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质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黄河水质监测报告

黄河水质监测报告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2011年第2期总第26期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提供单位: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宁蒙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三门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目录前言一、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综述二、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三、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四、重要水事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一览表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附表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附图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断面图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落实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决定自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发布频次为三个月一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和水文局制定的《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试行)(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网和流域八省(区)现有监测站网基础上,选择了1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181个),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水质目标进行水质评价和达标分析。

评价基本项目为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等(BOD518项。

黄河流域专项监督工作总结

黄河流域专项监督工作总结

黄河流域专项监督工作总结
近年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备受关注,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监督
管理,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监督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面就对黄河流域专项监督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对黄河流域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黄河流域各水域的水
质进行定期监测,我们发现了一些污染源,并及时采取了整改措施。

同时,我们也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滥用水资源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了整治。

其次,我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黄河流域
的植被、动物种群和土壤质量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并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

同时,我们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了监督,确保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另外,我们还对黄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监督。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污染
源进行排查和整治,我们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黄河流域的水质。

同时,我们也对黄河流域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打击,提高了环境管理的效果。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专项监督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美丽的黄河流域。

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

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

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显示,黄河流域的水质情况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通过对黄河水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黄河水质比起以往有了显著的改善。

与过去相比,黄河水的水质指标包括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与近年来政府和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黄河水质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了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例如,建设了许多污水处理厂,减少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的排放。

另一方面,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了环保农业技术,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对水质的影响。

然而,尽管黄河水质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黄河流域的水环境整体上仍然偏酸性,这对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黄河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仍然较为严重,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威胁。

此外,水污染防治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更多的水污染治理设施等。

为了进一步改善黄河水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黄河流域的环境治理,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修建更多的污水处理厂,确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污染的管理,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第二,加强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相关部门应该研究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要加强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整治。

第三,加强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质监测,及时发布水质信息,让公众了解水质状况,增加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参与度。

第四,加大惩治水污染的力度。

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应该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遏制水污染问题的恶化。

综上所述,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显示黄河水质改善的趋势,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黄河的调查报告

黄河的调查报告

黄河的调查报告黄河的调查报告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黄河进行一次调查报告,探究其流域的环境状况、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一、环境状况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备受关注。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

调查显示,黄河上游的水源地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威胁,导致水质下降,水量减少。

同时,大量的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此外,黄河流域还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长期以来,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土壤的侵蚀和河道的淤积。

据统计,每年黄河流域的土壤流失量高达数亿吨,严重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生态保护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水资源的综合调度和节约利用。

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等方式,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加强土壤保持和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例如修建护坡、植树造林等。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禁污水排放和非法采砂等破坏环境的行为。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区建设。

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等措施,恢复和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三、经济发展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的粮仓,也是重要的经济区域。

调查显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河流域的农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同时,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黄河流域(河南段)河流水质及有机物分布特征

黄河流域(河南段)河流水质及有机物分布特征

黄河流域(河南段)河流水质及有机物分布特征黄河流域(河南段)河流水质及有机物分布特征引言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的河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河南段是黄河的中下游,在河南省境内流经880公里,流域面积约13.37万平方千米。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河南段的河流水质和有机物分布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一、黄河流域(河南段)水质状况1. 总体水质情况黄河流域(河南段)的水质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整体水质呈现较差状态。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黄河流域(河南段)水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总悬浮物浓度较高,水中氨氮、硝酸盐等营养盐含量超标,氨氮和溶解性总磷的浓度明显升高,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

2. 水质污染源黄河流域(河南段)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农业排放的化肥和农药被雨水冲刷到河流中,导致水中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水体受到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更加严重。

二、黄河流域(河南段)有机物分布特征1. 有机物来源黄河流域(河南段)水体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排放、土壤侵蚀以及河流自身的生态系统过程。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

土壤侵蚀使得有机质从土地流失到河流中。

河流自身的生态系统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死亡等也会导致有机物的产生。

2. 有机物分布特征黄河流域(河南段)河流中的有机物分布呈现较复杂的特征。

一般来说,河流上游的有机物含量较低,随着流经下游地区,有机物浓度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下游地区更多的人类活动排放和农业面积较大所致。

此外,季节变化也对有机物分布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夏季有机物含量较高,冬季较低。

结论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河南段)的河流水质情况较差,水体受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的困扰。

水质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以及河流自身的生态系统过程。

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

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

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报告近年来,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灌溉水源之一,其水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解2023年黄河水的水质状况,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水质检测。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2023年黄河水灌溉水质检测的结果和分析。

一、水质检测方法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水质检测方法。

首先,我们对黄河水样进行了采集,并使用了现场检测仪器对其进行了常规指标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氨氮和总磷等指标的测试。

其次,我们还将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细菌和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

二、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经过检测,2023年黄河水的pH值为7.2,处于中性偏碱性的范围内,符合灌溉水的要求。

