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一首送别诗。

2.揭示第二首古诗的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二首唐朝送别诗,出示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3.解诗题。

提问: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再齐读课题。(评价)

4.了解诗人。

诗题读懂了,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

(指2名学生发言,课件出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完苏轼的评价后,你觉得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正音。

【读古诗,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 (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能说多少算多少,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

三、品诗句,明诗意。

1.诗中有画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课件出示: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3)品味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能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

⑨、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这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还有这朋友终将离我而去将远走他乡的老朋友,怎不伤感别离呢?

2.品味酒中的情

1)看课件,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2) 课件出示地图。

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

3)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这里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所以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吧,此次分别,不知道何时再相见了!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什么呢?

这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之酒。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他悲痛欲绝,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

别时王维留下的诗句,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阳关三叠》)。

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并把它背出来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五、拓展阅读,诵读其它送别诗。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古诗,请一起朗读。

2.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下面请完成达标测评。

3.完成达标测评。

附:《送元二使安西》达标测评

一、用“——”选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0分)

1.渭城朝(zhāo cháo)雨浥轻尘。

2.客舍(shěshè)青青柳色新。

3.劝君更(gèng gēng)尽(jǐn jìn)一杯酒。

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20分)

1.“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是出使的意思。()

2.“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更尽”是再饮完的意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0分)

1.《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代诗人——。

2.表达诗人与老朋友情谊的诗句

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 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 (大屏幕出示古诗) 2.指导读古诗 (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洋溢浓浓“送别诗”的文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默写或者填写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渗透“柳”字的文化内涵。 3.通过拓展阅读等,培养课外收集阅读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题目,引出“送”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音乐)茫茫的长江水,吟诵着动人的诗篇,诉说着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一起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新的送别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说呢? 生:都有送什么人物到哪里去。 师:还有吗? 生:一个是到广陵,一个是到安西。 生:都有“到”什么地方的字词。 师: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是用词也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之”和“使”。之就是到一个地方去,使就是要出使到另一个地方去。 师:这个“使”带着皇帝的使命去的,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担负着国家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把题目连起来说说意思。

生:王维送自己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说得在清楚一些。 生:元二带着皇帝的使命要到安西去。好朋友王维就去送他。 (师出示唐朝地图)唐朝的安西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个子在首都西长安,一个是在北方的荒凉地方。请自由读读这首诗 二、结合地名,感知“送”意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一生读错“朝”“舍”。 师:此诗中有三个多音字。请根据注释选择读音。 朝:zhāo早上舍 shé丢弃 cháo朝向 shè晚上住宿的地方 尽:①消失;②饮完 学生再读诗句,根据意思定准读音后再朗读。 师:请大家注意句尾字,读起来更上口。 学生再朗读。 2.根据地名,了解意思 师:送别诗中必定有地名。这首诗中除了安西,还有哪几个地名。自由读古诗,找到地名。 生:渭城、阳关 师:出示地图:“渭城”(课件:美丽的景象)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课件:黄沙满地的情景)这就是(客舍)王维送元二的地方。其他几处呢? 生:客舍就在渭城。 生:阳关在渭城的西边。 师:安西呢? 生:安西就在阳关的西边。 师:就用上这几个地名词语,说一说诗的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 2.送元二使安西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 二、自主学习 1. 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解义。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 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一)品景。 1. 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 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3. 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二)品酒。 1. 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 3. 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 4. 小练笔。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景:雨、客舍、柳 情: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学生欣赏感悟。)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 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齐诵全诗 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指名读试题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

他的本名。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 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 老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 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 生齐:王维。(师板书:【唐】王维) 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略)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这朝雨还—— 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送元二使安西 (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牛蹄镇高田小学吉艳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特别害怕离别,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李白送汪伦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我们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出使,到某个地方,到安西。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2.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我们有没有学过王维的其他古诗呢? 3.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边读边划节奏。我们一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二句,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讲解字词,说说这两句的大意。分析诗句。 3.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送元二使安西【精华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一、课前谈话: 我们一到四年级背过很多古诗,今天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我出上句你对下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看来大家掌握的很熟练呢!准备好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二、导入解诗题 1、你知道刚才我们背的这几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王维 2、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纠正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齐读课题,从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元二(董大),安西,使:出使,怎么知道?板书:结合注释 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我找了一些图片(课件补充) 安西今在新疆库车附近,谁去过新疆?我也没去过,它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在中国的东面,而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看了图片,你知道安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芜人烟,一望无际的沙漠,缺少水的空气是十分闷热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所以是─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师:带着你自己的理解读题目。 三、知诗意,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生介绍,板书:查找资料 师补充(课件显示)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唐朝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后代学者称其为“诗佛”。 2、第一次和一首新古诗见面我们要先做什么呢?(生:先读熟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敲门砖。(贴板书。) 3、那就读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这首诗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而画面?(生读书,师巡视指导) 4、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一听?(1个,第一遍就读的这么流畅真了不起。)谁还想读?老师发现你们对“舍”这个字都读的特别准,板书“舍”及拼音,三声意思是丢弃,四声是房子,这是我们这节课需要会写的字,伸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第一个写正确,第二个写美观。(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头) 6、展示书写:谁愿意把你的字展示给大家? 评价:这个天撇捺写的很到位能盖住底下的(画星星)虫的下面是提也写的很正确(画星星)。 同桌互相交换过来,看看他是不是写的很正确呢,如果写的好就也给他画画小星星。 四、美读古诗 1、谁再来试试把古诗读的字正腔圆?(出示整首诗)(一生读) 2、听了你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也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地读完整首诗,配乐) 师:谁说说老师读得怎样?(3、4人) 生1: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读诗有长有短这样才有节奏。读诗也要注意押韵,(出示韵脚)自己读读 同学们,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师:怎么读?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单独读,“轻尘”连着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语解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韵译】: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方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案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案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案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

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送元二使安西 同步练习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0古诗两首 课文在线 ________________(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 (作者) (唐)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 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雨(cháo zhāo) 客舍.(shěsha) 更尽.(jǐn jìn) 2. 第一首诗的诗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朝的________; 他有“________”的美誉,我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小释义员。 (1)之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_ 使:___________ 浥:_______________ 更尽: _______________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发挥想象,写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此时 的你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两首诗是写诗人什么季节送别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二)知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篇一: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下是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 [语文A版第五册课文] 28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①安西② [唐]王维 渭城③朝雨浥④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①[使]奉命前往。②[安西]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唐代六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库车一带。③[渭(wèi)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④[浥(yì)]湿润。⑤[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

送元二使①安西 [唐]王维 wèiyì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③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使:出使。 ②浥:湿润。 ③更尽:再饮完。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课文] 7 珍惜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雨⑤浥(yì)⑥轻尘, 客舍[shè]⑦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⑧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②使:出使。③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④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⑤朝雨:早晨下的雨。⑥浥:湿。⑦客舍:旅店。⑧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西师大版第十一册课文] 17 古诗两首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wèi 渭城④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quàn 劝君更尽⑤一杯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