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副骨与籽骨
足副舟骨的解剖学与常见损伤研究进展

当足副舟骨存在时肌腱异常止点止于足副舟骨,作用力通过软骨结合部传导至舟骨,两骨之间产生扭矩,造成假关节活动紊乱,产生慢性疲劳、慢性损伤和非特异性炎症进而引发疼痛,修复后产生的瘢痕亦可刺激神经产生症状。
3.2.2足副舟骨撞击综合征
足副舟骨Ⅱ型变异患者因扭伤、慢性劳损及剧烈运动,足舟骨与副舟骨之间相互撞击、挤压而导致足舟骨、副舟骨软骨下缺血坏死,后引起足舟骨、副舟骨形态学的改变及舟骨局部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称之为足副舟骨撞击综合征[6]。
[1]崔好才,马宏良,孙海强.足副舟骨2型手术治疗1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03):314.
[2]张存,俞光荣.痛性足副舟骨诊断和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06):360-363.
[3]丁萌,郑卫民.关于足副舟骨的运动性损伤诊断与治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71-172.
关键词:足副舟骨;解剖变异;损伤
1概述
1.1解剖学变异
足副舟骨是发生于足舟骨结节第二继发骨化中心的先天性变异,同时也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足舟骨位于足弓顶点,正常足舟骨只有一个骨化中心,男性出现于9个月到4岁,女性出现于8个月到3岁。典型的足副舟骨呈锥体形,基底部在前,尖端在后,可依托于足舟骨存在,亦可作为籽骨单独存在。正常人中发生率为10—14% [1],女性多见,50-90%为双侧,分为三型[2,3]。
2.2影像学诊断
足副舟骨症状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同时应注意鉴别,足副舟骨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6]。胡觉清等人对于51例曾有足副舟骨扭伤史的患者进行影像学特征检查。发现51例患者中:Ⅰ型27例(52.9%);Ⅱ型21例(41.2%);Ⅲ型也称舟骨角型3例(5.9%)。Ⅰ型和Ⅲ型影像学表现清晰,而Ⅱ型较复杂,不易确诊[7]。
足踝部X线检查

整理课件
37
趾骨
(3)足趾后前位摄片:
拍摄方法:患者俯卧于检查台上, 使足背接触底片, 底片可用沙 袋垫高以获得更合适的位置,X 线束垂直于底片,聚焦于第2跖 趾关节。
显示特点:可更清楚显示跖趾和趾 间关节腔。
整理课件
38
趾骨
(4)足趾侧位片:
拍摄方法: ①拍摄踇趾和第2足趾的侧位片时,患
者健侧卧位,用绑带或压舌板将踇 趾和第2足趾分开,X线束垂直于踇 趾长轴,聚焦于趾骨近端。
• 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 呈横位的 "S" 内侧部凸向 前,外侧部凸向后.但关节 腔并不相通,在解剖学中 为独立的关节.
• 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 截断。
整理课件
12
5,足 弓
•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是由跗骨、跖骨的 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 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 上方的弓,可分为纵弓及横弓。
• ⑵、多种应力位置摄片技术对软组织的间 接评估有很大帮助,如:应用双侧比较 的方法诊断患侧踝关节的不稳定、评价 踝韧带损伤。
整理课件
26
⑶ X线片评价中注意的问题
①足踝部标准X线片:应包括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片。
②重视负重位和非负重位情况下摄片的差异:病态足踝存
在显著差异。如柔软性平足畸形、胫后肌腱功能不全、隐匿性跖跗关节损 伤、、可疑性中足不稳等。
•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 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 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
整理课件
13
(1)足弓—纵弓(2) 横弓(1)
整理课件
14
足弓—纵弓(2) 横弓(1)
整理课件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足部的骨可分为附骨(7块跟骨、距骨、骰骨、足舟骨和3块楔骨)、跖骨和趾骨,此处的解剖学位置术语常用足底、足背描述;一般用远端、近端分别描述足尖侧、足跟侧。
因肢体发育早期发生旋转,导致手的拇指在外侧,而足的拇趾在内侧。
1骨学足背面观距骨滑车:滑车状关节面,使胫骨下端和距骨相关节。
距骨:距骨为跗骨中位置最高的骨,直接位于胫骨下端。
外侧区域有一关节面与腓骨下端相关节,其前部突出为距骨头,与足舟骨相关节。
距骨头:位于距骨前面的突起,靠一狭窄的颈部连接距骨体,有一关节面与足舟骨相关节。
足底面观跟骨:跗骨中最大的骨,后面形成跟后突起,为跟腱(Achilles 腱)附着点。
跟骨表面有一粗糙区域,为足肌附着点和肌腱通道。
跟骨近端有两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远端有一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跟骨结节:跟骨向后的突起,能在足跟部触知,为跟腱(Achilles腿)和覆盖足底肌肉的跖腱膜的附着点。
拇长屈肌腱沟:位于跟骨内侧的浅沟,内有至足底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楔骨:楔骨呈楔形,共有3个,近侧与舟骨相关节,远侧与第1~3跖骨底相关节。
内侧楔骨最大,中间楔骨最小,外侧楔骨形成楔形的底。
内侧楔骨呈倒置的楔形,是足横弓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个楔骨近侧均有凹陷的关节面与舟骨相关节。
内、外侧楔骨向远端延伸,超越中间楔骨,均与第2跖骨底相关节。
足外侧面观骰骨:位于跟骨远端。
骰骨近端与跟骨相关节,远端与第4和第5趾骨相关节,内侧与足舟骨和第3楔骨相关节;背外侧粗糙,便于韧带附着;骰骨远端含有骰骨沟,内有腓骨长肌肌腱通过。
足内侧面观足舟骨:扁平,位于跗骨远排内侧,向后与距骨头、远端与3块楔骨相关节。
足舟骨内侧面有一突起为足舟骨结节(粗隆),为一些肌肉附着点。
跖骨:跖骨属长骨,共有5块,后近端连结跗骨,远端伸向每个趾骨,体部在横断面上为三角形,有轻度弯曲和凹陷,两端较粗。
2关节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胫、腓骨下端的膨大突起分别称为内踝和外踝。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3。
趾骨共14块.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
