得,∴PA= ,PC=∴PA=PC而PB=PD∴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又∵BD⊥AC∴四边形ABCD是菱形(2)四边形ABCD能成为正方形当四边形ABCD时正方形时,PA=PB=PC=PD(设为t,t≠0),当x=4时,∴点B的坐标是(4,)则点A的坐标是(4-t,)∴,化简得t=∴点D的纵坐标为则点D的坐标为(4,)所以,整理得m+n=32【解析】【分析】(1)①分别求出点A,B的坐标,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AB的表达示;②由特殊的四边形可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是菱形和正方形,则可猜测这个四边形是菱形或是正方形,先证明其为菱形先,则需要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运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会更好些;再判断对角线是否相等,若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2)要使m,n有具体联系,根据A,B,C,D分别在两个函数图象,且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用只含m的代数式表示出点D或点C的坐标代入y= ,即可得到只关于m和n的等式.6.阅读理解:配方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方法,用配方法可求最大(小)值。

备战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如图,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x的图象交于点A、B,点B的横坐标是4.点P是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动点,且在直线AB的上方.(1)若点P的坐标是(1,4),直接写出k的值和△PAB的面积;(2)设直线PA、PB与x轴分别交于点M、N,求证:△PMN是等腰三角形;(3)设点Q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位于P、B之间的动点(与点P、B不重合),连接AQ、BQ,比较∠PAQ与∠PBQ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答案】(1)解:k=4,S△PAB=15.提示: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与y轴交于点C,如图1,把x=4代入y= x,得到点B的坐标为(4,1),把点B(4,1)代入y= ,得k=4.解方程组,得到点A的坐标为(﹣4,﹣1),则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S△AOP=S△BOP,∴S△PAB=2S△AOP.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mx+n,把点A(﹣4,﹣1)、P(1,4)代入y=mx+n,求得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3,则点C的坐标(0,3),OC=3,∴S△AOP=S△AOC+S△POC= OC•AR+ OC•PS= ×3×4+ ×3×1= ,∴S△PAB=2S△AOP=15;(2)解:过点P作PH⊥x轴于H,如图2.B(4,1),则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设P(m,),直线PA的方程为y=ax+b,直线PB的方程为y=px+q,联立,解得直线PA的方程为y= x+ ﹣1,联立,解得直线PB的方程为y=﹣ x+ +1,∴M(m﹣4,0),N(m+4,0),∴H(m,0),∴MH=m﹣(m﹣4)=4,NH=m+4﹣m=4,∴MH=NH,∴PH垂直平分MN,∴PM=PN,∴△PMN是等腰三角形;(3)解:∠PAQ=∠PBQ.理由如下:过点Q作QT⊥x轴于T,设AQ交x轴于D,QB的延长线交x轴于E,如图3.可设点Q为(c,),直线AQ的解析式为y=px+q,则有,解得:,∴直线AQ的解析式为y= x+ ﹣1.当y=0时, x+ ﹣1=0,解得:x=c﹣4,∴D(c﹣4,0).同理可得E(c+4,0),∴DT=c﹣(c﹣4)=4,ET=c+4﹣c=4,∴DT=ET,∴QT垂直平分DE,∴QD=QE,∴∠QDE=∠QED.∵∠MDA=∠QDE,∴∠MDA=∠QED.∵PM=PN,∴∠PMN=∠PNM.∵∠PAQ=∠PMN﹣∠MDA,∠PBQ=∠NBE=∠PNM﹣∠QED,∴∠PAQ=∠PBQ.【解析】【分析】(1)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 与y轴交于点C,如图1,可根据条件先求出点B的坐标,然后把点B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出k,然后求出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A的坐标,从而得到OA=OB,由此可得S△PAB=2S△AOP,要求△PAB的面积,只需求△PAO的面积,只需用割补法就可解决问题;(2)过点P作PH⊥x轴于H,如图2.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PB的解析式,从而得到点N的坐标,同理可得到点M的坐标,进而得到MH=NH,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M=PN,即△PMN是等腰三角形;(3)过点Q作QT⊥x轴于T,设AQ交x轴于D,QB的延长线交x轴于E,如图3.