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六十四篇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作业:第9课 说“木叶”

第三单元第9课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________的传统。
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________的人来说,无疑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
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并且,散文化的议论本身还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
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这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
用典风气的流行与形成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有关联的。
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
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________。
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
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________,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沿成俗墨守成规混为一谈自鸣得意B.相沿成俗故步自封混为一谈沾沾自喜C.约定俗成故步自封一概而论自鸣得意D.约定俗成墨守成规一概而论沾沾自喜D解析第一处,相沿成俗:沿袭某种做法逐渐形成风俗习惯。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语境强调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诗文写法的区别,应填“约定俗成”。
第二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根据“这一传统的打破”“加以反对”可知,应填“墨守成规”。
第三处,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语境强调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分析所有作品,应填“一概而论”。
(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9 说“木叶” 训练-落实提升含答案

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窸窣..(xī)(cù)桅.杆(wéi)征戍.(shù)涔.阳(cén) 寒砧.(zhàn) 招徕.(lái)疏.朗(shū) 橘.颂(jú) 亭皋.(ɡǎo)【答案】“窣”读“sū”,“砧”读“zhēn”,“皋”读“gāo”。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一言难尽绵密门拴钟爱丰富多采歧路洗练捣衣落木潇潇黄雀景况奥妙【答案】拴—栓,采—彩,潇潇—萧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E.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A项,“出类拔萃”指才干、实力、能力等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
B项,“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小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D项,“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E项,“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
【答案】CE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张教授说,做力量训练时,锻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9 说“木叶”(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砧”应读“zhē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说“木叶”》,完成下面题目。
(1)课文用了许多问句,请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些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课文中问句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反问,例如“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这些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在文中有强调的作用。
二是设问,例如“‘木叶’是什么呢?”引出对“木”字的概念的诠释,使行文活泼而有变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设问引出了下文对“木”的艺术形象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问句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例如“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些问句意思相近,前呼后应,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
【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根据课文内容,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练习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练习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说木叶》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翩翩起舞(pi ān)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缠绵悱恻(mi án)C.灼灼(shuó)四处漂泊(bó)触及(chù)空气湿润(r ùn)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声爽朗(shu ǎ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桅杆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形无人问津联想月白风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_____不同起来。
A.传诵启示精练显著B.传诵启发洗练显然C.传颂启示洗练显然D.传颂启发精练显著4.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5课时作业:第9课说“木叶”Word版解析版

