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合集下载

温庭筠《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温庭筠《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温庭筠《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

(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

②觞(shāng):酒杯。

③浦:水边。

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

(2分)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6分)
7.(1)比喻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晚春江晴寄友人韩琮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

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

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详解】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

其中,“不”字很见功力。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

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

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020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精编(含考点答案解析)

2020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精编(含考点答案解析)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课外)山东滨州市二○一八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6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3分)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答案:(6分)8.“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评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9.(1)对松竹的赞赏之情;(2)对生活的满足之情;(3)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4)对丰收的喜悦之情;(5)对儿童的喜爱之情;(6)闲适之情。

评分:共3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2018年江苏省宿迁市语文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①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5. 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

6. 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答案】5. 高山、落叶、秋风6. 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解析】5.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高山、落叶、秋风。

山东德州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 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中考精品】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6:诗词鉴赏

【中考精品】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6:诗词鉴赏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6:诗词鉴赏【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面宋词,完成7-8题。

(5分)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

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2分)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3分)【答案】7.(2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3分)月亮(1分)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福建省龙岩市】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4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4分)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每点1分,共4分)【福建省三明市】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

(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是一首抒写的五言律诗。

(2分)8.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7.(2分)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8.(3分)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填空专题汇编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填空专题汇编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填空试题汇编及答案说明:本试题汇编了2020年全国各地110份中考语文古诗词填空试题,共37页,31913字,有答案;为便于阅读、打印和作为学生训练的试题使用,对题号进行了重新编写,试题的内容未作改动。

1.(2020年中考·浙江杭州卷)古诗文默写(7分)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

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①”的奇异风光;穿行三峡,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素湍绿潭,②”的名句;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③,江入大荒流”的壮美景色:登临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④,⑤”的万丈豪情;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⑥,若出其中;⑦,若出其里”的宏阔境界。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长河落日圆②回清倒影③山随平野尽④会当凌绝顶⑤一览众山小⑥日月之行⑦星汉灿烂2.(2020年中考·浙江绍兴卷3)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9分)生活是诗。

漫步早春的钱塘湖边,闻鸟语嘤嘤,白居易写下“几处早莺争暖树,(1)▲”;听蛙声喧闹,盛夏夜闲情,赵师秀吟出“(2)▲,青草池塘处处蛙”;览山林美景,享秋野静谧,王绩提笔“树树皆秋色,(3)▲”;观瀚海飘雪,叹塞外奇寒,岑参挥毫“(4)▲,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是生活。

“新冠”来袭,使命召唤,正所谓“(5)▲”多少人胸怀“(7)▲”的抱负,满怀“(7)▲,▲”信心与决心,舍家为国,共克疫情。

(分别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李白《行路难》中的句子填空。

)【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2)黄南时节家家雨(3)山山唯落晖(4)忽如一夜春风来(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6)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推云帆济沧海3.(2020年中考·浙江温州2)根据积累,帮他补全古诗文名句。

初中语文九上人教版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1)

初中语文九上人教版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1)

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一、《望江南梳洗罢》1、《望江南》,作者温庭筠,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有“花间鼻祖”之称。

“望江南”是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或“梦江南”。

2、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3、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以“望”字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

4、“梳洗罢”三个字写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又满怀希望。

“独倚”二字既点出了思妇形单影只的情景,又写出了她倚楼而望,久久等待的神态,与后句中的“千帆”暗成对比。

5、“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即景抒情,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实际上暗示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

6、“梳洗罢”到“斜晖脉脉”写出了女子等待远行爱人的时间之长;“肠断白蘋洲”一句直抒心境,写出了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的痛苦和哀伤,点明全词主旨。

7、这首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州;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9、请赏析名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蘋洲。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即景抒情,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实际上暗示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

“肠断百蘋洲”直抒心境,写出了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的痛苦和哀伤,点明全词主旨。

10、就语言风格而言,这首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渔家傲秋思》1、作者通过对塞下秋景的描绘,抒发了将士们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2、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凉氛围,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3、“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以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物的特点。

清平乐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清平乐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清平乐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清平乐阅读答案1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2分)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

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在感情基调上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

(5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

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1分。

)(2分)2、不一致(1分)。

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溉,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2分)。

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2分)。

(5分)清平乐阅读答案2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描写的人物活动背景是_____________;词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限用四字概括)的农村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茅屋旁,溪水边,青草地上;老头、老太婆和三个小孩2.悠闲恬静描绘示例略,符合诗意即可。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2.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

(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

②觞(shāng):酒杯。

③浦:水边。

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

(2分)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6分)
7.(1)比喻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