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3篇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第一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1一、前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是在建筑施工中对地基处理的规范、标准化的要求,是建筑施工的一项重要规范。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设计要求建筑地基处理应按照建筑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坚固和舒适,同时维护周边环境生态。
三、地基勘探地基处理前应进行充分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包括现场勘察和实验室测试。
现场勘察要求对地面高差、土层厚度、土质及地下水情况等进行详细勘察,实验室测试要求对土壤的承载力、压缩性、剪切强度等进行测试。
四、地基处理方法根据地质情况、工程需求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灌注桩法灌注桩法是一种在地板改造、地下室施工、挡土墙、桥梁建设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的地基处理技术。
其优点是自重大,强度高,适用于各种场所。
其缺点是施工周期较长,经费较高。
(二)钻孔灌注桩法钻孔灌注桩法是在土层深处灌浆与插入钢筋,形成桩体并连接成整体的地基处理技术,其优点是土层不需要太深,灌注桩的品质线态度好,施工效率较高;其缺点是施工深度受到限制,适用场所受到限制。
(三)压实加固法压实加固法主要是用于处理基础土层,通过压实,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其优点是施工周期短,费用低;其缺点是差强人意,不适用于断崖式工程。
(四)挖土填筑法挖土填筑法是利用挖掘机或人工挖掘土堆或坡面进行加固的方法。
其优点是施工周期短、费用低,易于调节土体压缩性和承载力;其缺点是施工过程中土层流失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伤害。
五、验收要求地基处理完毕后,应进行验收。
验收主要包括灌浆浓度、灌注桩直径、孔隙率、深度、钢筋直径、数量、锚固长度等指标。
验收结果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以上是本文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的介绍,建筑地基保存是建筑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要高度重视,并按照本文要求进行施工。
第二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一、前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是指在建筑施工中对地基处理的规范,具有安全、稳定、坚固、舒适和环保等要求。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自年月日起实施其中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号文的要求规范修订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全面修订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振冲法砂石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等本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是增加了强夯置换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干法石灰桩法和柱锤冲扩桩法等地基处理方法的设计和施工规定对原规范中总则主要符号基本规定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土或灰土挤密桩法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等内容均作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取消了托换法一章对其内容作了调整将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内容作了补充独立成章将其他方法列入第章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号邮政编码本规范参加单位冶金建筑研究总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上海河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永钧以下按姓名笔画为序王仁兴王吉望王恩远平氵勇潮叶观宝刘毅刘惠珊张峰杨灿文罗宇生周国钧侯伟生袁勋袁内镇涂光祉阎明礼康景俊滕延京潘秋元目次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振冲法砂石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其他地基处理方法附录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本规范用词说明总则为了在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地基处理除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建筑工程地基处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经处理后的地基计算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术语符号术语地基处理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7-7.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选用下列施工工艺:1)长螺旋钻孔襟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地基;2)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和素填土地基,对噪声或泥浆污染要求严格的场地可优先选用;穿越卵石夹层时应通过试验确定适用性;3)振动沉管灌注成桩:适用于粉土、黏性上及素填土地基;挤土造成地面隆起量大时,应采用较大桩距施工;4)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风化岩层等地基;桩长范围和桩端有承压水的土层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应性。
2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施工和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时,按配合比配制混合料;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60mm20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30mm50mm j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后桩顶浮浆厚度不宜超过200mm;2)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施工钻至设计深度后,应控制提拔钻杆时间,混合料泵送量应与拔管速度相配合,不得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内停泵待料;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拔管速度宜为1.2m/mi门 1.5m/nriin,如遇淤泥质土,拔管速度应适当减慢;当遇有松散饱和粉土、粉细砂或淤泥质土,当桩距较小时,宜采取隔桩跳打措施;3)施工桩顶标高宜高出设计桩顶标高不少于65m;当施工作业面高出桩顶设计标高较大时,宜增加混凝土灌注量;4)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每台班不应少于一组.3冬期施工时,混合料人孔温度不得低于5c.对桩头和桩间土应采取保温措施;4清土和截桩时,应采用小型机械或人工剔除等措施,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或桩间土扰动;5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低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填度不应大于0-9;6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和锤击、静压预制桩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7.7.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质星检验应检查施工记录、混合料坍落度、桩数、桩位偏差、褥垫层厚度、夯填度和桩休试块抗压强度等;2竣工验收时,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3承载力检验宜在施工结束28d后进行,其桩身强度应满足试验荷载条件;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旦每个单体匚程的复合地基群载荷试验4采用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查数量不低于总桩数的1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1.doc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第九章深层搅拌桩第一节一般规定第9.1.1条深层搅拌法适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且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大于120KPa的粘性土等地基。
当用于处理泥炭土或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冬季施工时应注意负温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第9.1.2条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填土层的厚度和组成,软土层的分布范围、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地下水的侵蚀性质等。
