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课件治燥--涌吐45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6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
起始和形成时期。 2.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
时期。 3.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
时期。 4.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整理版课件
7
▪ 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 形成时期。
1.汉代以前 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或简 单的炮制原则,无具体方法。
▪ 苦、酸、咸性寒凉,属阴――趋向沉 降,作用向下、向内――潜阳、收敛 、清热、降逆、渗利、泻下等。
整理版课件
23
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 2.“酒制升提”。如:黄柏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
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 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整理版课件
24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 醋制-归肝经、蜜制-归脾经、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 “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整理版课件
5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 为 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 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 的工具条件。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 内容。
碱的溶出率。 整理版课件
36
对于生物碱类药物:
▪ 有效成分
性质稳定――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元 胡用醋制
不耐热――软化、切片、生用,如石榴 皮、山豆根
水溶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
▪ 有毒成分
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 川乌、草乌
或者除去其毒性整成理版分课件
37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课件

12
❖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 使药:1.引经药 ❖ 2.调和药性
13
(二)方剂组成变化
❖ 1.药味加减的变化 ❖ (1)随证加减: ❖ (2)药物配伍的变化 ❖ (3)组方变化 ❖ 2.药量增减的变化 ❖ 3.剂型更换的变化 ❖ 4.合方的变化
43
❖ 大承气汤使用注意事项: ❖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 3.大黄、芒硝宜后下 ❖ 小承气汤: 治痞、满、实证 ❖ 调胃承气汤: 治燥、实证
44
第二节 温下剂
❖ 适用于脾胃虚寒, 食积不化, 或暴饮过食 生冷之物, 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 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 臣药: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助麻黄以发表散寒,又能温行经脉,治 身痛
❖ 佐药: 杏仁—宣肺降气,既协麻黄宣肺平 喘,又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 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与 麻黄为伍,能使汗出而不耗伤正气,又 能与麻黄、杏仁为伍,加强止咳之效
23
❖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 其他运用: ❖ 夹湿: +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 寒郁化热: +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 解表剂不宜久煎, 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21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 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 使药:1.引经药 ❖ 2.调和药性
13
(二)方剂组成变化
❖ 1.药味加减的变化 ❖ (1)随证加减: ❖ (2)药物配伍的变化 ❖ (3)组方变化 ❖ 2.药量增减的变化 ❖ 3.剂型更换的变化 ❖ 4.合方的变化
43
❖ 大承气汤使用注意事项: ❖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 3.大黄、芒硝宜后下 ❖ 小承气汤: 治痞、满、实证 ❖ 调胃承气汤: 治燥、实证
44
第二节 温下剂
❖ 适用于脾胃虚寒, 食积不化, 或暴饮过食 生冷之物, 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 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 臣药: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助麻黄以发表散寒,又能温行经脉,治 身痛
❖ 佐药: 杏仁—宣肺降气,既协麻黄宣肺平 喘,又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 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与 麻黄为伍,能使汗出而不耗伤正气,又 能与麻黄、杏仁为伍,加强止咳之效
23
❖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 其他运用: ❖ 夹湿: +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 寒郁化热: +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 解表剂不宜久煎, 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21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 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中药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Salty flavor has the effects of softening and resolving hard lumps to treat scrofula, subcutaneous nodule, mass in the abdomen, and other pathologically formations.
9
大寒、微寒、凉性
大温、微温、热性
10
二、四气的确定
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 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 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 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 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11
Determination of four natures
通泄—通便—便秘(大黄)
苦
燥(燥湿)
湿证
苦寒(黄连) 苦温(橘皮)
坚 坚阴—泻火存阴(黄柏)
大多能伤津败胃,津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 大量使用
能软 软坚散结-瘰疬痰核等(海藻)
咸
能下 泻下通便—大便燥结(芒硝)
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由当注意。有的 咸味药如芒硝能伤脾胃,故脾胃便溏者慎用。
淡 渗湿利小便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8
Concept of four natures
Four natures are cold, hot, warm and cool natures of drugs. Cold and cool natures are different in essence form and antagonistic against warm and hot natures, forming the two major properties. Cold nature is the same in essence as but stronger than cool nature; and hot nature is the same in essence as but stronger than warm nature.
