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内容解析 人教新课标版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一、内容与其解析: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鲁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忆了他儿时的保姆——长妈妈,表现了对她深厚真挚的怀念,同时也寄予了对中国没有文化又愚昧善良的劳动人民妇女的同情。
这篇散文语言朴实,含而不露,幽默的调侃下蕴含着对阿长善良淳朴品格的赞美。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这幽默批判下的亲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是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二、目标与其解析:1、教学目标:①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2、目标解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三、教学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很难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对于“审醜〞的散文不大了解,不能很好把握长妈妈粗俗愚昧和善良淳朴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
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
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二〕学习新知识,整体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_2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阿长与‘山海经’》一共有30个自然段,其内容从时间分隔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前26个自然段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后4个自然段写“眼前时空”(讲书的保管影响,以及人故抒情),用成人的口吻。
从抒发情感看,__设伏着一条情感波动起伏之线,将30个自然段拉得很紧:第1-2段开宗明义点出“憎恶”(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第3-12段写讨厌;第13-17段写“敬意”(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第18自然段又回到“憎恶”(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第23-26段写“新的敬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后面4段写思念。
从抑扬方法来看,前26个自然段亦可以分成两部,前22个自然段是抑,写人物的“种种不是”,后4个自然段是扬,写人物“宏伟一是”;“种种不是”包括:身份(第1段)、名字(第2段)、切切察察和睡相(第3-5段)、规矩(第6-12段)、神力(第13-19段)等,细思可明,阿长身份卑微,言行俗鄙,愚昧无知,守旧落后;“宏伟一是”即是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第23-26段),从中可知,保姆对养子天经地义之爱,一俊遮百丑。
从课文的美点来看,除上所述,充满童真饶有童趣的语言,对人物传神的白描勾勒技法,都不可忽视。
课文以多事写人,行云流水般讲述,內修抑扬之道,潜藏-人物复杂(只是那么一点儿)性格,才是与学生接近的最特。
又,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一节,是课文美轮美奂的时刻,精彩无限,值得涵泳。
故此,把教学定在向文本学习写作之道上。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一:明结构知事件悟重心学生读文,解决生字词之后,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1、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讲述的部分(第1-26段)。
八年级语文上册2.6阿长与山海经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素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语】乐园无限的趣味宿儒阿长特别的敬意伟大的神力中学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是,分析的有效性却令人悲观,原因在于,第一,流行的文学和语言学的观念,在根本上是落伍的,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之后;第二,方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造成大量的庸人自扰。
目前的任务的严峻性不仅仅是观念更新,而且在于把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大家都反复声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但却往往满足于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
分析的对象是矛盾和差异,如果连矛盾都没有,没有揭示矛盾的具体办法,还谈什么分析呢?还原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揭示矛盾,然后才是如何进行分析。
从宏观理论上谈问题,肯定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本文仅以两篇鲁迅作品的“分析”来展示这种方法。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讲性的,也就是值得分析分析的。
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更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
为什么会对明明有可讲性的地方,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
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
许多教师对于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个经典命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
存在,在英语里,就是 being,也就是人,人的生命。
没有弄清楚这一点,难怪在教学实践中搞得稀里糊涂。
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可分析性。
阿长

上页
返回
下页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 神力.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是否太夸张, 神力." 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是否太夸张, 太过分了? 太过分了? 因为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却偏偏是她给"我" 因为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却偏偏是她给" 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 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 这就是有"伟大的神力" 里,这就是有"伟大的神力"了. ——不但不过分,反而富有儿童情趣. 不但不过分,
解题2: 山海经》是什么书? 解题 :《山海经》是什么书? 《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 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 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
上页
返回
下页
没有头而" 没有头而"以乳为 以脐为口" 目,以脐为口",还要 "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执干戚而舞"
不可.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或不能 不可.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 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突出了长妈 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伟大的神力" 妈"伟大的神力".