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
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
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每侧足部有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组.足部地关节多达数十个.(一)足部地骨骼.跗骨位于足地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块.()跟骨位于足部地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地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地跗骨.()楔骨有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舟骨位于距骨与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地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跖骨位于足地中部,共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地一端)、体及头(近足趾地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趾骨共块.包括:()拇趾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至第五趾各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部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足部可触及地骨性标志.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地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地弓,称为足弓.主要地弓是内侧地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地重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足部地关节小腿地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地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地关节.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部分,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足部地各部位名称足部是人体最下部地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地定位及按摩方向地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地名称和方位.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地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地掌跖面;足背地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足地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地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地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部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体足部按摩要注意.按摩室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宾客受风着凉.夏天按摩时不可用风扇吹宾客双足..按摩前,保健按摩师与宾客要洗净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损伤皮肤及交叉感染.并备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按摩开始时,心须先探查心脏反射区,并按轻、中、重种手法力度进行.在了解心脏是否正常地情况下,再决定按摩力度及施术方案,以免发生意外..饭前半小时及饭后1小时内不宜做足部按摩.饥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进食后进行足部按摩会进一步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胃肠负荷,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足部有外伤或感染时,可按摩对侧足部地相应部位或同侧手部对应区域.若因手法不当引起局部红肿、瘀血,可涂一些红花油或樟脑酊等,待局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按摩..按摩时尽量避开骨骼突起处,以防止损伤骨膜.对敏感区应避免重度刺激,对儿童及多数女性,宜用轻手法刺激..按摩后半小时内,嘱宾客饮用~温开水,以促进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儿童、老人、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减少饮水量,以~为宜..按摩地时间,以宾客需要而定.一般以~为宜,不宜过久..按摩后可出现下列短暂反应,客人不必惊慌,坚持数日后,反应可自行消失,不要放弃按摩.()按摩后尿量增加,气味变浓,颜色变深.()出现低烧、发冷、疲倦、全身不适等症状.() 按摩后踝部肿胀,有淋巴阻塞现象者更为明显.()下肢静脉曲张者静脉曲张更明显.() 反射区疼痛明星或器官功能失调现象加重..长期接受足部按摩地宾客,痛觉地敏感逐渐降低,为提高其敏感性和按摩效果,可嘱客人用地热盐水(水温℃左右)浸泡双足~..按摩后,木者用温水洗手.冬天外出应带手套,以保护手部关节.每月可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地中药,水煎、熏洗、浸泡双手.常用地泡洗处方为:当归、木瓜、苏木、细辛、生姜、红花、骨碎补、生地、泽兰各.、女性月经期及怀孕期,一般应慎用足部按摩或禁用足部按摩..局部皮肤感染、溃烂、出血性疾病,急性传染病,肺结核活动期、性病、食物中毒、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地心、肾衰竭、肝坏死等危重病人,禁用足部按摩..足部按摩可同时配合其他疗法,但不宜同时针炙..