第三单元第9课一、基础知识1. 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适合的一组是()①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一旦小有成就就________的人,只会遇到人们的厌弃。
②你帮这类自私的人,得当心他会________。
③封建帝王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对于帮助自己篡权夺位的人,常常采纳________的手段来处理。
A .得鱼忘筌卸磨杀驴不知恩义B.卸磨杀驴不知恩义得鱼忘筌C.得鱼忘筌不知恩义卸磨杀驴D.不知恩义得鱼忘筌卸磨杀驴【答案】 C【分析】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此后就忘了本来的依靠。
卸磨杀驴: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给自己出过力的人除去。
不知恩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国制造业发展程度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比,仍大而不强。
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家产构造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显然,转型升级与超更加展的任务紧急而迫在眉睫。
B.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
好久从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教授给世界各国人民。
今日,茶已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C.这些外国哲学和科技著作内容广博精湛,要求翻译人员拥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专业水平易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
D.因为北京市最近几年来调整城市功能,家产构造定位以及疏解非国都中心功能等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添,惯例引进人材进京的数目将逐年减少。
【答案】 D【分析】 A. 成分赘余,“紧急”与“迫在眉睫”语义重复。
B. 搭配不妥,“教授”指把学问、技艺教给他人,“茶树种子”不可以与“教授”搭配。
C.句式杂糅,“要求”和“才能胜任”保存一个。
3.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在新闻公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转热门问题,记者倾耳细听。
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莅临本店花费满100 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巧礼物一份。
C.政府部门答复管辖单位:你校《对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好知晓了。
(精选)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9 说“木叶”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江浦.(bǔ)褒.贬(bāo)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C.涔.阳(chén)言筌.(quán)润.泽(rùn)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
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才用“木”字呢?(2)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A.场所排斥虽然/但是B.场合排斥不但/而且C.场合排挤虽然/但是D.场所排挤不但/而且解析:“场所”,活动的处所;“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第(3)句从“还”字可以看出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但/而且”。
答案:B3.下列语段中序号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①“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②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⑤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
要注意句式的特点和语句层次,可采用比较选项的方式判断。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练测课后拓展作业: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课后拓展作业一、语言基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庆期间,某名在今年夏天迅速走红的网红歌手,因为恶搞国歌而遭网友举报封禁直播间,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
____________,不久前,网友举报某网红主播在早期直播中,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
其结果是,这名主播被彻底封杀。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眼见这一届网红,不少人红得“大步流星”,也凉得“____________”。
有些人从草根一夜之间身家飙至千百万,却因为一些不当言行,顷刻之间跌回尘埃,好似提早做完了一场人生大梦。
出事以后,有人辩解自己是“一时口快”“一不小心”,但所谓“无心之失”,()。
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不光体现在平凡时、逆境中如何自处,更体现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际能不能保持一分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时代,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给了普通人____________的机会。
但网络不是规则、法律和道德约束不到的“盲区”“飞地”。
底线守不住,纵然有再惊艳的作品,背后有再众多的粉丝、再强大的平台,也是枉然。
毕竟,“三观”不跑偏、道德不失范,才有行稳致远不“翻船”的“压凳石”。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恶搞国歌被网友举报,封禁直播间,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
B.因恶搞国歌直播间被举报,遭网友封禁,账号冻结,影音作品下架。
C.因恶搞国歌直播间被封禁,遭网友举报,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
D.因恶搞国歌被网友举报,直播间遭封禁,账号冻结,影音作品下架。
解析:选D“因为恶搞国歌而遭网友举报封禁直播间,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封禁直播间”主语不明;“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搭配不当,应为“账号冻结,影音作品下架”。
A项,“封禁直播间”主语不明,“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搭配不当。
B项,“直播间被举报,遭网友封禁”不合逻辑,应为“被网友举报,直播间遭封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9 说“木叶”+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窸窣..(xī)(cù)桅.杆(wéi)征戍.(shù)涔.阳(cén) 寒砧.(zhàn) 招徕.(lái)疏.朗(shū) 橘.颂(jú) 亭皋.(ɡǎo)【答案】“窣”读“sū”,“砧”读“zhēn”,“皋”读“gāo”。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一言难尽绵密门拴钟爱丰富多采歧路洗练捣衣落木潇潇黄雀景况奥妙【答案】拴—栓,采—彩,潇潇—萧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E.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A项,“出类拔萃”指才干、实力、能力等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
B项,“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小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D项,“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E项,“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
【答案】CE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张教授说,做力量训练时,锻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六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A、陆厥(jué)招徕(lái)橘颂(jú)B、寒砧(zhēn)涔阳(qīn)锭药(dìng)C、窸窣(cui)曙光(shǔ)号咷(táo)D、亭皋(gāo)竹筌(quán)干燥(cao)【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将下列语句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明显了。
B、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C、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了。
【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做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褒奖(bāo)漂泊(pō)袅袅(niǎo)不落言筌(quán)B、亭皋(gāo)招徕(lài)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迢远(tiáo)征戍(shù)蛊惑人心(gǔ)D、寒砧(zhēn)桅杆(wěi)疏朗(shū)灼灼其华(zhuó)【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______;二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读《说“木叶”》,作者在文章里着重说明了树和木的不同,它们的不同之处是______【答案】:【解析】:第12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周笃文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
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
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了。
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
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
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
“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
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
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
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
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
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
醉则从他醉,犹胜独睡时。
”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
一句“犹胜独睡时”,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至,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
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
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创作妙诀。
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
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
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
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
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关于“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写诗为文应善于回旋曲折,尺水兴波,这是激活传统的表现技巧之一。
B、作者创作诗文,应掌握起承转合的技巧,将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C、换位和倒装是主要的转折方法,它能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是诗文“转折”入妙之道,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下列对“激活传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活传统需要价值观念创新,宏开思路,与时俱进,吟出时代的新声。
B、诗人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激活传统离不开语言创新。
C、表现技巧的改进也是激活传统的内容,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其进步相关。
D、中华诗词从“言”到“歌行”的不断变化,对于激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吸收时代新元素,激活传统,才能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的遗产。
B、激活传统对中华诗词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我们应该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文化传统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激活传统,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
【答案】:【解析】:第13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韵”金开诚“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
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
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
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
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
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
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
“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
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
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
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
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
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
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
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
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