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地球运动复习学案2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复习学案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一、【复习主题】(候课1分钟)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课堂元素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表现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主复习指导(内容·学法·时间35分钟)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20分钟)表现方案(内容·方式·时间35分钟)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走进课本板块一:【知识梳理】目前我国已经开工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请同学们借助图文详解,结合课本P82-84文本和步步高复习讲义,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进行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查阅相关中国地理图册资料,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并从自然背景和经济背景两方面分析。
交流与分享两人小对子:(对学展示)①就自研和随堂笔记进行等级评定,并对相关内容交换意见。
②对子间交流:西气东输的必要性?(3分钟)冲刺与挑战五人互助组:(互助展示)重点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分钟)准备与预演十人共同体:A、导生主持,大组长抽签,获得任务后,5人在大组长带领下进行预展规划,合理分工;B、另一小组长在学科组长带领下熟悉本组展示主题并交流意见;表现主题一西气东输的原因要求:从自然背景和经济背景两方面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
提示:解决某地资源短缺的途径主要有: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一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2、.速读课本P82引言,查阅相关中国地理图册资料,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识记我国水资源、水能资源、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铁矿石)的分布水资源:水能资源:能源矿产:天然气:②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不匹配3、参照考点1和课本P83图5.3,理解识记比对煤炭和天然气的优劣点:煤炭的优点:不足:天然气的优点:不足:4、识记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答题时每一点后面要有适当的阐述)①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原因:改善环境质量、缓解交通压力)③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二2、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南亚及印度复习学案

南亚及印度
课题:南亚及印度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1分钟)1、能通过经纬网、轮廓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2、掌握南亚气候、
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特征。
3、能在图上识别印度重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1、空间定位:
2、为什么把南亚地区称为“南亚次大
陆”:
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10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相同点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等。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复习学案

区域农业发展课题:区域农业发展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一、【复习主题】(候课1分钟)1、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的影响2、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什么不同的变化?简述两地区土壤改造的可行性措施。
2: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表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答案(1)直接原因:安徽沿江平原谷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熟制为一年两熟;松嫩平原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稍低,且仅能一年一熟。
根本原因:安徽沿江平原纬度比松嫩平原低,热量条件更好。
(2)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明显;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地势低洼;水系支流多。
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生态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在不合理的灌溉条件影响下,土壤盐碱化严重,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松嫩平原黑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经长期耕作后损耗严重,加之水土流失、风力作用的影响,土壤变得较为贫瘠。
措施:针对生态Ⅰ区土壤的盐碱化,可以通过深翻土壤、引淡淋盐、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改善;针对松嫩平原土壤状况,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农家肥以及休耕等措施改良土壤。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欧洲东部和北亚复习学案

欧洲东部和北亚课题:欧洲东部和北亚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一、【学习目标】(1分钟)1、了解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 2、掌握其特殊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3、熟悉并会灵活运用本区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综合运用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30分钟)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45分钟)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导学1】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中欧、南欧、西欧四个部分。
精读欧洲东部和北亚地图,在右图中完成:1、空间定位:在图中标出45°E、60°E、160°E 、66°34′N、50°N。
2、地理事物识记,看图并填空。
①两人小对子:检查自研笔记,分享自研成果,相互等级评定。
并能参照图示对所识记的地理事物进行抽背检效。
(2分钟)②五人互助组:讨论:1、地理事物识别;2、方法突破:欧洲东部和北亚的气候类型,指出其特征。
(3分钟)本环节我最想与老师、小组成员讨论的问展示单元一:方案预设:1、读图识记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极其重要的经纬线。
1、如图:2、看图题空:A 平原、B平原、C高原、D 山地、E河、F河、G 河、H河、I 湖(世界第一深湖)其形成原因是,首都①、最大港口城市②、著名的不冻港③,④港,又叫海参威港。
3、(1)俄罗斯北部分布着广阔的沼泽,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2)少有优良港口的原因:(3)俄罗斯北冰洋沿岸著名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分析其原因。
【导学2】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自然地理基础巩固:欧洲东部和北亚大部位于亚寒带和寒带,参阅地图册,观察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自然气候分布。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人口的空间变化复习学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一、【学习目标】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能分析主要因素。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板块三:【考向分解】完成讲义中“预测演练1-3题”和P86图表应用,观察例题中的解题思路和运用的知识点。
先尝试自解,再看例题解析,找出解题切入点,并学会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板块四:【运用提升】综合板块知识,完成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
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
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材料四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
展示单元三:例题导析将讲义中考向例题的解析过程,选择精辟的语言和易懂的方式呈现。
并能说明这些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你是依据什么规律和题意信息解答例题的。
展示单元四:精题剖析展示例1:(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四可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_______。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等级评定:总结归纳环节请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今日的复习要领:培辅课:疑惑告知:效果描述:反思课:今日心得:今日不足:。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地球运动复习学案2