可设点Q为(c,),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Q的解析式,即可得到点D的坐标为(c﹣4,0),同理可得E(c+4,0),从而得到DT=ET,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QD=QE,则有∠QDE=∠QED.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得到∠PAQ=∠PBQ.2.如图,已知抛物线y=﹣x2+9的顶点为A,曲线DE是双曲线y= (3≤x≤12)的一部分,记作G1,且D(3,m)、E(12,m﹣3),将抛物线y=﹣x2+9水平向右移动a个单位,得到抛物线G2.(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y=﹣x2+9与x轴的交点为B、C,且B在C的左侧,则线段BD的长为________;(3)点(6,n)为G1与G2的交点坐标,求a的值.(4)解:在移动过程中,若G1与G2有两个交点,设G2的对称轴分别交线段DE和G1于M、N两点,若MN<,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答案】(1)把D(3,m)、E(12,m﹣3)代入y= 得,解得,所以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2)2(3)解:把(6,n)代入y= 得6n=12,解得n=2,即交点坐标为(6,2),抛物线G2的解析式为y=﹣(x﹣a)2+9,把(6,2)代入y=﹣(x﹣a)2+9得﹣(6﹣a)2+9=2,解得a=6± ,即a的值为6± ;(4)抛物线G2的解析式为y=﹣(x﹣a)2+9,把D(3,4)代入y=﹣(x﹣a)2+9得﹣(3﹣a)2+9=4,解得a=3﹣或a=3+ ;把E(12,1)代入y=﹣(x﹣a)2+9得﹣(12﹣a)2+9=1,解得a=12﹣2 或a=12+2;∵G1与G2有两个交点,∴3+ ≤a≤12﹣2 ,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px+q,把D(3,4),E(12,1)代入得,解得,∴直线DE的解析式为y=﹣ x+5,∵G2的对称轴分别交线段DE和G1于M、N两点,∴M(a,﹣ a+5),N(a,),∵MN<,∴﹣ a+5﹣<,整理得a2﹣13a+36>0,即(a﹣4)(a﹣9)>0,∴a<4或a>9,∴a的取值范围为9<a≤12﹣2 .【解析】【解答】解:(2)当y=0时,﹣x2+9=0,解得x1=﹣3,x2=3,则B(﹣3,0),而D(3,4),所以BE= =2 .故答案为2 ;【分析】(1)把D(3,m)、E(12,m﹣3)代入y= 得关于k、m的方程组,然后解方程组求出m、k,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和D、E点坐标;(2)先解方程﹣x2+9=0得到B(﹣3,0),而D(3,4),然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DE的长;(3)先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确定交点坐标为(6,2),然后把(6,2)代入y=﹣(x ﹣a)2+9得a的值;(4)分别把D点和E点坐标代入y=﹣(x﹣a)2+9得a的值,则利用图象和G1与G2有两个交点可得到3+ ≤a≤12﹣2 ,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DE的解析式为y=﹣ x+5,则M(a,﹣ a+5),N(a,),于是利用MN<得到﹣ a+5﹣<,然后解此不等式得到a<4或a>9,最后确定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3.已知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 交于A(﹣1,2),B(2,n),与y轴交于C 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2)如图1,若将y=kx+b向下平移,使平移后的直线与y轴交于F点,与双曲线交于D,E两点,若S△ABD=3,求D,E的坐标.(3)如图2,P为直线y=2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Q∥y轴交直线AB于Q,交双曲线于R,若QR=2QP,求P点坐标.【答案】(1)解:点A(﹣1,2)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m=(﹣1)×2=﹣2,∴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点B(2,n)也在反比例函数的y=﹣图象上,∴n=﹣1,即B(2,﹣1)把点A(﹣1,2),点B(2,﹣1)代入一次函数y=kx+b中,得,解得:k=﹣1,b=1,∴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1,答: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y=﹣,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x+1;(2)解:如图1,连接AF,BF,∵DE∥AB,∴S△ABF=S△ABD=3(同底等高的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C(0,1),设点F(0,m),∴AF=1﹣m,∴S△ABF=S△ACF+S△BCF= CF×|x A|+ CF×|x B|= (1﹣m)×(1+2)=3,∴m=﹣1,∴F(0,﹣1),∵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1,且DE∥AB,∴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1①.