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赏析
阎立本步辇图赏析_阎立本的代表作

阎立本步辇图赏析_阎立本的代表作唐代画作《步辇图》是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该作品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阎立本步辇图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阎立本步辇图赏析画面中的人物衣裙细致飘逸,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能够曲传神韵,笔墨勾勒流畅中带有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
图像中局部配色以晕染为主,极具立体感。
全卷色调浓重富丽,大面积的红绿色块相互交融,极有韵律感与视觉效果,实为举世佳作。
唐代画作《步辇图》是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该作品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此画作是汉藏民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意欲与唐朝和亲,并派遣使臣禄东赞前往长安求亲,时值一年到达长安。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下嫁于松赞干布,此宗室之女便是文成公主,并下诏其父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
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与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护送下,前往吐蕃,此一行人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越日月山,长途跋涉终到达拉萨。
文成公主虽原为宗族之女,但在吐蕃仍旧受到了极高的尊荣,松赞干布率群臣从拉萨跋涉至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大张旗鼓地迎接文成公主,谒见李道宗,行子胥之礼。
为解文成公主思乡之情,松赞干布绞尽脑汁,为其建造宫殿,即为现今的布达拉宫,以示万代子孙与大唐世代友好。
可见此次联姻实为民族融合的进步之举,并未有王室之女为此有所大的牺牲。
阎立本的代表作阎立本,隋朝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期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其兄阎立德去世,代兄出任工部尚书,后升迁至右丞相。
其绘画作品取材极为广泛,例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为擅长刻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
《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明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境。
画面中的人物衣裙细致飘逸,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能够曲传神韵,笔墨勾勒流畅中带有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
《步辇图》鉴赏

阎立本(公元601----673年),唐代著名画家、建筑家,汉族,雍州万年人,出身富贵,对于绘画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
他的父亲阎毗是北周驸马,精通工篆隶书、绘画和建筑,因此受到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喜爱。
阎立本的兄长闫立德也擅长书画、工艺和建筑工程。
父子三人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两代。
阎立本于太宗时期担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任工部尚书,总章元年升为右丞相。
阎立本精通书画,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从宗教人物、车马到山水,无不擅长,其中尤其擅长绘制人物肖像。
阎立本绘画主要师法张僧繇、郑法士和他的父亲阎毗和兄弟阎立德,相传他对张僧繇的画进行了非常认真深入的研究。
起初,他对张的画并不能完全理解,通过再三观赏,才在张僧繇的画前“留恋十日而不能去”。
由此可见其作品和六朝绘画的继承关系。
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等。
《步辇图》正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太宗命阎立本作画来记录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这一重大事件,画家采用独特又巧妙的视角,并未选取文成公主入藏或是太宗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等宏大场面,而是通过描绘太宗乘坐步辇来迎接使者禄东赞这一特定场面来记录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以点代面、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反映了画家对这一历史事件理解之深刻,分析之精辟以及选材之得当。
一、《步辇图》的由来《步辇图》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现存的一幅十分珍贵的作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初唐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是以初唐时期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当时,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受唐朝社会的影响,松赞干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且,吐蕃社会借鉴唐朝向封建社会过渡。
松赞干布曾多次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都未能如愿以偿。
638年,他又派使者向唐太宗求婚,与此同时,他还带领20万军队攻打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蕃),施压于唐朝,但被唐军击败。
2017年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作品欣赏:《步辇图》

《步辇图》
中国唐代⼈物画作品,绢本,重设⾊,现有摹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纵38.5厘⽶,横l29.6厘⽶。
作者阎⽴本,唐初的⼈物画家,出⾝书画世家。
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作品传世。
“步辇”本来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具,该画作以贞观⼗五年吐蕃⾸领松赞⼲布与⽂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成公主的吐蕃使⾂禄东赞的情景。
从绘画艺术⾓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不滑,顿⽽不滞;主要⼈物的神情举⽌栩栩如⽣,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物所着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体感;全卷设⾊浓重淳净,⼤⾯积红绿⾊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1分析阎立本的

1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
(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均细挺拔,富有弹性。
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副历史画。
阎立本是新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2.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
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5分)答:印象派绘画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追求光色的变化,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
古代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埃及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典型代表。
为了神化法老和贵族,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又必须严格服从统治者的要求。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的法则和程式。
总的说来是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
1、彩陶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2、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步辇图赏析

《步辇图》赏析摘要: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关键词:绘画风格.绘画背景.文化价值.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
无论从政治上的统一稳定,经济的繁荣富强,文化的兼容并包,体现着唐人自信,豁达,文明的精神状态。
文化是政治经济侧面的反映,唐代文化在总结魏晋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文化的创新,绘画创作在表现技法纯熟的基础上,又注入时代因素更注重捕捉人瞬间的心理变化,精神面貌,情绪特征。
气韵生动,意境高深。
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说是唐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其色彩典雅绚丽,线条流畅饱满,构图错落富有变化。
与唐代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一起并称中国十大传世画作,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就从《步辇图》的绘画内容,创作背景,作品创作风格,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做简单的论述。
一.《步辇图》绘画内容赏析中国画讲究传神和意境,尤其汉代的人物画内容看似简单,却表达的极为深刻反映时代特征。
形体简单,设色简洁变化较少。
核心重画外意境,而非画作本身的技法表现。
阎立本所绘《步辇图》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着重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察言观色的神情,小巧萎靡的造型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体现唐王朝的强大,胡人政权的柔弱。
步辇图视觉赏析

