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与艺术品图像的文化权力网络——以上海“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为例

合集下载

智慧树知到《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2019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2019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2019见面课答案见面课:文艺复兴艺术的奇异风采1、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以下的哪一位艺术家被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A:波提切利B:多纳泰罗C:提香D:拉斐尔正确答案:拉斐尔2、谁在绘画领域里的地位如同但丁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A:达·芬奇B:丁托列托C:乔托D:丢勒正确答案:乔托3、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的十二位门徒,最为年轻的是A:犹大B:约翰C:小雅各D:大雅各正确答案:约翰4、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作的天顶画,尺寸大得惊人,约有A:200平方米B:300平方米C:400平方米D:500平方米正确答案:500平方米5、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的形象其实A: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模特儿的B: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的C:是以阿波罗为模特儿的D:是以欧几里得为模特儿的正确答案: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的见面课:荷兰国立博物馆与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1、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以下哪个说法有误:A: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国家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B:荷兰国立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同时期落成C:荷兰国立博物馆充满荷兰商业社会的特点D:荷兰国立博物馆位于海牙正确答案:荷兰国立博物馆位于海牙2、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收藏,以下哪个说法有误:A: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展现了荷兰十七世纪黄金时代的社会风貌B:该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有关的绘画和器物C:该博物馆的很多艺术品曾被运往卢浮宫D:该博物馆的收藏并未纳入奥兰治家族的王室收藏正确答案:该博物馆的收藏并未纳入奥兰治家族的王室收藏3、关于伦勃朗的《夜巡》,以下哪个观点有误(两个):A:《夜巡》描绘的是夜间场景B:这是一幅描绘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的群体肖像画C:伦勃朗通过人物的姿势、光线的明暗对比等方式表现出人物的动感D:这幅画现在的尺寸是伦勃朗最开始创作时的尺寸正确答案:《夜巡》描绘的是夜间场景,这幅画现在的尺寸是伦勃朗最开始创作时的尺寸4、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十七世纪中国青花瓷,以下哪个说法有误:A: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大量青花瓷,并分销到欧洲各国B:中国瓷器因其精美并具有异国情调,很快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物品C:中国青花瓷对荷兰本土制陶业并未产生影响D:中国青花瓷为欧洲的“中国风”提供创作源泉正确答案:中国青花瓷对荷兰本土制陶业并未产生影响5、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以下哪幅作品并不属于风俗画:A:鲁伊斯达尔的《哈勒姆一景》B:维米尔的《情书》C:扬·斯蒂恩的《欢乐家庭》D:弗洛里斯·凡·戴克的《餐食》正确答案:鲁伊斯达尔的《哈勒姆一景》见面课:法国近代绘画殿堂–巴黎奥赛博物馆1、巴黎奥赛博物馆集中收藏哪个历史时期的艺术?A:20世纪现代艺术B:19世纪法国艺术C:1848至1914的西方艺术D: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正确答案:1848至1914的西方艺术2、巴黎奥赛博物馆的前身是:A:火车站B:工厂C:世博会场馆D:宫殿正确答案:火车站3、下面哪幅作品你不会在奥赛博物馆看到:A: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B:库尔贝《画家的工作室》C:安格尔《大宫女》D:安格尔《泉》E: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加冕》F:米勒《拾穗者》G:古斯塔夫·莫罗《俄耳甫斯》H: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正确答案:安格尔《大宫女》,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加冕》,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4、创作《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家的工作室》的库尔贝曾发表了著名的:A:《象征主义宣言》B:《写实主义宣言》C:《浪漫主义宣言》D:《新古典主义宣言》正确答案:《写实主义宣言》5、巴黎奥赛博物馆是全世界范围内收藏:A:法国艺术最多的博物馆B:19世纪西方艺术最多的博物馆C:19世纪法国学院派艺术最多的博物馆D:19世纪法国印象派艺术最多的博物馆正确答案:19世纪法国印象派艺术最多的博物馆见面课:漫步日本东京的美术馆1、下列哪所博物馆/美术馆不举办西洋艺术展?A:国立新美术馆B:东京都美术馆C:东京国立博物馆D:三菱一号美术馆正确答案:东京国立博物馆2、上野公园博物馆群不包括下面哪所博物馆/美术馆?A:东京都美术馆B:国立新美术馆C:东京国立博物馆D:上野之森美术馆E:国立西洋美术馆。

