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理念

蔡元培教育理念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他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一、军国民教育(一)从国外环境看来,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公民道德教育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
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四、世界观的教育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五、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
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
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
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
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
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蔡元培强调以社会为本,提倡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以社会实践为核心,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当代大学应当强调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蔡元培强调教育的质量,提倡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师的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因此,当代大学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最后,蔡元培强调教育的实效,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因此,当代大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二、坚持教育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他主张“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 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 大学里面,一区之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 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 教授所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排斥宗教势力介入教育 等等。这也反映了当时国内教育界要求独立自办教育的 良好愿望。
感谢聆听!
三、“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也。” 这显示出他海纲百川的宏大气度和开放心态。1917年在 北大就职演说上又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且开宗 明义地向学生提出“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不为升官发财 而来;“砥砺德行”;“敬爱师长”这三项要求。他认为,大学为 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 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人趣,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培养具备 健全人格的学生,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为急务, 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 美育为桥梁的五项教育。这五项统统不可偏废,并 且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前三者为隶属政治之 教育,后两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而蔡元培尤其注 重后两者,他曾说惟世界观、美育“鄙人尤所注 重” 。
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蔡元培的大学观及其高等教育思想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研究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
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以及他的高等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
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
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
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也就是说,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人格两个基点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技能教育,后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一、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蔡元培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大学领导体制,提出“贯通中西”的口号,提倡文理互习。
就课程改革而言,他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引领学校的整体改革,一开始就将课程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
他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课程设置首先,他主张融通文理,打破学科界限。
与此同时,蔡元培还注意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引向学术研究方面2.关于课程内容蔡元培一方面反对专己守残之陋见,积极主张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并提出大学课程内容要取“世界科学的最新学说”另一方面,蔡元培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3.关于课程实施首先,强调了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决定作用,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法,反对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责任重在引导学生自觉自动,倡导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反对教师以己意塑造学生,强调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其次,倡导开放式教学。
