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
情浓酒香,别话依依。
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背景及其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王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
3.学会鉴赏古诗文的方法,掌握节奏、韵律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如下:•《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文本鉴赏•讲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 文本讲解: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深层次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音乐课堂 & 群体表演:为学生播放古琴和筝曲,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在诗歌学习中增加美感成分。
•小组合作 & 个人写作: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下个人感悟。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阶段•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世界氛围中。
•带领学生提前理解诗歌背景,探讨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唐代的影响。
2. 主体阶段1. 学习诗歌•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文本鉴赏,让学生有从原文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后给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对王维的艺术风格进行讲解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了解,找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艺术追求。
3. 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对《送元二使安西》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景寂感怀的内涵。
•学生个人写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然后撰写自己的文学鉴赏。
3. 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分享本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文的题目,鼓励学生在家持续思考和加深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我对竞赛篇目的熟练把握性方面的提升。
备课时仔细审视了历年的赛题,反复推敲了相应的考点,制定了详细的教案和应对策略,学生上课情况反映良好,诗歌学习也更加容易深入。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课文时,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教案呢?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1.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旨思想;2.熟悉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引用相关材料,引起学生对《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诗歌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
2.课文解读(约20分钟)详细讲解《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词汇学习(约10分钟)通过提问和例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阅读理解(约15分钟)给学生分发阅读理解题,让他们通过阅读诗歌和相关问题的回答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5.诗歌鉴赏(约20分钟)播放音频或朗读诗歌,让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抒情效果。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表演,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6.拓展延伸(约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尝试,比如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送元二使安西》的续篇或以该诗为题材的随笔。
7.小结与反思(约5分钟)概括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诗歌朗读的表现等;2.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创作作品,对其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学习的成效和感受。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课文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一、诵古诗,初读解题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
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
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2、客舍: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
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
)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
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 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 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 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 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 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
(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完成课作。
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
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 常,在兄弟中排行老 二,故名“元二”。
安西:唐代安西 都护府,在今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县。
【 唐 】 王 维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王维:
(公元701—761),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 著名诗人、画家。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诵读要求: 用竖起的手指表示读了几遍。 第一遍:自由诵读,把诗读正确。 第二遍: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节奏。 第三遍:和这节奏摇头晃脑地读,边读 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喊停,继续用你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下去。
送 元二 使 安西
王维
zhāo
渭城 /朝雨/ 浥轻尘,
shè
客舍 /青青/ 柳色新。
劝君 / 更尽 / 一杯酒, 西出 /阳关 / 无故人。
朝:(1)zhāo:早晨;日,天。
(2)cháo:向着,面对着;拜见。
舍:
(1) shě:舍弃,丢弃;施舍。 (2) shè:居住的房子;居
住,休息。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过故人庄》
安西
全程3000多公里
阳关 渭城
送 元二 使 安西
王维
渭城 /朝雨/ 浥轻尘,
客舍 /青青/ 柳色新。 劝君 /更尽 / 一杯酒,
西出 /阳关/ 无故人。
送 元二 使 安西
王维
渭
浥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篇一:20.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育英二小张慧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
)齐读诗题。
(二)知诗人1.师:作者是谁?(王维)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指名2—3人回答,师讲述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故事:王维和元二都在朝中做官,元二被派往安西,王维赶来送别并写下了这首诗)2.【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和绘画大师,人称“诗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
)齐读诗题。
(二)知诗人
1.师:作者是谁?(王维)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指名2—3人回答,师讲述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故事:王维和元二都在朝中做官,元二被派往安西,王维赶来送别并写下了这首诗)
2.【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和绘画大师,人称“诗佛”。
王维曾担任尚书右丞,所以称他“王右丞”,他描写的自然山水诗歌和孟浩然创作的一样出色,所以他俩并称为“王孟”。
苏轼赞扬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有:《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一背)】
(三)读诗文
1.师:这对好友之间的送别场景又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轻轻打开书本,赶快去读一读古诗。
提示:A 至少读三遍,读准诗句; B 找出诗中所有的地名。
2.生自由读,指名3-4人朗读。
反馈:读准诗中的四个多音字(朝、舍、更、尽,随机板书、出示)
3.师:咱们一起有节奏地读读这首诗。
(出示节奏线,师示范,同桌合作读,指名2-3组读,齐读)
4.反馈:诗中的地名有哪些?(指名答,安西、渭城、阳关,出示地图明确地点)“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因而此地的客舍特别多,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师: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元二即将远赴安西,王维特意到渭城来送别。
5.师:可见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让我们走进古诗,感受诗人笔尖的景与情。
(四)解诗意
1.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意。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多种形式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汇报: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由词到句来汇报。
(指名4-5组汇报)
示范:“渭城朝雨浥轻尘”,我们了解到“朝雨”是清晨的雨;“浥”是湿润、滋润的意思;“轻尘”指轻飘的浮尘。
诗句含义:渭城清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2.其他小组补充,老师及时纠错,最后男女生分角色齐读。
(五)悟诗情
1.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读诗句,看看插图,说说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景物?或者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景)
反馈:朝雨。
理解:朝:早晨。
浥:湿润。
客舍:旅店,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柳树:什么样的柳树?(清新的、绿绿的……)
“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以上景物学生边讲述老师边画图、板书:朝雨、客舍、柳色,创造情景)
2.师:多美的渭城啊!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美吗?(指名2-3人读,男女生配合读)
3.师: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
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苍翠欲滴。
多么美的渭城啊!(老师配乐描述画面,渲染情景,引导全班再次齐读这两句)。
4.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的好友将去什么地方?(生答)远赴千里之外的安西,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
(安西图片)看,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我们来看古人所描写的一首安西的诗。
(出示诗句),你从中又了解到了安西的什么?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在那个没有火车、汽车的的时代,靠骑马走到安西,3000多公里也要半年之久,这一路上会遇到多少困难!
师:然而身负朝廷的使命,不得不离开,遥望安西、渭城两地,你们来对比看一看,渭城这里怎样,安西那里又怎样?(出示图片,指名2-3名学生答: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此时如果你就是王维,面对好友要前往安西,你会有什么感受?(指名3-4名学生答,难过、不舍、担心……)
师:诗人怎么舍得让元二去安西?然而所有的不舍都只能化作两句诗: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齐读。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话是说不完的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对于一对友谊深厚的朋友,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酒里还有很多滋味!你品出来了吗?你来读一读。
(指名4-5名学生答,答完后再请他读一读这两句,师随机板书:劝、更、尽,也可让学生上台板书他想到的关键词)
反馈:酒中有离别,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酒中有伤感,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酒中有无奈,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酒中有祝福,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3)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一份(生答,板书:情,酒诉真情送故人)一种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5.师: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送别竟成了永别。
然而这份不舍之情却永久地被记录在诗句中。
就是因为有了这份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
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他们的深情厚意读出来。
(齐读整首诗)(课件出示)
6.师:学到这里,谁能为大家背一背整首诗?(学生展示背诵古诗,指名3—4人)
三、课外拓展
1.师:多么感人的离别之情。
在古代,这样的送别诗数不胜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简单介绍)
2.预习单上我也让同学们课外积累了一首送别诗,现在谁愿意大声地分享一下?(指名3-4人)
四、总结回味
美好的时间总是很短暂,这节课学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优美的送别歌曲中再次去体会那离别的深情,学会珍惜美好的当下。
(出示并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客舍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