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一、简介
畜牧微生物学是指在畜牧领域中研究、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学科。
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病原机理的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
通过对畜牧界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畜牧行业的效率和产量。
二、本学科研究的主要主题
1、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在畜牧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畜牧界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其发生。
2、微生物介导的疾病及防控
微生物介导的疾病是畜牧界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研究病原机理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舍宾内病原微生物的发生。
3、微生物防控技术
微生物防控技术涉及在畜牧界中的微生物疫苗的研究及开发,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筛选、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以及细菌的整合防治技术。
三、本学科的应用
1、病原微生物筛选
病原微生物筛选是根据特定病原的生理、生物学特性,结合药敏实验,利用酶联免疫技术等手段,筛选、识别出有病原性的细菌。
病原微生物筛选方法包括荧光免疫定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膜蛋白酶切片技术等。
2、病原机理研究
病原机理研究是指了解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的机理。
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微生物病害的发生必要条件,揭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及其诱发物质的来源,同时也可以协助我们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3、病原微生物防控
病原微生物防控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治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它包括进行免疫接种,建立疾病防控系统,应用免疫调节剂、佐剂等,以及使用化学杀虫剂、抗生素等药物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畜牧微生物学试题

畜牧微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A. 哺乳动物
B. 植物
C. 病原微生物
D. 化学元素
2. 畜牧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可食用动物的生长发育
B. 畜禽的疾病防控
C.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
D. 饲料的营养价值
3. 畜牧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培养基有:
A. EMB琼脂、香菇培养基
B. 肉蛋蔬果培养基
C. 玉米、大豆培养基
D. 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4. 畜牧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
A. 饲养管理
B. 饲料添加剂
C. 微生物灭菌方法
D. 动物营养代谢
5. 饲料发酵中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A. 真菌
B. 细菌
C. 病毒
D. 病原微生物
二、填空题
1.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__________(填入名称)。
2. 饲料中的常见微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填入名称)。
3. 发酵时,酸奶中的乳酸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乳酸。
4. 畜牧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与__________相关的微生物。
5. 营养琼脂是一种常用的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介绍饲料发酵的目的和方法。
2. 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有哪些?
3. 请简述畜牧微生物学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论述题
请以你对畜牧微生物学的认识为基础,论述畜牧微生物学在饲养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以上是关于畜牧微生物学的一些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3.SPFA:即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
(☆)4.佐剂:预先注射于机体或与抗原混合后注射能增强抗原免疫性的物质称为佐剂。
5.完全抗原: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这些抗原成为完全抗原。
(☆☆)6.益生素:又称益菌素,一般是指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添加剂,也称微生物活菌制剂。
7.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B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大量集中于血液,也存在于淋巴液、组织液中,通过中和作用或补体、吞噬细胞等协助,特异地消除抗原的过程。
8.免疫系统:是指动物机体内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执行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
9.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和清除体内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稳定的生理功能。
(☆)10.APC:即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Ⅱ分子,具有摄取、加工抗原,向T H细胞递呈抗原功能的细胞。
11.淋巴因子:又称细胞因子,由机体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诱导、调节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各种小分子量蛋白质,统称为细胞因子。
(☆☆)1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产物或者能与免疫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3.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性质。
14.免疫应答:是抗原进入正常机体后,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B细胞等对其进行一系列反应,产生免疫活性产物,发挥免疫效应,清除同种抗原的过程。
15.变态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再次免疫反应。
02798畜牧微生物学

绪论1. 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分为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种类。
3.第一个发现并描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吕文虎克。
利用曲颈瓶试验证实“自然发生论”荒谬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创造了细菌染色技术的科学家是柯赫。
世界上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者是伊凡诺夫斯基第一章原核细胞微生物名词1. 细菌:是一大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的个体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菌落: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在表面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
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3. 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核体以外的一小段双股环状DNA分子。
4.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5.无菌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知识点:1. 细菌、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表示细菌大小的常用单位是µm。
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其所见细菌的放大倍数是1000×。
物镜镜头放大倍数是100×。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螺旋状菌3大类。
3.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质粒等。