9
大寒、微寒、凉性
大温、微温、热性
10
二、四气的确定
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 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 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 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 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11
Determination of four natures
通泄—通便—便秘(大黄)
苦
燥(燥湿)
湿证
苦寒(黄连) 苦温(橘皮)
坚 坚阴—泻火存阴(黄柏)
大多能伤津败胃,津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 大量使用
能软 软坚散结-瘰疬痰核等(海藻)
咸
能下 泻下通便—大便燥结(芒硝)
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由当注意。有的 咸味药如芒硝能伤脾胃,故脾胃便溏者慎用。
淡 渗湿利小便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8
Concept of four natures
Four natures are cold, hot, warm and cool natures of drugs. Cold and cool natures are different in essence form and antagonistic against warm and hot natures, forming the two major properties. Cold nature is the same in essence as but stronger than cool nature; and hot nature is the same in essence as but stronger than warm nature.
中药炮制学煅法ppt课件

黑豆汁:黑豆加水煎煮两次,10kg黑豆得25kg 汁
何首乌
炮制作用: 生首乌: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填精髓
何首乌为什么“生泻熟补”
1.生品: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高-泻下 制品:游离蒽醌含量提高,泻下作用减弱
2. 蒸后卵磷脂含量提高-滋补作用 3. 糖类含量提高:生:5.8%,制:10.84% 4. 黑豆汁的协同作用
石膏
炮制方法: 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容器中,武火加热煅 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
炮制目的: 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白虎汤 煅: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 九一散
硼砂
P258
炮制方法:
煅硼砂:取净硼砂适当破碎,置容器中,武 火加热煅(炒)至鼓起小泡成雪白疏松块 状,取出放凉,研碎。
炮制目的: 煅后燥湿收敛固涩。 (喉科用药) -- 冰硼散
了解:肉苁蓉、桑螵蛸炮制方法、作用。
地黄
炮制方法: 1.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
时切厚片或绞汁。
2.生地黄: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 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地黄
3.熟地黄
(1)取洗净的生地,加黄酒拌匀,密闭,隔水 蒸至酒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 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100:30)
(2)取洗净的生地,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 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地黄
4.生地炭:取生地片,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发 泡,鼓起时,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或用闷煅法煅炭。
5.熟地炭:取熟地片,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为 度,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或用闷煅 法煅炭。
地黄
炮制作用: 鲜地黄:清热凉血、止血生津。 生地黄: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 熟地炭:补血止血为主。
何首乌
炮制作用: 生首乌: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填精髓
何首乌为什么“生泻熟补”
1.生品: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高-泻下 制品:游离蒽醌含量提高,泻下作用减弱
2. 蒸后卵磷脂含量提高-滋补作用 3. 糖类含量提高:生:5.8%,制:10.84% 4. 黑豆汁的协同作用
石膏
炮制方法: 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容器中,武火加热煅 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
炮制目的: 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白虎汤 煅: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 九一散
硼砂
P258
炮制方法:
煅硼砂:取净硼砂适当破碎,置容器中,武 火加热煅(炒)至鼓起小泡成雪白疏松块 状,取出放凉,研碎。
炮制目的: 煅后燥湿收敛固涩。 (喉科用药) -- 冰硼散
了解:肉苁蓉、桑螵蛸炮制方法、作用。
地黄
炮制方法: 1.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
时切厚片或绞汁。
2.生地黄: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 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地黄
3.熟地黄
