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在综合医院儿科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在N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在 N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摘要】为顺应NICU护理质量管理要求,在参照美国护理质量指标国家数据库(NDNQI)思路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护理质量管理文献,建立NICU护理敏感指标监测体系。
通过对使用呼吸机患儿床头抬高、早产儿室声音分贝、非计划性拔管、VAP、CRBSI、误吸、院内转运意外事件、红臀、医用黏胶性皮肤损伤、外周静脉输液渗出/外渗、PICC并发症、新生儿母乳喂养等指标的监测和管理,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促进NICU护理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NICU;护理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促进整个护理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力量,通过质量管理让护理服务持续改进,这是护理工作价值的真正体现[1-2]。
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科学、实用、灵敏的护理敏感指标的设定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关键[3],能更好的指导护理临床工作。
NICU是高危新生儿集中的场所,因其病情危重、变化快、护理工作繁重等,护理质量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科自2018年起,参照美国护理质量指标国家数据库(NDNQI)思路,在查阅国内外护理质量管理文献基础上,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现状,制定符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的16项敏感指标评价体系,为NICU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护理敏感指标的确立与实施1.1 构建指标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及敏感性直接关系到NICU科室管理的效能和效果,所以,每一个纳入的指标都要具有充分的敏感性,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4]。
参照NDNQI护理敏感指标标准,根据NICU科室护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组织全院ICU质控人员(包括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0名,所有人员均为本科学历)最终制定过程指标三项:口、鼻饲喂养床头抬高执行率、早产儿室声音分贝达标率、呼吸机患儿床头抬高执行率;结构指标两项:NICU床护比、不同层级护士配置;结果指标十一项:气管插管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VAP发病率、CRBSI发生率、住院患儿误吸发生率、住院患儿院内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住院患儿院内红臀发生率、医用黏胶性皮肤损伤率、外周静脉输液渗出/外渗发生率、住院患儿烫伤发生率、住院患儿PICC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共16项作为科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及应用

04
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 的评价与改进
评价指标的设定与评估
设定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
包括患者安全、护理质量、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确 保评价指标客观、可量化。
定期评估与监测
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 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反馈与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护理人员和管理层反馈,对评价指标进行动 态调整,以适应儿科护理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指标筛选与确定
文献回顾
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儿科护 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
势。
临床实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线 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指标的
实用性和可行性。
专家咨询
邀请儿科护理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指标筛选
综合考虑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临床 实践调查的结果,筛选出具有代表性 、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
体系框架与内容
结构框架
包括指标名称、定义、测量 方法、评价标准等要素,形 成清晰、完整的指标体系结 构。
内容涵盖
涵盖儿科护理的各个方面, 如患者安全、护理质量、护 理效率、护理满意度等,确 保指标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指标权重
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影 响力,合理分配权重,以体 现不同指标在体系中的地位 和作用。
持续改进策略与方法
制定改进计划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 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实施改进措施
通过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推动护理 人员积极参与改进工作,确保改进措施的 有效实施。
跟踪与评估改进效果
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儿科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儿科护理是医疗护理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更高。
为了准确评估和持续改进儿科护理质量,确定一系列敏感性指标是非常必要的。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是用于衡量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可量化的标准。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首先,我们来谈谈患儿的身份识别准确率。
在儿科病房中,由于患儿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身份识别错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因此,确保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率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指标可以通过定期检查腕带佩戴情况、核对患儿信息的准确性等方式进行监测。
接下来是静脉穿刺成功率。
对于儿科患者来说,静脉穿刺往往是一项令他们感到恐惧和痛苦的操作。
如果穿刺不成功,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的及时性。
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静脉穿刺成功的次数与总穿刺次数的比例,可以评估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水平,并采取相应的培训和改进措施。
再来说说患儿跌倒发生率。
由于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
通过监测患儿跌倒的发生频率,可以评估病房环境的安全性、护理人员的防范措施是否到位等。
为了降低跌倒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和家属的安全教育,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整洁,设置防护设施等。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院内感染发生率。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通过监测病房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可以评估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病房的清洁消毒,做好手卫生等工作。
患儿家长满意度也是衡量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家长是患儿的主要照顾者,他们对护理服务的感受和评价直接反映了护理质量的高低。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家长的满意度,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服务。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儿科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儿科护理质量的提升,则需要依靠敏感性指标的合理运用。
本文将介绍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概念及其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一、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概念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是指可以及时反映儿科护理质量变化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进行评估,以便评价、监控和改进儿科护理的各个方面。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选取应该具备客观性、可测量性、有针对性和可改进性等特点,以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作用1. 标准化护理流程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可以帮助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
通过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控,可以确定最佳的护理操作流程,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评估护理效果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护理效果。
通过监测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
例如,通过儿童病情指数的评估,可以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3. 提高护理质量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定期对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护理工作中的瑕疵和不足。
同时,指标的使用也可以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三、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举例1. 患者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调查是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采集患者和家属的观点和反馈,可以评估护理质量,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提升护理服务。
2. 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是儿科护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高感染率不仅会增加儿童的病情恶化风险,还会延长其住院时间。
因此,通过监测医院感染率这一敏感性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风险,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
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在PICU患儿中的应用

