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统治》导学案[工作范文]
第11课导学案

课题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通过思考“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文景之治”的成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二、学习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三、学习难点:“文景之治”的成因四、学习过程:(此环节由各学科根据特点自行制定)(一)自主学习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知识点2休养生息政策1、为了________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注重________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3“文景之治”1、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________政策,注重________,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________和________,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____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__________,反对奢侈浮华。
2、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二)学生合作探究材料研读:课本52页的问题。
(三)课堂检测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知识点2休养生息政策3.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汉朝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耕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下图是出现于汉代的一种新式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A.灌溉B.播种C.收割D.耕地知识点3“文景之治”5.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的是()①秦始皇②秦二世③汉高祖④汉文帝A.①② B .③④C.①③D.②④6.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下令士兵回乡务农C.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7.“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和影响;3. 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重要事件。
二、导学内容:1. 西汉建立的背景和过程2. “文景之治”的特点和影响3. 相关历史术语和重要事件三、导学重点: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文景之治”的特点和影响;3. 相关历史术语和重要事件。
四、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建立的原因和意义。
2. 进修: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刘邦的起义、汉高祖刘邦的建立西汉等内容。
3. 深化:讨论“文景之治”的特点和影响,包括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政绩和改革措施。
4. 总结:总结相关历史术语和重要事件,稳固学生的知识点。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五、导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细节;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汉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3.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钻研,深入了解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六、导学反馈:1. 提问: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理解水平;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稳固学生的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细节;2. 撰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3.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主题,探讨西汉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不息进修和思考,探索历史的奥秘,感受历史的魅力。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1)“文景之治”①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②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王国问题①背景:汉初,“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②问题: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③应对: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但叛乱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②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积极开拓疆域(1)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指向目标1)【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
(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汉之争、刘邦建国的基本情况。
知道“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对比,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通过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提高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西汉的建立”;第二部分“休养生息政策”;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1.时间:2.人物:3.都城:二、修养生息政策:1.背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目的:为了,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3具体措施有:(1)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3)鼓励农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
4、评价: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
三、文景之治1. 人物:西汉王朝到了和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1)他们注重,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2)重视“”,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3)他们还提倡,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国力,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合作探究】1、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自学检测】1、()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世纪初 B.公元前世纪末 C.公元前世纪初 D公元前世纪末2.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A.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前后近40余年 D.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4、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凋敝 B.土地兼并严重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6、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7.史书记载“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梳理】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前202年,□01刘邦建汉,定都于□02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西汉早期的统治3.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二、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背景(1)经济: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01国力强盛。
(2)政治:地方□02诸侯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造成严重威胁;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3)个人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积极有为。
(4)思想条件:西汉初较宽松的文化氛围,产生了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
[金版微点拨]【名词解释】黄老无为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
强调“道生法”“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2.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3.结果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19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3.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07东汉,刘秀很快平定割据势力,完成全国统一。
4.光武中兴(1)刘秀的改革措施(2)结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15光武中兴”局面;因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抑制豪强措施失败,豪强势力迅猛发展。
5.东汉衰亡(2)东汉衰亡①“□18黄巾军”起义虽然失败,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②地方长官乘机拥兵自重,出现□19军阀割据局面。
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重点探究】.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东汉人口密度图(永和五年)从两幅地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进行合理解读。
2.西汉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年降雨400毫米等值线与秦西北边邵位置关系图——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图2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屯田图——据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编制(注:年400毫米等值线一般为游牧区与农耕区分界线。
《西汉的统治》导学案

《西汉的统治》导学案西汉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与巩固【环节一】导入:早期国家形态概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复习《西汉的统治》。
首先,我们一起来扼要概览一下中国早期国家形态。
纵观中国先秦三代,从国家形态演进与完善角度看:)夏朝的统治,不过是松散的部落与王国一体多元并存的部落联盟联合体;2)到了商朝,尽管已经出现了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独立方国联盟的联合体;3)然而,自西周开始,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天下归周,通过宗法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姬,通过礼乐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邦国聚合体。
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诸侯的割据纷争导致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建立在血缘宗法和礼乐制度上国家管理体制走到穷途末路。
5)在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潮不断萌发涌现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国家管理模式正在酝酿之中。
公元前221年,秦国顺应时势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6)然而,强大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告终结。
由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
面对强秦骤亡后的现状,继之而起的西汉统治者将何去何从呢?【环节二】汉初“无为”:大一统帝国的顺势重构一、背景:突出对秦亡的借鉴:主观认识:客观现实:二、举措:政治:经济:思想:民族:注意:继承秦制革除弊政三、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帝国重建【环节三】武帝“无为”:大一统帝国巩固一、背景:因时而动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政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思想:儒学的改造: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迎合统治者需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治国之治”》教学案2023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治国之治”》教学案2023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治国之治”》教学案2023版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2. 掌握西汉“治国之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分析西汉“治国之治”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第三册。
2. 多媒体设备及相关课件。
3. 学生参考书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师生问候和准备活跃课堂氛围。
2.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西汉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包括秦朝的灭亡和刘邦的起义。
2. 分析西汉“治国之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封制、郡县制和科举制等。
3. 引导学生对“治国之治”的特点进行讨论,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物。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西汉“治国之治”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
第四步:思考拓展(15分钟)1. 提出与西汉“治国之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步:小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2. 让学生提出对本堂课的评价和建议。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治国之治”。
2. 对西汉“治国之治”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独立见解。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表达清晰、内容准确。
3. 学生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反馈。
参考资料1. 《中国古代史》第三册。
2. 汉代史料及相关研究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的统治》导学案
西汉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与巩固
【环节一】导入:早期国家形态概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复习《西汉的统治》。
首先,我们一起来扼要概览一下中国早期国家形态。
纵观中国先秦三代,从国家形态演进与完善角度看:
)夏朝的统治,不过是松散的部落与王国一体多元并存的部落联盟联合体;
)到了商朝,尽管已经出现了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独立方国联盟的联合体;
)然而,自西周开始,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天下归周,通过宗法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姬,通过礼乐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邦国聚合体。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诸侯的割据纷争导致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建立在血缘宗法和礼乐制度上国家管理体制走到穷途末路。
)在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潮不断萌发涌现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国家管理模式正在酝酿之中。
公元前221年,秦国
顺应时势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然而,强大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告终结。
由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
面对强秦骤亡后的现状,继之而起的西汉统治者将何去何从呢?