溶解氧含量为8.5 mg/L,表明黄河水中溶解氧充足,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

浊度为15 NTU,说明水中悬浮物较少,对农田灌溉不会造成堵塞。

然而,黄河水的氨氮含量为 2.5 mg/L,超过了灌溉水标准,可能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磷含量为0.3 mg/L,属于轻度污染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

三、重金属检测结果对黄河水样进行的重金属检测结果显示,2023年黄河水中汞、铅、镉和铬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未超过安全限值,不会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然而,镉元素的含量略高于国家标准,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相关治理措施,以保障农田灌溉的安全性。

四、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对黄河水样进行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2023年黄河水中农药残留物含量较低,大部分农药的检出率不超过10%,无明显的农药污染问题。

但仍有少量农药残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管理,以减少农药对农田灌溉水质的潜在风险。

五、微生物检测结果黄河水样的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水中细菌和寄生虫卵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未超过安全限值,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威胁。

然而,水中的藻类含量较高,可能会导致水质变绿,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控制。

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总结

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总结

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质污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水质监测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的范围广泛。

监测工作涵盖了黄河主要支流、重要水体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和饮用水源等。

通过对这些水体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其次,监测工作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代化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为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为相关部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为水质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监测工作注重了数据的分析和评估。

监测工作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水质问题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制定科学的水质治理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监测工作与社会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

在水质监测工作中,相关部门积极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合作,引导公众关注水质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共同参与水质治理工作。

这不仅可以提高监测工作的效果,还可以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在范围、技术手段、数据分析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质监测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数据共享、监测网络建设、监测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希望在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黄河流域的水质监测工作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水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水质调查研究报告

黄河水质调查研究报告

黄河水质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概述:
本报告对黄河水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采集水样并进行实验分析,评估了黄河水体的整体水质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黄河水域及水质状况概述、污染源分析、水质评价和改善建议。

一、黄河水域及水质状况概述:
1. 黄河流域概况: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水文特征等基本情况。

2.黄河水质现状:对黄河主要河段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二、污染源分析:
1. 工业污染源:分析黄河沿岸工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等。

2. 农业污染源:研究农业活动对黄河水质的影响,包括农药使用、化肥施用等。

3. 生活污染源:调查居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对生活污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进行评估。

三、水质评价:
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对黄河水质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水质等级划分,对黄河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估。

四、改善建议:
基于调查和评价结果,提出改善黄河水质的建议和措施,包括
加强污染源治理、完善废水处理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环保措施等。

报告结论:
根据综合分析和评价,黄河水质普遍存在污染问题,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

为了保护黄河水质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污染源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同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黄河水质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2011年第2期总第26期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提供单位: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宁蒙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三门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目录前言一、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综述二、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三、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四、重要水事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一览表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附表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附图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断面图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落实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决定自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发布频次为三个月一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和水文局制定的《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试行)(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网和流域八省(区)现有监测站网基础上,选择了1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181个),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水质目标进行水质评价和达标分析。

评价基本项目为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等(BOD518项。

饮用水源区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等5个评价项目。

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每期《公报》发布的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当期三个月实测资料平均值的评价结果。

饮用水源区中基本项目评价达标,增加项目未达到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要求的,该功能区仍为不达标;没有水质目标的排污控制区只评价水质,不进行达标分析。

一、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综述本期评价水质断面157个,代表145个重点水功能区,其中17个排污控制区仅作水质类别评价,不参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分析,其余128个水功能区均进行达标统计。

本期全流域达标水功能区51个,占39.8%;未达标水功能区77个,占60.2%。

黄河干流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5.3%,支流水功能区达标率为33.3%。

本期评价水功能区河长9487.4km ,其中参加达标统计的河长9131km ,达标率为48.8%。

与上期比较,本期全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上升5.1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比较,本期全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下降2.5个百分点。

本期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达标与上期、去年同期对比情况见图1。

二、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保护区 评价保护区6个, 达标2个,达标率为33.3%。

保留区 评价保留区9个,达标3个,达标率为33.3%。

缓冲区 评价缓冲区24个,达标9个,达标率为37.5%。

饮用水源区 评价饮用水源区21个,达标10个,达标率为47.6%。

图1 本期与上期、去年同期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比较图达标率(%)黄河流域干流支流工业用水区评价工业用水区12个,达标4个,达标率为33.3%。

农业用水区评价农业用水区40个,达标18个,达标率为45.0%。

渔业用水区评价渔业用水区3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66.7%。

景观娱乐用水区评价景观娱乐用水区4个,达标1个,达标率为25.0%。

过渡区评价过渡区9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22.2%。

排污控制区评价排污控制区17个,水质满足Ⅱ类1个,Ⅲ类2个,Ⅳ类3个,劣于Ⅴ类11个。

本期水功能区分类达标统计结果显示:渔业用水区达标率最高,达标率为66.7%;饮用水源区和农业用水区达标率较高,达标率在40.0%~50.0%之间;过渡区达标率最低,达标率为22.2%。

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详见表1。

表1 2011年4-6月份黄河流域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备注:按面积统计的1个饮用水源区为水库。