细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所在的区域称为拟核,是控制细菌生命必需的遗传物质。
游离于细菌染色体DNA外的小型双股环状DNA分子是质粒,控制细菌非生命所必需的性状。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与青霉素杀菌原理有关的细菌构造是肽聚糖4.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答:(1)保持细菌一定的外形;(2)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的损害;(3)构成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4)与对噬菌体和药物的敏感性有关;(5)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特性等密切相关。
5. 细菌细胞特殊构造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
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周产生的一种具有抗吞噬功能的粘液样物质是荚膜。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及开设依据(一)课程信息(二)课程开设依据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科学,是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与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以及畜禽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命活动规律、分类以及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饲料生产学、家畜饲养学、畜产品加工学、兽医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饲料的保存、合理地饲喂家畜、保存畜产品、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科学职业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尊重爱护保护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畜牧微生物学对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保护动物生命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畜牧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
二、课程目标(说明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具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①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和畜牧微生物学的概念,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掌握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概念;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干扰现象和干扰素;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掌握温度、消毒剂、抗菌药物、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和变异机理。
通过掌握上述畜牧微生物学基础内容,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微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努力学习微生物知识的信心,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畜禽传染病和保护畜禽生命安全提供有力地保证。
②掌握与畜牧微生物有关的畜禽免疫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如下内容,抗原与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变态反应,血清学反应和血清学技术,免疫学在动物医学上的应用。
通过学习上述免疫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好畜牧微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感染发生的条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畜牧微生物学》是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畜牧业生产的关系,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和防控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系统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细菌(1)细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大小测量单位,以及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2)细菌的染色方法和革兰氏染色原理了解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重点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能够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类别。
2、真菌(1)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熟悉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真菌的分类了解真菌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类群。
3、病毒(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的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等)、结构(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和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2)病毒的增殖过程理解病毒的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等增殖步骤。
4、其他微生物(1)放线菌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熟悉这三类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和与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1、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及其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根据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利用不同划分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2、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熟悉微生物的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产能方式及其特点。
《畜牧微生物学》育人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育人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23305007课程总学时:32,(其中:授课32 学时)课程学分:2分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秋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所需先修课:《普通生物学》二、教学理念(提示: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阐述)本课程是动物科技学院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变异、免疫学基础、饲料微生物、乳及乳制品的微生物、肉及肉制品的微生物、蛋及蛋制品的微生物、皮毛微生物、畜禽的病原微生物。
前半部分内容是基本微生物学知识的介绍,后半部分内容是微生物学知识在畜牧生产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科学领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掌握动物及动物制品相关微生物的特点,并把微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畜牧业生产实践中,提高与保证畜产品的数量、质量与安全。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图五、教学方法(1、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如何实现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教学活动?3、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请给出具体措施)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论文、课堂报告等多种教学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1、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重要事件以及重要科学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通过对与畜牧生产息息相关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学习,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当前畜牧养殖业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创新创业的关键知识体系构架。