上页 返回 下页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 回事" 字不可删除,为什么? 回事","连"字不可删除,为什么? "连……都"强调问《山海经》的人很多, ……都 强调问《山海经》的人很多, 也是映衬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 也是映衬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 神力" "神力".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学习要点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学习要点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骇(hài)疮疤(chuāng)掳(lǔ)诘问(jié)孀(shuāng)惧惮(dàn)玑(jī)霹雳(pī lì)震悚(sǒng)懿(yì)僧恶(zēng)颈(jǐng)灸(jiǔ)矩(j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四、词语积累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郑重:严肃认真。
渴慕:非常思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惶急:惊慌急迫。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烦琐:繁杂琐碎。
空前: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拙:粗糙低劣。
五、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阿长与山海经》集体备课记录(模板及说明)(2)

教学难点是: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回答
(一)注音: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2、(念)念不忘()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3、(疏)懒()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一、复习提问:
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作为一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了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期望大家爱好!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一、说教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想性散文。
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可以说是一个粗人,在文中,作者好像用较多地篇幅批评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仁慈的品行的歌颂,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
而这种歌颂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愿。
文中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摸索。
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知道隐藏在文中批评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歌颂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杂事中发觉爱,发觉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浏览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1、知道、积存字词;2、了解课文环绕中心挑选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分析人物形象,掌控文章中心,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进程和方法目标”为:1、运用探究式学法,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2、通过浏览,形成自己特殊而有创造性的见解;3、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品味语言逐渐走进阿长的心灵,发觉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纯朴的爱。
(三)、新课标要求学生“观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山海经2

准备
早自习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段落。
独
学
1、经过上节课的学习,阿长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对阿长的理解与认识吗?
2、后来“我”为什么会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对学群学
3、速读全文,你认为哪些语句在刻画人物方面写得比较精彩?用笔画出来,并作简要的赏析。
展示
4、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的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在写长妈妈买《山海经》之前,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
(2)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细读文中介绍《山海经》的句子,为什么作者称它为“宝书”?这样写有何作用?
(5)“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此部分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巩固检测
6、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XXXX实验学校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编号:1226班级:小组:使用人:课题阿长与山海经(2)
主备人
审核
【学习目标】
A、分析阿长这个形象。
B、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层(6-12):写长妈妈麻烦的礼节。
1、元旦吃福橘;——详写 2、人死了要说“老掉了”; 3、死人、生了孩子的屋子不该走进去; 4、饭粒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吃下去; 5、晒裤字的竹竿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6、讲长毛的故事。——详写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 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 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 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 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八年级语文(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
重点强化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 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 “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 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 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 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 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 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但鲁迅并没有拔高、美化阿长,而是真实地刻画了阿长作为一 个乡下妇女的局限和缺点。这些缺点也正是儿时的鲁迅不佩服她的 地方。阿长的缺点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表现了她的热心、爱管闲事,以及在周家的地位,但也反映了她的 曲意逢迎和有心计。鲁迅自小就是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他当然 “最讨厌”阿长的这种性格。其次是阿长对鲁迅的管束太多、太严, 这自然是阿长认真负责、小心谨慎的一面,但也反映了她的无知, 不懂得给孩子以必要的自由,更好地发展他的天性。还有她睡觉时 的丑相以及对小主人的挤兑,这自然是乡下佣人的一种粗俗了。而 最让鲁迅不耐烦的是阿长知道很多规矩,还要让小主人去遵守。譬 如过年时的说吉言、吃福桶,譬如吃饭时必须把落在地上的饭粒拣 起来,譬如不可钻过晒裤子的竹竿底下……鲁迅从小就喜欢自由、 蔑视清规戒律,却恰恰遇到了这样一个思想守旧、循规蹈矩的老妈 子,他对阿长的“不耐烦”也就是必然的了。鲁迅感激阿长的养育 之恩,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下层民众的可贵品格,但他同时也洞察到 了她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局限和缺点,把它真实地揭示出来,塑造 了一个活生生的底层妇女的形象。
题解
作者简介
字词
导读
结构分析
关于《山海经》部分的问题 练习 总结
题解
“阿长”,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 “《山海经》”,书名。题目为一并列词组,文 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 长的性格特点。 《山海经》,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 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 的神话传说。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 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