∵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②,联立①②解得,或∴D(﹣2,1),E(1,﹣2);(3)解:如图2由(1)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设点P(p,2),∴Q(p,﹣p﹣1),R(p,﹣),PQ=|2+p+1|,QR=|﹣p﹣1+ |,∵QR=2QP,∴|﹣p﹣1+ |=2|2+p+1|,解得,p= 或p= ,∴P(,2)或(,2)或(,2)或(,2).【解析】【分析】(1)把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求得m的值,从而可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把点A和点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可求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依据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到S△ABF=S△ABD=3,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点F的坐标,即可得出直线DE的解析式,即可求出交点坐标;(3)设点P(p,2),则Q(p,﹣p﹣1),R(p,﹣),然后可表示出PQ与QR的长度,最后依据QR=2QP,可得到关于p的方程,从而可求得p的值,从而可得到点P的坐标.4.如图,Rt△ABO的顶点A是双曲线y= 与直线y=﹣x﹣(k+1)在第二象限的交点.AB⊥x轴于B,且S△ABO= .(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直线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A、C的坐标和△AOC的面积.【答案】(1)解:设A点坐标为(x,y),且x<0,y>0,则S△ABO= •|BO|•|BA|= •(﹣x)•y= ,∴xy=﹣3,又∵y= ,即xy=k,∴k=﹣3.∴所求的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y=﹣,y=﹣x+2;(2)解:由y=﹣x+2,令x=0,得y=2.∴直线y=﹣x+2与y轴的交点D的坐标为(0,2),A、C两点坐标满足∴交点A为(﹣1,3),C为(3,﹣1),∴S△AOC=S△ODA+S△ODC= OD•(|x1|+|x2|)= ×2×(3+1)=4.【解析】【分析】两解析式的k一样,根据面积计算双曲线中的k较易,由公式=2S△ABO,可求出k;(2)求交点就求两解析式联立的方程组的解,可分割△AOC为S△ODA+S△ODC,即可求出.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二四象限内的A、B 两点,与x轴交于C点,点B的坐标为(6,n),线段OA=5,E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且sin∠AOE=.(1)求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AOC的面积;(3)直接写出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答案】(1)解:作AD⊥x轴于D,如图,在Rt△OAD中,∵sin∠AOD= = ,∴AD= OA=4,∴OD= =3,∴A(﹣3,4),把A(﹣3,4)代入y= 得m=﹣4×3=﹣12,所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B(6,n)代入y=﹣得6n=﹣12,解得n=﹣2,把A(﹣3,4)、B(6,﹣2)分别代入y=kx+b得,解得,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解:当y=0时,﹣x+2=0,解得x=3,则C(3,0),所以S△AOC= ×4×3=6(3)解:当x<﹣3或0<x<6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解析】【分析】(1)作AD⊥x轴于D,如图,先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确定A(﹣3,4),再把A点坐标代入y= 可求得m=﹣12,则可得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接着把B(6,n)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n,然后把A和B点坐标分别代入y=kx+b得到关于a、b的方程组,再解方程组求出a和b的值,从而可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2)先确定C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3)观察函数图象,找出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所对应的自变量的范围即可.6.如图,已知矩形OABC中,OA=3,AB=4,双曲线y= (k>0)与矩形两边AB、BC分别交于D、E,且BD=2AD(1)求k的值和点E的坐标;(2)点P是线段OC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APE=90°?若存在,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AB=4,BD=2AD,∴AB=AD+BD=AD+2AD=3AD=4,∴AD= ,又∵OA=3,∴D(,3),∵点D在双曲线y= 上,∴k= ×3=4;∵四边形OABC为矩形,∴AB=OC=4,∴点E的横坐标为4.把x=4代入y= 中,得y=1,∴E(4,1);(2)解:(2)假设存在要求的点P坐标为(m,0),OP=m,CP=4﹣m.∵∠APE=90°,∴∠APO+∠EPC=90°,又∵∠APO+∠OAP=90°,∴∠EPC=∠OAP,又∵∠AOP=∠PCE=90°,∴△AOP∽△PCE,∴,∴,解得:m=1或m=3,∴存在要求的点P,坐标为(1,0)或(3,0).