《步辇图》视觉赏析《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它是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天下大治。
他常以亡隋为戒,虚心纳谏,重用贤才。
阎立本创作此图时,正值李世民一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贞观之治”,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
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
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
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决定隆重迎接;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拉萨出发直奔青海迎接。
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今天能娶上国大唐公主,实在荣幸。
我要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要与上国大唐永远亲和。
”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现在的大昭寺。
《步辇图》画面上乘步辇的唐太宗正在接见吐蕃的迎亲使者。
太宗的形象雍容大度,威严友善,簇拥着太宗的是一群花容月貌的宫女,一前一后,肩挽辇带,手扶辇柄,缓缓前行的宫女,从她们的神态来看视乎有些吃力,走在前面的宫女一定是香汗淋漓,娇喘吁吁了,比起抬辇的宫女,分列两边扶辇的宫女和执扇的宫女就要轻松多了。
阎立本《步辇图》及题跋欣赏(附超清图片)

阎立本《步辇图》及题跋欣赏(附超清图片)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唐阎立本《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今人学者研究为金人摹本。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记录了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阎立本画作的争议我们都知道,唐代阎立本是和吴道子齐名的大画家。
吴道子素有“画圣”的称号,足见阎立本在书画界的地位。
关于阎立本的画作,在史书中有明显记载的是《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秦府十八学士图》、《西域图》等,但是流传至今的《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等却存在争议。
《萧翼赚兰亭图》就在我们争论流传下来的这些画作是否是阎立本的时候,不免有些遗恨之处。
唯二有可能出自阎立本之手的作品,《步辇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而另一件就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抢走了一样。
《历代帝王图》如今收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历代帝王图》局部陈后主《历代帝王图》局部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绢本设色纵 51.3 厘米,横 531.0 厘米。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下期分享)这里突然令我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哪些知名的书画艺术总是存在争议?真伪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真,怎么去鉴别伪,这似乎有一种艺术审美的偏见在里面,只是我这种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不便在这里表达。
例如本文所要讨论的阎立本的《步辇图》,古人认为是宋人临摹,今天的学者研究则说是金人临摹,总之是对其真伪持怀疑态度。
而作为可以参照的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最典型的王羲之书法作品,目前有一种说法是王羲之的书法当世没有真迹,至少可以确定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碑刻,像《圣教序》起码可以为我们鉴别真伪作一个参考。
可是,对于鉴定像《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我们都缺乏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步辇图鉴赏

阎立本《步辇图》阎立本(约601~673),唐代画家,今陕西西安人。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
阎立本的画取法张僧繇、郑法士、展子虔等名家,笔力圆劲雄浑,享有“右相驰誉丹青”的美称。
他代表了初唐中原的画风,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擅长于重大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
《步辇图》赏析1.历史背景《步辇图》是一幅历史名画,为阎立本所作。
它反映唐代初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始强大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是个“骁勇多英略”的领袖。
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
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当时的阎立本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把这一历史事实定格成《步辇图》,这幅画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类同于现在的新闻照片,属于纪实性历史画,史称“历史纪实画”。
2.画卷描绘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辇图》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步辇图》赏析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至今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步辇图》作者阎立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官员,《步辇图》以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为背景,讲述了吐蕃使臣禄东赞晋见太宗时的情景,是汉藏兄弟名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画作的右半部分是唐太宗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缓步向前,左边的三人前面是典礼官,中间是禄东赞,后面是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也是作者最着里描绘的部分。
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相较于其他人物画,步辇图更注重于对人物本身的描绘,而非是环境和氛围的渲染和烘托,由此也显得别树一帜,匠心独运。
《步辇图》中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着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画作以中轴线为界,左边的三位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是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侍女们神情卑微,或侧或立,自然流畅。
衣带飘飘的迎风招展刻画出来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右两边对比鲜明,尤其是翻译官的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更加突显了太宗居高不傲,至尊至贵的君主风度。
与此同时,画家省略了环境描写,据画中出现的宦官形象,无须描绘任何背景就表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出现在后宫。
画家遒劲坚实的铁线描甚为精练,奠定了唐宋铁线描的基本形式,设色仅以红、绿、赭、黑等几色,简约浓重,和谐自
然。
全卷完整的保留了初唐时期人物画的风格。
由于该图深藏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气息,现已成为研究唐朝与吐蕃民族关系的图证。
欣赏人物画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觉得人本身就是这大千世界里最鲜活独特的生命体,而人物画力求把人物的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且形神兼备。
画家们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寄托于环境、气氛和动态的渲染中。
通过对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神态的不断解析,让我仿佛能看到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听到画中人物的喋喋细语。
我非常喜欢《步辇图》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在状物传神的同时又在抒情达意,还展现了一代大家的成熟风范,其困难强度远高于山水画,非实力强劲的画家不可为之。
作者在《步辇图》中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描绘出不同的神态,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
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步辇图》作为一副流传千年的画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是唐初民族关系大调整和西藏与祖国关系确立的光辉见证。
同时也由于《步辇图》历经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看到的阎立本的作品,都不能有确切证据说明是阎的真迹,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步辇图高超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