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合肥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饮食与中华文化结合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
中国饮食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多少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影响,但从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即中华饮食文化体现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中华饮食一方面吸纳和消化这些外来食品食物的加盟,另一方面又使之统一在中华饮食文化多元化的体系格局中,特别是在这种统一和多元化的建构中使外来的食物成分合理地转变为本土化的内容,在跨文化的组构中完成其本土化的演变。
中国饮食起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成的农耕文明,因此,北方形成了以小麦为主料的“面食”,南方则因“水文化”的关系演绎为“鱼米之乡”。
而这种历史形成的生活方式,尽管在后来的物质高度发达与饮食水平大幅提升的状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的民族本位的生存特质却仍然以不同形式而存在,且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走遍世界任何一个中国风格的餐馆与酒店,但凡选择“中式餐饮”,上述所有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中国本土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国美食的滋味,感悟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在神韵。
从民族饮食文化史的角度察析,中国饮食一面大量吸收了外来食物的品种,另一面又始终保持民族风格与特性不变,这种文化稳定性,究其实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饮食在引进、移植、培养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如中国化的“寿诞”庆典,也出现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
传统的寿桃演变为西式的蛋糕,但人们口中的祝词却仍然是中国式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西方的元素经过本土化的改造,不仅没有让人产生悖离传统的陌生感,反而给人以更为贴近现实、更具现代意义的新鲜感受。
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谢冕写诗的人多,作品更多,频繁举行的研讨会和首发式、层出不穷的诗集和诗刊、名目繁多的评奖和层次不同的诗歌节,在中国文艺界,诗歌可谓夺人耳目。
令人惊异的是,面对诗歌的这种局面,除了那些写诗的人在那里自我欣赏,在诗人圈子以外,却是赞誉之声甚少而不满的言谈居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创作的确存在一些盲点,一些误区。
数量多、产量大并不等于质量高、影响深远,热闹并不等于繁荣。
我们在造就了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乏。
因此,我一直强调:慎言繁荣。
首先,个人化取代群体意识,的确恢复了诗人主体的自由属性,从而使诗人的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
诗歌创作的个人化无疑是对诗歌性质和规律的再确认。
它象征着历经曲折之后的诗学认知的进步。
诗人的自我省悟和内心开发没有过错,但是当这种倾向成为非此不可的潮流,其流弊就是显而易见的。
诗歌个人化的成果确实被滥用并极端化了,它使一些诗人误以为诗歌的职责只在于表达个人内心的碎片,甚至形成了内心与外界的阻隔以至“短路”:相当多的诗歌忘却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只沉迷于自说自话,诗歌于是成为仅仅表现个人私语与梦呓的专用形式。
其次,新诗建立之后对于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的忽视乃至取消,这已是一个历史陈案,松散而直白的语言荡涤了诗歌本有的意趣与韵味。
后朦胧诗时代对口语化的片面提倡,加速了诗歌的语言平面化与粗鄙倾向,诗歌创作中充斥着“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之类的所谓诗句,把新诗仅存的一点诗意剥夺殆尽,人们有理由怀念并呼吁本来属于诗的那些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这些诗的基本属性的回归,的确,诗歌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尊重这种写作的独特性,是维护诗的神圣感的最起码的准则。
2013高考语文合肥市高三模拟试卷

2013年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中毕业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是互相灭绝,而是互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元一体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
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等等许多方面,而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便出现了禅宗,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鸦片战争之后,在救亡的呼声中,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介绍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的方针,便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变化。
此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
废科举、兴学校,留学、办报,种种新的事物迅速出现,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潮流,促使中华文明继续前进。
然而,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周围的天然屏障,一方面保护着中华文明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而能够独立地连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可惜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明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变之后,中华文明急需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自己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丧失了历史机遇,遂使中华文明逐渐被排斥到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外,并处于落后的地位,甚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安徽省合肥市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段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安徽省合肥市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段考试卷及答案合肥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段一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
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
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
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
”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p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
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
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
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超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于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里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
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及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
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2013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解析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想“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新人教版

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段考(9月份)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66 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建设随想来新夏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近年颇多不同主张与见解,如新儒家说、彻底重建说、西体中用说、“西化”说和综合说等等。
在诸说中,我比较倾向于综合说,即中国文化建设的途径是选择本土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合理成分,吸取外来文化中适应本土背景与土壤以有利于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那些内容,相互撞击,融合创新。
因为无论对哪种文化,其取舍标准一是切合客观实际,二是有利于本身发展。
悖乎此,难免陷于袖手谈心性的结局。
建设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自具特色。
但这并不意味着顽固地保存一切国粹、拒绝外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相反的,民族文化要存在、发展和创新就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应该以一种民族主体精神的胸襟,广泛汲取,选优补缺,将古今中外的全部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进行再创造。
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纯之又纯会退化、会灭亡;反之方能获得发展增殖。
因此,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需要在筛选过程中批判与淘汰的。
“五四”运动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改造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无畏的气魄,采取反传统的手段,引进具有西方文化属性的民主与科学作为基本精神来建设新文化,终于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这是“五四”运动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