【解析】【分析】(1)由矩形OABC中,AB=4,BD=2AD,可得3AD=4,即可求得AD的长,然后求得点D的坐标,即可求得k的值,继而求得点E的坐标;(2)首先假设存在要求的点P坐标为(m,0),OP=m,CP=4﹣m,由∠APE=90°,易证得△AOP∽△PCE,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m的值,继而求得此时点P的坐标.7.【阅读理解】我们知道,当a>0且b>0时,(﹣)2≥0,所以a﹣2 +≥0,从而a+b≥2 (当a=b时取等号),【获得结论】设函数y=x+ (a>0,x>0),由上述结论可知:当x= 即x= 时,函数y有最小值为2(1)【直接应用】若y1=x(x>0)与y2= (x>0),则当x=________时,y1+y2取得最小值为________.(2)【变形应用】若y1=x+1(x>﹣1)与y2=(x+1)2+4(x>﹣1),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3)【探索应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0),点B(0,﹣2),点P是函数y= 在第一象限内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P点作PC⊥x轴于点C,PD⊥y轴于点D,设点P的横坐标为x,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①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求S的最小值,判断取得最小值时的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1;2(2)4(3)解:①设P(x,),则C(x,0),D(0,),∴AC=x+3,BD= +2,∴S= AC•BD= (x+3)( +2)=6+x+ ;②∵x>0,∴x+ ≥2 =6,∴当x= 时,即x=3时,x+ 有最小值6,∴此时S=6+x+ 有最小值12,∵x=3,∴P(3,2),C(3,0),D(0,2),∴A、C关于x轴对称,D、B关于y轴对称,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四边形ABCD为菱形.【解析】【解答】解:(1)∵x>0,∴y1+y2=x+ ≥2 =2,∴当x= 时,即x=1时,y1+y2有最小值2,故答案为:1;2;(2)∵x>﹣1,∴x+1>0,∴ = =(x+1)+ ≥2 =4,∴当x+1= 时,即x=1时,有最小值4,故答案为:4;【分析】(1)直接由结论可求得其取得最小值,及其对应的x的值;(2)可把x+1看成一个整体,再利用结论可求得答案;(3)①可设P(x,),则可表示出C、D的坐标,从而可表示出AC和BD,再利用面积公式可表示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从而可得到S 与x的函数关系式;②再利用结论可求得其最得最小值时对应的x的值,则可得到P、C、D的坐标,可判断A、C关于x轴对称,B、D关于y轴对称,可判断四边形ABCD为菱形.8.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点(1,0),(-3,0),(0,).(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反比例函数图像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 , 落在两个相邻的正整数之间,请写出这两个相邻的正整数;(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A,点A的横坐标为满足,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经典压轴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经典压轴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 -经典压轴题附答案解析一、反比例函数1.如图,矩形 OABC 的顶点 A 、 C 分别在 x 、y 轴的正半轴上,点 D 为 BC 边上的点,反比2)将矩形 OABC 的进行折叠,使点 O 于点 D 重合,折痕分别与 x 轴、 y 轴正半轴交于点 F ,G ,求折痕 FG 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 (1)∵反比例函数 y= (k ≠0)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经过点E (3, ),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又∵点 D (m ,2)在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上, ∴2m=2 ,解得: m=1(2)解:设 OG=x ,则 CG=OC ﹣OG=2﹣x ,∵点 D ( 1, 2), ∴CD=1.在 Rt △CDG 中,∠DCG=9°0,CG=2﹣x ,CD=1,DG=OG=x , ∴CD 2+CG 2=DG 2 ,即 1+( 2﹣ x ) 2=x 2 ,解得: x= ,∴点 G (0, ).过点 F 作 FH ⊥ CB 于点 H ,如图所示.D (m ,2)和 AB 边上的点E (3,由折叠的特性可知: ∠GDF=∠GOF=9°0 ,OG=DG ,OF=DF . ∵∠ CGD+∠CDG=90 ,°∠CDG+∠ HDF=90 ,° ∴∠ CGD=∠HDF ,∵∠ DCG=∠ FHD=90 ,°∴△ GCD ∽△DHF ,∴ =2 ,∴DF=2GD= ,∴点 F 的坐标为( ,0).