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八十一难
难经材料

二、《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黄帝说秦越人说丹波元简曰:“此经不详何人作。隋以上则附之黄帝;唐以降则属于秦越人。《隋书·经籍志》云:《黄帝八十一难》二卷,盖原于《帝王世纪》之说也。”
一、《难经》书名的由来
“难”之音义
《难经疏证》丹波元胤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难经》二卷’。曰:‘难,当作去声读’。欧阳圭斋曰:‘《难经》先秦古文,汉以来答客难等作,皆出其后。’又文字相质难之祖也。按《史记·黄帝本纪》云:“死生之说,存亡之难。”《索隐》: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
二、《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成书于战国说为战国秦越人(扁鹊)所撰,此说出自唐·杨玄操,并为滑伯仁、徐灵胎等所接受与赞同。
二、《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成书于东汉说丹波元胤曰:“尝考《素问》,其言雅奥,其理亦精,虽有汉人之所补缀,其实多周秦古书之文。若《灵枢》,则朱子称为浅易,较之《素问》,殆为雁行。而八十一难,则又其亚也。
一、《难经》书名的由来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对《黄帝内经》和《外经》中八十一个疑难问题的解答。
《难经集注》杨玄操序曰:“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首,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
一、《难经》书名的由来
(3)病脉与主病:《难经》在分别论述了四季旺脉(《十五脏》)和六气旺脉(《七难》)等生理脉象的基础上,对常见的病脉进行了归类性的论述。所论之纲脉有6:即浮脉、沉脉、长脉、短脉、滑脉、涩脉,以及六纲脉的阴阳属性(《四难》)。在论述脉象特征时,分别从脉位的深浅(浮脉和沉脉)、脉幅之长短(长脉与短脉)、脉搏的流利度(滑脉与涩脉)三方面,运用对举方法进行比较,指出浮、长、滑脉属阳,为阳脉;沉、短、涩脉属阴,为阴脉。此外,还记载了大脉与小脉(《六难》)、迟脉与数脉(《九难》)、代脉(《十一难》)、损脉、至脉(《十四难》)、死脉(《十五难》)、覆溢脉、伏匿脉和重叠脉(《三难》、《二十难》)等。
黄帝八十一难经

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
即以经 文为释 者,有悖 经文 而为释 者,有颠 倒经 文以为 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
释《难经校 释·前言 》:“《难 经》是 我国古 代医学 著作 之一……全书 以阐明《内经》的
要旨为 主,用问答 的体 裁,辑为 八十一 难。”
的研究探讨,但是若不打破 “《难经》是阐释《内经》旨意之作”这种观念的束缚,总
以为 传统 医 学的 理论 莫 不是 发端 于 《黄 帝内 经》,就 必然 会 限制 我们 对 这 一问 题进 行
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探索早期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更客观的认识《难经》
的价值也都是不利的。
那么 《 难经 》 中之 “《 经 》言”所 指为 谁 ?时 贤郭 霭 春先
枢》、《 素 问 》 也 。”
清·徐 灵胎 《 难 经 经 释·叙》: “《 难 经 》, 非 经 也 。 以 《 灵》、
《素 》之微 言奥 旨引端 未发者 ,设为问 答之 语,俾畅 厥义也 。古人书 篇名 义,非可苟
称,„难 ‟者 辩论之 谓,天下岂 有以 „难 ‟名为 „经 ‟者 ,故 知《 难经》非经 也……惟《难 经》
李 经纬 、林 昭庚《中 国医 学通史·古
代卷》:“关于《 难经》书 名的 含义,历 代学 者有着 不同的 理解 和认识,一种 观点认 为,
以„难 ‟字作 为问 难之 „难 ‟(nan,发 音为 四声 )。清·徐灵 胎《 难经 经释·自 序 》说 : „以
《灵》、《 素 》之 微 言 奥旨 , 引 端未 发 者, 设 为 问答 之 语 ,俾 畅 厥 义也 。 ‟另一 种 观点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
传统 观点 认为 ,《难经 》一
《黄帝内经》素问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导读:【原文】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原文】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
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请问有(上免下免)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
【译文】黄帝在明堂里,雷公请问说:我接受了您传给我的医道,再教给我的学生,教的内容是经典所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然而他们在临症上,因有贤愚之别,所以未必能十全。
至于教的方法,是先告诉他们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等方面的问题,再叫他们回答所以然的道理,并向他们讲述贱富贵及人之形体的适从等,使他们通晓这些理论,再通过临症适当地运用,这些起在过去我已经听您讲过了。
现在我还有一些很愚陋的问题,在经典中找不到,要请您解释。
黄帝道:你钻研的问题真实深而大啊!雷公请问:有哭泣而泪涕皆出,或泪出而很少有鼻涕的,这是什么道理?黄帝说:在医经中有记载。
【原文】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
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
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
至阴者,肾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
髓者,骨之充也。
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关键词]难经,黄帝内经,经文分析,关系考察【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
《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
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即扁鹤)撰。
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极可能为东汉中期之作品。
关于《难经》书名,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曰:“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
俾畅厥义也”。
解释似较合理。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八十二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其中直接指明“《经》言”者共有35处,因二十二难两处“《经》言”为前后文重复,实际是34处“《经》言”。
34处“《经》言”中,有15处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原文,有15处可在《灵枢》中找到基本相对应的文字,有3处可在《素问》中找到基本对应的文字,有1处在《灵枢》、《素问》中均可找到对应文字。
这34处“《经》言”又有十三难、三十五难分别出现两处,故而《难经》中实际有32难涉及到“《经》言”者。
其余49难,本文分为六部分来探讨其与《内经》的关系。
1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医学史