(1)取洗净的生地,加黄酒拌匀,密闭,隔水 蒸至酒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 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100:30)
(2)取洗净的生地,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 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地黄
4.生地炭:取生地片,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发 泡,鼓起时,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或用闷煅法煅炭。
5.熟地炭:取熟地片,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为 度,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或用闷煅 法煅炭。
地黄
炮制作用: 鲜地黄:清热凉血、止血生津。 生地黄: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 熟地炭:补血止血为主。
《新治燥涌吐剂》课件

新治燥涌吐剂的国际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其在国 际市场的推广和应用,有望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 展做出贡献。
产业协同发展
新治燥涌吐剂的成功研发将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 协同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 程。
2023 WORK SUMMARY
《新治燥涌吐剂》 ppt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新治燥涌吐剂》简介 • 临床应用与效果 •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 与其他药物的比较 • 研究进展与展望
PART 01
《新治燥涌吐剂》简介
药物组成
01
02
03
组成成分
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等。
治疗范围
主要用于治疗因干燥综合征引发的呕吐症状。
应用方法
口服,一日三次,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 辣、油腻食物。
治疗效果
治愈率
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治愈率高达85%。
有效率
有效率超过90%。
复发率
长期追踪观察,复发率较低。
患者反馈
症状改善
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干燥综合征 引发的呕吐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泻火解毒
该药还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清 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内盛的症状 。
适用症状
湿热内蕴
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脘 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苦 口黏、食欲不振等症状。
热毒内盛
适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咽 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 肿痛等症状。
水肿
适用于水肿等症状的治疗 。
PART 02
临床应用与效果
临床应用
新治燥涌吐剂
新治燥涌吐剂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具有更高的治疗有效 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产业协同发展
新治燥涌吐剂的成功研发将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 协同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 程。
2023 WORK SUMMARY
《新治燥涌吐剂》 ppt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新治燥涌吐剂》简介 • 临床应用与效果 •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 与其他药物的比较 • 研究进展与展望
PART 01
《新治燥涌吐剂》简介
药物组成
01
02
03
组成成分
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等。
治疗范围
主要用于治疗因干燥综合征引发的呕吐症状。
应用方法
口服,一日三次,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 辣、油腻食物。
治疗效果
治愈率
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治愈率高达85%。
有效率
有效率超过90%。
复发率
长期追踪观察,复发率较低。
患者反馈
症状改善
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干燥综合征 引发的呕吐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泻火解毒
该药还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清 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内盛的症状 。
适用症状
湿热内蕴
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脘 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苦 口黏、食欲不振等症状。
热毒内盛
适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咽 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 肿痛等症状。
水肿
适用于水肿等症状的治疗 。
PART 02
临床应用与效果
临床应用
新治燥涌吐剂
新治燥涌吐剂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具有更高的治疗有效 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医药基本知识ppt课件