术者要根据不同宾客地足部特征,因人而异找准反射区,按摩地施力方向要正确,力度要适宜,均匀并有深透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足部按摩手法(一)单食指叩拳法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地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二)拇指指腹按压法一手握足,以另一手地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髋关节、肛门和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三)单食指刮压法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四)拇指尖端施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压适用反射区: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支气管、上颌、下颌、扁桃腺等. (五)双指钳法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施术地部位,拇指在食指中节上加压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颈椎、甲状旁腺、肩关节等.(六)双拇指指腹推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施力推压.适用反射区:肩胛骨、胸(乳腺)等.(七)双指拳法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地近节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八)食指刮压法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桡侧缘同时施力刮压按摩.拇指固定足部.适用反射区:膈(横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足部反射区地反射点分布及按摩选区(一)足部反射区分布特点.人体颈项以上组织器官在足部地反射区左右交叉分布,即左侧地额窦、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鼻、大脑半球、颈项、眼、耳等反射区分布于右足上,而右侧头颈部地同名反射区分布在左足上.颈项以下组织器官地反射区不发生交叉分布..绝大多数反射区地分布双足相同.仅有少数反射区只分布于左足或右足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只分布在左足上,而肝、胆囊、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和升结肠反射区只分布于右足上..多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只有一个位置,少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位置,如眼、耳、生殖腺、肛门和直肠、肋骨、尾骨、髋关节、坐骨神经、扁桃体、额窦等反射区有多个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足部反射区按摩地选区、配区对于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功能失调引起地不适症,一般也应采取“全身按摩,重点加强” 地办法,即把足部所有反射区都按摩一遍,以促进血液秆循环,增强全身各组织器官地机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不适症,选取重点反射区,增加按摩地次数与力度上以加强刺激,以收到较好地效果.对于严重地不适,只选取重点反射区进行重手法刺激,可收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重点反射区包括基本反射区、主要反射区、相关反射区部分.基本反射区即肾脏、输尿管、膀胱这个反射区.主要作用是增强泌尿系统地排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无论是保健按摩或是消除不适症地按摩,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基本反射区遍..主要反射区是指产生不适症地组织器官或系统在足部相对应地(同名)反射区.也就是说,只认反射区不认症,如腰部地椎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地结构功能异常所出现地腰痛不适可有很多种,无论是哪种腰部不适症,主要反射区都是腰椎反射区..相关反射区根据不适症地性质,可选用与不适症有密切关系地反射区,如各种炎症和发热,可选用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地有关反射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足部按摩操作程序足部按摩操作时,一般按照足底部、足内侧、足外侧、足背侧地程序进行施术,先左足,后右足,具体如下:(一)左足顺序.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以轻、中、重种不同力度在心脏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推按,定点按压~次,用于检查心脏功能..用拇指指尖或单食指叩拳在肾上腺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肾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输尿管反射区处开始端深压并从肾脏反射区推按至膀胱反射区—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膀胱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次.实际施术中,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个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屈曲在三叉神经反射区处,由趾端向趾根部方向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拇趾额窦反射区由内向外推压—次,其余地趾额窦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拇指或单食指叩拳在鼻反射区推压~次..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在大脑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拇指指端或单食指叩拳在小脑反射区定点按压,再由前向后推压—次..用双指钳法在颈椎反射区由后向前推压—次..用拇指指端在颈项反射区由外向内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眼、耳反射区定点按压~次,或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斜方肌反射区由内向外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压刮~次..