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古代文学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历年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台阁体:(1)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3)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4)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 公安派:(1)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人物是“三袁”: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
(3)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4)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5)主张创新,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竟陵派:(1)晚明时期出现的又一个诗歌流派。
(2)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
(3)因为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文学主张又相近而得名。
(4)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更倡导用诗文表现自己超离尘俗的“幽独情思”。
4.清雅词派:(1)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2)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
风格特色是“清空”、“骚雅”。
(3)在遣辞和音律上追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5.苏辛词派:(1)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
(3)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6 江西诗派:(1)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2)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三是江西诗派是作为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7.江湖诗派:1)南宋后期兴起的一个诗派。
(2)其成员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2.(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1)雄辩色彩。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4.(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逼真的描写.(4)谐趣和讥刺横生。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5.(1)“美政"理想。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6.(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古代文学、简答

四、简答1、韩孟诗派形成原因答:(1)命运个性相同:狷介孤傲,仕途坎坷。
(2)文学主张相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3)创作态度相同:“推敲”苦吟,尚奇求怪(4)审美情趣相同:以奇怪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3、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理论主张?答:江西词派一祖是指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其理论主张有四点:(1)“以俗为雅”,在前人典雅的诗句中融入俗语。
(2)“以故为新”,在自己的诗句中化用前人的诗句成典故。
(3)“无一字无来处”指所写的诗句都要有稽可查。
(4)“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4、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答:(1)诗歌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成分,芙蓉泣露香兰笑(2)构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性很大,常常超越时间、空间《梦天》前半写天上,后半写人间,跨越了神人两个世界,(3)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写“鬼灯”曰“漆”,写“鬼火”曰“碧”,“风”有“酸风”,“雨”有“香雨”。
5、“诚斋体”的艺术特征答:(1)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2)想象丰富奇妙,构思新巧别致,写流云:一峰忽被偷去;写杨柳:两堤杨柳当防夫。
(3)语言自然活泼,意趣盎然。
如《闲居初夏午睡起》,《小池》6、范成大对田园诗发展的贡献a、在时间与内容上都具有系统性,从全方位上反应农民生活与农村田园风光。
b、在反应农村的田园景色和农民劳作时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田园诗的表现范围,从而赋予以恬静、闲适为主要特征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思想内容。
c、能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细节、白描的手法来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形成了平淡中见含蓄、自然中显生动的艺术风格。
d、诗中的主人公由以前田园诗中多写的隐士转为农人,由此,田园诗成为真正描写田园之人的诗。
7、“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答:(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
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
(2)主张文体革新。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题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题材料10对外(1)班晚自修材料1.高适诗歌特点:风格悲壮,气质雄浑,骨气端翔,其主题深刻。
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
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2.岑参诗歌特点:风格悲壮,时有豪气,以写景见长,善于表现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严酷的自然环境以突出边疆将士不畏艰苦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以梨花写出了戍边战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把西北边塞风光通过比喻手法写得非常壮丽。
3.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①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一气呵成。
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以大鹏自喻,体现自己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
②喷发式的抒情方式是李诗最主要的抒情特点,其感情一旦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坏》诗首便行云如水般地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
③其诗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如《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真是幻想奇妙,使人意趣横生。
④其诗气魄宏大、想象力极其丰富,诗中多有壮美和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意象极为阔大壮观。
4.杜(甫)诗被称为“诗史”的具体表现:①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如《悲陈陶》《收京三首》;有的诗还可以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其诗对开元全盛时期的社会状况也有生动的反映,如《忆昔》中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最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古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简答: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
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2 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切近自然。
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古代文学史 简答

第二编简答题(第五组整理)一、汉大赋兴盛的原因1.汉帝国的统一强盛为汉赋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君王的好尚和统一帝国的文化建设需要,促进了汉赋的兴盛。
汉武帝爱好辞赋又好大喜功,招纳很多文学之臣在身边,因以歌功颂德。
“润色鸿业”的汉大赋更加兴盛。
3.颂美意识和讽谏精神是文士们创作大赋的内在动因。
此外,如文体的发展,前代文化精神的继承以至语言文字的统一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对汉赋的兴盛产生影响。
二、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流行的是骚体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同时,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是汉大赋创作的繁荣期。
其中,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成就最高的作家。
其《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代表作。
此外,西汉末年著名赋家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东汉前期著名赋家班固的《两都赋》等作品都在汉大赋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这一时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而张衡的《归田赋》以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宣告了抒情小赋的诞生。
三、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例,说明汉代骚体赋的特点(1)从精神上,汉代的骚体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明显地对屈赋有所继承。
《吊屈原赋》为贾谊被贬长沙,途径屈原放逐之地,因致伤悼而作,辞情风貌多有相类。
赋中作者反复咏叹,流露出对“忠而被谤”、才无所用的愤慨与不平,但在赋末,作者不赞同屈原的行为,体现出了与屈原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从体制上,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在《吊屈原赋》中,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大量运用兮字,显示了对楚骚体的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6分)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分);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2分);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2分)2. 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6分)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
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1分);2)。
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1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2分)。
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2分)3.李白诗歌的想象有什么特点?(6分)李白诗歌中想象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是丰富奇特。
