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A[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已经欧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D项错误。

]2.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A[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说明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论及服饰的演变,并不是生活方式完全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服饰与政治的关系,故C项错误;报纸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C[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 )A.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B.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C.隐藏了效忠清朝思想D.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解析:A 根据材料中“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可看出近代女子穿旗袍是为模仿男子,追求男女平等,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2.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C 解题的关键是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

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的行为代表“崇尚西法”,而保留一部分的行为表示“保存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本题选择C项。

A项与“保存国粹”的信息不符;B项并非材料本质,且蓄辫并非传统精华;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意旨。

3.(2017·山西太原期末)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解析:B 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4.据《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 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 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 310人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2.从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历史巨变。

这一巨变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5.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6.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A.皮影B.电影C.戏剧D.杂技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岳麓版必修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文练习答案方法点拨课后的“分析与研究”题一、分析与研究或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或分析:辫子是旧民俗的象征,人们对剪辫子的不一样心态:有人兴高开辟同学们的视线,或增强对采烈,有人极端不舍,反应了社会对先进与落伍,文明与迂腐的不一样态同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或着意度,但最后文明势必代替落伍,这是解答此题的重点。

于培育能力。

如此题即着意于参照答案:( 1)辫子是落伍风俗的象征,剪掉辫子,扔掉迂腐观点,培育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向世界文明聚拢,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资猜中的历史实质、规律的能力。

现象:想方设法将辫子藏起;选择吉日,祭拜先人,而后隆重剪除等,一方面说明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点安如盘石,严重约束着中国人的思想解放,革除旧习实属不易;但另一方面“人们欣喜若狂地剪去这条奴隶制标记的辫子” ,说明先进取代落伍是历史的必定。

(2)结论: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但先进的、切合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旧权力阻拦不了的。

先进必定取代落伍,文明必定取代迂腐。

二、自我测评课后的“自我测评” 题一1. 分析:依照课文内容,从衣饰改进的过程和服饰款式的变化方面般是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剖析近代衣饰风格演变的特色。

是学生学习本课一定掌握的参照答案: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先是民间仿效西式衣饰,再是政府知识。

官服、军服改进;最后是政府公布法律强迫改进,此后服饰变得五彩斑斓。

从演变的内容来看:先是模拟西洋衣饰,而后是将传统衣饰与西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衣饰联合起来——中西合璧,如中山装和旗袍。

材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是2. 分析: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饮食变化的状况,利用内、外因的解答这种题的前提。

辩证关系来剖析变化的原由。

参照答案:第一是鸦片战争后,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西餐进入中国;其次是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发现了西餐的优点:异国风味、营养卫对课文内容按必定的思生等,将西餐的优点与中餐的优点加以改变、推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对应学生用书P67?一、单项选择题1.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2.关于从晚清到民国年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3.(2012届广东湛江二模文综)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4.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蓄辫陋俗尚未根除B.清帝虽然退位,但旧的陋俗还未能在短期内消除C.湘潭县城剪辫者居多的现象与清政府发出的《剪辫通令》的影响有关D.这是《申报》创刊四十个春秋后的一则报道5.(2012届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6.下列对于“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改装去辫”首先从留学生开始④缠足陋习起源于满族妇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7.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含解析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十二)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山装、旗袍B.面包房、咖啡屋C.西式别墅D.火车、汽车[解析]中山装、旗袍都是将西方元素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B 项错误;西式别墅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C项错误;火车、汽车也完全是引进西方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 A2.“番菜挣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和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番菜”。

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解析]根据题目中“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和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番菜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并非完全的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饮食出现中西合璧特征,故D 项错误。

[答案] C3.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西方文明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解析]根据材料中是1912年的剪发、禁止缠足等,说明我国辛亥革命时期注重对社会习俗的变革,故选A。

[答案] A4.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甲乙两图分别反映的是清末婚嫁和民国婚照,无法反映日常服饰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婚姻礼俗的变迁,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表述以点代面,同时B项“已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婚姻自主的观念,甲图与乙图也无法反映“流行”的“普遍”程度,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

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小花》D.《风云儿女》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4.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5.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A.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B.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C.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D.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7.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服饰变革凸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制度的变革B.审美观念的变化C.物质生活的改善D.大众传媒的推动2.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3.康有为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

……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

其已裹者,一律宽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描述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B.对传统陋习发出的抗争C.晚清政府颁发了“废止缠足”法令D.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4.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

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A. 商业性弱化B. 时政性消失C. 社会性增强D. 经济性较强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的人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核心任务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决定民众习俗变化D.民众观念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6.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为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7.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8.1912年6月1日的《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B[从“1912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

]
2.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导学号:05812099】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B[A项中“完全西化”表述有误,排除;“社会原因”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D项不是社会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

]
3.“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
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
C[“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风俗的变革具有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

]
4.《上海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此材料中所述现象( )
【导学号:05812100】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
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
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
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
C[题干中所提到的自由风气早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这种自由风气还只是在部分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群体中流行,广大民众还并未完全接受,故B项错误;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因而崇尚自由与时尚,故C项正确;西洋化也只是在部分青年中流行,还不是主流,故D项错误。

]
5.中国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导学号:05812101】)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
D[“老爷”“大人”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君”“先生”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
6.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

”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 )
A.控制政府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D.刊登广告
B[报纸内容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与控制政府、推广科技和刊登广告无关,B项符合题意。

]
[冲A挑战练]
7.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
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A[“庚申之变”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庚申之变”后30年,即1895年前,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时间不符。

]
8.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5812102】
材料一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到“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可知由重门第向重财富转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民国时期人们的婚恋观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国共产党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