2020 1—6期总目录 艺苑 总第115期——第120期

2020 1—6期总目录 艺苑 总第115期——第120期

艺术理论后现代艺术的精英化/朱 磊(2020.1) ——以仪式戏剧《观》为例经典的再建构:试论新世纪以来越剧剧目的发展路径/张艳梅(2020.1)并置空间:当代剧场的“去中心化”实践/鲍 佳(2020.1) ——以罗伯特·威尔逊戏剧作品为例关于沉浸的艺术史考察/蓝 月 李 天(2020.1) 浅析写意油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张博林(2020.1) 艺术参与当代法律文化建构/黄永健 李 苗 赵 雪(2020.3)区域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新主流戏曲及其“闽南样板”/王 伟(2020.3)先锋艺术中的批判美学之维与传统审美之辩/孙金琛(2020.3)——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作品为例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自由”在其美学中的两个回响/吴宇杉(2020.3)地方之爱: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王 伟(2020.5) 美国学者论宋元戏剧的“连续性”及其意义/元鹏飞(2020.5)袁牧之与左翼话剧运动/杨新宇(2020.5) 融入与否/朱 俊(2020.5)——中国现代陶艺与当代艺术关系探讨唱段与音乐剧戏剧性的建构/杨 特(2020.5)艺术作为物存在的家园/何利娴(2020.5)——以海德格尔解读凡高画作《农鞋》为例融合互动:文化治理视野下地方戏曲评论的新发展格局及其演化路径/王 伟(2020.6)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多维度宏观考察/王 韡(2020.6)乔治·迪基艺术体制论中的艺术品身份授予问题/李鹿鸣(2020.6)论杨·法布尔的剧场语汇/姚佳南(2020.6)影视长廊重审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归化改编/包 燕 吕 濛(2020.1)——以《一剪梅》为症候文本新主流电影:题材来源、形象创设与互主体性建构/孙力珍(2020.1)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艾志杰(2020.1)《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悲”与“喜”:翻拍、再创作与市场探索/黄诗娴(2020.1) 《何以为家》电影中身体叙事下消逝的童年/徐 桃(2020.1)电影《少年的你》的空间叙事探析/李湘怡(2020.1)试论新海诚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一周观展指南|“相遇”上海的波提切利凡戴克与梵高

一周观展指南|“相遇”上海的波提切利凡戴克与梵高

一周观展指南|“相遇”上海的波提切利凡戴克与梵高这些天来,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在上海成为观展热点:上海宝龙美术馆新揭幕了“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大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波提切利主题展“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即将在上海开幕,包括波提切利名作《三博士朝圣》和《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半人马》,上博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将在5月谢幕,接棒的是“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常设通史展换展更新”展示和“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

与文艺复兴一同开启的,还有西岸美术馆即将开幕的“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将展开东西文化的对话。

重返沪上的第八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今天进入最后一天。

在北京,“遇见古埃及:木乃伊文物特展”“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全球巡回艺术大展”新登场。

在紫藤花畔的苏州博物馆,可赏“芸香二酉,苏州博物馆藏古籍善本特展”。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为您梳理一周值得观看的展览。

上海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地点:上海宝龙美术馆展期:2023年4月18日—7月23日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地点:东一美术馆展期:2023年4月28日-8月27日展览是中国大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波提切利主题展,将展出十件波提切利以及其他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共48件稀世真迹,包括波提切利的著名杰作《三博士朝圣》和《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半人马》。

