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南方疝论坛在穗召开
腹壁切口疝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腹 壁 切 口疝 是 腹 部 手 术 并 发 症 之
一
,
其 发生率 列各 种腹外 疝第 3 位 ,约
开 。 常规 抗 感 染 治疗 ,术 后 拆线 1 0~
l 6 天 ,平均 1 4 天。 结 果
少 引起 切 口感染 发生 的诱发 因素 :① 术 中严格 无菌操作 ,保证切 口创面完善 止 血 ,减 少 渗 出 。② 避免 电凝 过 深 、过 多 ;缝 合前 清 洁伤 口 ;做 到严 密缝 合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6 1 4 x . 2 0 1 3 . 1 9 . 2 8
行腹腔 内C o mp o s i x 复 合 补 片修 补 ,手
术 均 用 张 力 缝 线 。 术 后 均 以 腹 带 绑 扎 保 护 腹 部 , 以 防 止 因 张 力 过 高 而 裂
开 是疝 形成 的重要 原 因。疝 一旦 发生 ,
所有手 术患者均痊 愈 出院 ,术后 随 访2 ~8 年 ,随访期 内无 1 例复发。
讨 论
不 残留死腔 ,防止积液 。③ 对切 口易渗
血 或 皮 下 脂 肪 丰 富 的肥 胖 患 者 , 因 易 发
生切 口渗液存 留 ,可行皮 下置橡皮 片引 流 ,术 后 2 4~3 6 小时拔 除。④腹 腔引流
同步放化 疗组 总有 效率 8 6 . 5 7 %,明显 高 于单纯放 疗组 的 6 1 . 4 9 %。同步放化 疗组
因素 :切 口疝 多 发 生 于前 腹膜 、鞘膜组 织
的纤 维 方 向多 为 横 向 , 纵 向 切 口必 然 要
口 I期愈合 。⑤ 合理使用抗 生素 。( 4 ) 腹
疝外科发展简史

难复性疝(特殊类型)
滑疝:疝内容物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临床类型
• 嵌顿性疝 (incarcerated hernia): 疝囊颈较小 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 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 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 情况称为嵌顿性或箝闭性疝。
疝外科发展简史
2•019/8/15
Hernia—疝
来源于希腊语
hernio
(发芽、生长)
人类对疝和腹壁外科疾病认知的演变,是整个外科发展的缩影。 一、古代对腹股沟疝的认识
最早有关疝的论证出现 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 马时期,当时没有明确的、 正规的疝手术治疗
公元前900年,有腓尼基人的一个小雕像清楚的显示了亚历山大时期,用疝气带治 疗疝的情景。
Celsus(公元50年前)将古希腊和亚历山大时期的医学传播到罗马。疝带被广泛使用手术 被建议用于那些有疼痛的病人,但切口是选在耻骨下方的阴囊处,疝囊自精索游离出后切 除,而伤口敞开,待其自然形成肉芽瘢痕愈合,伤口大者给予烧灼,以促进瘢痕形成。
Galen(公元200年)继 承了Celsus的思想, 认为疝的发生是腹膜 破裂或伸展引起,但 提倡采用同时切除睾 丸的方法结扎疝囊和 精索。
二、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代
宗教神学的统治,科学的发展同样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手术操作血腥和污秽而受到轻视, 从业的人大多是由理发师、裁缝等人组成。用烧红的烙铁进行止血,取而代之了精细的血 管结扎,当时的手术也无任何麻醉措施,这些可想而知的惨烈的残酷。直至约五百年后 William(约1210-1277年)才明确提出疝手术需保留睾丸。1363年,Chauliac首次区分腹 股沟疝和股疝的发病部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对疝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 用。尸体解剖研究的兴起,使人们对疝的认识也渐趋全面,由此疝治疗的发展也有根本性 的推动。
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研究

.
论 著 .
