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祸(1)一、地震灾祸(2)1.定义:当累积起来的地应力超出岩层所能蒙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忽然发生断裂或错(3)位,使长久累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开释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围流传,使地面发生震(4)动,称为地震。
(5)2.地震的因素(6)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7)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域地面遇到的影响和损坏程度。
一次地震能够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结构、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8)震源:地震内部岩层破裂惹起震动的地方。
(9)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10)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11)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12)等震线:把地面损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结起来的曲线。
(13)3.危害(14)造成房子坍毁。
(15)损坏道路、管道、通讯等基础设备。
(16)致使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
(17)引发倒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露、疫病延伸等灾祸。
(18)造成流离失所和生活突变,进而严重伤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19)4.散布地域(20)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固。
环太平洋地带(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的地震灾祸①地震灾祸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②发生屡次的地域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洗、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由,在重力作用下,沿必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岩体比较破裂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区(2)滑坡多发原由植被覆盖度较差工程建设屡次的地域损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危害拥塞河流可能造成重要人员伤亡2.泥石流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化等激发的,含有大批泥沙、石块的特别大水。
拥有丰富的松懈物质(2)发生条件短时间内有大批水流摧毁聚落损坏丛林、农田、道路(3)危害淤塞江河可能造成重要人员伤亡3.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散布宽泛,发生屡次,尤以西南地域最为多发。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人教版(2019) 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学案2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地震1.概念2.衡量指标3.危害4.分布二、滑坡和泥石流(一)滑坡1.概念2.分布及条件3.危害(二)泥石流1.概念2.分布及条件3.危害(三)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分小组梳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以地震的分布与特点为例。
例:地震世界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②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带上,新西兰、菲律宾、我国台湾、经日本到阿留申群岛,以及东缘的美洲西海岸。
我国地震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
预习模块三: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震级与烈度(1)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烈度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它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岩石、土壤、地下水及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等条件有关。
(3)关系震级与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课堂探究案例探究一:我国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9页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构建】核心素养专练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2.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3.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是南投埔里及台中大肚,均为4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年级:姓名:地质灾害教材分析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图文结合,重点强调致灾过程和灾情,不需要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过程机制。
学情分析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二)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三)地理实践力结合图示和文字信息,判断地质灾害的类型。
(四)人地协调观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
教学难点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本引言导入。
(二)推进新课探究一地震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滑坡泥石流2.学生阅读课本P106--P107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滑坡、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接下来,学习滑坡、泥石流。
探究二滑坡、泥石流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滑坡泥石流2.学生阅读课本P108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5.师生互动完成P109活动。
强调:灾害链。
(三)课堂小结地震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
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
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
作业布置1.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2.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教材精创】62地质灾害导学案(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1. 识记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布及危害。
1.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 难点: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一、地震灾害
1.定义:当积累起来的 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或 ,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要素
(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 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 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 、 、 、 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 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 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 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 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 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危害
(1)造成 。
(2)破坏 、 、 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诱发 、 、 、 、 、有毒气体泄漏、 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当堂检测
4.我国地震灾情 (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随着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趋 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②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 度加大。
探究一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 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 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从而形成地震。我国处于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 跃,因此地震多发。 (2)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3)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少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防震 减灾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经济损失大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着经济飞 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增大。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滑坡和泥石流 问题探究 2019年7月23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 特大山体滑坡,滑坡体量200多万立方米,造成21栋房屋被埋,致15人 遇难,30人失联。由于持续降雨,山体发生泥石流,造成严重的经济 损失。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泥石流、滑坡会造成哪些危害? (2)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发生在哪类地形区? (3)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规律有什么不同? 提示:(1)人员伤亡,冲毁交通设施、建筑设施等,阻塞河道,摧毁农田 等。 (2)主要发生在山区。 (3)滑坡表现为常发性,泥石流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质灾害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地震
1.概念
2.衡量指标
3.危害
4.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1.概念
2.分布及条件
3.危害
(二)泥石流
1.概念
2.分布及条件
3.危害
(三)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分小组梳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以地震的分布与特点为例。
例:地震
世界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②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带上,新西兰、菲律宾、我国台湾、经日本到阿留申群岛,以及东缘的美洲西海岸。
我国地震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
预习模块三: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
震级与烈度
(1)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烈度
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它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岩石、土壤、地下水及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等条件有关。
(3)关系
震级与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我国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
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9页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
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
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是南投埔里及台中大肚,均为4级。
根据地震测报中心地震报告,这起地震发生在上午8时17分,震中在南投县政府东偏北38.8千米,深度为5.2千米。
除埔里及大肚4级震度外,南投市、台中市、彰化员林、彰化市、云林古坑、云林牛六震度都是3级,其他地区除屏东外,分别有1至2级震度。
根据材料回答4~5题。
4.材料中的“里氏4.8级”和“震度”分别指的是( )
A.震级烈度
B.烈度震级
C.震级震级
D.烈度烈度
5.此次地震震源发生在( )
A.地核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壳。