这两件经典杰作分别取材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三博士朝圣》画面宏大布局的右侧前景中,波提切利巧妙地融入了自身的自画像,这种独具创意的绘画风格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第八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地点:上海展览中⼼展期:2023年4月20日—4月23日汇聚了50多家画廊、艺术空间、文化组织和出版机构,以“核心”、“平台”、“广角”、“出版”、“洞见”和“视·屏”六大板块,展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深耕本土,探索自然与城市,并连接国际的。

文艺复兴 ——欧洲艺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 ——欧洲艺术的发展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205文艺复兴——欧洲艺术的发展赖舒琪(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0)摘要:“文艺复兴”一词由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利提出。

他把欧洲艺术发展分成三个时期——繁荣、衰败、再繁荣。

艺术始于埃及,繁荣于希腊罗马,衰落于腐败的中世纪,最后又在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使得艺术再次达到了繁荣。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使跌落低谷的艺术逐渐繁荣发展,这期间也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思想、审美和题材,并对西方未来的西方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思想;技法;题材;美术三杰一、思想的转变(一)人文主义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即人的思想不再被中世纪思想所束缚,而是恢复了理性、尊严,开启了新的思潮,即“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最根本的主张就是“人乃万物之本”,它不仅为资产阶级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同时,它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也是对立的,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他们认为神是最伟大的存在,认识渺小的;而在人文主义中,他们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他们歌颂人的伟大,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反对用神性压制人性,反对禁欲,反对迷信。

艺术家也因此创造出了许多以人和自然为主的画幅和雕塑,来歌颂生活,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人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的心态。

另一方面,众多人文主义学者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传统,在艺术理论上大有成就,为之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坚持的一个观念,文艺复兴的艺术要求忠于自然,要创造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正如达·芬奇要画家做“自然的儿子”不做“自然的孙子”;莎士比亚要求“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这种对自然的追求使得艺术家更好的表达人物情感,描绘人物,突出以人为中心,照应了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传播形成了有利条件。

自然主义没有中世纪思想的色彩,也没有中世纪艺术中象征性和抽象性表现的人物那样僵硬、虚假和超然,而是更真实地再现自然,对人每一块肌肉,每一个骨骼结构,甚至是神态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更加的自然和真实。

空降山城一一“奇迹-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文艺复兴”贝利尼家族收藏特展

空降山城一一“奇迹-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文艺复兴”贝利尼家族收藏特展

空降山城一一“奇迹-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文艺复兴”贝利尼家族收藏特展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横跨6个世纪,飞越半个地球,家喻户晓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及其恩师等同时期艺术家的161件画作、雕塑等艺术珍品,从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空降山城重庆。

本次展览展出意大利贝利尼家收藏的超过170件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包括达·芬奇追随者贝纳迪诺·路易尼创作的《蒙娜丽莎》,达芬奇工作室作品《圣安娜》,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朗弗兰奇的磨刀者》、《耶稣下十字架》,以及拉斐尔的油画《圣母与圣子》和《施洗者圣约翰布道》展览分为三部分:“不朽之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发展史”“家族传承:意大利贝利尼家族收藏史”“艺术与宗教: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完整解读跨越4个世纪的文艺复兴史,探讨当时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启蒙作用。

除了文艺复兴三杰及追随者的作品,展览还将呈现同时期其他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如多纳泰罗的雕像《年轻的女孩》、鲁本斯的油画《丘比特与普赛克》、贝亚托·安杰利科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达·芬奇的老师安德烈·德·韦罗基奥的雕塑《歌利亚的头颅》等。

值得一提的是,“贝利尼家族收藏特展”之前曾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等国内文化机构展出,此次重庆巡展将新增20件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包括佩里诺·德·瓦嘉的《诸圣婴孩殉道》、老扬·勃鲁盖尔的《诺亚方舟》、乔瓦尼的《罗马废墟》、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多米尼哥·基兰达约的《圣母升天》等。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展厅面积达到2100平方米,涉及三大展区。

