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对毛泽东的巨大影响
(1)毛泽东自己说:原来他把康有为、梁启超当作 自己的楷模,读了《新青年》后,陈独秀、胡适 等人,代替康、梁成了他的楷模。 (2)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李大钊管理 的北大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间。他遍访了包括陈、 胡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一睹他心目中楷 模们的风采,而只有陈独秀给他留下最深影响。 他说:陈对他的影响超过其它任何人。
2004年,在任弼时同志诞辰100周年纪 念大会上,胡锦涛说“任弼时同志反对了共 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胡锦涛虽然不是直接在说陈独秀,但也 是讲这段历史。于是,2009年中央党史研究 室又将陈独秀改为“右倾错误”。
随着被披露的史料逐步增多,对陈独秀 的研究也“一步一步更符合实际,帽子越来 越小了”。
1、叛逆的少年时代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期 3、建党时期
(二)晚年陈独秀(1927——1942): 从总书记到终身反对派
1、参与托派组织活动,被开除党籍 2、牢狱五年 3、出狱之后,陈独秀到何处去? 4、凄惨的晚年岁月
二、陈独秀的功过是非物的标准 (二)陈独秀的历史功绩 (三)陈独秀的主要过失 (四)历代政要名人眼中的陈独秀
(4)这时的毛泽东的思想是相当复杂而混乱的,有无政府 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佛教思想等的影响。在政治上,他 和同伴组织了新民学会,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暴虐腐败的 统治,主张中国实行联邦制,湖南自治,建立湖南共和国, 和北京政府脱离关系。1920年上半年,当陈在上海刚刚转 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筹建中共时,毛泽东到上海拜访 他,二人一席长谈。毛泽东说:陈所谈的信仰共产主义的 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 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毛泽东又读了陈主持的上海中共发 起组组织翻译出版的三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共产党宣 言》、《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毛泽东从此就转 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陈是毛泽东走向马克 思主义的引路人。
陈独秀

1915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 办并主编《青年》杂志。 办并主编《青年》杂志。这 是陈独秀一生影响最大的活 动,喻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 的兴起。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 学文科学长。 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 等创办《每周评论》 等创办《每周评论》。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 领导人之一。 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 年五四运动后期,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 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冤案昭雪:从右倾投降主义改为机会主义 冤案昭雪:从右倾投降主义改为机会主义
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 错误从“右倾投降主义” 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从“右倾投降主义”,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为什么抠掉了“投降”两个关键性的字呢? 为什么抠掉了“投降”两个关键性的字呢?中共中央 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 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被看作陈独秀犯严重 右倾错误标志的对国民党‘二大’ 中山舰事件、 右倾错误标志的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 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 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 等问题上的让步, 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 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 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都是 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因此 因此, 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因此,共产国际对中国 大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闹了半天, 闹了半天,陈独秀犯的是没有识别和抵制住来自莫斯 科制定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 科制定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错误的性质是执 行者的错误,错误的根子在莫斯科。 行者的错误,错误的根子在莫斯科。
陈独秀

6. 7. 8.
“陈作为政治领袖,在中国不可能成功。他远远缺乏与中 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 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 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势力基础(如军队、干部)。正因为中国 不是资本主义的近代社会,中国没有近代民主制度和民主政 治,在实践上成功的中国政治领袖不是靠演讲、靠文章、靠 选票,而是靠实力、权术、政治上的‘得人心’,组织上的 ‘三教九流’和‘五湖四海’。这位书生气颇重的教授是注 定要失败的。”
激扬文字
每 周 评 论
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创刊于北京,陈 独秀主编,周刊。每星期日出版,四开一张, 分四版,采取报纸的形式。自第26期起由胡适 接编,每周评论社出版发行。 1919年8月31日 被北洋政府查禁,共出版37期。
该刊旨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内容侧重时事评述,文学创作和 文艺批评,先后出版了对于新旧 思潮的舆论、山东问题,对于北 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专号以及罗 素的讲演《我们所能做的》、胡 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 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等重要文章。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 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 有广泛的影响。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 袁项城“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 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陈独 秀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 寅》杂志。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法 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 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 《新青年》。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和李大钊 合办《每周评论》杂志。
3.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 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 能替代的。 4.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 千古,光照千秋。
陈独秀