下腹 正 中切 口开 放 式腹 膜 前 修 补 术 治 疗 腹 股 沟 复发 疝 的临床研 究
王雷 彭泉 赵 成功
【 要】 目的 探讨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摘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 0 7年 1月至 2 1 0 0年 1月腹股 沟复发疝 患者 4 8例 临床资料 , 中行下腹正中切 其 经统 计学分 析 , 二组在平 均手术 时间 、 后 术 口开放式腹膜前修 补术 ( 实验组) 8例 , 2 前入路 修补术 ( 照组 )0例 。对 阴囊 血肿 、 对 2 缺血性 睾丸炎 、 平均手术 时间、 术后疼痛 、 异物感 、 复发进行研究 。结果
【 e od】 H m ai u a;e i hpyRcrn hri P proe pi K yw rs e i, gi H m o ah ;eu et e a r et a r a n n l r n ; e inl e r
2 0世纪 8 0年 代 中期 以来 , 随着 对 腹 股 沟 疝 发 病 机制研 究 的不 断 深 入 , 其是 近年 来 对 腹 膜 前 J尤
t e p i p so e aie f ri n b d e s t n, n h e u rn e r t e e c mp r d Re u t T ee w s i a n, o t p r t o eg o y s n a i a d te rc re c ae w r o a e . s l v v o s h r a n i i c n l i e e t ew e h e ut r m e tg o p a d c nr lg o p fr t e o e ain t o sg f a t d f rn t e n te r s l fo ts r u o t u o p r t i ,e u — n i y f b s n o r h o me rc r
什么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什么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表时间:2019-07-19T10:23:32.5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作者:阳家才[导读] 全国老龄办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截止2017年底,超过60岁老年人口约为2.41亿人,在全部人口中的占比约为17.3%,预测至2050年前后,其占比将达到34.9%。
仪陇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南充 637600全国老龄办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截止2017年底,超过60岁老年人口约为2.41亿人,在全部人口中的占比约为17.3%,预测至2050年前后,其占比将达到34.9%。
第八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研讨会指出,我国每年腹股沟疝新发病例约为300万、其他类型疝约为50万例以上,其中,腹股沟疝占比所有疝的3‰~5‰,属于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数据显示,其患病率约为11.6,直接影响老年男性身体健康[1-2]。
目前,无张力修补手术已成为治疗是本病的理想治疗方法,创伤小、复发率低,有效弥补传统手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但大部分患者对无张力修补手术知识知之甚少,导致治疗依从性低下。
基于此,现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方面情况进行如下介绍。
1腹股沟疝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吗?腹股沟疝发展过程较缓慢,起初包块小,存在时隐时现特点,伴有周围区域疼痛、坠胀等感觉,甚至剧痛、恶心呕吐、绞痛等异常表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包块逐渐增大,不适感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疝囊内肠管、网膜受压/碰撞而造成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疝气嵌顿、肠梗阻等,架上腹股沟部邻近组织为泌尿生殖系统,因此,患者常常伴发不同程度前列腺疾病。
另外,腹股沟疝一旦发生嵌顿,如绞窄性疝,极易诱发脓毒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由于患者对腹股沟疝及其危害性缺乏一定认识,导致重视度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等,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手术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唯一方法,如传统手术,但创伤大、出血量多、疼痛重,尤其是复发率,约为10%以上。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专家讲座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10页
临床表现
✓ 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 ✓ 造口周围不适 ✓ 疼痛 ✓ 造口旁肿物 ✓ 嵌顿性或绞窄性肠梗阻 ✓ 造口处肠管脱出 ✓ 漏出和造口周围皮炎 ✓ 心理负担沉重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11页
临床表现
疼痛
常由疝囊扩张牵拉腹壁和造口皮肤所致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12页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39页
手术治疗-疝原位修补术
应用补片无张力疝修补
当腹壁筋膜缺损大时,利用补片修补能够降低 术后局部张力,降低疝复发率。
• 原位腹腔内无张力肠造口旁疝修补 术
• 原位腹膜前和腹壁前无张力肠造口
旁疝修补术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40页
手术治疗-应用补片无张力疝修补
原位腹腔内无张力肠造口旁疝修补术
体征
❖ 可不一样程度向腹腔回纳造口旁肿物 ❖ 扪及造口旁缺损 ❖ 闻及肠鸣音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14页
临床表现
造口处肠管脱出
是结肠滑动性旁疝经典体征 症状
❖ 局部疼痛不适或坠胀感
❖ 排便困难
体征
❖ 初时可徒手还纳,其后逐步加重, ❖ 长久有大段肠管裸露于体外,不能充分还纳 ❖ 外翻脱出肠管粗大,粘膜有点状糜烂灶 ❖ 手指内诊时可触及小肠及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4页
病因-医源性
造口位置选择
❖腹直肌旁切口高于经腹直肌切口 ❖经原手术切口高于另行造口 ❖腹膜内造口高于腹膜外造口
当前临床上推荐经腹直肌造口
造瘘口旁疝专题知识讲座
第5页
病因-医源性
造口技术
腹壁造口处开孔过大、太松,对合不良 造口术中未将造口肠段及系膜妥善固定 腹腔内残留乙状结肠太长