【环节二】汉初“无为”:大一统帝国的顺势重构
一、背景:突出对秦亡的借鉴:
主观认识:
客观现实:
二、举措: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
注意:继承秦制革除弊政
三、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帝国重建
【环节三】武帝“无为”:大一统帝国巩固
一、背景:因时而动
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政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
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思想:儒学的改造: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迎合统治者需要。
二、举措:
政治:
思想:
民族:
文化:
三、成效
几点注意:
)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方面:
“二世而亡”——宽简舒缓:休养生息、省刑约法;
“孤立而亡”——郡国并行、王国问题;
)在无为而治的举措方面:汉承秦制;革除弊政;
)关于汉初治国思想——黄老之术: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几点注意:
)武帝时代,儒学为何会获得如此独尊的社会地位的?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西汉治国思想的成熟及其影响;【环节二】大一统帝
国的重建:汉初“无为而治”
)汉初为何“无为而治”?
秦鉴不远:暴政与孤立;
百废待兴:萧条与贫弱;
)汉初怎样“无为而治”?
政治:汉承秦制省刑约法: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民族:被动退让屈辱和亲;
思想:守道遵法清静无为;
)“无为而治”成效如何?文景之治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
教师策略:
关于背景,可以请四川学生先来回答,然后晋元学生补充,如果完整简单总结,进入下一环节;关于内容,可由晋元学生先回答,然后四川学生补充;关于后果,教师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
教师总结:
)关于背景的说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方面:“二世而亡”——休养生息、宽简舒缓、省刑约法;“孤立而亡”——郡国并行,王国问题;
)关于内容的说明:汉承秦制: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在地方管理上做了改变:实行郡国并行;革除弊政: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暴政:所以,汉初在统治政策及治国理念上是借鉴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关于汉初“无为而治”与大一统帝国的关系:西汉统治者通过无为而治的措施解决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问题,初步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恢复,大一统帝国重建。
【环节三】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巩固——“有为而治”
)汉武帝“有为而治”的迫切性:
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政治:武帝即位加强集权;
思想:阴阳道法儒学改造;
)汉武帝“有为而治”的新举措:
政治:内外朝制
刺史制度
“推恩令”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民族:主动出击解除威胁;
文化:儒家典籍被成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成为“经学”。
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
究与传授。
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及格,即可担任官职。
郡县也可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教师策略:
)背景请晋元中学学生回答,四川学生补充;
)措施方面:先由四川学生回答,晋元学生补充。
)对“有为而治”的认识:
教师总结:
)关于背景:能够从经济变化、政治需要、思想改造方面来深入分析;
)关于内容:重点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对大一统帝国的最突出贡献。
)关于西汉统治的总体评价:对大一统帝国发展的作用:无为而治与重建;有为而治与巩固;西汉为大一统帝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无为而治成为以后历代王朝治国之初的主要手段;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的统治思想是礼法并重的;
【小结】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
有高度:围绕灵魂寻找整合视角
有重点:突出本单元的关键内容建构教材文本认知体系有细节:认真细致梳理教材知识
【环节四】学以致用
【案例1】
材料1: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汉书》
材料2: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三人皆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汉书》
在汉初统治者看来,“秦之敝”主要表现在哪里?
西汉统治者是怎样反“秦之敝”的?效果如何?
孝武是指谁?他是怎样“内改法度”的?
概述董仲舒是怎样“以经术润饰吏事”而被统治者重用?
重功利,恃酷法,急切苛刻,未推行分封制而孤立无援等。
汲取秦亡教训,推行黄老思想,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提倡节俭,废除严刑酷法,重视教化等。
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加强皇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内外朝制度;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儒学.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及“大一统”的主张,以利于统治和社会安定,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案例2】
材料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2: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问题: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谈谈你理由。
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的暴政。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的学说。
阴阳家的天道观;
赞成说:推行“独尊儒术”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儒学成为了历代王朝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通经致用成为了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地位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赞成说:汉武帝用温和的方法推崇儒学,只是把儒学定为官学,并未禁绝其他学派的流传。
从儒家学者中选用官吏,不仅发扬了儒学,也提高了吏治的水平,重视礼仪也有利于教化民众。
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创建一统帝国和礼仪之邦。
审题:1)善于从材料中折射教材内容;2)善于从材料中定位时间空间;3)善于从材料中发掘答题信息;4)善于从材料中领悟审题思路;5)善于从材料中寻找关键概念。
答题: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