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
在不懂得掌握政权和武装的重要性,不善于处理同 国民党的关系,企图以妥协让步和束缚工农运动等 消极措施拖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1927年8月,陈独 秀被撤销总书记职务。除其本身的原因,同时也是 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陈独秀犯严重右倾错误标志 的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 问题上的让步,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的依赖, 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都是受到了 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
陈独秀对历史的影响
他的坚定不屈的性格使他成为著名的革命 家,而他的倔强与刚烈造成他政治上的失败,他 的坦城和爽直使他拥有许多朋友。倔强而坦 诚的个性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与 共产国际隶属关系及国共合作的形成起到了 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他的这种个性,在某种程度 上影响了对共产国际无限制地服从,为大革命 最终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濡以沫的潘兰珍,陈独
秀被撤职后回到上海,隐姓埋名, 在永里租界居住下来,“同是天 涯沦落人”,陈独秀和潘兰珍渐 生好感。闲时,忠厚朴实的潘兰 珍帮陈独秀洗衣服,收拾房间, 陈独秀则教潘兰珍识字学文化。 两人走到了一起后,生了个女儿 叫凤仙。1932年,陈独秀遭谢立 功、费侠出卖被捕,潘兰珍无怨 无悔地为他送了5年牢饭。1942 年,陈独秀在重庆江津病逝。弥 留时他对起子说:“兰珍吾妻, 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 1949年10月30日,潘兰珍病故, 年仅41岁。
活泼聪慧的高君曼,高晓岚
同父异母的妹妹。热爱文学,见识开 阔,两人从诗词歌赋聊到行游见闻, 从社会责任说到男女婚恋,大有相恨 见晚之感。两人面对众人的非难和陈 、高两家的指责,二人坚决“自由恋 爱”,干脆私奔了。 1911 年,辛亥革 命爆发。陈独秀忙着办报、演讲却对 家庭漠不关心,终让二人渐行渐远, 1925 年,高君曼心灰意冷,带着一双 儿女黯然移居南京,从此二人不相往 来。 1930 年,高君曼带着孩子回安庆 为姐姐奔丧,却遭遇陈、高两家冷眼 。她被彻底击垮,次年病殒南京。年 仅52岁。
陈独秀

• 他认为缺乏抵抗意识及抵抗力薄弱是中国 “最深最大之病根。”要革除这个病根, 必须清除以下三种祸害: • 一是传统学说之害,“老尚雌退,儒崇礼 让,佛说空无。”二是君主专制之害,生 杀予夺唯一人是从,民德民志民气扫地而 尽。三是统一之害,“政权统一,则天下 同风,独夫民贼,益无忌惮。”
• 如何革除?他主张革命,提倡“直接行 动”。“公仆不良,主人有权利起来赶走 他们,不起来赶走他们,是人民自暴自弃, 失望灰心,更接行动”只能打倒旧的贪官 污吏,却无法防止新的贪官污吏产生。陈 独秀晚年对此也有所感悟。
• 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演变分三个阶段, 分别以法兰西、苏俄、英美为样板。 他认为民主思想源于近世文明,乃 欧罗巴人之独有。
• 他认为 “欧罗巴之文明,其先 发主动者率为法兰西人,近世 文明之特征,厥有三事,一曰 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 曰社会主义,是也。”
• 五四运动后,他的思想发生变化, 开始主张用苏俄式的民主取代法兰 西式的民主,即以大多数无产阶级 的专政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 而斯大林的独裁又使他吧目光转向 英美式民主。1940年,陈独秀提出 了比较完整的民主思想。
• 陈独秀的人民自治权思想主要是针对专制 主义和官僚政治而言: • 首先、自治权是人民自治权,是与官治相 对应的。对人民而言,官治是被动的,民 治则是主动的。 • 其次、人民自治权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包 括地方自治和同业联合自治。 • 第三、地方自治和同业联合自治必须从最 小范围的组织着手,也就是从最基层着手。
陈独秀的人权思想
• 陈独秀认为,人权观念源于西方近代的个 人主义。西方人是彻底的个人主义的民族。 西方文明,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 律,社会和国家之目的,在于维护个人之 自由权利和幸福。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 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此即人权。人权 是一切公民平等共享的权利,这就是个人 主义之精神。人是性灵、意志、权利之主 体,而自由则为个人之主体性的表现。
陈独秀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陈独秀人物介绍课件