第9.1.3条深层搅拌设计前必须进行室内加固试验,针对现场地基土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化剂及外掺剂,为设计提供各种配比的强度参数。
加固土强度标准值宜取90d龄期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第二节设计第9.2.1条深层搅拌法处理软土的固化剂可选用水泥,也可选用其它有效的固化材料。
固化剂的掺入量宜为被加固土重的7%~15%。
外掺剂可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具有早强、缓凝、减水、节约水泥等性能的材料,但应避免污染环境。
第9.2.2条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确定,也可按下式计算:f sp,k=m·R kd/A p+ β·(1-m)f s,k(9.2.2-1)式中f sp,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m——面积置换率;A p——桩的截面积;f s,k——桩间天然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当桩端土为软土时,可取0.5~1.0,当桩端土为硬土时,可取0.1~0.4,当不考虑桩间土的作用时,可取0;Rkd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单桩荷载试验确定。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也可按下列二式计算,取其中较小值:Rkd =ηfcu,kAp (9.2.2-2)Rkd=qsUpl + αApqp (9.2.2-3)式中fcu,k ——与搅拌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也可采用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η——强度折减系数,可取0.35~0.50;qs——桩周土的平均摩擦力,对淤泥可取5~8KPa,对淤泥质土可取8~12KPa,对粘性土可取12~15KPa;Up——桩周长;l——桩长;q p——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可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第三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确定;α——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4~0.6。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水泥土搅拌桩《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11.4质量检验11.4.1水泥土搅拌桩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并应坚持全程的施工监理。
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
检查重点是:水泥用量、桩长、搅拌头转数和提升速度、复搅次数和复搅深度、停浆处理方法等。
11.4.2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以下方法:1成桩7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深度宜超过停浆(灰)面下0.5m),目测检查搅拌的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
检查量为总桩数的5%。
2成桩后3d内,可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查每米桩身的均匀性。
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11.4.3竖向承载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
11.4.4载荷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并宜在成桩28d后进行。
检验数量为桩总数的0.5%~1%,且每项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经触探和载荷试验检验后对桩身质量有怀疑时,应在成桩28d后,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取芯样作抗压强度检验,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根。
11.4.5对相邻桩搭接要求严格的工程,应在成桩15d后,选取数根桩进行开挖,检查搭接情况。
11.4.6基槽开挖后,应检验桩位、桩数与桩顶质量,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采取有效补强措施。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5.7水泥土桩应在施工后一周内进行开挖检查或采用钻孔取芯等手段检查成桩质量,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
5.5.8水泥土墙应在设计开挖龄期采用钻芯法检测墙身完整性,钻芯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5根;并应根据设计要求取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高压喷射注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12.4质量检验12.4.1高压喷射注浆可根据工程要求和当地经验采用开挖检查、取芯(常规取芯或软取芯)、标准贯入试验、载荷试验或围井注水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并结合工程测试、观测资料及实际效果综合评价加固效果。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对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根据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技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的技术规范。
下面来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该技术规范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引言、术语和定义、地基处理、地基灌浆、地基处理技术选拔原则以及施工及验收。
下面对每个章节进行具体的解读。
首先是引言部分,该部分主要对技术规范的背景、目的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说明,明确了该规范的主要用途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施工和验收工作。
其次是术语和定义部分,该部分主要对该规范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详细解释,以确保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规范中的术语和定义。
接下来是地基处理部分,该部分是整个规范的核心内容。
该部分从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地基处理的方法和工艺、地基处理的施工要求以及地基处理的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中,地基处理方法和工艺是该部分的重点内容,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基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和工艺,并对每种方法和工艺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进行了说明。
地基灌浆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基灌浆技术的基本原理、灌浆方法和工艺、灌浆材料的选用以及灌浆施工的要求等。
该部分是对地基处理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地基灌浆可以进一步巩固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地基处理技术选拔原则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拔原则和方法。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地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这部分规范了技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和质量。
最后是施工及验收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基处理施工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流程,以及地基处理施工完成后的验收标准和方法。
通过对施工和验收的规范,可以确保地基处理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总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对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施工和验收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于提高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规范,包括地基处理的目的、方法及技术要求等内容。
一、地基处理的目的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下沉、倾斜等安全问题。
通过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二、地基处理的方法地基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加固法加固法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桩、挤密桩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2. 固土法固土法是使用化学物质或注浆材料来固化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固土法适用于软弱土层的加固,能够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3. 加压法加压法是通过施加压力来改变地基土层内部的结构,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