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早在周代,我国就出现了医学分科。
在《周礼·天官》中就明确记载有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的医事分工。
3.1975年,湖北出土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4.马王堆出土帛书中《胎产书》,这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5.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6.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而且还提出了利用狂犬脑浆免疫狂犬病的方法。
7.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8.火的发明与使用具有什么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发的外感病与风湿病。
除此之外,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9.新石器时代,针灸术的开始。
10.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
11.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12.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13.八卦:阳爻和阴爻。
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14.温病: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
主要是前者。
精15.《周礼·天官》,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16.酒有通经活络,令人精神兴奋的作用,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17.《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18.《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
19.《黄帝内经》1强调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
④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2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
2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收藏药物365种,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论述了方剂君臣佐史的组方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第二讲医学源流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中医学源头和数千年传承2一、中医学是上古圣人传下来的《医学三字经》第一篇医学源流,讲的是医学的源流,就是中医的历史,中医是怎么传下来的,医学的开始都是从歧伯黄帝开始的。
(一)医学的开始“医之始,本岐黄”:医学的开始都是从岐伯、黄帝开始的,大家知道《黄帝内经》就是岐伯和黄帝的问答。
因为黄帝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是黄帝的后人,他统一天下当了天子之后,他要关心老百姓的健康,所以向他的老师天师岐伯问医道。
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开始。
其实中医学早就有了,所以在《黄帝内经》里面经常引用更古老的经典,只不过中医学的学问定型在黄帝时代。
我们就从歧伯、黄帝开始,我们之所以知道经络、脏腑、运气、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等,都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这些都是圣人为了我们的健康传下来的生命之学,是生命的百科全书。
比如神农尝百草,中药的发现那更是古老,神农氏炎帝比黄帝更古老。
(二)生命之学是非常深奥复杂的“灵枢作,素问详”:《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二部分,《灵枢》九卷和《素问》九卷,在古代没有纸的时代,这是非常浩瀚的巨作了,《老子》也才五千言,《黄帝内经》竟然一百多篇共十八卷,为什么会这么多?因为生命之学就是这么复杂深奥。
《黄帝内经》就好像儒家所说的五经一样,是重要的著作,是最高的境界。
(三)《难经》补《内经》所未发“难经出,更洋洋”:《难经》这本书很重要,《难经》阐发《黄帝内经》之旨,补《黄帝内经》所未言,上古的医经很多,因为很多失传了,所以就留下了一本《黄帝内经》,但是《难经》的作者秦越人,也就是扁鹊,他是战国人,他看过很多古老的医经,所以他对医经的内容进行了阐发。
他采用问难的形式,就是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
《难经》八十一难就是八十一个问题,《难经》里面有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面是没有的,因为上古医经不止这一本,他看过很多。
所以《难经》既阐发了《黄帝内经》的内容,又补充了《黄帝内经》所没有的内容。
医学源流第一译文

医学源流第一译文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
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草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个人注解:中医之始祖为黄帝岐伯是不准确的。
由于清代考古不完善,故认为《素》《灵》二书为中医之始祖。
事实上,从远古传说伏羲制作九针到马王堆出土的《十一脉灸经》。
以及《汉书·艺文志》中的上古七家医来说。
皆是早于《内经》或者与《内经》的时期或相同时期。
故中医理论的形成也应该是早于《内经》的。
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
《汉书·文艺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个人注解:现版《黄帝内经》是以王冰和史崧的合订版本,事实上史崧版本的《针经》是分为《灵枢》和《明堂》两部。
而《明堂》在宋元两朝交替之中,与针灸铜人不幸丢失,故后人只得《灵》《素》两部。
难经出,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
《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著《难经》。
个人注解:《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补充了《内经》不足,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
著《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个人注解:这里的《金匮玉函经》只是《伤寒杂病论》的一种传本而已,不应该作为仲圣的著作单独拿出来。
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个人注解:仲圣之法在于确定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为治疗思维,继承前人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别裁,创立了六经辨证为辩证方法,此法统治了中医辩证法将近一千年之久。
医学著作

一、《脉经》《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
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
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
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
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
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
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著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针灸甲乙经》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
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内经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 1-9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
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
牢而长者,肝也。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
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1]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也。
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
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然。
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
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然。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10-18难2011-5-6 19:54 【大中小】【我要纠错】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
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
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五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然。
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
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
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
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
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
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
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
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2]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谓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
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3]之脉也。
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于收病[4]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然。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
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著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5].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
所以然者,譬如[6]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
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然。
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
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
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
春脉微弦,曰平。
弦多胃气少,曰病。
但弦无胃气,曰死。
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
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夏脉微钩,曰平。
钩多胃气少,曰病。
但钩无胃气,曰死。
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
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
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
秋脉微毛,曰平。
毛多胃气少,曰病。
但毛无胃气,曰死。
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
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脉来上大下兑,儒滑如雀之喙,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冬脉微石,曰平。
石多胃气少。
曰病。
但石无胃气,曰死。
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
来如雀之啄[7],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
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然。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8].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
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口宛。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
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洒淅寒热。
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
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
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
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懦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
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
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