设折痕 FG 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y=ax+b ,∴折痕 FG 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y=﹣ x+【解析】 【分析】( 1)由点 E 的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出 k 值, 再由点 B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代入即可求出 m 值;( 2)设 OG=x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 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 x 值,从而得出点 G 的坐标.再过点 F 作 FH ⊥CB 于点 H ,由此可得出 △GCD ∽△DHF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线段 DF 的长 度,从而得出点 F 的坐标,结合点 G 、 F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结论.∴有 ,解得:2.如图,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交反比例函数y= (x> 0)的图象于A(4,-8)、 B (m,-2)两点,交x 轴于点C.(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式;(2)根据图象回答:当x 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3)以O、A、B、P为顶点作平行四边形,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答案】(1)解:∵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于A(4,-8),∴k=4 ×(-8)=-32.∵双曲线y= 过点B(m,-2),∴m=16 .由直线y=kx+b 过点 A , B 得:,解得,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为,一次函数关系式为(2)解:观察图象可知,当0<x<4或x>16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3)解:∵ O(0,0),A(4,-8)、B(16,-2),分三种情况:① 若OB∥AP,OA∥ BP,∵O(0,0),A(4,-8),∴由平移规律,点B(16,-2)向右平移 4 个单位,向下平移8 个单位得到P 点坐标为(20,-10);② 若OP∥ AB,OA∥ BP,∵A(4,-8),B(16,-2),∴由平移规律,点O(0,0)向右平移12 个单位,向上平移 6 个单位得到P 点坐标为(12,6);③ 若OB∥ AP,OP∥AB,∵B(16,-2),A(4,-8),∴由平移规律,点O(0,0)向左平移12 个单位,向下平移 6 个单位得到P 点坐标为(- 12,-6);∴以O,A,B,P为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第四个顶点P的坐标为(12,6)或(-12,-6)或(20,-10)【解析】【分析】(1)将点A(4,-8),B(m ,-2)代入反比例函数y= (x> 0)中,可求k、a;再将点A(4,-8),B(m,-2)代入y=kx+b 中,列方程组求k、b 即可;(2)根据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图象的位置可确定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时x 的范围;(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直接写出.3.如图,已知A(3,m),B(﹣2,﹣3)是直线AB 和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交点.(1)求直线AB 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当x 满足什么范围时,直线AB 在双曲线的下方;(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C,使得△OBC 的面积等于△OAB 的面积?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如果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 C 的坐标.【答案】(1)解: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把B(﹣2,﹣3)代入,可得k=﹣2×(﹣ 3 )=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把A(3,m)代入y= ,可得3m=6,即m=2 ,∴A(3,2),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ax+b,把A(3,2),B(﹣2,﹣3)代入,可得解得,∴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x﹣1(2)解:由题可得,当x满足:x<﹣2或0<x<3时,直线AB在双曲线的下方(3)解:存在点C.如图所示,延长AO 交双曲线于点C1 ,∵点 A 与点C1 关于原点对称,∴AO=C1O,∴△ OBC1的面积等于△ OAB的面积,此时,点C1的坐标为(﹣3,﹣2);如图,过点C1作BO的平行线,交双曲线于点C2 ,则△OBC2的面积等于△ OBC1的面积,∴△ OBC2的面积等于△ OAB的面积,由B(﹣2,﹣3)可得OB 的解析式为y= x ,可设直线C1C2 的解析式为y= x+b',把C1(﹣3,﹣2)代入,可得﹣2= ×(﹣3)+b',解得b'= ,∴直线C1C2 的解析式为y= x+ ,解方程组,可得C2();如图,过 A 作OB的平行线,交双曲线于点C3 ,则△OBC3 的面积等于△ OBA的面积,设直线AC3 的解析式为y= x+ ,把A(3,2)代入,可得2= ×3+ ,解得=﹣,∴直线AC3 的解析式为y= x﹣,解方程组,可得C3();综上所述,点C的坐标为(﹣3,﹣2),(()).