阿长与《山海经》
3、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 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 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 “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 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 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 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 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 “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 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 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 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 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 “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18)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由来, 和“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 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二(19—29)写通过给“我”买《山海经》, 我 对长妈妈又产生了“新的敬意”。 三(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的 怀念之情。
理解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层(1、2)简单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的由来。
fǎng huá ng 惶急 舫
恐惧着急 jī 玑 粗 zhuō 拙
惊吓;震惊
chuāng bā jié wè n kě mù pī lì 疮 疤 诘 问 追问;责问 渴 慕 霹 雳 陆
非常思慕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 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饶舌、多 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烦琐的礼节,但又 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 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了童年时鲁迅内 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 之情。
选一个你熟悉的人,写一 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 生动、传神。
作品一开头就用“长妈妈”起笔,可以说饱含了鲁迅的怀念和尊 重之情。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完全是围绕阿长的名字展开的,从名 字切入,表现了阿长真实的社会地位和她在周家大院重要地位。阿长 在周家,只是一个带孩子的保姆,乡下人称“老妈子”,她的地位是 “卑贱”的。她连名字也没有,她曾经说自己叫什么姑娘来着,但大 家并没有在意,也没有记住。她沿用的只是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 字。可见这“阿长”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一个佣人的代号。作者又从 “阿长”这个名字,巧妙地转到她的长相描写上,说她“黄胖而矮”。 地位卑贱,长相又丑,阿长的命运可真够惨了。可就是这样一个阿长, 却在周家有着不一般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呢?作者也没 有正面去写,只是从周家众人的称呼中含蓄地表现了出来。母亲和别 的人都客气、尊敬地称阿长为“长妈妈”,祖母则直呼其名,称为 “阿长”,在随意中表现出一种亲切。而童年的“我”呢,则把阿长 当作母亲,唤为“长阿妈”和“阿妈”,几代人不同的称呼,充分地 表现了阿长在周家地特殊地位。阿长何以在周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作者没有说,但这正是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的地方。也许是阿长在周得喜欢?作者得两段“名字的由来”,使我们联想到了很多。由小 见大,迂回深入,这是鲁迅散文创作中的习惯手法。
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 她连真实姓都不为人知,也不 会识字作文,作者却她和《山 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 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那就请你回答几个问题吧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可分为几段?各段都说了写什么?
回答得出来吗?
把人抢走
haì lǔ 掳 骇
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sǒng
zhāi
悚
斋
害怕
因为“我”对她能帮“我”这件事没 抱过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 求,并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 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法 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 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 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有一 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 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 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 和“新的敬意”,并激发了 “我”幼时搜集绘图书的兴趣。
6、长妈妈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 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热情、 关心、体贴孩子。 总之:本部分写出了长妈妈为“我”买 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从中看出 长妈妈的朴实、善良、热情、关心、体 贴孩子。
第三层(29):搜集绘图书 长妈妈给作者买来了《山海经》,对 作者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用原文)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你还记得鲁迅先生吗?记 得?那就请你向大家介绍 一下吧!
鲁迅(1881—1936),原名周 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 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我们曾学过他的《社戏》《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鲁迅的生活中, 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 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 “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 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表现出意外、震惊、感动的心情。
4、阿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什么? (用原文回答)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 到的事,她却能够做成 功。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有伟 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 力”?
从“然而我……空前的敬意”开始,鲁迅写了阿长正面的性 格品格,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鲁迅最初对阿长的敬意源于童年 鲁迅对 她“神力”的敬仰。(就是 关于“长毛”的故事)阿长 给鲁迅讲的太平天国以及女人的故事,纯系没有是非观念、荒唐 可笑的传说,但却把天真的鲁迅给吸引了、震慑了,让小小的鲁 迅感到“意外”“惊异”,觉得阿长是那样“神奇”,有一种 “伟大的神力”,不能不产生“特别的敬意”。这是一段充满了 幽默感的描写。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阿长 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 书,但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及小主人所急,想小主 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 喜!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激发 了鲁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 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几次在作品中写 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至此,一个有 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的形 象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