证症状;金银花、菊花等治疗见效;说明金银花、菊花
药性是寒凉的 完整版课件
34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完整版课件
35
药性理论
五味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产生于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完整版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15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景岳全书·传忠录》:设能明彻阴阳,则 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阐明组织结构 阐明生理活动 阐明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诊断 用于疾病治疗
完整版课件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 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 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 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 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 者为阳
3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反 应归纳出来的 药物的四气,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感受风寒,可见“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 苔白”等寒证症状;紫苏或生姜煎汤服用后,发汗,上 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紫苏、生姜药性是温热的
发生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舌苔黄等热
毒归升五四
性经降味气
沉
完整版课件
32
浮
药性理论
四气
中医药基本知识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
四气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新教材课件治燥

02
新教材课件的特点
互动性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 参与度
课件设计:采用互动式教学, 提高学生参与度
课件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 图片、动画、视频等,吸引
学生注意力
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 式,如课堂提问、作业评价
等,提高学生参与度
多样性
内容丰富: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满足不同需求
形象生动:新教材 课件可以通过图片 、动画等形式,将 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
自主学习:新教材 课件可以提供自主 学习的机会,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进度 和需求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丰富的案 例和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
中学习
鼓励学生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 题,培养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
意识
采用多元化的 教学方法和手 段,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新教材课件的兴起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教材课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育部门对新教材课件的重视,推动了新教材课件的普及和发展
教师对新教材课件的需求增加,推动了新教材课件的研发和创新 新教材课件的兴起,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提 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传统教材课件的局限性
内容单一:传统教材课件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互动性差:传统教材课件互动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更新速度慢:传统教材课件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需求 缺乏个性化:传统教材课件缺乏个性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度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与其他学生进 行交流和合作
在线教育
互动教学:新教材课件支持 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线上授课:教师通过新教材 课件进行线上授课,方便学 生随时随地学习
厦大中药学课件第26章 涌吐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证。 2.了解药物3味。 3.了解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与学时】 了解:常山 瓜蒂 胆矾 1学时
一.概念: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 二.适用范围:
1.误食毒物,停留胃中,尚未吸收 2.食积不化,堵塞胃脘,胀满疼痛 3.痰涎壅盛,咽喉堵塞,呼吸困难 4.痰浊闭塞清窍,癫痫发狂
用本类药,可因势利导,迅速祛除病邪,达到 愈病目的。但多具有毒性,且药性峻猛,药后患者 反应强烈、痛苦,现今临床已少用。
常山
▪ 辛开苦泄,善开痰结, 又苦燥痰湿,有祛痰截 疟之功。
瓜蒂
▪ 苦寒有毒,既善涌 吐,又能行水湿、 退黄疸。
胆矾