【解析】【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解析式,将已知的点A,B 的坐标代入设的函数解析式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求出系数,再回代到解析式(2)结合图像判断直线AB 在双曲线的交点坐标为A,B,X 取值范围为双曲线所在象限交点的横坐标,第一象限为为小于横坐标大于零,第三象限为小于横坐标(3)结合已知条件根据同底等高、等底同高作出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结合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与双曲线有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得出点的坐标,注意要考虑满足条件的所有点 C 的坐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双曲线y=的一个分支为()
A.①B.②C.③D.④
2.如图,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A(﹣1,1),过点A作AB⊥y 轴,垂足为B,在y轴的正半轴上取一点P(0,t),过点P作直线OA的垂线l,以直线l为对称轴,点B经轴对称变换得到的点B′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t的值是()
A.B.C.D.
3.直线y=ax(a>0)与双曲线y=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4x1y2﹣3x2y1=.
4.如图,直线y=x与双曲线y=(x>0)交于点A.将直线y=x向右平移个
单位后,与双曲线y=(x>0)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若,则k=.
5.如图,点A在双曲线上,点B在双曲线y=上,且AB∥x轴,C、D在x 轴上,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则它的面积为.
6.已知(x1,y1),(x2,y2)为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点,当x1<x2<0时,y1<y2,则k的一个值可为.(只需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k的值)
7.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
点C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8.如图,已知双曲线y=(k>0)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B的中点D,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C.若△OBC的面积为3,则k=.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矩形OABC 的边AB于点D,交边BC于点E,且BE=2EC.若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6,则k=.
10.如图,一次函数y1=x+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且k≠0)的图象都经过点A(m,2)
(1)求点A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结合图象直接比较:当x>0时,y1和y2的大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06•长春)如图,双曲线y=的一个分支为()
A.①B.②C.③D.④
【解答】解:∵在y=中,k=8>0,
∴它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排除①②;
又当x=2时,y=4,排除③;
所以应该是④.
故选D.
2.(2014•盐城)如图,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A(﹣1,1),过点A作AB⊥y轴,垂足为B,在y轴的正半轴上取一点P(0,t),过点P作直线OA的垂线l,以直线l为对称轴,点B经轴对称变换得到的点B′在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t的值是()
A.B.C.D.
【解答】解:如图,
∵点A坐标为(﹣1,1),
∴k=﹣1×1=﹣1,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OB=AB=1,
∴△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45°,
∵PQ⊥OA,
∴∠OPQ=45°,
∵点B和点B′关于直线l对称,
∴PB=PB′,BB′⊥PQ,
∴∠B′PQ=∠OPQ=45°,∠B′PB=90°,
∴B′P⊥y轴,
∴点B′的坐标为(﹣,t),
∵PB=PB′,
∴t﹣1=|﹣|=,
整理得t2﹣t﹣1=0,解得t1=,t2=(不符合题意,舍去),
∴t的值为.
故选:A.
3.(2009•荆门)直线y=ax(a>0)与双曲线y=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4x1y2﹣3x2y1=﹣3.
【解答】解:由题意知,直线y=ax(a>0)过原点和一、三象限,且与双曲线y=交于两点,则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x1=﹣x2,y1=﹣y2,
又∵点A点B在双曲线y=上,
∴x1×y1=3,x2×y2=3,
∴原式=﹣4x2y2+3x2y2=﹣4×3+3×3=﹣3.