所谓丰富,是说想象在李白诗歌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篇篇皆有;(2分)所谓奇特,一是说李白没有任何局限,突破常人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时空,打破物我,赋予天地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创造出奇异瑰丽的意境,诗人寄情于自然万象,物我合一,以诙谐风趣的笔调抒发豁达超脱的情怀;(2分)一是说其想象常常运用发散思维,利用描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虚幻之境来实现,出人意料,神奇莫测,在广阔无际的完全凭自己主观创造的时空里纵横驰骋,捕捉超越现实的意象,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
(2分)4.简说杜牧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6分)杜牧咏史诗是其全部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诗歌在形式上多用七言绝句,言短意长,含蓄无尽,一唱三叹;(2分)针砭奢侈淫乐,总结兴亡教训,是这类诗的一大基本主题;(2分)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往往通过对历史片段的回忆,观照古今更替,揭示兴亡规律,体现自己对历史的冷峻沉思、深邃洞察和深刻领悟,翻新出奇,发警策之语,造句惊人,不作议论而褒贬自明,自然的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因此形成了“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诗歌风格。
(2分)5. 谈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6分)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优点有1)中心突出,旨意明确,一篇专咏一事(1分)。
2)形式灵活,语言通俗(1分)。
3)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感情浓烈。
其不足之处有(1分):1)为了做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1分),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1分);2)有些诗无感而发,堆积议论和说教,写得枯燥乏味;3)语言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炼含蓄。
(1分)1. 结合作品,谈谈杜诗中萧散自然的风格特征。
(6分)萧散自然是杜甫诗歌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主要体现于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以及细致的景物描写等方面,(3分)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3分)。
2.谈谈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境遇之关系。
(6分)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相关。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慷慨悲歌(3分)。
这时的诗歌便表现出沉郁顿挫,如困顿长安、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所作诗歌多是这类风格。
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3分)3.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6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是:①风格恬淡孤清。
山水描写主观感情色彩甚浓,常融入游子的飘泊之感,给山水染上一层冷色,蕴涵有孤高的意绪和悠然的兴味,恬淡中深蓄远韵,但缺少热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描写,常常即兴白描,表现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分)②诗中洋溢着醇厚朴实的风俗人情,充满馨香浓郁的乡土气息。
(2分)③语言或雄放有力(山水诗),或自然质朴、用口头语,说家常话,写眼前景,叙身边事,抒心中情(田园诗)。
(2分)4.柳宗元传记文有何特点。
(6分)柳宗元传记散文多取材于社会下层人物,常常通过人物生平遭际的传述,揭示其性格特征,表现社会矛盾。
这类文章主要分做两类:一是以史实为据的人物传记,(3分)如《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
这类文章,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用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一系列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极具个性。
一是用传奇法写作的传记,如《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
这类文章,大多借此寓彼,托物寄意,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善用简朴生动的语言勾勒鲜明的人物形象。
(3分)5. 谈谈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6分)杜甫对中唐诗歌产生深刻影响,白居易、元稹继承其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3分)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3分)1. 试述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6分)《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作品对李杨故事的态度上,一方面,诗作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终于导致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歌“长恨”的因由,(3分)其中包含作者一定程度的讽刺、批判态度;另一方面,诗作在描写杨贵妃的死以及其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笼罩着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
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6分)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谢诗如出水芙蓉”,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一、纪行性。
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述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又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中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
(2分)其二、特写性。
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
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痕迹。
(2分)其三、泛理性。
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
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来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他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2分)3.杜甫的叙事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杜甫叙事诗的主要特点是①妙用赋笔,“即事名篇”,舒卷随心。
(1分)②寓主观于客观,寓抒情于叙事。
(1分)③描写细腻,长于细节。
(2分)④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间或穿插写景。
(2分)4.唐传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唐传奇是标志中国小说发展成熟的里程碑,其主要艺术成就是: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唐传奇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环境气氛的烘托渲染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妇女形象。
(2分)②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作者巧布疑阵,运用奇特想象,构思出神奇而多变的情节,结构严谨、完整。
(2分)③凝练优美的语言。
唐传奇的语言融合了诗和古文之长,吸收了一些口语及骈文技巧,形成精练优美、活泼流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描摹人物情态,于细腻处尽其委曲,与简要处传精神。
(2分)5.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6分)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
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
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
(2分)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
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2分)(《拟行路难》十九首)风格上:风神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刘熙载于《艺概·诗概》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李白所承继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
(2分)1. 谈谈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6分杜甫对中唐诗歌产生深刻影响,白居易、元稹继承其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3分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3分2. 结合作品谈谈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
6分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2分二、本色而不雕琢,读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2分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2分3.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6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修竹篇序》中。
2分他反对“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鲜明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老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原则。
以复古为口号,强调诗歌必须反映现实。
“兴”指诗歌的比兴手法;2分“寄”是寄托;“汉魏风骨”即“建安风骨”,指作品的内容、风格和艺术感染力。
他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正是企图从精神实质上去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直接继承建安传统,这对摆脱齐梁浮华诗风、端正唐诗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同时,推出诗歌创作的美学标准,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序幕。
2分4.简述韩愈各类文章的特点 6分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散文大家,“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总体概括。
2分具体讲来各类文章的特点分别是:议论文缜密雄健,汪洋恣肆,饱含感情,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精练;记叙文简洁生动,形象鲜明,自然流畅,夹叙夹议,融叙事、抒情于一炉;2分抒情文情深意挚,语言平易,真切感人,具有多样艺术特色。
2分5、宋之问、沈佺期对律诗发展的贡献是什么?6分宋之问、沈全期对律诗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上承王、杨,3分总结六朝以来声律方面创作的经验,把四声分为平仄,约句准篇,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确立了律诗形式。
至此,中国诗歌史上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3分1.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6分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分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2分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2、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6分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