用拇指桡侧在甲状腺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次..用单食指叩拳在食道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肾脏、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定点按压或由前向后推按~次.实际施术中,胃、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可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肛门反射区定点按压—次.实际施术中,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双食指叩拳在小肠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刮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生殖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单食指桡侧在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由后上向前下方刮推或用单拇指指腹推压—次..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在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次.实际施术中,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用双食指桡侧在横膈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次..用单食指叩拳在上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双食指桡侧在生殖腺(输卵管)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次..用单食指叩拳在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次.实际施术中,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双手同时操作完成.. 用食指桡侧在尾骨(外侧)反射区由上而下再向前地刮、点、推压,一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膝关节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环绕反射区半月形周边压刮—次.. 用单食指叩拳或双食指叩拳在肘关节反射区第五跖骨基底部从前、后各向中部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肩关节反射区分侧、背、底个部位由前向后各压刮—次或双指钳夹肩关节反射区地背部和底部~次..用拇指指端在躯体淋巴腺反射区背面点状反射区定点按压和用单食指叩拳在底面点大反射区定点按压各~次..用双拇指指端或双食指指端在扁桃腺反射区同时定点向中点挤按—次..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在喉和气管反射区定点按压或按揉—次..用双拇指指腹在胸部反射区由前向后推按,双拇指平推次,单拇指补推次,各做—次..用单食指桡侧在内耳迷路反射区由后向前刮压~次..用拇指指腹在坐骨神经反射区(内、外侧)由下向上推按—次..重复肾脏、输尿管、膀胱个反射区手法操作—次.(二)右足顺序右足与左足有相同地反射区,也有不同地反射区.相同反射区地按摩方法同左足,不同反射区地按摩方法如下:.用单食指叩拳在肝脏反射区由后向前压刮~次..用单食指叩拳在胆囊反射区定点深压~次..用单食指叩拳在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反射区定点按压—次..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升结肠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次足部按摩是我国众多按摩术里面地一个分支,由于足部神经分布密集,又分别有身体各个部位有着密切地关系,所以足部按摩逐渐得被得到重视,所以,足部按摩是众多按摩技巧里面最为重要地一种按摩术.足部按摩,又称足部推拿,古代又称为足部按硗、案杌、爪幕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地.从商代殷墟出土地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世纪,就有"足部按摩"地文字记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常见变异与撕脱骨折的影像学鉴别

我们所常见旳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旳骨折线 一般都是垂直于长轴旳,平行于第五跖骨长 轴旳骨折非常罕见。从外力方向、方式来发 觉,极难使第五跖骨基底部发生纵形骨折, 而该处确实存在骨骺,大量旳误诊就是把骨 骺当骨折。
病理生理与形成机制
撕脱性骨折
机理为起止于某些骨骼上旳肌腱和(或) 韧带因为肌肉旳忽然、迅速、猛力旳牵拉 作用下造成旳附着处小块骨骼旳撕脱。
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病理生理与形成机制
籽骨
籽骨是由肌腱骨化而成,有变化压力消除 肌腱与骨面之间旳摩擦、变换肌旳牵引力 方向加大肌及稳定关节旳作用。
腓肠肌籽骨(腓肠豆)
Caes 3
X线诊疗:考虑距骨后缘撕脱骨折。
男 15岁 外伤
三角骨
三角骨是常见旳变异,也被误 称为距骨副骨。呈三角形, 与距骨后 缘相切,三角骨与距骨后突外侧结 节腓侧隐窝相相应。
三角骨能够成对存在,还能够
与外侧结节融合,形成单一旳突起, 并可与距骨融合或形成关节。
三角骨与其他副骨一样,可阻
碍足旳运动,同步本身亦可受外界 影响发生无菌性坏死。
常见变异与撕脱骨折 的影像学鉴别
籽骨、副骨、永存性骨骺可发生于人体全身骨关 节,而四肢关节最多见且最复杂, 加之对其分布 认识旳不足和临床经验旳欠缺,平时工作中易误 诊为撕脱骨折。
有鉴于此,今日经过对某些案例旳分析,初步归 纳他们相互鉴别旳要点。
撕脱性骨折 籽骨 永存性骨骺 副骨
其他
分析对象
Ø 踝周骨化旳原因诸多。腓骨副骨可能 是 未愈合旳骨骺或额外骨骺。另一种常见 原因是韧带骨化(韧带内部因外伤所致 旳异位骨化中心形成)。
临床骨科副舟骨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切除、胫后肌腱移位手术注意事项

临床骨科副舟骨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切除、胫后肌腱移位手术注意事项副舟骨是足部最常见副骨之一,由舟骨结节次级骨化中心发育而来,有称为足舟骨第二化骨中心,是先天性畸形,位于舟骨处足弓的内侧,发生率在5-10%左右,女性更多见,50-90%为双足对称存在,常伴发平足畸形。