为了更好呈现视听效果,展览中将运用现代AR技术,实景还原与艺术品穿插,制造全方位震撼效果,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位感官上,呈现6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文化艺术及生活场景,使观展者身临其境,进入文艺复兴世界。

布里奇特 赖利(视幻艺术)

布里奇特 赖利(视幻艺术)

视幻艺术——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Bridget Louise Riley 1931—),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英国女画家。

她是光效应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欧普艺术的杰出代表。

被誉为“欧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瀑布第三号》(1967,英国国会罗曼美术馆)。

赖利进入欧普艺术时期的原因与儿时居住的乡下饱受阳光直射的经历有关。

在太阳的照射下,所有的景物非常融合,除去形体以外的能量(纯粹的能量),作品均在表达流动。

在赖利的作品中,线条和色彩都表现为一种线条律动的美感,她认为反复是一种扩大器,可以增强这种律动的能量。

孩提时代,赖利对自然现象有着敏捷的反应力,尤其是自然界的光和色。

尽管她成熟时期的作品不来自于自然界的观察,然而却与对自然界的体验紧密相关。

赖利花了二年时间临摹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绘画,学习其点彩绘画技术和颜色的运用,她描述这个过程为关于颜色的启示。

1966年赖利开始运用颜色达到新的光学效果,通过纯色补色的并置来影响各个颜色被感知的明度,赖利非常小心翼翼严谨的选色配色,以达到她想要的色调和亮度。

她在树胶水彩画的研究中探索到色彩的交互作用,观赏者的视线很自然地随着并置的线条平行移动,并感受到爱抚和安慰,体验摩擦和破裂、滑翔和漂泊。

这种艺术和自然界平行的联系是赖利作品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

1986年她遇见了后现代主义画家菲利浦·塔菲(Philip Taaffe)和罗丝·布莱克纳(Ross Bleckner),在她的作品中引进了关系元素概念,这增加了她对颜色并置迷恋的另一个维度。

赖利的作品是律动的视觉魔术。

她不仅自得其乐的设计着作品,更在其中注入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

作品多以抽象的几何形及渐变的明暗和色彩不同组合,造成观赏者视觉上的错觉或幻觉效果。

无论是想象的延续,还是存在的延续;无论是看得见的线条还是看不见的线条,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构成艺术。

回望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

回望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

回望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不用飞到意大利,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在杭州就能看到文艺复兴三杰达.分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真迹!这不是做梦,是真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

一件件精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曾经教科书里的名字再也不只是个名字,终于能跟实物对上号了!我以小记者的身份去感受了这场艺术盛宴,参加了以文艺复兴为主题的大展!从三杰及其追随者的作品到巴洛克早期代表人物鲁本斯的作品,共计259件艺术珍品,包含达.芬奇的素描手稿《骑士》、米开朗基罗的经典雕塑《朗弗兰奇的磨刀者》、拉斐尔的布面油画《圣母与圣子》、鲁本斯的《丘比特与普赛克》……走进展厅前,你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小故事轻松了解“文艺复兴三杰”。

如果你想更详细的了解这些作品,可以请展馆内专业的导览员姐姐为你讲解,相信一定会收获颇多。

在导览员姐姐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了:达.芬奇的追随者,他的学生所临摹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展馆里展出,这幅画的真迹在法国卢浮宫!比起真迹来说,它更加的年轻,如果真迹是有40多岁,那它只有20多岁!这幅画与真迹几乎一样,采用了真迹里用手指晕染的方法,让嘴角、眼角、胳膊肘等地方都显得柔和,融入阴影,大概这就是蒙娜丽莎的笑容神秘又美丽的原因吧!许多著名艺术品也藏在展馆里,等着参观者来发现它们的美!整个展厅里,除了油画,雕塑,还陈列并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古老的家具、带神秘图案的美丽挂毯、王宫贵族的精美皇冠、栩栩如生的小玩意……这些物品都在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展示着那个伟大的时期,以及那个时期特有的艺术氛围,通过讲解员姐姐的生动细致的讲解,我们也了解到了展品背后的故事,长了不少见识,看到了当时欧洲的近6个世纪的文明主线,令我的思绪不禁远飘到了文艺复新时期!这是一场无比丰盛的视觉盛宴!这是一场艺术珍品的大型聚会!这是一条贯穿欧洲文明的主线!这也是一条回望文艺复兴辉煌历史的寻迹之旅!。

