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册滕王阁序备课资料(I)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教案 3篇

《滕王阁序》教案 3篇

《滕王阁序》教案8教学目标:1、理解《滕王阁》诗。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3、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典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滕王阁》诗。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具学具:IC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检查背诵二、三段。

二、学习新知识。

1、阅读《滕王阁诗》,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1)对这首诗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依然歌舞不休。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的《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之静。

C、第五句写阁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影在潭水中,天天悠然漂浮。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物象更换,斗转星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空自奔流。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对滕王阁分层描述,最后一句以议论作结。

B.第二联对仗极为工稳自然,毫无斧凿之痕。

C.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与李白敌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

2、本课应掌握的成语。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鸣鼎食高朋满座龙飞凤舞逸兴遄飞萍水相逢投笔从戎长风破浪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注意:龙飞凤舞3、用典的作用。

加强论证抒情含蓄(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三、课堂练习。

1、对对联:冯唐白首老当益壮司马青衫穷且益坚俨骖騑蟾宫折桂御舸舰蓬莱访仙2、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可以选择某一方面)四、布置作业。

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滕王阁序1

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滕王阁序1

滕王阁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优秀篇章,教学时要抓住文体特点。

本文用典多,文辞简奥,给诵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渎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参照“课文说明〞作必要的补充,纠正学生理解中的偏差。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渎。

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要像读诗词那样,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长句子的渎法那么不限一种,如六字句可以有五种读法:①孟学土/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可以有四种读法: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实词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

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式对偶〔正对〕,词义相近。

“时〞与“序〞是同义词,即“时序〞之意;“维〞与“属〞是同义词,即“在、是〞之意。

可见,对骈文句式的理解,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应该结合练习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记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语言特点。

难点:作者复杂的感情和大量的典故。

解决办法: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反复诵读全文,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骈体文基本特点。

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遭遇。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课时教案(3)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课时教案(3) 语文版必修3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导入
介绍
点拨
教师活动
了解
默读
思考
回答
学生活动
总结
练习
作业
三、 积累实词,完成课后练习三。
1、旧 1、全、都
2、所以 2、没、干
故 3、特地 尽 3、全部用出
4、原因 4、完,尽头
1、属于 1、依附
属 2、类 即 2、就
课题
滕王阁序
№3




知识与能力
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
掌握“故”、“尽”、“属”、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2~3段
教学难点
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教学关键
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 优美的语言
课 型
3、在 3、则
四、虚词义项及作用。
1、将,副词 1、表陈述,了
2、将近,副词
且 3、暂且、姑且,副词 矣 2、感叹,了
4、将要,副词
5、尚且,还,连词 3、表疑问语气,了
2、找出本文的成语 3、找出通假字并加以归纳
明确
总结
理解
赏析
品读




滕王阁序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课后记事
反复吟读,品味情感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课时教案(3) 语文版必修3
将授课
教学方法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三册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第三册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滕王阁序【教学目的】1.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者者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主要内容: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巧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楼记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一一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一一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河〕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

滕王阁序(节选)-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滕王阁序(节选)-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滕王阁序(节选)-语文版第三册教案背景介绍《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全文共3037字。

这篇篇章以赞扬一个历史人物做为切入点,写作组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重元素,是楚汉文化交融的奇文,也是中国古典文化成就的珍品之一。

本教案是语文版第三册的内容,所选为该篇文章的节选部分,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滕王阁序的本质内涵和创作背景•品味滕王阁序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如忠、孝、礼、义、诚•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敏感度和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文章全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大典似乎滕。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此言未必过矣,存者必有所以,而陈迹犹可尋也。

桓公解鞍,繁弱卸甲,深入妙高,蹈短涂之峻,登蜀道之雄,歷楚項之域。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吏以灾异告齐王,王以为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劳歌松柏后,凋咏梧桐先。

论功休沐白费,逐逸群公子。

骖鸾矫矫不群,驥蹻婀婀余杭。

霜车晓踏华簪,流马始嘶阆苑。

休言天籁下清霄,未必人间无好音。

阴垢结绳凌紫陌,欲落回龙振凤翥。

忽奏杜鹃千啭,咆哮饮马三湘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正襟危坐,而今言欢;左右蒼黄,而今方壮;樽酒论文,观野寺讲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方法1.教师首先通过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文章。

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构思和情感表达。

2.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通用5篇)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语文:4.16《滕王阁序》学案(1)(语文版必修3).doc

语文:4.16《滕王阁序》学案(1)(语文版必修3).doc

),引邺水《腾王阁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初步感受文章特色。

2、 熟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3、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2-5段。

【学习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2、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2-5段【学习难点】熟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方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作者由洪州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 法写出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二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

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和 身世感慨。

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更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习本文,要在反复品读 的基础上,体味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

语言上讲究对偶和用典,文 辞华美、音调铿锵、真挚委婉、一气奔放。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实现。

【知识链接】1、 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年十四,中第,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写了一篇 代沛王鸡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本是游戏之作,竟获罪被革职。

以后官为参军,因杀死官奴, 几获死罪,其父也被贬为交趾令。

这次去交趾省父,路过而作序,名声大作。

后渡海溺水而 死,年仅二十六岁。

2、 写作背景:《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 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 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 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一李元 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 南三大名楼。