4.(2009•武汉)如图,直线y=x与双曲线y=(x>0)交于点A.将直线y= x向右平移个单位后,与双曲线y=(x>0)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若,则k=12.
【解答】解:设点A的坐标为(a,a),
∵=2,
取OA的中点D,
∴点B相当于点D向右平移了个单位,
∵点D的坐标为(a,a),
∴B点坐标为(+a,a),
∵点A,B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
∴a×a=a×(+a),
解得a=3或0(0不合题意,舍去)
∴点A的坐标为(3,4),
∴k=12.
5.(2015•甘南州)如图,点A在双曲线上,点B在双曲线y=上,且AB ∥x轴,C、D在x轴上,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则它的面积为2.
【解答】解:过A点作AE⊥y轴,垂足为E,
∵点A在双曲线上,
∴四边形AEOD的面积为1,
∵点B在双曲线y=上,且AB∥x轴,
∴四边形BEOC的面积为3,
∴矩形ABCD的面积为3﹣1=2.
故答案为:2.
6.(2013•达州)已知(x1,y1),(x2,y2)为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点,当x1<x2<0时,y1<y2,则k的一个值可为﹣1.(只需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k 的值)
【解答】解:∵x1<x2<0,
∴A(x1,y1),B(x2,y2)同象限,y1<y2,
∴点A,B都在第二象限,
∴k<0,例如k=﹣1等.
故答案为:﹣1.(小于0均可)
7.(2015•邯郸一模)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4.
【解答】解:设C的坐标为(m,n),又A(﹣2,﹣2),
∴AN=MD=2,AF=2,CE=OM=FD=m,CM=n,
∴AD=AF+FD=2+m,AB=BN+NA=2+n,
∵∠A=∠OMD=90°,∠MOD=∠ODF,
∴△OMD∽△DAB,
∴=,即=,
整理得:4+2m=2m+mn,即mn=4,
则k=4.
故答案为4.
8.(2010•衡阳)如图,已知双曲线y=(k>0)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B 的中点D,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C.若△OBC的面积为3,则k=2.
【解答】解:过D点作DE⊥x轴,垂足为E,
∵在Rt△OAB中,∠OAB=90°,
∴DE∥AB,
∵D为Rt△OAB斜边OB的中点D,
∴DE 为Rt △OAB 的中位线,
∴DE ∥AB ,
∴△OED ∽△OAB , ∴两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双曲线y=(k >0),可知S △AOC =S △DOE =k ,
∴S △AOB =4S △DOE =2k ,
由S △AOB ﹣S △AOC =S △OBC =3,得2k ﹣k=3,
解得k=2.
故本题答案为:2.
9.(2015•宁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x >0)的图象交矩形OABC 的边AB 于点D ,交边BC 于点E ,且BE=2EC .若四边形ODBE 的面积为6,则k= 3 .
【解答】解:连接OB ,如图所示:
∵四边形OABC 是矩形,
∴∠OAD=∠OCE=∠DBE=90°,△OAB 的面积=△OBC 的面积,
∵D 、E 在反比例函数y=(x >0)的图象上,
∴△OAD 的面积=△OCE 的面积,
∴△OBD 的面积=△OBE 的面积=四边形ODBE 的面积=3,
∵BE=2EC,∴△OCE的面积=△OBE的面积=,
∴k=3;
故答案为:3.
10.(2013•成都)如图,一次函数y1=x+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且k≠0)的图象都经过点A(m,2)
(1)求点A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结合图象直接比较:当x>0时,y1和y2的大小.
【解答】解:(1)将A的坐标代入y1=x+1,
得:m+1=2,
解得:m=1,
故点A坐标为(1,2),
将点A的坐标代入:,
得:2=,
解得:k=2,
则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2=;
(2)结合函数图象可得:
当0<x<1时,y1<y2;
当x=1时,y1=y2;当x>1时,y1>y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