河长单位:km;面积单位:km2。

与上期比较,本期农业用水区达标率上升最大,上升13.3个百分点,过渡区、缓冲区达标率上升较大,分别为11.1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保护区和保留区下降最大,均为9.6个百分点,其余水功能区达标率变化不大。

与去年同期比较,本期农业用水区达标率上升最大,上升幅度为19.2个百分点;其余水功能区达标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保护区达标率下降最大,为46.7个百分点;保留区及过渡区达标率下降较大,分别为16.7个百分点和15.3个百分点。

各类水功能区达标与上期、去年同期对比情况见图2。

20406080100达标率(%)图2 本期与上期、去年同期全流域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比较图三、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青海省 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15个,其中参与达标统计14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57.1%。

其中保留区1个、缓冲区4个、饮用水源区1个,均达标;工业用水区2个,景观娱乐用水区1个,过渡区1个,均未达标;农业用水区4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50.0%;排污控制区1个,水质为劣Ⅴ类。

甘肃省 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30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9个, 达标18个,达标率为62.1%。

其中保留区5个,达标2个,达标率40.0%;缓冲区9个,达标6个,达标率66.7%;饮用水源区3个,达标2个,达标率66.7%;工业用水区3个,达标2个,达标率66.7%;农饮 用 水源区农 业 用水区渔 业 用水区保护区 保留区 缓冲区 工 业 用水区景观娱乐 用 水 区过渡区业用水区7个,达标4个,达标率57.1%;渔业用水区2个,均达标;排污控制区1个,水质为Ⅱ类。

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14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10个, 达标5个,达标率50.0%。

其中保留区1个,达标;缓冲区4个,达标2个,达标率50.0%;饮用水源区1个,达标;农业用水区3个,均未达标;过渡区1个,达标;排污控制区3个,其中水质为Ⅲ类1个,劣Ⅴ类2个。

内蒙古自治区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14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11个, 达标2个,达标率18.2%。

其中保护区1个,达标,缓冲区2个,均未达标;饮用水源区3个,达标1个,达标率33.3%;农业用水区4个、过渡区1个,均未达标;排污控制区3个,水质Ⅳ类1个,劣Ⅴ类2个。

陕西省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28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6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30.8%。

其中保护区1个,工业用水区2个,渔业用水区1个,饮用水源区1个,均未达标;缓冲区8个,达标1个,达标率12.5%;农业用水区12个,达标6个,达标率50.0%;过渡区1个,达标;排污控制区2个,其中水质为Ⅲ类1个,劣Ⅴ类1个。

山西省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29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4个, 达标11个,达标率为45.8%。

其中保护区4个,达标1个,达标率25.0%;保留区3个,均未达标;缓冲区5个,达标2个,达标率40.0%;饮用水源区3个,均达标;农业用水区6个,达标4个,达标率66.7%;渔业用水区1个,未达标;过渡区2个,达标1个,达标率50.0%;排污控制区5个,其中水质为Ⅲ类1个,Ⅳ类1个,劣Ⅴ类3个。

河南省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29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6个,达标10个,达标率为38.5%。

其中保护区2个,缓冲区2个,均未达标;饮用水源区7个,达标3个,达标率42.9%;工业用水区1个,达标;农业用水区7个,达标5个,达标率71.4%;景观娱乐用水区3个,达标1个,达标率为33.3%;过渡区4个,均未达标;排污控制区3个,Ⅳ类1个,劣Ⅴ类2个。

山东省评价各类水功能区共11个, 参与达标统计11个,达标3个,达标率27.3%。

其中保护区1个,达标;缓冲区1个,未达标;饮用水源区5个,达标1个,达标率20.0%;工业用水区4个,达标1个,达标率25.0%。

表2 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四、重要水事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核查启动会在郑州召开为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全面掌握流域入河排污口现状,2011年4月8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核查启动会。

会议围绕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利部关于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部署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

水利部有关司局、黄委有关单位以及流域省(区)水利厅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全面掌握流域入河排污口现状,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的管理职责,同时更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切实做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的核心基础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要求,此次核查要统筹工作,提升能力,为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监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以对国家水资源保护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有效性和对管理工作的可依据性。

同时要求强化舆论宣传,广泛、细致、深入地做好此次核查工作的宣传,提高核查工作的知情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黄河流域省界断面监测全覆盖及前期调查监测启动2011年6月23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西安组织召开黄河流域省界断面监测全覆盖及前期调查监测启动会。

会议进一步研讨和完善《黄河流域省界断面全覆盖水质监测方案》,安排部署黄河流域省界断面全覆盖及前期调查监测工作。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局、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以及水环境监测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黄河流域省界断面监测全覆盖目标任务,建立和完善省界监测网络体系,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会议还明确了黄河流域省界断面监测全覆盖的目标和手段,计划采用直测、共建共管、委托等三种监测手段,逐步实现黄河流域省界断面监测全覆盖,2012年全流域省界断面监测覆盖率达到80%、2013年达到100%。

会议还就委托与共建共管断面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同时,就2011年黄河流域省界断面调查监测方案中的任务、计划、组织实施和进度等作出了详细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