2021年高三语文课文《滕王阁序》教案

2021年高三语文课文《滕王阁序》教案

高三语文课文《滕王阁序》教案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

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

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下面和课件网一起看看高三语文课文《滕王阁序》教案。

高三语文《滕王阁序》教案1教学理念1、古今联系2、听、说、读、写、背、讲、练七要素相结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文意3、体会文章的美感及骈文的特点4、梳理指导学生背诵教学重点1、优美的翻译2、熟读背诵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1、学生谈对于作家王勃的了解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走进初唐诗人的精神世界二、疏通文意1、学生听示范朗读2、学生齐读、自读第一段,寻找文言知识点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按结构梳理文章学生提出问题,同学解答,学生翻译,老师点评(1)、把握文章结构(2)、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实词、虚词(3)、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翻译语段学生翻译、调整、教师归纳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才句式:物华天宝:判断句宾主尽东南之美:判断句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借代:襜帷暂驻二、体会文章的特色1、细读文章2、课堂练习(1)、比较学生习作《我的三中》片段与《滕王阁序》第一自然段《我的三中》片段民国的女子尊德,现在为西安三中。

它处在名城胜地,与历史和现代相连.连带着八仙宫。

周围环绕着古树,影响扩至东郊,连及全市。

这里的宝物众多,就像是天的珍宝,人才俊杰。

土地灵气,雄伟的学校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

百年三中永远辉煌。

(2)、让学生仿照《滕王阁序》第一自然段将这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学生动笔,学生念自己的翻译参考翻译尊德故校,西安新星.地分名胜,时接古今.襟八仙而带古树.控东城而引全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校雾列,俊采星驰.百年三中,永铸辉煌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册滕王阁序备课资料(I)《滕王阁序》备课资料——一篇美读的好教材一《滕王阁序》的美文特质《滕王阁序》无疑是一篇美文。

我国古代文章自魏晋以降即有文、笔之分:文指美文,笔则泛指所有实用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实际上是以诗歌辞赋等为文,其余全归于笔,未免将美文的范围限制得过窄。

比刘勰稍晚,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里对刘说作了修正,提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转引自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此说颇为后代所推崇,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美文所应具有的特征:即真实而细致地抒写作者个人的情思;辞藻丰富华美;且有音乐感,读来琅琅上口。

准此,抒情散文就包括在美文中了。

《滕王阁序》原是一篇游宴诗集的序,从它早先的文题《滕王阁诗序》和本文的结尾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但若就实质而言,它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主体部分先写滕王阁的宏伟建筑和赣江的明丽秋色,然后由景生情,以低回反复的手法抒写作者“不见长安”之叹和仕途绝望的情怀。

读到这个地方,只要大致了解作者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而被逐出京,此后又坐事除名这番经历,定能感到它字字句句都充满了英雄失路之悲,正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

文中佳词丽句迭出,有夸饰而不失实,用典多而无晦涩之病,是谓“绮縠纷披”;又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读来颇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之感。

为什么游宴诗集的序要写成抒情散文呢7这里有个缘故,因为游宴诗集来源于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风尚,就是每逢游宴,与会者都要做诗,事后再将所有的诗汇编成集。

这样的诗集既有众多的作者,写的又是同一题材,且大多出于即席口占,难得有传世的佳作而结集的目的无非是留下一个活动的纪念,其价值不在诗而在游宴上。

为这样的诗集写序跟其他书序自然有别,除去要交代作序缘由外,也跟做诗差不多,或叙游宴情形,或写所见景物,而后借眼前的事和景抒发个人的情思,因而它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有诗化的散文的韵味。

在王勃之前,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也都是这么写的。

更为重要的是,既是抒情散文,自然就有了作者个性的流露,例如王羲之的深沉,李白的豪放不羁,在上述各自的序文里都表现得十分鲜明;而王勃此序则表现了作者的郁愤——这是他的英雄失路之悲造成的。

二,美文须要美读。

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

有感情的朗读通称范读,一般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放在起始课或结束课上进行,朗诵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而美读则是制约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其目的不止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要致力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其参与程度难免存在差别,但有了这种参与,就可以逐渐养成自觉审美的习惯。

美读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发审美的基础之上的。

自发审美,这简直是学生的天性,例如教师范读美文时,全体学生都能凝神谛听,绝无旁骛。

但此时的美感又是朦胧的——确切地说,就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只可称为“美感的萌动”,还有待于发展和提高。

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并不很看重它,特别是讲文言文,一到串讲往往以枯燥乏味的文白对译和繁琐的语法分析破坏了它。

笔者近年来在火车上遇到几位初中毕业生,听其谈吐,素质不错,可是一当我请他们背诵《岳阳楼记用醉翁亭记》这些美文时,便都悚然了,没有一个段落能完整地背下来。

原因很多,但我以为主要的是,他们都没有参与过美读的实践,待到事过境迁,便连曾经有过的“美感的萌动”也消失了。

这个实例从反面启示我们:倘若我们能把起始课上曾经有过的审美气氛保持到底,结果必将是另一种情形。

要把审美气氛保持到底,就必须在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和思考,或恰当地予以点拨,使学生既时时感到自己处在文意境界之中,又能跳出来从审美的角度观察这个能使自己陶醉其中的境界。

至于文言课文,疏通文义固不可少,但方式有别于平时,应重在意会,并善于将语句的诠释跟鉴赏结合起来。

三《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再讲《滕王阁序》的教学设想。

讲五点:(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如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

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指导要点如下: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

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

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

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

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

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

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

试以单句对为例(○表平声,●表仄声):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分三步: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见《唐摭言》第五卷),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

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

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

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

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三个环节:(1)复习旧课。

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

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

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

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理路。

(参见上文有关说明,可略讲)(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

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

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

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

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谢”“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

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

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

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

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

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

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

由欢转悲)。

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见上文),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

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

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

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

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1.讨论;“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改后节奏不如原句节奏从容,意境亦不如原句鲜明——上联重在写“落霞”而以“孤骛”为衬,下联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一俯一仰.动静交错,相映成趣。

)2.讨论:“渔舟”一联所写是作者眼前的景象吗?(这是想像之景,彭蠡、衡阳,非目力所能及,正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亦足见作者胸襟之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