艺术史欣赏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

艺术史欣赏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

艺术史欣赏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艺术史欣赏: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以几个不同的艺术作品为例,探索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并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与社会信息。

一、《蒙娜丽莎》- 文艺复兴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的杰作,在全球享有盛誉。

这幅画作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代表了这一时期对人体、自然以及透视的深入研究。

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狂热追求和对人类自身能力的重新发现。

这幅画作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妇女地位的变化,以及对个人表达和内在思想的关注。

二、《星夜》- 艺术家的心灵抒发荷兰艺术家梵高的《星夜》描绘了他在精神困扰期间在圣雷米的风景。

这幅作品凭借其强烈的色彩和特殊的画笔技法,成为现代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梵高的痛苦与孤独,以及对自然与宇宙的渴望。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艺术家内心深处那种对灵性和宇宙之间联系的探索。

三、《郊游的星期天》- 工业革命的倒影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的《郊游的星期天》展示了巴黎郊外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场景。

这幅作品所呈现的美丽景色背后,隐藏着当时法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工业革命。

这个时期,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逃离工业污染和拥挤的城市,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四、《神奇的微笑》- 当代艺术的独特表达现代艺术作品《神奇的微笑》由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创作,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复制品的特点而闻名。

这幅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如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兴起。

通过沃霍尔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中人们对名人、名牌和娱乐产业的迷恋以及对消费和物质的过度追求。

总结: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艺术,每一个时期都有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展览与艺术品图像的文化权力网络——以上海“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为例徐聪颖 杭州师范大学摘要:从图像被创造出开始,其天然本能即最大化地获取和实践其视觉权力,一是体现在让尽可能多的人观看到图像,二是对某一观者产生尽可能大的影响。

处于消费社会和“图像时代”的当下,通过现代化手段生产和传播,为传统图像获取权力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亦为观者成为“再创作者”打开了大门。

在这种语境下,传统架上绘画以展览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发生了变化,文章以上海“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为例,重新思考真品与非真品、原作与再创作的边界,以及在公共展览这样一个特殊空间内,图像的文化权力和文化资本在艺术品、现场与观众构成的网络之间的流动。

关键词:图像;权力;文化资本;观众现代消费社会中,丰富视觉资源印证着海德格尔关于“世界图像化”的预言,我们正走进一个“读图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内公共艺术的普及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作为传统图像的各国艺术名作,以架上绘画的形式,通过展览,跨越时间与空间走进公众的视野,参与展览成为视觉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但传统的图像生产和消费方式亦受到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的冲击,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传统绘画作品与其衍生品的关系,以及观众在一个展览所形成的文化权力网络中,各种力量是怎样运作的。

2017年9月上海的一次展览及其激起的观众回应,为我们思考和理解这几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8年6月,该展览也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不少观众对此的反应也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

以文中所使用的“权力”与“文化权力网络”及后文提到的“文化资本”,采纳并应用了米歇尔·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理论,以及布尔迪厄的“符号暴力”理论。

“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达芬奇理想博物馆三方联合策划,该特展主分三大部分、七个独立展厅,第一部分展示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作品的再创作,包括安迪·沃霍尔、杜尚、达利对文艺复兴的“致敬”之作,第二部分为贝利尼家族的收藏品系列,第三部分主题为“神话与较量”,展示文艺复兴巨匠的真迹,但整场展览中关于作品的真赝和展览脉络等问题则激起了一些争议。

