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历史教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节课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如耕作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农具的改进等。

2.医药学的进步,如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的贡献。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等。

4.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丝绸之路的作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途径,了解时期特点,理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医药学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医药学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2.难点:理解科技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时期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文学作品等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时期特点。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医药学、文学艺术等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果。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的地位、内容及影响,掌握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伟大贡献;(2)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寻宝的方式展开本课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国宝守护人的讲解、观看相关视频以及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4)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表格,巩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感受这一时期璀璨的文化成就,在此基础上升华主题,落脚到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应在教学中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本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书画艺术修养,对书法、绘画的鉴赏能力比较薄弱,这也增加了教学难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国家宝藏》开场视频播放视频,提问学生:这是之前很火的综艺节目,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国家宝藏》。

师:国家宝藏邀请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它让国宝级的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

里面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我们有多年轻呢?生:上下五千年。

师:5000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去探索这一时期璀璨的科技与文化。

师:那首先回忆一下,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怎样的?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框架,认识该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解读历史文献,学生能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文化特色。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

该时期的文化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分析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科技文物图片、文化作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物或文化作品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物(如农具、天文仪器)和文化作品(如书法、绘画)的图片。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些科技与文化成就?它们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教学1. 科技成就农业技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具改进和耕作技术,如曲辕犁、翻车等。

数学与天文:讲解该时期的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和天文观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

结构图示:```科技成就├──农业技术│├──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数学│└──《九章算术》└──天文└──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2. 文化特色书法艺术: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及其代表人物(如王羲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技,包括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第二部分为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本课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素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4.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分别从农学、医学、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阐述。

3.操练(10分钟)针对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农学:《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成就:(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2)《缀术》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3、称誉:书圣五、绘画:顾恺之(东晋)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桌椅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设置展示区,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成果。
5.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学习。
6.教学反思表:准备教学反思表,用于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答案: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板书设计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农业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医学体系的完善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诗歌的繁荣
-绘画的发展
-佛教的传入
3.著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的科技成就,掌握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艺术方面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制作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贾思勰、祖冲之等人的钻研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重难点】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展示:贾思勰图片教师:贾思勰是北朝著名的农学家。

他的突出成就是撰写了《齐民要术》。

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提问:贾思勰是怎样编成这本农书的?学生:广泛参考前人著作,大量收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总结自己生产实践的经验。

提问:《齐民要术》的内容及影响。

这本书为什么在我国乃至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回答。

教师:《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这本书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展示:二、祖冲之和圆周率展示:祖冲之画像图比一比:看谁收集到的有关祖冲之的资料详细、具体、生动。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

【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 历史地位如何? 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教学重点】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祖冲之和圆周率。

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
1.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2.汉代以来的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我们这节课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和历史地位各是什么?
2.科学家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3.钟繇、胡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各是什么?
4.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什么?有何特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0页“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节以及补充图片《贾思勰种植农作物》,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
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平怎样?
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牛耕法,能够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3.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表明作者怎样的精神?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

贾思勰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5.《齐民要术》有何影响?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科学家祖冲之”一节以及补充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小组活动并思考回答:
1.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之前,有谁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2.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在天文预测、机械制造、数学推算等实践活动中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学生结合课本谈谈我国书法艺术持久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2.学生结合课本及课件展示的材料谈谈对钟繇和胡昭的认识。

课件展示钟繇楷书《宣示表》以及后人对胡昭的评价。

3.课件展示王羲之画像,简单介绍王羲之的生平。

4.课件展示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简单介绍两大石窟的状况。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和艺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