地球运动专题二:地球运动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一、【学习主题】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部分并且属于拨高部分,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的形式通常是特定的时间推算当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或结合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等,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推算日出日落时间、季节变化、气象等。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表现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29分钟)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30分钟)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高频考点链接】结合“试题调研”关注以下高频考点:①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③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④光照图的判读技巧⑤地方时的推算基础阅读巩固:精读“题点与预测”重点把握: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差异;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计算;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的日视运动图;晨昏线规律。
感悟提升:学有余力者画出二分二至日光照图,融合以上规律解析①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并用红笔给对子评定等级,共同理出随堂笔记的内容(2分钟)②五人互助组:①重点讨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②晨昏线的综合应用。
(3分钟)③十人共同体:各小组长到老师那里抽签,确认展示内容后,组长主持,参照展示议题,确定展示方案,分派好组员任务,而后进行组内预演,准备精彩展示!(10分钟)展示单元一:方案预设:①建议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来对这些易错点进行分析,提炼主要关键词语帮助同学识记②结合你对文讲学习的感悟,你还有哪些比较易错的知识点(请全班同学参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地方时的推算:1、任选一个光照图解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和晨昏线的应用:2、画出铜陵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方向的日视运动图:3、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图解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4、用直角坐标画出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5、利用下图,解析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对应的地理事教物或现象12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光照图中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处14时地面温度一天中最高,地表辐射一天中最强日出太阳高度为0度或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物体影子最长,晨线与纬线的交点处日落太阳高度为0度或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物体影子最长,昏线与纬线的交点处24/0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处【考向预测与命题设计】考向预测:本专题大多以图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规律的掌握。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地理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等级复习学案

课题: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等级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形态、功能分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3、理解城市等级体系及其启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
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
(3min)
准备与预演
十人共同体:
A、获得任务后,5人在组长带领下进行预展规划;
B、另一小组长在组长带领下熟悉本组展示主题所演示的主题并交流意见;
C、十人共同体进行主题性小预展。
(5min)
展示单元一:知识回放:
板书并完成板块一,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或图示解析。
展示单元二:地理与生活
结合身边你熟悉的城市,用图表和精炼的语言的形式总结板块二的两个问题。
等级评定:
展示单元三:例题导析
将讲义中考向例题的解析过程,选择精辟的语言和易懂的方式呈现。并能说明这些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你是依据什么规律和题意信息解答例题的。
展示单元四:精题剖析
展示板块四例1
{提示预案}:画出图示,注意对方法的介绍。
(1)北京天安门位于市中心,从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分析如此布局的原因。
(2)北京、上海与一般中小城市相比,特有的功能区是什么?请写出其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职能。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图中住宅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4)图中还缺少一种功能区,请写出其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地理意义。
总结归纳环节
请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今日的复习要领:
培辅课:
疑惑告空间结构。也中城市地域结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有、、三种模式。
高三地理地球复习教案2