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在PICU患儿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1-29T08:13:20.290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21期作者:周晓芳[导读] 探讨PIC患儿护理中应用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效用价值。
方法:研究中共选取54例PICU接诊的患儿进行对比实验,采取摇号方式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后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管理,对比两组危重指标值。
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的各指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周晓芳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目的:探讨PIC患儿护理中应用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效用价值。
方法:研究中共选取54例PICU接诊的患儿进行对比实验,采取摇号方式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后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管理,对比两组危重指标值。
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的各指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于PICU患儿的而言,全面实施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不仅可有效提高护理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更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重指标的发生率,起到有效地规避作用,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PICU 引言:对于PICU患儿而言,不仅需要系统性治疗,还应当配合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就可有效评定护理质量,为其全面提升起到指导作用。
本次研究对比了两种护理管理方式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院内PICU收治的危重症患儿中选取54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为方便对比可将其随机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及平均年龄分别为16、11(0.59±0.34)岁与14、13(0.68±0.52)岁,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协议书,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相对较为均衡(P>0.05)。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是用于评估和衡量儿科护理质量的指标和标准。
它是一个衡量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提供儿科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对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进行详细讨论。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应急护理:针对儿童急性病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护理。
应急护理指标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异常、意识状态改变等。
及时识别和处理这些指标,可以有效避免儿童病情恶化。
2. 用药安全: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因此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式等需要特别注意。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应包括正确使用儿童适量用药的比例、给药途径和用药时机的准确性等。
3. 防止医疗相关感染:对于免疫系统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医疗相关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风险。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应包括手卫生合规率、消毒和无菌技术的正确使用等。
4. 疼痛评估与管理:儿童的疼痛评估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儿童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应包括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率、评估疼痛程度的准确性以及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
5. 家庭参与:鼓励和支持家庭在儿童护理中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
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可以包括家庭参与的程度、儿童与家庭的护理计划共同制定情况等。
以上仅是关于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简要概述。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指标和标准。
通过监测和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改善儿科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提高儿童医疗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举个例子,应急护理的敏感性指标可以包括呼吸急促时的呼吸频率观察比例、心率异常时的心率监测比例和意识状态改变时的意识评估比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儿童病情的变化,避免病情恶化。
另一个例子是用药安全的敏感性指标,可以包括儿童适量用药比例的统计、正确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的比例以及对特殊药物使用的准确性。
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确保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儿童适量用药,降低药物引起的潜在风险。
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及应用

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及应用发布时间:2022-06-23T06:46:20.561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9期作者:王琳[导读] 本次研究深入的分析了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以及应用情况。
王琳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儿童部分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正是由于其特殊性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管理尤其重要。
本次研究深入的分析了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以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发展现状;应用效果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脚步的逐步深入,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临床医疗技术不断提升,护理质量评价受到了患者以及护理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由于目前临床上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准,随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条目以及内容的逐渐增多,导致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时工作量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对护理质量评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阻碍了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敏感性指标指的是能够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护理质量的一些指标,并且这些指标要能够正确指导帮助工作人员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同时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目前,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应用已经受到了各界人员的高度重视。
儿童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对儿童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给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能够对护理工作结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测量评价,从而将护理工作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也常常用来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有学者认为,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进行结构评价,儿科护理工作结构指的是护理人员的数量、所掌握的技能、受教育的程度等,而可以应用的结构指标包括护理人员的技能、数量等;其次是过程,儿科护理工作过程指的是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活动,比如护理效果的评估、护理措施的制定等等,可以应用的过程指标包括疼痛管理以及身体约束;最后是结果评价,儿科护理工作结果指的是患儿的健康改善状况,或者护理工作过程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可以应用的结果指标包括跌倒、压疮、静脉渗血以及院内感染等等。
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及应用

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及应用摘要:近年来,中国儿科护理研究积极研发能够保证护理质量和实现工作价值的指标。
在标准、概念、框架、数据来源、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测量。
这掀起了医院护理质量的变革浪潮。
大部分医院都进行护理质量指标的收集整理,对比自身前后的护理质量,制定最佳护理工作。
关键词: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儿科护理;优质护理;儿童处于认知、身体、行为等生长发育阶段,这些特点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
对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定义、测量原则、发展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科质量指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定义及概念框架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测量护理工作的结构、过程和结果,反映护理工作对患者结果的影响,用于评价护理质量。
杜纳贝蒂恩认为,医疗质量可从结构、过程和结果三方面评价。
(1)结构评价:护理工作的结构指护理人员数量、技能和受教育程度,结构指标包括护理人员数量、技能配置。
(2)过程评价:护理工作的过程指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所有活动,包括护理评估、护理措施。
过程指标包括疼痛管理、身体约束。
(3)结果评价:护理工作的结果指通过改进护理工作而得到改善的患者健康状况,受到护理工作的结构及过程的影响。
结果指标包括压疮、跌倒、静脉外渗及院内感染等。
二、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儿童处于认知、身体、行为等生长发育阶段,幼儿的需求更多地通过家长传递。
儿科患者慢性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成人低,住院时间较成人短。
这些特点不仅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如适龄性照顾、患儿安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等,也给确定和验证儿科护理敏感性指标带来了挑战。