正常情况下,胫后肌腱附着于足舟骨粗隆及1、2、3楔骨跖面、骰骨和第2-4跖骨底侧,发挥提起足纵弓和内翻足的作用。
当副舟骨存在时,胫后肌腱大部分或完全附着于副舟骨上。
分型足副舟骨最常用的Geist分型,依据X线表现分为三种类型:I型:又称籽骨型(约占30%),也被称为外胫骨或外胫骨籽骨、第二舟骨。
副舟骨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约2-3mm,位于胫后肌腱内、跟舟韧带水平跖面,相当于胫后肌腱内的籽骨,界限清晰,不与足舟骨直接接触,与其分开最大可达5毫米。
此型不引起胫骨后肌腱止点位置改变,也不引起关节不稳定,大多无症状。
II型:又称假关节型,此型最多见,呈心形、三角形,大小约10-12mm,胫后肌腱止点大部分附着于副舟骨,通过1-2毫米厚的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与舟骨相连,形成微动假关节。
最终可能会与舟骨骨性融合,Ⅱ型副舟骨以软骨连接为特征。
此型稳定性差,常因扭伤或劳累后诱发临床症状,同时易被误认为是舟骨结节的骨折。
II型可进一步分为:ⅡA型副舟骨以锐角与舟骨相连,主要受拉力,更容易受到撕脱损伤;ⅡB型副舟骨位置更低,主要表现为剪切力。
两种类型仅能通过X线鉴别;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扁平足畸形。
胫后肌腱附着在2型副舟骨上,导致生物力学异常,可能导致肌腱拉直,引起内收力。
胫后肌腱变性/撕裂。
能由于附着于副舟骨导致肌腱内侧踝部杠杆作用减少而引起的压力增加所致。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在2型副舟骨的人群中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副舟骨痛综合征。
由副舟骨引起发的急慢性足痛,来源于副舟骨与舟骨之间的骨软骨连接处反复应力性刺激,或者来源于胫后肌腱止点无菌性炎症或肌腱损伤引起患者疼痛甚至行走困难的一类综合征。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人体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
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共14块。
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足底部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您的阅览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2
副骨
某骨骼的多个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合并,也可以由一个 额外独立的骨化中心发育而来。在腕部及跗骨中多见。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3
副舟骨
又称外胫骨。常见于扁平 足患者,位于舟骨内侧缘附近, 多为双侧对称。被认为由舟骨 粗隆独立的骨化点所成。该骨 存在时,舟骨粗隆即不存在或 不明显。出现率19.3%。一般 呈锥体形或四方形,有时甚小, 如豆粒状。
跟舟骰三骨边缘结合处,较 为罕见。此骨呈三角形或四 角形,因常为根骨边缘上的 延长部分,故称为第二跟骨, 亦可称为第二骰骨。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9
载距骨
是跟骨载距突后上侧的副骨,极为罕见。可在单 侧或双侧发生,前后位X线上呈三角形,骨质突起 与载距突之间无间隙。在足外旋45°位时,其影 响与距骨的关系更为清楚。存在此骨多无明显症 状,有的在足内翻时有酸痛,并有轻度的活动限 制。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6
副距骨
位于距骨内侧面踇长屈肌腱沟的前方,出现率 0.5%。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7
维扎里骨
位第五跖骨底外侧和骰骨的角状间隙中,由独立 的骨骺发生,有时与第五跖骨底愈合,有时独立,但 很少见。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8
第二跟骨
位于跟骨前上缘,恰在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6
趾间关节籽骨
踇趾趾间关节下方籽骨出现率11.9%; 第4趾近侧趾间关节籽骨出现率0.2%;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7
腓骨肌籽骨或副腓骨
位于腓骨长肌肌腱内。X线上常出现在骰骨下方, 与骰骨下内方的小面相贴,双侧对称,出现率8.6%。 大多呈卵圆形,有时为2~3个骨碎片。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0
楔间骨
一般位于第一二楔骨间,极为少见,如小豌豆。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1
其他副骨
如距上骨、距舟背侧骨、第一跖骨腓侧部等。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2
足部籽骨
足部籽骨功能在于调整压力、减少摩擦、改变肌 肉的牵拉方向,在腱直接贴近骨面或腱转折的部位, 籽骨的存在可避免腱中的血管受到压迫,帮助维持 局部循环。
籽骨与跖骨头之间可发生滑囊炎、关节炎或脱位,骨软 骨炎;也可发生碎裂或折断,必须与骨折鉴别。2020/12/15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4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5
第2~5跖骨头籽股
第2跖骨头籽骨出现率 1.7%;
第3、4跖骨头籽骨出现 率0.2%;
第5跖骨头籽骨出现率 6.2%;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8
Dr.Feng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9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13
第一跖骨头籽骨
出现率100%,其中96%有两个,即内外侧籽骨,1.3% 只有外侧籽骨,2.5%有3个籽骨,0.2%有4个籽骨。籽骨 位于第一跖骨头跖面,牢固附着于关节囊和拇短屈肌肌 腱中,上面覆以关节软骨,滑动于跖骨头关节面上,参 与组成跖趾关节。这对籽骨还可保护通行于期间拇长屈 肌腱和保护第一跖骨头,使第一跖骨头较其他跖骨头稍 高。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4
三角骨
独立的距骨后突,由独立的骨骺发生,出现率 2.0%。一般两侧对称。
2020/12/15
足部副骨与籽骨PPT课件
5
第一跖间骨
位于第1、2跖骨间,出 现率0.8%。多出现于双侧, 第一骨间背侧肌常起于其 上,有时与第一或第二跖 骨愈合。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