▪ 辛散酸涌,涌吐之功甚捷。 ▪ 外用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目的要求】 1.掌握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证。 2.了解药物3味。 3.了解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与学时】 了解:常山 瓜蒂 胆矾 1学时
一.概念: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 二.适用范围:
1.误食毒物,停留胃中,尚未吸收 2.食积不化,堵塞胃脘,胀满疼痛 3.痰涎壅盛,咽喉堵塞,呼吸困难 4.痰浊闭塞清窍,癫痫发狂
用本类药,可因势利导,迅速祛除病邪,达到 愈病目的。但多具有毒性,且药性峻猛,药后患者 反应强烈、痛苦,现今临床已少用。
常山
▪ 辛开苦泄,善开痰结, 又苦燥痰湿,有祛痰截 疟之功。
瓜蒂
▪ 苦寒有毒,既善涌 吐,又能行水湿、 退黄疸。
胆矾
▪ 辛散酸涌,涌吐之功甚捷。 ▪ 外用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滞脾胃 阻滞气机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治法] 治法]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药配伍] 方药配伍]
君: 苍术(重用) ──燥湿运脾 重用) ──燥湿运脾 ──行气燥湿 臣: 厚朴 ──行气燥湿 消胀除满 气行则湿化 陈皮 ──理气和胃 ──理气和胃 化湿醒脾 佐 消胀除满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方药配伍] 方药配伍]
──滋养肺胃之阴 滋养肺胃之阴, 君:麦门冬 ──滋养肺胃之阴,并清肺胃虚热
(重用七升) 重用七升)
臣:人参──益气生津 益气养 人参──益气生津 ── 粳米 胃生津 大枣 益气养胃 佐 甘草 降逆气 麦冬配半夏 半夏 ( 7︰1 ) ︰ 一升) (一升) 化痰涎
以输津养肺 “培土生金” 培土生金” 培土生金 半夏之燥性被制 化痰降逆之用存 半夏开胃行津 使麦冬滋而不腻
3、水湿病的治法 发汗。 开鬼门 ——发汗。 发汗 (1)治湿三大法 洁净府 ——利小便。 治湿三大法 利小便。 利小便 去宛陈莝 去宛陈莝 ——攻逐水湿 (或活血化瘀 。 或活血化瘀)。 攻逐水湿 或活血化瘀 (2)根据湿病的病位及寒热虚实论治 根据湿病的病位及寒热虚实论治 水湿在表在上——微汗祛湿。 微汗祛湿。 ☆水湿在表在上 微汗祛湿 水湿在里在下——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淡渗利湿。 芳香化湿、 ☆水湿在里在下 芳香化湿 苦味燥湿、淡渗利湿。 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 ☆湿从热化 清热祛湿 湿从寒化——温化水湿。 温化水湿。 ☆湿从寒化 温化水湿 祛风胜湿。 ☆湿夹风邪——祛风胜湿。 湿夹风邪 祛风胜湿 水湿壅盛成实——攻逐水湿。 攻逐水湿。 ☆水湿壅盛成实 攻逐水湿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 1、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 各类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 各类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 2、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一、概述: 概述: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 1. 概念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 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 治燥剂。 治燥剂。 2、适应证: 适应证: 外燥证(外感燥邪致病) 外燥证(外感燥邪致病) 燥 证 内燥证(脏腑津液亏损) 内燥证(脏腑津液亏损) 治 法 滋阴润燥 轻宣外燥
使:甘草──清热利咽,调和诸药 甘草──清热利咽, ──清热利咽
清 养 肺 胃 , 降 逆 下 气
本方为何亦能治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本方为何亦能治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方中麦冬能养胃阴而清虚热,人参、粳米、大枣、 方中麦冬能养胃阴而清虚热,人参、粳米、大枣、 甘草益气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故治胃阴不足, 甘草益气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故治胃阴不足, 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之证,亦是对证之方。 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之证,亦是对证之方。 [临床运用] 临床运用] 咳痰粘稠难咯,可加知母、 二母散) 清热化痰, 咳痰粘稠难咯,可加知母、贝母 (二母散)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阴虚重而口渴咽燥甚者,加沙参、 润肺止咳;阴虚重而口渴咽燥甚者,加沙参、玉竹滋阴润 如咽喉疼痛,加玄参滋阴降火,利咽散结; 燥;如咽喉疼痛,加玄参滋阴降火,利咽散结;胃脘灼热 隐痛,可加石斛、白芍滋阴缓急止痛; 隐痛,可加石斛、白芍滋阴缓急止痛;胃酸少而纳呆食少 可加乌梅、鸡内金以助消化等。 可加乌梅、鸡内金以助消化等。
二、方 剂
平胃散
[主治证病机] 主治证病机]
湿阻气滞--脘腹胀满 湿阻气滞--脘腹胀满 -脾失健运--口淡无味, 脾失健运--口淡无味,不思饮食 --口淡无味 湿滞 脾胃 常多自利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 湿性重滞--肢体沉重, --肢体沉重 湿性重滞--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湿浊内停--舌苔白腻而厚, 湿浊内停--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舌苔 和胃降逆 调和脾胃 大枣 ──益气补脾 ──益气补脾
甘草 健脾和中, 佐使: ──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 ──健脾和中