▪
感 谢
感 谢
阅阅
读读
1.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2.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 〈文学革命论〉为倡导新文学提出三大重点: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文会学
继胡适于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提出更为激进的看法, 抨击传统文学形式、内容等,如「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观念, 并提出新文学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 (一)书籍
1.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李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 傅德华、谢耀桦、李春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陈平原,季剑青:《五四读本:掀起时代巨浪的五十篇文章》(台湾:网络与书出版,2019年) 6.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陈独秀
曾经历中西教育,故比时人更能体会当时大厦将倾之感 参加和组织多种革命团体、办报等,积极进行反清救
国斗争 后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中华民国,但国家却仍处于内 忧外患 意识到启蒙与解放国人思想乃至关重要,于是发动新
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 办报纸、刊物等宣传新思潮之媒介 ✓1915年发刊《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1918年创《每周评论》;任《中华新报》笔政 ✓1920年办《劳动界》、《共产党》、《群报》 ✓1922年创办《向导》周报
陈独秀

生 平
1919年秋天陈独秀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
2号。春,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远东局外交人民委员部远东事务
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及担任翻译的俄籍华人杨明斋来访, 策动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
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 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有前去出席,派包 惠僧代表他出席,带去他的信件和4点意见:‚一曰培植党员; 二曰民权主义之指导;三曰纪律;四曰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 题。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回到安庆后,1903年5月17日在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
办安徽爱国会。当公家开始镇压时,陈独秀逃往上海,和章士钊、 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社址设在新闸新马路梅
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国民日日报。此后,
他回到安庆。
生 平
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 ‚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 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 1908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
陋。‛
生 平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提前获释。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
支持,共产党也曾发表文章《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曾 提出只要陈可以承认当年的错误就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 认错后,王明、康生等人在一些共产党的刊物上说陈独秀接 受日本津贴,做‚日特汉奸‛,陈写信驳斥,虽然事件没有 进一步发展下去,但两者关系已经恶化。王明失势后,周恩 来曾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陈独秀为此对 好友说,党内的熟人都已经离去或逝去,现在对共产党已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1929接受托洛茨基理论,被开除党籍 1930与潘兰珍结婚 1931托派总书记 1932第五次被捕 1937提前释放出狱 南京----武汉----四川江津 1963逝世63岁
陈独秀婚姻家庭
• • • • • 高晓岚,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之女,1930去世。 三子一女:延年、乔年、松年、筱秀 高君曼,高晓岚同父异母妹妹,1931去世。 一子一女:鹤年、子美 潘兰珍,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工人,51—23。 1949年去世
评价
命运
抗战时期与国、共的交往
• • • • 与国民党 出狱 1935/8/1日— 1936/12/12----1937/9 由“打倒国民党 ”转变为“拥护国民党政府领 导抗日”;由“反对国共合作”转变为拥护国 共合作 • 拉拢
与共产党
• • • • 《解放》 周恩来---林伯渠---毛泽东 王明---康生 1939周恩来
• • • • • 中共1—5届中央局书记 1927辞职 1927红场事件 1929中东路事件 托洛茨基 1938脱离托派声明
牢狱生涯 • 探监 • • • • • 宋美龄 顾孟余 徐恩曾 陈公博 胡适 刘海粟 鲁迅
写作:研究室与监狱合二为一 • • • • 庞大计划 音韵学与文字学 《小学识字教本》 字根说 《实庵自传》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 • • • • • • 1879安徽安庆 1896中秀才 1897与高晓岚结婚 1901—1911反清革命 1910与高君曼出走 1915创办《青年》,次年改名《新青年》 1917北大文科学长 1921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1927年辞去中共领导职务
• 君是降龙伏虎手拈花微笑撒诸天 • 苍茫五十年前事贝叶重翻益惘然 • 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 • 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
• 陈独秀晚年生活 • 陈独秀墓地
陈独秀五次被捕
• • • • • 1913安徽芜湖 二次革命 1919北京 五四运动期间 6.11---9.16 1921上海 中共成立三个月之后 10.4---10.26 1922上海 中共二大召开之后 8.9---8.18 1932上海 近五年 1932---1937
党的领袖-----托派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