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两首古诗,做到声音与意义相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浥、曛、知己、故人等)和诗的字面意思。
2.※初步学会鉴赏两首古诗;较深入地感受两首诗的诗情。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前置学习单。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诗歌,先读准字音,再读准停顿、节奏,然后尝试读出诗中各句不同的情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尝试依据诗中的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词语),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保留诗意(自己出口说一次)。
曛: 浥: 知己: 故人: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别董大(唐)高适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4.完成摘录笔记(生字每个四遍,前两个注音,注意“雁”字的写法;诗句一遍)。
5.读一读下面关于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①高适,字达夫,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高适年少有才,2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不得已流浪各地,一度生活艰难,本诗即作此流浪时期,那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高适以“别董大”为题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一首。
董大:董庭兰,当时的宫廷音乐圣手,擅长七弦琴。
那时宫廷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种古乐的人不多,所以才子董大流落到了边塞。
②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是一位艺术全才,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
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
友人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过阳关,将近6000里路程,其间多是荒凉的戈壁沙漠。
唐人多在渭城送别从长安往西去的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课前一起来玩一玩背诗游戏,这些诗都和什么有关?背诗的规则是:我出示题目,你背诗文,并说一说是谁送别谁?以什么方式送别?二、知诗人2. 今天继续学习和送别有关的诗文——(指板书,生读:《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别董大》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图像、音乐等辅段,感受诗中的意境;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会诗歌的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友情、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别董大》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2.2 诗文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的把握;2.3 文化知识:诗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3.1 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3.2 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3.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译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4.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4.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向学生介绍诗人董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
5.3 讲解与分析: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应用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发挥创造力,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困惑。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表演等;6.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6.3 创造力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表演等活动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6.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尊重友情、珍惜时光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小学语文12册7单元《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北师大版第12 册第7 单元第 2 课 2 课时课题古诗二首课型古诗教学设计者所在学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写“雁”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学前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学生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流程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谈话引入直奔重点(约3分钟)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认真聆听齐读课题自读古诗,注意“曛”的读音学生回答齐读古诗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回顾古诗学习方法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重点词语学生回答,在教师点拨下进行矫正。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古诗大意,说给同桌听。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精选16篇)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精选16篇)北师大版《别董大》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3.齐读全诗(二)知诗人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
(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
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个人学习:(1)读全诗(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重点指导:千里黄云白日曛:(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和朗读。
2.2 诗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3 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3.2 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感悟: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3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诗歌案例,进行比较和鉴赏。
5.1 导入(5分钟)a)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5.2 诗文学习(15分钟)a)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韵律和情感。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3 课堂讨论(1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5.4 诗歌鉴赏(15分钟)a) 引入相关诗歌案例,进行比较和鉴赏。
b) 学生发表对不同诗歌的见解和评价。
5.5 课堂小结(5分钟)b)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5.6 作业布置a) 背诵和朗读《别董大》。
b) 写一篇关于《别董大》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诗歌鉴赏文章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进行全面评价。
诗文文本《别董大》。
相关诗歌案例。
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进度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探讨《别董大》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和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北师版六下_ 古诗两首 别董大【优质教案】.doc

别董大教案【教材分析】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
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
《别董大》是送别诗中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
后两句语气雄壮,声势宏阔。
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真挚深沉,胸襟开阔,感人肺腑,写离别而一扫缠绵忧悒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相媲美。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
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
通过对古诗的字、词、句的分析与思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名句的兴趣。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读梳理感知寻疑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几首送别的诗?(生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作者)[通过背诵自己搜集的送别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学习课文2、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生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作者的资料)2、师:高适和董大是一对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别董大》,听后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2-3遍)(课件:出示全诗)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曛”,看他读准了没有?3、师: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学习古诗的方法,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课件出示学习方法指导)。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自学与合作: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同学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
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身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扮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身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身出几道题目考考自身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身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括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身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