常用的加压方法有静压注浆法、动压注浆法等。
加压法能够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
4. 预压法预压法是在地基上施加预定载荷,使地基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
预压法适用于需要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少沉降的情况。
三、地基处理技术的要求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需遵循以下技术要求:1. 原则上应根据土质状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不同的土质状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
2. 地基处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地基处理的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等,均需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
3. 地基处理应科学合理,注重施工控制。
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制定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控制,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
4. 施工过程中需采取适当的监测措施。
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需采取合适的监测措施,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5. 地基处理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
地基处理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操作施工设备,确保地基处理施工质量。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术语、符号
2.1术 语
2.1.1地基处理-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 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2.1.2复合地基-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 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2.1.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 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 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换填垫层法-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 层,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垫层 的地基处理方法。 2.1.5预压法-对地基进行堆载或真空预压,使地基土 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 2.1.6真空预压法-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不透 气薄膜内抽真空,而使地基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 2.1.7强夯法-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 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炉重矿渣,可分为分级矿渣、 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矿渣垫层主要用于堆场、道路和地也可用于小 型建筑、构筑物地基。选用矿渣的松散重度不小于llkN/m3,有机质 及含泥总量不超过5%。设计、施工前必须对选用的矿渣进行试验, 在确认其性能稳定并符合安全规定后方可使用。作为建筑物垫层的矿 渣应符合对放射性安全标准的要求。易受酸、碱影响的基础或地下管 网不得采用矿渣垫层。大量填筑矿渣时,应考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环 境影响。 6 其他工业废渣。在有可靠试验结果或成功工程经验时,对 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和放射性危害的工业废渣等均可用于 填筑换填垫层。被选用工业废渣的粒径、级配和施工工艺等应通过试 验确定。 7 土工合成材料。由分层铺设的土工合成材料与地基土构成 加筋垫层。所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及填料的土类应根据工程 特性和地基土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 50290的要求,通过设计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 作为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受力时 伸长率不大于4%~5%、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格栅、土工格室、 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宜用碎石、角砾、 砾砂、粗砂、中砂或粉质粘土等材料。当工程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 时,垫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筑稳定并满足 允许变形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土搅拌桩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11.4质量检验
11.4.1水泥土搅拌桩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并应坚持全程的施工监理。
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
检查重点是:水泥用量、桩长、搅拌头转数和提升速度、复搅次数和复搅深度、停浆处理方法等。
11.4.2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以下方法:
1成桩7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深度宜超过停浆(灰)面下0.5m),目测检查搅拌的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
检查量为总桩数的5%。
2成桩后3d内,可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查每米桩身的均匀性。
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11.4.3竖向承载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
11.4.4载荷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并宜在成桩28d后进行。
检验数量为桩总数的0.5%~1%,且每项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经触探和载荷试验检验后对桩身质量有怀疑时,应在成桩28d后,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取芯样作抗压强度检验,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根。
11.4.5对相邻桩搭接要求严格的工程,应在成桩15d后,选取数根桩进行开挖,检查搭接情况。
11.4.6基槽开挖后,应检验桩位、桩数与桩顶质量,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采取有效补强措施。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5.7水泥土桩应在施工后一周内进行开挖检查或采用钻孔取芯等手段检查成桩质量,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
5.5.8水泥土墙应在设计开挖龄期采用钻芯法检测墙身完整性,钻芯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5根;并应根据设计要求取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高压喷射注浆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12.4质量检验
12.4.1高压喷射注浆可根据工程要求和当地经验采用开挖检查、取芯(常规取芯或软取芯)、标准贯入试验、载荷试验或围井注水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并结合工程测试、观测资料及实际效果综合评价加固效果。
12.4.2检验点应布置在下列部位:
1有代表性的桩位;
2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
3地基情况复杂,可能对高压喷射注浆质量产生影响的部位。
12.4.3检验点的数量为施工孔数的1%,并不应少于3点。
12.4.4质量检验宜在高压喷射注浆结束28d后进行。
12.4.5竖向承载旋喷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
载荷试验。
12.4.6载荷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条件时,并宜在成桩28d后进行。
检验数量为桩总数的0.5%~1%,且每项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注浆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6.8.4注浆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检验时间应在注浆结束28d后进行。
可选用标准贯入、轻型动力触探或静力触探对加固地层进行检测。
对重要工程可采用载荷试验测定。
2注浆检验点可为注浆孔数的2%~5%。
当检验点合格率小于或等于80%,或虽大于80%但检验点的平均值达不到强度或防渗的设计要求时,应对不合格的注浆区实施重复注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