确定在效度、敏感度、信度和可行性等方面都能接受的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是外周静脉外渗和疼痛管理。
美国护理学会在确定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共11个,其中结构指标是护理人员技能结构、每患者住院日护理工作时数;过程指标是疼痛管理、身体约束;患儿结果指标是院内压疮、外周静脉外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心静脉相关性血行感染;护士结果指标是护理工作环境和护士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在综合医院儿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5-31T13:36:12.7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3期作者:蒋文娟
[导读] 在综合医院儿科的护理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管理措施。
(江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常州 21300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在综合医院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本课题研究共有875例小儿内科患儿被入选为研究对象,患儿均为曾于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儿科住院诊治,将入选患儿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性护理方式,观察组则根据预先选择的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来进行监测和管理,随后对比、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患儿口服药物服药延迟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指标数据得到显著下降,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指标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综合医院儿科的护理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同时对预防相关疾病并发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综合医院儿科;护理质量;护理敏感指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249-03
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首要的是明确哪些指标能反应护理质量,鉴于护理活动的多样性、动态性及复杂性,首先需建立增进病人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科学性、系统性指标。
而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正是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维度来进行测量的系统性指标[1]。
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国家层面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数据库的国家,并将其作为科学工具来评价护理活动,能及时发现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促进了优质护理的持续改进、保证了患者安全[2]。
儿童处于认知、身体、行为等生长发育阶段,患儿慢性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成年人低,住院时间较成年人短。
为此,与成人相比,建立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远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制定一份良好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够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3]。
2016年,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发布《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为广大护理管理人员提供了标准化的管理工具。
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究儿童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在综合医院儿科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的875例患儿,均为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诊治的患儿,其中观察组患儿433例(男223例、女210例),年龄介于1~7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63±0.31)岁;对照组患儿442例(男233例、女209例),年龄介于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4.01±0.28)岁,两组患儿在其他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别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了一般常规性护理,根据患儿的一般病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则根据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进行相应的监测及管理。
观察、记录和分析两组患儿分别在口服药物服药延迟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的实验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儿的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方法。
平均住院日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
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将P≤0.05差异范围内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分别在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为0.69%(3/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14/4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中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身为医护人员,深知现有的医患模式需要改变,但作为医疗质量的管理者,医疗管理模式也亟待改进,如今企业管理理念中的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理念也早已在医学界被广泛借鉴。
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管理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对本科室患儿的相关情况及时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及时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早在1998年,美国护理学会就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而获得一系列的有效数据,开创性地设立了全美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NDNQI),目的在于阐释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之间的关联。
近20年以来,中外护理研究者均致力于对护理过程、结局及影响结局的因素进行评估,从而研究出能够敏感有效地体现护理质量、患者病情结局及护理人员工作价值并反映其影响力的指标——即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
通过对这一系列指标进行全面、统一、科学的评价,从而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但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经济水平不一致、文化背景不同和疾病构成因素不尽相同,则在护理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6]。
同时鉴于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群的疾病构成、健康意识、医疗体制等都在日益发生变化,为此,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仍较为迅速(通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除外),更具特异性的专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也日趋完善。
儿科方面,最早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分别于2010年、2012年提出各自的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数所医院范围,指标的代表性及可推广性欠佳。
2016年,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正式启用中国护理质量数据采集平台,构建起国家层面的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查找了相关的文献,并根据我国护理质量操作规范及儿科常见疾病的并发症情况,成立了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质控小组,依据2016版《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及我科患儿护理工作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选取口服药物服药延迟率、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压疮、外周静脉渗出、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工作满意度作为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然后由质控小组成员通过对所选取的敏感性指标进行监测与控制,分析与统计,做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通过对本院儿科采取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监测及管理,即动态评估护理质量的重点过程及重点指标,形成可测量的相对应的直接的数据指标,从而暴露出护理工作在临床实践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施一套全面的整改过程以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目标,从而彰显效果提升护理质量,改善儿科患儿病情结局。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是构建及运用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关键,护理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得出可靠的评价工作有效性的护理数据,同时必须让临床护士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升护士的能力和价值,为儿科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
而如何从各单位护理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进的管理手段,将大数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护理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敏杰,张兰凤,叶赟,等.结构-过程-结果模式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71-374.
[2]Liu SW,Singer SJ,Sun BC,et al.A conceptual model for assessing quality of care for patients board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structure-process-outcome[J].Acad Emerg Med,2011,18(4):430-435.
[3]张艳红,张玉侠,胡静,等.儿童危重症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护理研究,2015,10(18):2187-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