我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我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帅卫;黄秋林【摘要】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腹股沟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改进,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已趋于成熟,疗效满意,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因技术、设备、材料、麻醉方式、医疗费用等问题,腹腔镜疝修补术仍未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金标准",学术界对普及LIHR仍意见不一.现将LIHR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综述.【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15)003【总页数】2页(P238-239)【关键词】疝,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检查;综述文献【作者】帅卫;黄秋林【作者单位】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东莞,52338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2+11 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开展初期,外科医师尝试过多种术式,1982年 Ger[1]提出缝闭内环口治疗成人疝及网片填塞内环口术。
经过临床实践与发展,1991年Toy等[2]报道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mesh,IPOM);1992年 Dion等[3]报道了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dom inal preperitoneal p rosthesis,TAPP);1992年McKeman等[4]报道了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
20世纪 9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腹腔镜技术,随即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常用术式有 4种:内环口关闭术,IPOM,TAPP,TEP。
内环口关闭术只适于修补小儿疝,成人疝只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其他腹腔镜手术时用于暂时性处理。
IPOM是在腹腔内植入补片,有补片滑动移位的可能,故复发的几率较高,且补片直接接触肠管,有发生肠粘连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的可能。
腹股沟疝的现代观念

腹股沟疝的现代观念陈双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华南疝外科治疗培训中心本文提出的所谓腹股沟疝现代观念 ,与传统观念甚至与当今疝的某些观点均有所不同 ,其目的在于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疝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一、泌尿生殖脂肪筋膜室的观念和作用近几个世纪来 ,无论是解剖学家还是外科医生 ,对腹股沟区的描述大多都是以尸体解剖为依据 ,将腹股沟区由外至内描述为一分层的结构。
但实际上这种分层只是在静止的尸体上的一种表像 ,而在活体上 ,膀胱充盈度的变化 ,可使这种分层发生改变。
如充盈的膀胱可以将 Hesselbach 三角变为巨大的腹膜外室 ,疝修补术中时常有人寻找疝囊时进入了膀胱 ,原因之一可能是解剖层次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
还有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对疝的观察方向 ,即在活体由内向外(由后向前) 观察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时若将膀胱用盐水充盈后可发现 ,位于腹膜外间隙的膀胱可将直疝突出的腹膜和腹横筋膜分开。
还有尸体解剖时 ,松软的结缔组织收缩使这一间隙组织失去弹性 ,不可能像在局麻下手术时感觉和体会这一脂肪筋膜室间隙的扩张性和可变性 ,因此也无法描述该室的存在和作用。
CT 和 MRI 的发展 ,使我们能从三维角度观察和理解该室的作用 ,加之腹腔镜观察 ,可将泌尿生殖脂肪筋膜室理解为膀胱的软垫或扩张的贮备。
所谓的腹股沟区的泌尿生殖脂肪筋膜室 ( The urogenital fatty2facial compartment) 其实是由腹膜后泌尿生殖间隙衍变而来 ,很像肾周围间隙充满脂肪 ,再由腹横筋膜来源的不同筋膜层分开而形成的结构。
通过筋膜框架 ,脂肪筋膜室组成腹股沟区的支持结构 ,当然还包括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韧带。
经典的疝缝合修补术 (包括 Bassini、Shouldice、McVay 手术) 破坏了膀胱前间隙的完整性 ,对此可通过已完成了此类手术的患者 CT 或 MRI 证实。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可能是影响了男性的泌尿和性功能。
疝气,术后护理知识

疝气,术后护理知识发布时间:2023-02-10T11:43:08.6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月18期作者:何叶璇[导读]疝气,术后护理知识何叶璇(西充县常林镇卫生院;四川南充637200)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不同部位的疝临床症状不同。
腹外疝主要表现为突向体表的包块,随体位改变,肿块大小改变或不改变;脐疝多见于婴幼儿,在小儿哭泣或便秘时脐部肿块突出,安静时疝块消失,很少发生崁顿和绞窄。
成人脐疝常出现于肝硬化等原因导致的大量腹水时,也可见于肥胖患者、妊娠后。
一岁以下患儿可暂不手术,因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疝气带压住深环。
疝气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症状加重,甚至发生崁顿或绞窄而威胁患者生命,故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手术作为治疗疝气的主要方式,加强术后的护理工作,对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儿疝气术后的护理知识在治疗后注意保护好伤口,尤其是婴幼儿,尽量不要让患儿抓掉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更不可由于大小便导致纱布面污染伤口被弄脏,导致伤口感染或者化脓。
因术后阴囊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通常情况下在2-3天就会消退,如果肿胀未消退或者发硬,则可能存在淤血,此时需请医生检查;如果发硬以及肿胀均未再发展,则淤血就会被慢慢吸收。
由于术后麻醉药物作用消失以后,伤口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疼痛,此时可多哄哄或者转移患儿注意力,最好不要让其大哭大闹,如果哭闹不止,则可根据医嘱注射或者口服镇静药物,使患儿能够安静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