笔者将通过图像、展览、观众三个角度对图像的文化资本、文化权力的流动与运作等问题进行阐释。

其中对策展方的意图主要通过展览现场的设计和文本导览进行分析,对观者的反馈则通过自媒体进行收集,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豆瓣网等。

一、“蒙娜丽莎”的符号体系现代社会的图像除了使用实体工具生产,也可以使用数码设备创作,而除展览、印刷等传统传播手段,图像亦通过各种数字化终端进行传播,任何一种图像都拥有一种最大化其权力的本能,就绘画艺术而言,我们需要思考,通用的传播媒介改变,使用实体材料绘制的原图像与其数字化图像或实体仿真品,在能指和所指上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原作与非原作或其衍生品之间的关系,作为原作所积累的文化权力与文化资本,通过摹仿、戏仿等方式进行再次的积累和增值。

笔者将以“蒙娜丽莎”这一符号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创作与16世纪的原作,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中,伴随着其作者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肖像作品。

这幅作品的图像的价值自然有一部分与达·芬奇相连,从艺术作品论的角度看,画作的形式、内容及其意境充满了潜在的文化资本,但促使其潜力变为确实的资本,观众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观众是指观看图像的人本身,也包括其身份,赞助商、不同时代的收藏家、评论家、研究者、设计师以及其他艺术家或美术爱好者也同样包括在这个范畴当中,不同身份的观众以不同方式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对“蒙娜丽莎”这个符号的多次征用,无论是语言层面还是图像层面的,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实际上都增加了这一符号的曝光率,都将使其文化资本实现增值,从而扩大其文化权力。

“奇迹”展作为“文艺复兴特展”,不可能绕开“蒙娜丽莎”这一符号,展览的第一部分,既展出了佚名作家对《蒙娜丽莎》的仿真作品,也展出了安迪·沃霍尔、杜尚、达利对蒙娜丽莎的再创作,这一展区被命名为“达芬奇主义”(Leonardism),事实上学术界并没有关于这种“主义”的相关描述,属于策展方的“创造”。

就图像层面而言,临摹的仿真品与真品的数码图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作为指向原图像的符号存在,虽然不能绝对再现原图像,但仍承载了原图像的一部分文化资本。

从卢浮宫借真品来到上海展出是有一定困难的,也有很多观者无法亲临卢浮宫的现场进行观看,但真迹文化权力恰恰体现在其“难”于被观看。

在某些使用场合,如文化纵横普通的装饰或对绘画技法的学习等,使用数码图像或印刷品要比使用真迹的成本低很多,甚至效果也更好,这个时候仿真品或其高清图片就显示出其价值。

但是仍有人选择亲临卢浮宫的现场,在拥挤的人群中观看几十秒的《蒙娜丽莎》真迹,这是因为被认定为真迹的作品,还内指了观众的社会阶层、经济实力、格调、品味等文化意涵。

真迹和非真迹在一个有关“蒙娜丽莎”的符号体系中,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一套具备区分社会身份和阶层地位功能的象征符号,观众通过对不同级别的艺术品或展览的消费,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标示着自己的阶层归属。

二、展览中的文化权力运作在一个展览空间当中,艺术品、现场和观众构成一个文化权力网络。

艺术品的图像自身带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在未经过观众的注视之前以一种潜在资本的形式存在,观众的参与使潜能得以运作起来,从而赋予图像以统治观众权力。

策展方在展览中看似中立,实际上扮演的是一种权威角色,他们提供公共教育和文化消费的空间,既为获取经济利益,实际上也利用图像,和现场的陈列设计、解释文本等内容隐蔽地展示策展方的意图,通过观众自愿的接受与配合完成其对公众的规训与统治。

观众在这个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则较为复杂。

一方面,观众是一种被争夺的资源。

图像实现权力的方式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观看到图像,或对某一观者产生尽可能大的影响,策展方亦需要更多的观众进入其场域才能实现更广阔的统治。