六、考核方法(强化过程考核,注重知识考核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七、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1.《畜牧微生物学》, 陈金顶、黄青云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年,第六版2.《兽医微生物学》,甘肃农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3.《现代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普通微生物学》,H.G.施莱杰著,陆卫平,周德庆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5.《动物病毒学》,殷震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6.《动物分子免疫学》,郑世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7.《兽医传染病学》,陈溥言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六版。
【畜牧课件】畜牧微生物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动科专业20XX级总学时:50学时一、编写说明(一)课程性质《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要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正常动物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极其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极其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
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学科。
(二)目的和任务《畜牧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动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习此课程之前,学生应该掌握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调制饲料以及控制有害微生物对畜产品造成大量的损失。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分布、分类、变异、致病性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疫措施的系统学习及饲料微生物,乳品微生物、肉、蛋的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将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除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外,还综合应用了普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和乳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知识,研究在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等方面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微生物饲料来源,同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病理学及兽医生物制品学等)密切相关,主要为学生参加工作,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选择题1微生物可分为三类: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藻类。
②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虫类。
③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微生物指一类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多数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
2微生物的进化、形态、生理、生态、分类以及它们与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与人类和生产的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3定细胞大小的计量单位是微米和纳米。
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1纳米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4菌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因此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简单的裂殖。
6球菌呈球形,也有椭圆形的。
按其分裂的方向及分裂后彼此相连的情况分为: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
7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近似卵圆形的,菌体多数平直,亦有稍弯曲的。
8杆菌分裂后的三种形式:①单杆菌;②双杆菌;③链杆菌。
9螺旋状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10、细菌基本构造包括:①细胞壁,②胞浆膜,③细胞浆,④核体,⑤核蛋白体,⑥其他内含物。
11、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由于反应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蓝紫色)和革兰氏阴性菌(红色)两大类。
1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①保持细菌的一定外形;②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损害;③具有相对通透。
13细菌的核体没有核膜与细胞浆相隔,由均匀的核质折叠缠绕而成,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形成一个环状染色体,细菌的基因就在其中。
细菌分裂时核体也一分为二。
13细菌有一小段染色体外的DNA,称为质粒。
是一小段双股环形的DNA。
14核蛋白体是按遗传信息合成细菌所需蛋白质的地方。
15、细菌的特殊构造是什么?答:一、荚膜,是指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的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二、鞭毛。
具有收缩功能,可引起细菌运动,是细菌运动器官。
三、纤毛、是一种空心的蛋白质,可分为普通纤毛和性纤毛两类。
前者较纤细较短,数量较多后者一般不超过4条。
普通纤毛能使细菌牢固的附着在动、植物和其他细胞上,与致病性有一定的关系。
性纤毛在雄性菌和雌性菌的结合中是重要的,是供体细菌向受体细菌传递质粒等遗传物质的通道。
四、芽孢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部孢子,称为芽孢。
未形成芽孢之前的菌体则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
17、芽孢在不良条件下,不表现明显的生命特征,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便会萌发和出芽,重新生长成新的繁殖体。
一个细菌只能产生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只能产生一个繁殖体,故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而是抵抗不良环境条件以保存生命的一种构造。
18、细胞的营养需要包括:包括水、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灰分元素及生长因素等。
19、根据细菌对碳素来源利用能力的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自养细菌和异样细菌两类。
20、自养细菌能氧化某些无机物(如NH 3、H 2S 等)以获得能量的称为化能自养菌; 21、异养菌要有较复杂的有机物如糖类、醇类和有机酸类等作为碳源才能生长。
22、异养菌绝大多数是从是从氧化有机化合物取得能量的,称为化能异养菌。
23、少数细菌体内含有细菌叶绿素,也能利用光合作用取得能量,称为光能异养菌。
24、异养菌根据寄居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腐物寄生菌和活物寄生菌。
25、细菌吸收营养的方式有:①被动扩散又称单纯扩散。
②促进扩散。
③主动运输。
④基因转位。
26、凡是由细菌引起,使代谢基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以释放能量,供细菌生命活动利用的生物化学过程,称为细菌的呼吸。
27、细菌及其呼吸作用分为三个类型:①厌氧性细菌及厌氧性呼吸。
②需氧性细菌及需氧性呼吸。
③兼性细菌及兼性呼吸。
28、能致动物疾病的放线菌很少,其中有牛放线菌。
29、螺旋体无鞭毛,但细胞体具有伸缩旋转的弹性,能非常活泼地前后放置运动。
30、霉形体缺乏坚硬的细胞壁。
31、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严格的细胞内容物。