可惜它的反传统手段竟被后来有些人曲解为“五四”精神本身,导致了对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而引起“全盘西化”方剂的乘虚而入;尤有甚者,四十多年后竟然出现了一件粗暴狂热的行为,即全面否定本体传统文化,制造了以“破除四旧”为旗号来抛弃和毁灭文化的劫难。
现代化民族文化的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既不能脱离原有的传统文化而凭空虚构,也不能自我孤立于世界文化之外。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安徽名校联盟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场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的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花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形式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外在形式具有极大的召唤力、感染力、亲和力。
不过也必须明白,我们说烟花美侧重形式美,“侧重”,并非“只有”。
并不是说烟花美只有形式的美,而无内容的美。
烟花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有形式的美,也会有内容的美。
不过,它的美的内容极为普泛、概括,显得十分隐蔽、朦胧、抽象。
诚如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所谓形式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的理解,这里讲的“意味”就是它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会抽象、朦胧、普泛、不具体,是由于它的内容早已经积淀在形式之中,人们只要见到这种形式,就自然地会感悟它所蕴涵的内容,很快地悟出它的“意味”。
这种内容又是如何积淀到“形式”上去的呢?形式美是内容向形式积淀的产物。
或者说它是从许多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中概括与演变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形式美形成的这一过程,我们就以烟花中出现的最多的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为例,来作些具体说明。
红色,在人类童年的原始社会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是直接联系的。
火焰是红色的,火与红是直接联系的。
此外,红色还与太阳以及人的生命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梁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
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
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
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
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
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与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
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
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
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
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
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
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
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
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
(选自金元浦《红高粱:风景的意义》,有删节)1.从原文看,下列对“红高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高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氛围,感染着读者。
B.“红高粱”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引发读者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C.“红高粱”不仅以红色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
D.“红高粱”通过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引起阅读兴趣,因其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在于感染读者,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
B.前三节主要阐释了“红高粱”作为独特风景对于文本创作的作用,以及对于阅读活动的引领作用。
C.四、五两节分别阐述了“红高粱”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
D.作为红高粱世界构成因素之一的“血海”,原文在最后一节通过与“红色”的对比略作分析解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B.“红高粱”的自然风景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文本,对待红高粱。
C.“红高梁”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和张扬,在于其“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
D.“红高粱”世界的“血海”并不是一种残酷和血腥,它会将读者内心对死的恐惧转变为对死亡的欣赏。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
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
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
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①,终为篡盗。
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
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权深纳之。
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②,若军果行,恐必致乱。
”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
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
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
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
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
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斯须还船,缚臵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宁闻之,故卧不起。
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
”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欺欷曰:“负卿。
”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注]①憍:同“骄”。
②业业:畏惧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尊当早规之规:规劝B.张昭时在坐,难曰难:质问C.即将步骑奄至将:率领D.击鼓会兵会:集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祖又以凡人畜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何嫌张长史之言乎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C.健儿亦乐为用命为吾击破沛公军D.乃出厨下儿还宁乃不知有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甘宁年轻时有气力,喜好游侠,纠合了一些行为轻浮的同龄人,并做他们的头领。
投刘表、黄祖不受重用。
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甘宁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甚为赞赏,并让甘宁担当讨伐黄祖的重任。
C.甘宁在建安二十年随孙权攻打合肥,碰上瘟疫,主力撤出,只有一千多人,于危境中在逍遥津北与凌统等决一死战,其勇气深得孙权嘉许。
D.甘宁的部下有过,逃跑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他,没有将其归还。
吕蒙在甘宁送礼给自己母亲后,放回甘宁的部下,但甘宁还是杀了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答:(2)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江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
(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2)。
(3),(4)。
(5),(6)。
(曹操《短歌行》)乙:(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3)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决不辜负春天李娟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
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
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
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
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
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
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
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
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
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
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
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
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
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著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