但另一方面,观众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性,并非所有观众都能对策展方或某一艺术品全盘接受,观众与图像发生的关系也并非停止在接受这一层面,对图像或展览进行个人评论的观者,与策展方形成“话语权”的争夺,或许会成为新的权威展示其文化权力,而基于原图像进行再次创作的观众则成为创作者,借助原图像的文化资本获得新的潜在资本,而这种潜在资本进入图像的文化权力网络后,又为原图像的文化资本带来一定的增值。

展览脉络的模糊性是观众诟病的焦点。

某观众从主题、脉络、展品间的关联、展品本身四个方面对该展进行了严肃批评,言语间充满对展览混乱的愤怒,另有网友言辞虽不那么激烈,但仍对展览存在一定的迷惑,“通常的展览脉络,都是先把主体内容讲清楚,然后再发散、拓展,讲影响,而这个展览是反过来做的,好神奇”、“让我一直抓不住重点”,还有观众对参展作品的真赝产生争议,甚至对所谓的贝里尼家族产生怀疑,认为其是一套假的产业链,甚至出现专门的打假文章,亦有人在自媒体表示该展中的《蒙娜丽莎》“假到没朋友”。

这幅《蒙娜丽莎》下方的导览文本将其描述为“里奥纳多·达·芬奇的佚名追随者”的作品,并有意将观众引导至“这是‘蒙娜丽莎’的另一个版本”的方向,与普通观众经验中《蒙娜丽莎》只有卢浮宫所藏版本形成了矛盾。

对于观众而言,一份真假模糊的展品出现在展览现场,势必会使他对整场展览的作品真伪产生怀疑。

无论作品真伪,策展方将该作自身应有的文化资本模糊掉了,而希望通过这幅“非真迹”获得应属于“真迹”的文化权力,因此也不难理解观众产生的一种被嘲弄的不满情绪,而这种效应又使观众对图像的期待重新指向藏于卢浮宫的真迹以及其图像本身,完成了图像资本的增值,可以说这是图像自身的胜利。

该展中的第二部分,零散的展示了来自“贝利尼家族”收藏,藏品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与关联,具有高度期待的观众无法在该展中获得深度的艺术教育,而只能停留在感官层面惊叹工艺的精美或感受一种缥缈的“文艺复兴”风格,使得该部分展览完全沦为碎片化的“眼球经济”。

对于“打卡式参观”的观众而言,这不失为一个拍照留念的空间,但笔者相信,随着公众艺术素养的逐渐提高,将会有更多的观众像上文提及到的观众那样,通过自媒体等手段与权威方争夺“话语权”,出现此类问题的艺术展览及其策划方将很难再实践和应用其文化权力。

就喜马拉雅美术馆而言,此前该馆曾多次举办过优秀的大型展览,此次“奇迹”展出现的失误是否会影响其长期以来建立的品牌效应,对此还需长期的观察。

三、结论本文认为在一场展览中,展品、现场和策展方、以及观众所构成了一个关于艺术品的文化权力网络,绘画展品的图像自身具有潜在的权力,其中,真迹具有更大的文化资本与权力,体现在其区分观众社会身份和阶层地位的符号性,非真迹继承了部分真迹的资本,但在商业展览现场,则策展方为观众和图像发生互动提供了“场域”,并试图在其中扮演权威角色,观众与图像之间或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使得图像的权力得以实践,但在“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中,观众既是权力统治的对象,同时也出现了与策展方争夺“话语权”的现在,在展览“大场域”与个人“小场域”的竞争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权力,并通过对展品真伪的怀疑与对展览的批评,动摇策展方的权威地位。

参考文献:[1][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2][法]米歇尔·福柯,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3]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罗天然.以图像获取权力[J].美术学报,2015(05):75-81.[5]钟金花.读图时代的新型权力纠结[J].理论与创作,2008,(1):121-122.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