第三,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二、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为现代大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石,为现代大学的课程建设指明方问。
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应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蔡元培对学与术的关系的独特见解,使他在课程建设上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即他所强调的学理2.增强课程的综合性蔡元培针对文理分割之流弊,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出沟通文理的主张。
设置综合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现“全人”、“通才”的培养目标。
3.突显课程的灵活性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推行选科制。
应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注重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和才能等个性特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使学习行为从被动转向自主,为学生进行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促使其养成个性化的专业素养,使其在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 学 问至上 ”确定为大学的办学宗 旨,也就决定 了拥 有 “ 高深学 问”的 “ 大师 ”必然是大学的灵魂 。所 以,蔡元 培认为 , 一所大 学能否成 为一流水 平的高等学府 , 关键是 能 否建设一支高水平 的师 资队伍 , 他始终把聘请“ 积学 而热 心 ”
的教授作为改革北大 的关键 。 蔡元培主掌北大校务 时,在人才 引进方 面有两个特点 : 第一 , 大胆 引进 引领 时代潮流 、敢开风气之先 的创新人 才。 蔡元 培把 在新文化 运动中起领袖作用 的著名学者聘请为 北大师 资,纳新吐故 ,改造 了一支锐意进取 、思想进步 的现
真理 、培养 人格的神圣殿堂 。他说 :“ 欲求宗 旨正 大与否, 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 门学校 ,学成任 事,此 固事 所 必然 。 而 在 大 学 则 不 然 , 大 学 者 ,研 究 高深 学 问者 也。 ”【 l J 驺 蔡元培强调大 学教育的宗 旨只有 一个 ,就是 为求 学而来 ,求学应该是学生 唯一 的志向,永恒 的宗 旨,它 是纯 粹 的、不带任 何功利 色彩的 。 蔡元培在 《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高度概括 了现 代大 学最本 质的四个特征 :第一 ,大学是博大精深 的知识 宝库 , 它 容纳宇宙 自然、人类世 界一切知识于一体 ,继承文 明、传
[ 中图分类号] G6 4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4 )0 3 . 0 1 0 6 . 0 2 记》中 “ 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倡导 “ 百
蔡元培是 中国近现代著名 的教育家 , 是中 国现代大学制 度的总设计师 。 他 为中国高等教 育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 建立 了不朽 的功勋 。蔡元培对 北大大 刀阔斧的改造,使之从一所 培养 旧官僚 的政治 附庸机构转变 为一所追求 真理 、 学术至上 的崭新 的现代大学 , 也为中国现 代大学确立 了办学宗 旨和办 学方针 。他还参与筹办过多所 国立大学 ,比如杭州大学 、上 海 交通大学等 。蔡元培 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 , 汲取 中国传 统文化和教育思想 的精髓 ,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 , 凝练 成 了其深遽 、独特而影 响深远 的大 学教育思想。 “ ,百家争鸣 ” ,主张哲学无论是唯 心论还是唯物论 , 文学、美术无论是理想派还是写实派 ,经济学无论是干预派
还 是放 任派 , 宇宙论无论是乐天派还是厌世派 ,只要言之有 理 ,考之有据 ,皆可 并存 ,“ 常樊然 并峙 于其中,此思想 自 由之通则, 而大学之所 以为大也 ” 。 【 】 H 第三 , 大学 是“ 探
论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李朝军
( 濮阳职业技 术学院,河南 濮阳 4 5 7 0 0 0 )
[ 内容提 要] 蔡元培是 中国近现代著 名的教育家,是 中国现代大 学制度 的总设计师 ,他汲取 中国传统 教育 思 想 的精髓 ,学习西方先进 的教育 理念 ,凝练成 了其深邃 而影响深远 的大 学教育思想 :“ 学术至上 ”是大学 办学宗 旨;“ 大师 ”是大学发展 的关键 :“ 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 ”是大学精神 的灵魂 ;基础学科是大学 发展 的根本 :“ 教 授治校 ”是现代大学制度 的精髓 。蔡元培 的大学教育思想是 中国教育史上宝贵 的精神遗产 。 [ 关键词] 蔡元培 ;大 学宗 旨;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 ;基础研究 ;教授治校
索与创造 ”的神圣殿堂 。蔡元培认为,大 学的社会责任不仅 在于对知识 、文化 、思想 的传承 ,更 主要 的在于 “ 站在 巨人 的肩膀上 ”创造新的成果 ,推动人类文 明不 断发展 。第四, 大学是 国家 的文化 中心 ,承载着 民族振 兴的历史使命 。 蔡元培确立 的大学宗 旨, 犹如大海里 点亮的航标灯 ,照 亮 了北京大学乃至 中国整个大 学 “ 航船 ”的前进方 向,揭开
第3 4卷 第 3期 2 0 1 4年 3月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o u ma l o f Hu Be i TV U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3 4 , No . 3 Ma r c h . 2 01 4 .1 0 6 ~1 0 7
承历史。第二, 大 学是 “ 思想 自由” 的圣地 。 蔡元培引用 《 礼
代新派教师 阵营 ,其 中陈独秀 、胡适、李大钊和鲁迅等新文 化运动精神领袖加入 北大 ,使 北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对北大 的影 响是 巨大而深远 的。陈独 秀起初为在上海办 《 新 青年 》杂志 而婉 拒了蔡元培的北大文科学长之邀 , 后来 蔡元 培安排 陈独秀把 《 新青年 》搬到北京去办 ,陈独秀就任北大
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新 的篇章 。 二 、“ 大 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
、
蔡元培接手 的北大是一所封建 旧官僚的培训机构 , 校风 腐败 , 大部分学生 以获取功名利禄 为 目的, 把 大学当成 了“ 做 官” 或“ 发财 ”的敲 门砖 。当时 , 预科 毕业进 入本科的学生 , 选择文科的很少 ,选择理科 的更少 ,大多选择法科 ,是 因为 法科毕业 以后更容 易获取 功名 利禄。学生对待教员的态度 , 不是 以学 问高深 为标准 ,而是看其官阶的高低 , 官阶高者特 别受学 生欢迎 , 因为 自己将 来有 人提 携。 学生平时贪图享乐 , 只顾玩耍 ,考试前则苦读讲义 ,考试后将 书籍束之 高阁,不 是 为了追求学 问,而是 为了考试过关 ,混 到文 凭。蔡元培 从 学生入学动机分 析入 手,指出学生大学期间不做学 问, 会使 光 阴虚度 ,是个 人人生 自误。蔡元培一针见血地指 出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