第一讲地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3.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4.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本讲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本讲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考点点拨: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表1—1: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特点形状半个圆,且都不平行一个圆,且都平行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见图1—1)表1-2: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起点线度数划分度数含义代号常用划分界线纬度赤道(00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作900当地纬线上的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N)南纬(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以300、600把地球划分为低、中、高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0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平面的二面角东经(E)西经(W)200W、1600E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5.经纬网的综合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图1-1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
专题二:地球运动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
一、【学习主题】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部分并且属于拨高部分,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的形式通常是特定的时间推算当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或结合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等,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推算日出日落时间、季节变化、气象等。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
节
表现提升
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
导
(内容·学法·时间29分钟)互动策
略
(内容·形
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30分钟)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高频考点链接】
结合“试题调研”关注以下高频考点:
①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
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③不同季节日出日落
方向
④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⑤地方时的推算
基础阅读巩固:精读“题点与预测”重点把握: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差异;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计算;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的日视运动图;晨昏线规律。
感悟提升:学有余力者画出二分二至日光照图,融合以上规律解析①两人小对
子:
相互检查自
研成果,并用
红笔给对子
评定等级,共
同理出随堂
笔记的内容
(2分钟)
②五人互助
组:
①重点讨论:
正午太阳高
度的分布规
律;②晨昏线
的综合应用。
(3分钟)
③十人共同
体:
各小组长到
老师那里抽
签,确认展示
内容后,组长
主持,参照展
示议题,确定
展示方案,分
派好组员任
务,而后进行
组内预演,准
备精彩展示!
(10分
钟)
展示单元一:
方案预设:①建议
用你最擅长的方
式来对这些易错
点进行分析,提炼
主要关键词语帮
助同学识记
②结合你对文讲
学习的感悟,你还
有哪些比较易错
的知识点(请全班
同学参与),提出
来大家共同解决
地方时的推算:
1、任选一个光照图解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和晨昏
线的应用:
2、画出铜陵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方向的日视运动
图:
3、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图解析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4、用直角坐标画出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
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
5、利用下图,解析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地方
时
对应的地理事教物或现象
12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
光照图中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处
14时地面温度一天中最高,地表辐射一天中最
强
日出太阳高度为0度或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物
体影子最长,晨线与纬线的交点处
日落太阳高度为0度或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物
体影子最长,昏线与纬线的交点处
24/0
时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处
【考向预测与命题设计】
考向预测:本专题大多以图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规律的掌握。
方法突破:
①画出光照图解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光照图和晨昏线的应用;
②画出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方向的日视运动图,注意“刚好出现极昼”和“已经出现极昼”和“极点”三个特殊的展示单元二:
方案预设:
①提议:各种图示的难度较大,可参考各不同习题中的图示。
②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反映以下事实:因为在赤道上,从太阳直射点以晨昏线跨180个经度,故太阳高度递减规律与经
日视运动图。
③用直角坐标画出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
④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图解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网图解析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度的分布规律在
赤道上一致,但在
赤道以外的其他
纬度地区就不一
致了,而同一经线
上看,太阳高度递
减规律与纬度的
分布规律一致。
等级评
定:
【地理与生活】
本专题多反映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以下能反映的地理现象的实例,说说其中蕴含了哪些本节地理规律,你运用了哪些规律:
1、我校为什么每年要几次调整作息时间。
2、同学们每天北京时间6点半起床,当你起床时刻,全球新的一天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3、我校(北纬30度)如果新建两栋南北向的楼,楼高40米,为保证一楼也能有光照,楼间距是多少?如果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集热板每年调整的角度是多少?今天(3、14)太阳能集热板与楼面倾角是多少?展示单元三:
方案提示:①第2个地理现象要求画出极点俯视图,画出比例②楼间距和太阳能知识的应用也要画出图示,并能结合以上规律解析为什么要强调是南北向的楼。
展示单元四:
方案提示:画出图示,结合板书的答案,
1、第(4)小题:
参照自转方
向,只有最靠
西的进入新
的一天三地才
都进入新的一
天,算出0点
所在经线进而
算出时间。
2、展示者在解析
过程中可适当
地拓展运用
本节学过的规
律
【知能转化】典例导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以选择题型为主,同学们来尝试完成以的一道融汇了以上各规律的地理主观题。
并能说明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你是依据
什么规律和题意信息解
答例题的。
拓展性运用
右图为某地区太阳高度的等值线图,ad为经线。
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时为世界时6点,则a地的地理位置是()
A.450N,900E
B.45026’N,900W
C.21034’N,900W
D.68026’N,900E
2.设b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c地此刻的地方时为T。
则下列不等
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H>600,T>13时
B.H<600,T<13时
C.H>600,T<13时
D.H<600,T>13时
3.此日,北京(400N,1160E)比广州(230N,1130E)白昼长1小时26分,
则北京比广州()
A.日出早43分
B.日出早1小时26分
C.日落晚31分
D.日落晚12分
知能转化:(2008年上海卷)“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_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
(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日__点。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需要/不需要)
生:我是第大组的第小组的(姓名),我在
问题上存在困惑,需要培辅!
师:⑴请你于日时段来老师办公室,我将提供帮助!或⑵请你于日时段找组长寻找求帮助!
2、效果描述:
【反思课】
今日心得:
今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