[临床运用]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代表方,凡湿滞脾胃 、本方为治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代表方, 均可以本方化裁运用: 者,均可以本方化裁运用: 湿从热化,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湿从寒化, 湿从热化,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湿从寒化,加干 草豆蔻温化水湿;湿盛泄泻,加茯苓、泽泻渗湿止泻; 姜、草豆蔻温化水湿;湿盛泄泻,加茯苓、泽泻渗湿止泻; 脘腹胀痛,加木香、砂仁行气止痛;兼食滞,加神曲、 脘腹胀痛,加木香、砂仁行气止痛;兼食滞,加神曲、麦 芽消食导滞;呕多加半夏、藿香化湿和胃,降逆止呕。 芽消食导滞;呕多加半夏、藿香化湿和胃,降逆止呕。 2、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3,分类 3,分类
(1)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 温燥(燥邪与温邪合邪为患 燥邪与温邪合邪为患)---清宣温燥 温燥 燥邪与温邪合邪为患 清宣温燥。 外燥证 凉燥(燥邪与寒邪合邪为患 燥邪与寒邪合邪为患)---温宣凉燥 凉燥 燥邪与寒邪合邪为患 温宣凉燥。 组方配伍: 组方配伍 A.治温燥以辛凉清宣药为主组方 桑叶、石膏、豆豉等 。 治温燥以辛凉清宣药为主组方(桑叶 治温燥以辛凉清宣药为主组方 桑叶、石膏、豆豉等) B.治凉燥以辛温轻宣药为主组方 苏叶、荆芥、生姜等 。 治凉燥以辛温轻宣药为主组方(苏叶 治凉燥以辛温轻宣药为主组方 苏叶、荆芥、生姜等) C.燥易伤肺,肺失宣降,常配宣肺止咳药(杏仁、桔梗、 燥易伤肺,肺失宣降,常配宣肺止咳药 杏仁 桔梗、 杏仁、 燥易伤肺 前胡、枇杷叶等) 前胡、枇杷叶等 。 治温燥证常配养阴生津药(麦冬 治温燥证常配养阴生津药 麦冬 沙参、阿胶等) 沙参、阿胶等 。 D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性干涩 治温燥证不宜过用辛温燥烈。 治温燥证不宜过用辛温燥烈。
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 --调和诸药
清燥救肺汤
[主治证病机] 主治证病机]
燥热炽盛━━身热心烦, 燥热炽盛━━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身热心烦 温燥伤肺 灼肺伤阴 气阴两伤 肺失宣降 干咳无痰, 干咳无痰,气逆而喘 胸满胁痛,咽干口渴 胸满胁痛, 鼻燥, 鼻燥,舌干少苔 外感温燥 重证
(二)滋阴润燥 二 滋阴润燥 内燥证-----滋阴润燥。以甘寒滋润药为主组方。 滋阴润燥。以甘寒滋润药为主组方。 内燥证 滋阴润燥 上燥证宜养阴润肺, 上燥证宜养阴润肺 中燥证宜滋阴养胃, 中燥证宜滋阴养胃 下燥证宜滋肾润燥。 下燥证宜滋肾润燥。 4.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注意事项 (1) 辨清外燥与内燥,外燥治以轻宣 内燥则宜滋润。 辨清外燥与内燥 外燥治以轻宣,内燥则宜滋润。 外燥治以轻宣 内燥则宜滋润 (2) 燥邪最易化燥伤津 辛香苦燥之品宜慎用。 燥邪最易化燥伤津,辛香苦燥之品宜慎用。 辛香苦燥之品宜慎用 (3) 脾虚挟湿者宜慎用。 脾虚挟湿者宜慎用。
使用注意:虚寒肺痿不宜用。 使用注意:虚寒肺痿不宜用。
十五章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祛湿剂
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 1、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2 、 掌握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八 掌握平胃散 、 藿香正气散 、 茵陈蒿汤 、 正散、五苓散、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正散、五苓散、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3)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 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治本之法 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 治本之法 肺失宣降,水道失调——宣肺以调水。 宣肺以调水。 ☆肺失宣降,水道失调 宣肺以调水 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健脾运湿,培土以制水。 健脾运湿, ☆脾失健运,水湿内生 健脾运湿 培土以制水。 肾虚水泛——温肾化气以行水。 温肾化气以行水。 ☆肾虚水泛 温肾化气以行水 三焦气滞, 渎不利——宣畅三焦气机以化湿。 宣畅三焦气机以化湿。 ☆三焦气滞,決渎不利 宣畅三焦气机以化湿 膀胱气化不行——温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温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膀胱气化不行 温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4)治湿常需调理气机 治湿常需调理气机 气主运行布化水液 气滞则水湿内停 气行则水行 调理气机 气化则湿化
二、方 剂 [主治证病机] 主治证病机]
杏 苏 散
卫表不宣━━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卫表不宣━━恶寒无汗,头微痛, ━━恶寒无汗
外感凉燥 袭于肺卫
肺失宣降 津聚为痰
咳嗽痰稀 鼻塞 寒兼饮---脉弦 寒兼饮---脉弦 ---
津液敛肃━━咽干 津液敛肃━━咽干 ━━
[治法] 治法]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清燥润肺 养阴益气
[类方鉴别] 类方鉴别] 清宣燥热 润肺止咳 主治温燥 伤 肺 清燥救肺汤: 清宣燥热、 清燥救肺汤 : 清宣燥热 、 养阴润肺力强, 并补肺气, 养阴润肺力强 , 并补肺气 , 主治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 重证。 重证。 桑杏汤 : 清宣燥热 、 养阴 润肺之力较弱, 润肺之力较弱 , 主治温燥 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方药配伍] 方药配伍]
苏叶---发表散邪, 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 ---发表散邪 君 臣 杏仁---宣降肺气,润肺止咳 杏仁---宣降肺气, ---宣降肺气 前胡---降气化痰, 前胡---降气化痰,宣肺散邪 ---降气化痰 桔梗、枳壳---一宣一降,理肺化痰 桔梗、枳壳---一宣一降, ---一宣一降 半夏、橘皮---燥湿理气化痰 半夏、橘皮---燥湿理气化痰 --佐 茯苓---渗湿健脾, 茯苓---渗湿健脾,以助化痰 ---渗湿健脾 生姜---辛散以助解表 生姜---辛散以助解表 --调和营卫 大枣---滋脾津以润燥 大枣---滋脾津以润燥 ---
耗伤肺气━━脉虚大 耗伤肺气━━脉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