3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生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虫。
33、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呈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从外形上可分为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三大类群。
34、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大多数酵母菌是球形、卵形、椭圆形、腊肠形、圆筒形和胡瓜形,少数为瓶形、柠檬形和假丝状等。
35、酵母菌细胞比细菌大得多,大小约为1—5×5—30ц或更大。
36、霉菌属丝状真菌。
37、霉菌的菌丝主要由孢子萌发长而成。
38、霉菌的菌丝平均宽度为3—10,方线菌的菌丝平均宽度为1—2。
39、霉菌的菌丝分为两种:一种无隔膜,呈长管状的分枝,细胞内含有许多核,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生长过程中只有细胞核的分裂和原生质的增长,而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另一种有隔膜,整个的菌丝是由分枝的成串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含一个或多个核,称为有隔菌丝。
40、菌丝生长,细胞的数目也随之增多。
41、霉菌的菌丝功能也有分工,摄取营养物质功能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或基质菌丝,伸向空中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能生出各种孢子进行繁殖的,称为繁殖菌丝。
42、霉菌是以产生各种无性或有性孢子来繁殖的.43、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叫做无性孢子,大多数霉菌是通过无性孢子来进行繁殖的,如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这些孢子萌发后形成新的个体。
44、霉菌的有性繁殖是经过两性细胞结合后,产生一定形态的孢子来实现的。
这种孢子叫有性孢子。
45、霉菌的有性孢子有四种类型,包括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和子囊孢子。
46、病毒种类繁多,按其感染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三大类。
47、病毒外形呈球状或近似球状,少数病毒呈杆状、丝状、弹状或砖块状,而噬菌体多呈蝌蚪状。
48、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和埃。
49、一个结构齐全、功能完整而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子,病毒子的中心为核酸。
50、病毒的基因组,能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
51、核酸的外周包有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
52、有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包有一层囊膜,称为有囊膜病毒。
53、核衣壳裸露的病毒称为无囊膜病毒54、囊膜是病毒核衣壳在细胞内装配完成后,以“出芽”的方式通过细胞膜释放时获得的一层脂蛋白性的膜。
55、核酸构成病毒的心髓。
任何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既DNA或RNA。
56、病毒吸附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颗粒与细胞在有阳离子存在时,发生随即吸附,它是可逆的。
第二阶段,病毒颗粒特异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这是病毒颗粒的表面成分与细胞膜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牢固的,不可逆的。
57、病毒吸附在宿主胞膜后,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细胞内,称为侵入或穿入。
58、生物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两部分。
多数DAN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合成核酸,而多数RNA病毒则在细胞浆中合成。
病毒蛋白质只能在细胞浆内合成。
59、囊膜是通过细胞核膜或细胞膜是获得,并以“出芽”的方式释放。
无囊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核衣壳后,以宿主细胞破裂的方式或以反吞饮方式释放。
60、土壤是大多数腐生性微生物生活的最好环境,在土壤中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
61、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自然环境。
62、有的是从土壤、空气和动物所接触的环境中污染的,称为过路菌。
63、长期生活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共生的或寄生的微生物,称为常住菌。
64、瘤胃微生物的区系十分复杂,包括厌氧性纤毛虫和细菌两大类。
65、瘤胃细菌的种类很多,能分解纤维的主要有:产琥珀酸拟杆菌,小生纤维梭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小瘤胃杆菌;发酵淀粉和糖的主要有:牛链球菌、丁酸梭菌、丁酸弧菌属的一个种、反刍兽半月形单胞菌等;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有:淀粉球菌、淀粉八叠球核辐射、淀粉螺旋菌和另外一些嗜碘微生物;合成维生素的主要有:维生瘤胃黄杆菌、丁酸梭菌。
66、但就代谢活动的强度和其作用的重要性来说,细菌远远超过纤毛虫。
67、瘤胃内多种细菌之间和细菌与纤毛虫之间彼此共生。
68、粪便中的微生物主要有腐败菌、嗜热菌、引起各种发酵的细菌和霉核辐射、酵母菌、放线菌等,粪便中有时还含有传染病的病原菌。
69、粪肥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其他微生物,特别是嗜热菌的作用,其内部的温度,能上升到70—80℃,可以杀死某些病原菌、寄生虫及虫卵,减少传染源,称为生物热消毒。
70、无菌动物是指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
71、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
72、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叫做灭菌。
73、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叫做消毒。
74、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叫做防腐或抑菌。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或抑菌剂。
75、无菌法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76、抑菌作用是指抑制或阻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77、杀菌作用是指能使菌体致死的作用。
78、抗菌作用包括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是这两者的总称。
79、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
80、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干燥、渗透压、温度、光线、射线、滤过。
81、高温灭菌有不同方法,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82、对动物和人机体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83、病毒、立克次氏体等则属于严格寄生性微生物,它们仅能生活于组织细胞中。
84、有些病原微生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出致病作用,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85、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后,会丧失毒性,但仍保留很强的抗原性,称为内毒素。
内毒素常用来作为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生物制剂。
86、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内毒素是蛋白质,可为蛋白酶分解。
外毒素是脂多糖。
87、在传染过程中,动物呈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称为显性传染既传染病。
而不表现可见临床症状,则称为隐性传染或无症状传染。
88、传染病的来源有:①患传染病的人或动物。
②带菌(带病毒)者。
③其他;如某些昆虫。
89、病原微生物传染时传递的媒介有饲料、水、空气、土壤、畜舍、场地、器具、以及动物、植物和人类体表等。
90、由传染来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一般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传递方式侵入另一些易感动物。
91、直接接触传染:由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如啃咬、交配、舐舔、吮吸等传递病原微生物而引起。
如狂犬病就是健畜被病犬咬伤而传染的。
92、间接接触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媒介物传递,间接地使健康动物发生传染。
多数传染病是以这种传播方式传染的。
93、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94、大肠杆菌有160多个血清群及若干个血清型和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